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外影视作品中有哪些具有较高的历史还原度和一定参考价值的服装道具?

回答
要说起中外影视作品中那些既能带我们穿越回过去,又仿佛一本活生生的历史教科书的服装道具,那可真是不少。它们不仅仅是点缀银幕的“摆设”,更是塑造人物、烘托时代氛围、讲述故事的关键元素。下面就来聊聊其中一些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并且在历史还原度和参考价值上都做得相当出色的作品。

国产影视作品中的典范:

说到还原度高、有参考价值的国产影视作品,我脑海里第一个跳出来的往往是那些花了大力气去打磨细节的作品,尤其是在古装剧领域。

《大明王朝1566》: 这部剧在我看来是国产古装剧的一个标杆。它对明朝中后期的服装,尤其是官服,可以说是“抠”到了极致。你知道吗?剧中官员的官袍,从颜色、纹样到制式,都严格遵循了当时的规制。比如,文官的补子上绣的是禽类,武官是走兽,而且不同品级的官员,他们的补子图案和大小都有严格区别。《大明王朝1566》里,你会发现不同场合、不同官职的官员,他们的服装从材质、配色到配饰,都显得一丝不苟。比如,剧中人物在朝堂上、在内阁议事时、在祭祀场合,他们的服饰都会有所变化,这不仅仅是为了好看,更是为了反映当时的礼仪制度和身份等级。那些官帽上的不同形制,官员腰间系着的不同材质的革带和玉带,甚至到官员脚上穿的靴子,都极具历史考究。这部剧让很多观众第一次直观地感受到明朝士大夫的服饰文化,它提供的视觉信息非常丰富,是了解明朝服饰体系的一个绝佳窗口。

《清平乐》: 这部剧同样在服饰上做了大量的功课,尤其是宋朝的服饰。宋朝的服饰风格以“素雅”和“精致”著称,与之前朝代的华丽张扬有所不同。《清平乐》在这一点上做得相当到位。剧中出现的各种袍服、襦裙、头饰,都尽可能地贴近史料记载。你看到剧中女子穿着的褙子,那种轻盈飘逸又带点含蓄的风格,正是宋代女性的典型打扮。还有男子的圆领袍、幞头,也都尽可能地还原了宋人的审美情趣。而且,剧组为了还原宋朝的服饰,还参考了不少宋朝绘画作品,比如《清明上河图》里的人物穿着,以及一些出土的服饰实物。这些细节的呈现,让观众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宋朝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长安十二时辰》: 这部剧虽然在一些情节上为了戏剧性有所改编,但它在唐朝服饰的还原上绝对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唐朝是开放包容的时代,服饰也因此显得色彩丰富、款式多样。《长安十二时辰》里,你会看到官宦士族穿着的宽袖大袍,以及市井小民的穿着,都体现了唐朝服饰的特点。特别是剧中女性角色的服装,比如襦裙的搭配,发髻的样式,以及各种精美的金饰、玉饰,都力求展现唐朝的繁华与自信。而且,剧组还特别注意了不同阶层、不同职业人群的服饰差异,比如士兵的铠甲、驿卒的制服等,都做到了细致区分。

外国影视作品的经验之谈:

在国外,尤其是一些以历史为背景的严谨制作,服装道具的考究程度更是达到了令人惊叹的地步。

《唐顿庄园》(Downton Abbey): 这部英剧不仅仅是关于一个贵族家庭的故事,它更是一部展现20世纪初英国社会变迁的百科全书,而服装道具是其中的重头戏。剧组为了还原那个时代的服饰,参考了大量的那个时代的时尚杂志、老照片和博物馆藏品。从贵族小姐们在舞会上穿着的华丽晚礼服,到男士们在不同场合穿着的燕尾服、猎装,再到仆人们穿着的统一制服,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那个时代的风格和等级制度。例如,你会看到不同季节、不同场合的服装都有严格区分,从面料的选择到款式的设计,都充满了那个时代的时代特征。而且,服装的变化也反映了时代的发展,比如从早期新艺术风格到后来的装饰艺术风格的演变,都在剧中的服饰上有所体现。这部剧的服装道具,为我们了解那个时代贵族和仆人的生活方式、社会礼仪,提供了极其生动和准确的视觉材料。

《角斗士》(Gladiator): 这部电影虽然是好莱坞式的史诗巨制,但它在古罗马服饰和武器的还原上,还是下了不少功夫的。你可以看到罗马士兵的铠甲、头盔和盾牌,都尽可能地参考了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比如,士兵们穿着的锁子甲、板甲,以及他们在战场上使用的剑、矛等武器,都显得相当写实。而罗马贵族和普通民众的服装,比如托加袍(Toga)和基吞(Chiton),也力求还原当时的样式和穿着方式。尽管为了视觉冲击力和戏剧性,可能在某些方面有所夸张,但整体上,它为观众提供了一个相当直观和具有参考价值的古罗马军事和民俗服饰的印象。

《勇敢的心》(Braveheart): 这部电影虽然争议性也存在,但它在苏格兰中世纪服装和武器的呈现上,也有值得称道的地方。你会看到威廉·华莱士和他的战士们穿着的简朴的亚麻或羊毛服装,以及他们标志性的苏格兰裙(Kilt)的早期形态(虽然现代意义上的Kilt在那时可能还没完全定型,但剧中的服装确实捕捉到了那种粗犷的风格)。还有他们使用的武器,比如长剑、战斧等,也都符合那个时代的特点。虽然有些地方可能为了突出英雄气概而有所艺术加工,但它依旧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相对粗犷、有力量感的苏格兰战士形象。

为什么这些作品的服装道具值得参考?

