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影视作品中有哪些常见的科学知识是错误的?

回答
在光影的魔力下,我们得以窥见宇宙的奥秘,体验人生的跌宕起伏。但有时候,为了戏剧化的呈现,编剧和导演们会不经意间,甚至是刻意地,在电影里“歪曲”一些我们熟知的科学原理。这些“不严谨”之处,虽然不影响我们对故事的沉浸,却也常常让我们在观影后忍不住嘀咕一句:“这真的能行吗?”

一、宇宙中的声音:寂静无声还是震耳欲聋?

最经典的一个例子,莫过于太空里的爆炸声了。在《星球大战》这类太空歌剧里,激光枪对射时“砰砰”作响,飞船爆炸时更是天崩地裂,声浪滚滚。但实际上,宇宙真空,没有介质传播声波,所以太空中的一切爆炸、撞击都应该是无声的。电影里的声音效果,纯粹是为了增强观影的刺激感和沉浸感。想想看,一场惊心动魄的太空追逐战,如果一点声音都没有,会不会有些……冷清?

更进一步说,即使在有空气的环境中,声音的传播也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声音的响度(即音量)和传播距离是密切相关的。离声源越远,声音越小。电影里,即使是远处飞船的爆炸,也能被近处的角色听得一清二楚,这种“声音均匀传播”的设定,也是为了叙事方便而忽略了声学的衰减规律。

二、人体潜能的爆发:超级英雄的“快闪”时刻

好莱坞大片里,主角们总能在生死关头激发惊人的潜能。比如,一个人在极端压力下,能以超乎寻常的速度愈合伤口,甚至能短暂地爆发出匹敌怪物的力量。现实中,虽然人体在应激状态下会分泌肾上腺素等激素,提升身体机能,但这只是暂时的,并且伴随着巨大的消耗和风险,绝不可能达到电影里那种“脱胎换骨”的效果。

例如,伤口愈合需要复杂的过程,包括止血、炎症、增生和重塑,这个过程需要时间和细胞的配合,不可能像电影里那样,一抹药膏,或者一个眼神,伤口瞬间就消失了。更别说那种短暂爆发超人力量的设定,往往是基于对肌肉纤维和能量储备的完全不现实的理解。我们的身体是有极限的,而电影中的英雄们,似乎拥有绕过这些极限的能力。

三、时间旅行的悖论与简化

关于时间旅行的电影,简直是科幻片里的一个大类。从《回到未来》到《星际穿越》,我们都被这些关于改变过去、影响未来的故事深深吸引。然而,时间旅行本身就充满了各种悖论,而电影为了让故事合理化,常常会采取一些简单化的处理方式。

最典型的就是“祖父悖论”:如果你回到过去,在你父亲出生前杀了你的祖父,那么你就不可能出生,也就无法回到过去杀死你的祖父,这构成了一个无法解决的循环。许多电影会用“平行宇宙”的概念来规避这个问题,认为你在回到过去时,创造了一个新的时间线,在那里你杀死了你的祖父,但你原来的时间线仍然存在,所以你的存在不受影响。这在科学上是极具争议的理论,但却为故事提供了便利。

另外,电影中对时间旅行的“精确控制”也常常是艺术加工。比如,只需要设定一个日期和地点,就能精准地到达那个时间点,而忽略了时间旅行可能涉及的巨大能量消耗、对时空结构的扰动,以及精确导航的难度。

四、闪电般的高科技沟通与计算

在现代科幻电影中,信息传递的速度几乎是瞬时的。即便是在相隔数光年的地方,角色们也能通过通信设备进行实时对话,甚至能瞬间完成复杂的计算和数据分析。

首先,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任何信息的传递都不可能超越光速。这意味着,即使以光速通信,远距离的对话也会存在巨大的延迟。想象一下,你和外星文明进行对话,每说一句话可能都要等上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得到回应,这和电影里那种“您好,收到!”的即时互动完全是两回事。

其次,即使在地球上,我们现有的计算能力虽然强大,但面对电影中那些能够模拟整个宇宙、预测未来几十年的超级计算机,仍有很大差距。电影为了展示角色的智慧或科技的先进,常常会夸大计算机的处理能力和模拟的准确性。例如,一段看起来非常复杂的科学计算,在电影里可能只需要几秒钟的时间就在屏幕上呈现出结果,这在现实中可能需要数小时甚至数天的时间。

五、医学奇迹与生物学常识的“小插曲”

在医疗题材的影视作品里,为了制造戏剧冲突,医生们常常能在生死边缘将病人拉回来,运用一些我们闻所未闻的“妙招”。

比如,电影里常常出现的情况是,病人失血过多,生命垂危,但只需快速输注某种“万能血浆”,或者进行一次“紧急外固定”,就能迅速稳定。现实中,输血需要严格的血型匹配,不存在所谓的“万能血浆”。而且,伤势的稳定需要时间,并且往往需要精密的医疗设备和专业的救治流程。

