问题

晚清中国一系列对外战争,满清应不应该死战到底?

回答
晚清中国在面对西方列强的扩张时,究竟该不该死战到底,这是一个极具争议且复杂的问题,没有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我们不能简单地用现代的民族主义观念去套用当时的历史情境,也不能忽视当时中国社会内部的结构性问题以及力量对比的悬殊。

从“死战到底”的视角来看,支持者可能会提出以下几点:

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 许多中国人,尤其是士大夫阶层,认为对外作战是维护国家主权和中华民族尊严的最后一道防线。每次战败,签订的不平等条约都意味着割地赔款、丧失关税自主权、治外法权等等,这无疑是对国家自主性和民族认同的巨大打击。如果一味退让,只会让侵略者得寸进尺,最终亡国灭种。从这个角度看,即使胜算渺茫,也应该拼死一搏,至少可以展现民族的不屈精神,争取国际同情,或者给侵略者造成足够的代价,让他们有所忌惮。
避免长期的屈辱和瓜分: 许多人相信,一旦显露出软弱,侵略者就会认定中国可以被随意宰割。如果从一开始就抱着“和战”的两难心态,反而可能陷入被动。坚持“死战到底”也许能激发全民抗战的决心,虽然可能无法在军事上取胜,但至少可以在道义上和舆论上占据主动,延缓甚至阻止列强对中国进行更深层次的瓜分。例如,太平天国运动虽然被镇压,但其声势浩大,在一定程度上牵制了外国的干涉力量。
争取一线生机,寄希望于奇迹或外援: 历史上有许多以弱胜强的例子,虽然概率极低,但并非为零。如果清政府能有效动员全国资源,激发民众抗战热情,并争取到其他国家的同情或支持(虽然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可能性不大),或许能够创造奇迹。尤其是在某些局部战役中,中国军队也曾表现出英勇作战的精神,给侵略者带来过麻烦。

然而,从“不应死战到底”的视角来看,反对者会提出更具现实性的考量:

力量对比的巨大悬殊: 这是最核心也是最致命的问题。晚清的军队装备落后,训练水平低下,指挥体系混乱,缺乏有效的后勤保障。而西方列强的军队,尤其是英国、法国、俄国等,已经进入工业化时代,拥有先进的火器、军舰、战术和训练体系。在几乎所有对外战争中,清军的失败都是压倒性的。在这种力量悬殊的情况下,“死战到底”很可能只是加速灭亡,造成更大规模的屠杀和破坏,而无法改变战败的结局。例如,甲午战争后,北洋水师的覆灭,使得中国海上门户大开,战争的惨败直接导致了《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统治集团的腐朽和分裂: 晚清的满清统治集团内部充满了矛盾和腐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虽然在口头上宣扬抵抗,但在实际行动中却屡屡表现出保守和机会主义。他们对西方的技术和制度缺乏真正认识,对民间力量也抱有警惕。而主张变法的光绪帝及其支持者又被囚禁,缺乏实际的权力。这种内部的分裂和统治集团的腐朽,使得国家难以形成统一的、有效的抵抗力量。在关键时刻,甚至会出现出卖国家利益以自保的情况。
民众的支持程度和组织能力: 虽然民间存在反抗侵略的情绪,但由于长期以来统治者与民众的隔阂,以及封建宗法制度的限制,民众的抗争往往是零散的、局部的,缺乏统一的领导和组织。清政府自身也缺乏动员和组织全国民众进行有效抵抗的能力。例如,义和团运动虽然显示了民众的愤怒,但其盲目排外和迷信的特点,反而为列强提供了干涉的借口,并最终导致了八国联军侵华的惨剧。
外交策略的失误和机会的丧失: 晚清政府在外交上往往采取一种被动的、糊涂的策略。它试图通过拉拢一国来对抗另一国,但却经常被列强玩弄于股掌之间。例如,在两次鸦片战争中,它都曾试图利用中立国来调停,但效果甚微。如果能够更早、更彻底地学习和引进西方的技术和制度,或许能够缩短与列强的差距,但这些改革往往因为统治集团的阻碍而停滞不前。
“死战到底”的代价可能无法承受: 如果“死战到底”意味着与所有列强同时开战,那么中国可能面临的是全国范围内的毁灭性打击,人口锐减,经济凋敝,文化遗产被毁。这样的代价,即使是出于民族大义,也需要谨慎权衡。在某些情况下,通过有限的抵抗和谈判,换取喘息之机,进行内部改革,也许是更符合现实的选择。

总结来看:

简单地说,晚清中国是否应该“死战到底”,取决于你从哪个角度去看。

从纯粹的民族气节和道义上讲, 坚持抵抗是无可厚非的,甚至是必须的。
但从一个现实的、负责任的统治者的角度来看, 面对实力悬殊的敌人,在缺乏有效动员和组织的情况下,“死战到底”很可能是一种灾难性的选择,它带来的不是胜利,而是更大的痛苦和灭亡。

更准确的理解或许是,晚清中国需要的是有策略的抵抗和有效的改革,而不是不计后果的“死战到底”。它需要的是能够真正动员起国家力量,学习和运用先进技术和制度,并辅以灵活务实的外交手段。然而,这些恰恰是晚清统治集团最缺乏的。它在一次次的外战中暴露了自身的虚弱和无能,也加速了其最终的灭亡。每一次战败,都像是给这个腐朽的王朝敲响了更响亮的丧钟,也为后来的革命埋下了伏笔。它最终的“死”并非源于“死战”,而是源于它自身无法适应时代的变革,以及面对挑战时的无力与腐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主既知“清”前加“满”,何必再问战否?

还是那句话,只要敢说一句“大不了迁都西安再打一仗”,马关条约可能就没那两亿白银了。

这西安,共和国迁得,民国迁得,北洋迁得,明朝迁得,唯独这大清迁不得。

虽然蒋介石、袁世凯、朱由检、爱新觉罗溥仪都不是和广大人民一条心,但脱离剂量谈毒性也是不可取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