严谨的考证过程: 好的影视作品,其服装道具部门往往会聘请历史学家、服饰专家,会去翻阅大量的历史文献、绘画作品、考古报告,甚至还会参考博物馆的实物藏品。这个过程本身就具有了很高的学术价值。
反映时代精神和物质生活: 服装道具不仅仅是外在的装饰,它更承载着一个时代的审美取向、工艺水平、经济状况、社会等级甚至宗教信仰。通过对服饰的观察,我们可以窥见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交礼仪以及价值观念。
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 合适的服装道具能够帮助演员更好地理解和塑造角色。角色的服装风格、颜色搭配、配饰选择,都能在潜移默化中向观众传递角色的性格、身份和心理状态。
增强故事的真实感和沉浸感: 当服装道具做得足够逼真和考究时,观众更容易相信故事发生的那个时代,也更容易被带入剧情之中,获得更强的沉浸式体验。

总而言之,这些作品的服装道具之所以能被视为具有较高的历史还原度和参考价值,是因为它们背后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和对历史的敬畏。它们是电影和电视剧艺术性的体现,更是我们了解过去世界的一扇扇窗口。下次再看这些作品时,不妨多留意一下那些看似寻常的衣裳、兵器、饰品,你可能会发现更多有趣的门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老电影《双雄会》,B站有资源。
下面先上几张图片:
这是紫禁城里面的士兵服装,按照《出警入跸图》里面的士兵还原的,可以看出这部电影的服装非常用心。

下图是《出警入跸图》里面的明军。

接下来是大臣的服装。难得的是,影片中大臣在奏事时随身携带笏板,这在很多明代的影视剧中是见不到的。《女医明妃传》的服装是近几年还原的非常好的了,但大臣奏事的时候并没有笏板。

下图是《出警入跸图》中骑马的官员。

官员的乌纱帽也符合那个时代的样式,没有像个别电视剧一样,加上帽正。而且,老电影本身的那种质感,让人看了就有一种古画的感觉。
接下来是宫殿的内部。崇祯皇帝上方的匾额上书“九思”,这一点还原的非常良心。而且整个宫殿内部布置,显得非常淡雅,没有满清时代那种土豪金色当主色调布置风格,光这一点,就已经超越了绝大多数的明代影视剧了。老电影人是真的把电影当艺术品来做。

下面是影片中明代的官军服装,主要是张献忠被招安后的部队。可以看到明代的全甲重骑兵,士兵的范阳笠,藤牌,三眼铳等,这些还原的也非常好。

藤牌。

三眼铳,在这里用作迎接上级官员的仪仗礼炮。

归顺后的张献忠,穿将军铠,这凤翅盔还原的也非常好。

还有明军的旗帜,很多关于明代的影视剧,明军的旗帜就是一面旗子上面写着一个“明”字。而这部电影,连行军的白虎旗,还有青龙旗等等都还原出来了。很难得啊,在其他的电影里面,没有看到这一点。

官员出巡,发布的禁令。连这个细节都体现出来了。

还有官员仪仗的乐队。

这部老电影是1984年拍摄的,陈怀皑导演,许还山主演。根据姚雪垠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改编,时代背景是明代崇祯年间。整体的服装和道具非常的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第一次看的时候,给我的感觉就是如果穿越到明朝末年,大概就是电影里面的样子吧。
又看了一遍电影,发现这片子的历史顾问是明史专家刘重日先生。

现在的电影,能这么用心,就好了。

更新一下。

还有一部央视正在制作的纪录片《海龙屯》,讲的是万历年间播州杨应龙叛乱的事,大概在今年年底播出。里面的盔甲由沐风国甲工作室制作,参考了《平番得胜图》中的明代边军形象复原。通过微博目前放出的图片,可以发现这部纪录片的服装和道具也非常考究,可以说非常非常接近那个时代了。以下图片转自沐风国甲工作室的微博。侵删。

佛郎机炮

值得一提的是下面这一张拍摄宫廷戏份的照片,画面中坐在那的应该就是万历皇帝。注意这黑色的乌纱翼善冠和红色龙袍,比某些电视剧中明代皇帝带着金丝翼善冠穿着明黄色龙袍要严谨的多。仔细看看图中皇帝的面相,还真的跟万历皇帝的画像有几分相像,可见剧组在选演员的时候还是很用心的。
整个片子对于服装和武器的还原非常到位,这才是纪录片的样子。