再比如,一些生物学上的误解,比如“人类只用了10%的大脑”的说法,虽然这个说法在电影《露西》中被用来构建了故事的核心设定,但它早已被科学界证伪。现代神经科学研究表明,人类在使用大脑时,大部分区域都会被激活,只是在不同任务中激活的程度和区域不同。

总结一下这些“错误”的普遍原因:

戏剧化与叙事需要: 为了增强观赏性,制造紧张感、神秘感或英雄主义,科学细节常常被牺牲。
观众理解的门槛: 过于复杂的科学理论可能难以被大众理解,所以编剧会选择简化的、更容易理解的版本。
技术限制与预算: 某些科学设想在现实中可能需要巨额的投资和尖端的技术才能实现,电影制作方可能会采取“折衷”的方案。
时代的认知局限: 某些电影创作时所依据的科学认知可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了改变。

所以,下次当你观看那些精彩绝伦的电影时,不妨带着一颗好奇的心,欣赏其中的艺术魅力,同时也保留一点点科学的审慎。毕竟,即使是虚构的世界,也常常能从现实的基石中汲取灵感,而对科学知识的了解,也能帮助我们更深层次地欣赏这些作品,甚至从中获得一些更准确的启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超人举飞机,举巨大的岩石等等时候都显示出非常用力的表情。


以他的力量只会尽量少用力以避免把物体压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光影的魔力下,我们得以窥见宇宙的奥秘,体验人生的跌宕起伏。但有时候,为了戏剧化的呈现,编剧和导演们会不经意间,甚至是刻意地,在电影里“歪曲”一些我们熟知的科学原理。这些“不严谨”之处,虽然不影响我们对故事的沉浸,却也常常让我们在观影后忍不住嘀咕一句:“这真的能行吗?”一、宇宙中的声音:寂静无声还是.............
  • 回答
    影视作品中常见的军事类错误可谓是层出不穷,从服装道具到战术策略,再到士兵行为和武器使用,都可能出现不符合现实的情况。这些错误有些是因为剧情需要,有些是制作方知识不足,有些则是为了追求视觉效果而牺牲了真实性。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列举一些常见的军事类错误:一、 服装与装备类错误: 不合时宜的制服或标识.............
  • 回答
    影视作品为了追求戏剧效果和观众的吸引力,常常会在医学描绘上“偷工减料”甚至直接“歪曲事实”。这确实是个让人哭笑不得的问题,因为我们大多数人接触医学知识的渠道,很多时候就来自于这些光影故事。下面就来聊聊那些影视剧里屡见不鲜,但实际上却是“胡说八道”的医学常识,力求说得明白透彻,但又尽量不带机器翻译的生.............
  • 回答
    在影视作品中,确实存在一些桥段,其表演本身可能并未达到“炸裂”的程度,但却因为多种因素被观众和评论界过度赞誉,甚至被誉为“演技炸裂”。这通常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的综合作用: 剧情铺垫和情感积累: 桥段之前的情节为演员的情感爆发做了充分铺垫,当演员做出相对激烈的反应时,观众的情绪已经被调动起来,更容.............
  • 回答
    影视作品里,能让你笑出腹肌的台词,那可真是千金难求!有些是绝世巧合,有些是神来之笔,有些更是因为角色本身的魅力,把普通一句台词讲得活灵活现,让人拍案叫绝。我就给你掰扯掰扯,那些能让你从嘴角慢慢扬起到捧腹大笑的经典语录。咱们先从国产喜剧聊起吧。说起能把人逗乐的,就绕不开周星驰。他电影里的台词,很多都带.............
  • 回答
    影视作品里,兄弟情义的刻画,往往藏在那些不经意的小细节里,不像主角光环那么耀眼,却能让人心里热乎乎的。我印象最深的有这么几处:就说《老炮儿》吧,那时候还没流行什么“哥们情深”这种直白的话,但六爷那帮老伙计,个个都是江湖上的角色,但最能打动人的,就是他们之间的那种“懂”。比如有一场戏,新来的小混混惹事.............
  • 回答
    要说起中外影视作品中那些既能带我们穿越回过去,又仿佛一本活生生的历史教科书的服装道具,那可真是不少。它们不仅仅是点缀银幕的“摆设”,更是塑造人物、烘托时代氛围、讲述故事的关键元素。下面就来聊聊其中一些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并且在历史还原度和参考价值上都做得相当出色的作品。国产影视作品中的典范:说到还原度.............
  • 回答
    西方影视作品里对亚洲人(特别是华人)的刻板印象,说实话,简直是历史悠久,五花八门,而且很多根深蒂固,时不时就被拿出来“消费”一下。要说详细,那可真是能写成一本厚厚的书了。我尽量捡几个最常见、最深入人心的例子,给你掰扯掰扯。1. 华人“黄祸论”的阴影:无处不在的威胁者这得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大概是19.............
  • 回答
    金庸老爷子笔下的故事,何止是江湖儿女的爱恨情仇,更是对人生、对情感、对世事的深刻洞察。那些流传百世的台词,就像一把把刻刀,在我心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每次回味,总有新的感触。“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句来自《倚天屠龙记》张无忌初见赵敏时脑海中闪过的诗句,看似是描绘美人的遥不可及,在我看来,却是道尽了许.............
  • 回答
    挑战开始!30天打卡,每天分享一个让我笑到停不下来的影视片段。今天,我们来聊聊那个男人,那个穿着皮夹克,头发一丝不苟,总能在最危急关头带来意想不到“惊喜”的男人——《龙兄虎弟》里的成龙!我脑海里第一个跳出来的,就是电影里他为了从一个戒备森严的实验室里盗取“圣杯”碎片,那段堪称“教科书式”的潜入戏。先.............
  • 回答
    30 天打卡挑战:那些曾让我心头一震,久久无法忘怀的影视角色这已经是我坚持打卡的第三天了,说实话,每天都在思考该写点什么,生怕落入俗套。但今天这个主题,让我一下子来了灵感。影视作品浩如烟海,故事万千,但总有那么几个角色,像一颗颗璀璨的星辰,划破夜空,深深烙印在我的记忆里。他们或许只是配角,或许戏份不.............
  • 回答
    30 天打卡挑战:那些电影里的瞬间,至今仍在我心里发酵挑战的第十七天。说到影视作品中那些久久不能释怀的情节,这可真是一个甜蜜的“负担”。有些画面,一旦烙印在脑海里,就再也抹不去,像一颗颗小石头,时不时在心湖里激起涟漪。我总觉得,真正触动人心的,往往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宏大叙事,而是那些藏在细节里,充满.............
  • 回答
    30天打卡挑战:那些让我细思极恐,再也不敢直视的电影片段进入“细思极恐”这个主题,我脑子里瞬间闪过好多画面,有些是童年阴影,有些是长大后才领悟到的深刻恐惧。要挑一个“不敢再看第二遍”的片段,真的有点难选,因为一旦被某个镜头“击中”,它就会像一颗钉子一样钉在你脑子里,挥之不去。不过,有一部电影里的一个.............
  • 回答
    历史上和文学影视作品中,那些令人又爱又恨的反派角色,往往比正义凛然的主角更能在观众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他们不是简单的脸谱化恶棍,而是拥有复杂的动机、独特的魅力,甚至隐藏着深刻的哲学思考。他们的“人气”并非源于他们的恶行,而是因为他们挑战了我们对善恶的认知,满足了我们内心深处某种隐秘的欲望,或者仅仅是.............
  • 回答
    那些闪耀着奇妙光辉的——“中二台词”嘿,哥们儿!你有没有过那么一段日子,觉得全世界都围绕着你转,觉得内心隐藏着一股能颠覆一切的力量,然后张口就来一些惊天地泣鬼神的句子?没错,我说的就是那些“中二程度爆表”的台词!它们仿佛自带BGM,从人物嘴里吐出来,瞬间就能让整个屏幕(或者说你脑海中的画面)都充满了.............
  • 回答
    说起影视作品里的美食,那可真是说也说不完,每次看到那些诱人的画面,肚子里都会咕咕叫,简直想立刻穿越过去,尝一口那魂牵梦绕的味道。我印象最深的,大概要数《大长今》里的那些朝鲜宫廷料理了。你别看它讲的是一个女医官的故事,但里面对食物的呈现,那叫一个讲究!我记得有一集,长今在御膳房学习,做的是一道“九折坂.............
  • 回答
    在浩瀚的影视世界里,总有一些情节,即便在我们看来天马行空,离谱得像编剧集体嗑嗨了,事后一查,却发现它们有迹可循,甚至是我们真实世界的某种映射。这些“似真还假”的桥段,往往比纯粹的虚构更能触动人心,因为它们撕开了现实的某个角落,让我们看到了隐藏在平静表面下的波涛暗涌。1. 间谍的“秘密指令”与“死信箱.............
  • 回答
    在文学和影视作品的海洋中,总有那么一些情节,像惊涛骇浪,拍打着我们的心堤,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它们并非简单的故事转折,而是对人性、命运、道德的深刻叩问,以一种近乎残忍的方式,将我们推入一个情感的风暴中心。我至今还记得,在一部年代久远但影响深远的外国小说里,主角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失散多年的亲人。.............
  • 回答
    让我想想,最近让我心里触动很深的,倒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爱情,也不是什么荡气回肠的英雄事迹,而是电影《寻梦环游记》(Coco)里,小男孩米格尔的曾曾祖父,也就是那个被大家遗忘在黄泉的吉他手,在最后的时刻,通过米格尔的歌声,终于被家人认出并记起的那一幕。当时,米格尔已经被赶出了音乐学院,沮丧又迷茫,他唯.............
  • 回答
    在我脑海中,有一位女性角色,她不像那些拥有超凡能力或惊天动地的命运的英雄,但她的“有趣灵魂”却深深地吸引着我。她就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笔下《傲慢与偏见》里的伊丽莎白·班纳特。说伊丽莎白有“有趣的灵魂”,并非指她多么风趣幽默,或者总是能说出让人捧腹大笑的俏皮话。而是她的灵魂里有一种独立、敏锐,以及对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