最后,还是希望我们以后能有更多这样的好作品可以看。
再更新一点。
今天无意中又看到有人安利老电影《战国钟声》,背景是战国时代的楚国,看了一下截图,服装和道具还原的也很不错。
这是里面的将军甲胄。

这是湖北省博物馆复原的曾侯乙墓出土甲胄。

还有一部分士兵甲胄,注意士兵手持青铜短剑的长度,这里还原的非常好。


这是宫殿内部,里面的壁画和青铜器。


还有一部正在制作的电视剧《柜中美人》,背景是唐代中晚期,是神话题材的电视剧。但看了放出的片花和预告片,发现服装还是非常符合那个时代背景的(有考究党可能也会发现,这剧服装有一些不对的地方,但总体上还是符合“较高的还原度”和“参考价值”的这个问题了 )。一部神话剧在服装上能做到这样符合史实,很难得了。


上面是剧中的盔甲,下图是唐末至五代时期的甲胄壁画,可以看出该剧的盔甲在还原上还是用了心的。肯定也有一些瑕疵,但唐代中晚期的那个风格,已经出来了。

再来一点图片。
这是第一次在影视剧里看到比较符合史实的唐代大臣朝服。

下面是女装


皇帝冕服


普通人物。

user avatar

还是习惯性歪题。如果放大到枪械和装备还有其他细节上来讲的话,1952年拍摄的《南征北战》第一版当之无愧,作为对比的话,文革翻拍的那部彩色电影就不怎么样了。当时解放战争结束不久,部队还装备有大量缴获的国军装备没来得及销毁和吃灰,所以电影里出现的武器基本上都是真家伙,参演的也不是普通的群演,而是货真价实的作战部队,同时电影的拍摄得到了粟裕的关注和支持,另外林彪对电影中的台词进行了修改,陈毅也改过剧本中的几段对话。

整部电影对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军的真实装备还原度相当之高,鉴于开头说的先决条件,这部电影是在特定年代下拍出来的,可以说是本色演出,要想以后再拍出这样的电影基本可以说是不可能了。

本答案中图相当多,流量党慎入。本人半吊子军迷,错误之处欢迎达人拍砖,指正。

▲国军的坦克是货真价实的美制M5“斯图亚特”

▲M8“灰狗”轮式装甲车

▲美制威斯利吉普车

▲电影中国军军服,大衣里面常服的扣子是系住的,不是现在影视剧里经常用的美式开领

▲日本的陆王偏三轮,山寨于美国的哈雷,抗战胜利后国军也曾经装备

▲共军士兵用的是日械三八大盖,弹仓上有个防尘罩

▲高营长的大衣都是日式的

▲师首长的大衣也是日式的,加了毛领子,高大上凸现

▲美M101 105毫米榴弹炮,二战时美军的师属火炮

▲解放军的防御阵地,战壕不是如今影视剧这种笔直的。直的虽然好看,但一梭子就打穿了...

▲ZB26捷克制轻机枪消焰器特写,供弹是20发直弹夹。值得一说的是现在直弹夹越来越难找了,很多影视剧用56冲的弯弹夹来替代...姑且把弯弹夹的当布伦吧。机枪手还有垫肩,细节好评啊

▲在防御阵地内射击的解放军步枪兵,手中的三八大盖上了刺刀,但听老辈人说过,上了刺刀的步枪射击准头会差一点

▲解放军的重机枪火力点,装备民24重机枪,仿制自德国MG08,和捷克轻机枪一样在各类影视剧中出镜率相当高,事实上它确实是国共两军的明星装备

▲民24的枪口防焰板特写,很有沧桑感

▲重机枪特写,副射手和竖起来的标尺瞩目

▲通讯电话兵手里还拿着山东煎饼,和开头共军士兵发牢骚所说“反攻反攻,反到山东”莫名贴切

▲共军反冲锋,能看到防御阵地细节,比如有两个轻机枪火力点

▲高营长赠给女游击队长的是缴获的美制M1卡宾枪

▲师首长向高营长介绍战况,手中的望远镜疑似是国军曾装备的德制蔡司军用望远镜,或为以蔡司为蓝本仿制的中正式望远镜

▲老兵的破片木柄手榴弹,有点像抗日战争时期国军精锐部队装备的28式榴弹,但把枪榴弹的榴弹用来打防御战就太可惜了,所以更怀疑是边区造,为了加大破片杀伤力在弹帽上刻着纹路。电影中的解放军前身是华中新四军,有自己的兵工厂和较为粗放的军工体系,代表人物是《把一切献给党》的作者吴运铎

▲进攻的国军部队手持上了刺刀的M1903斯普林菲尔德步枪,也被翻译成“春田”搞得很多人以为它是日货,其实它是美军二战时的明星步枪

▲仰攻的国军机枪手抱着的是美制勃朗宁自动步枪,缩写是BAR,可靠的班用火力,两个脚架可以摘下来,也可以打开当小弹夹的轻机枪用,同为二战名枪。不过在解放战争的战场上,除了小部分勃朗宁的BAR之外,大部分应该是比利时FN公司取得授权后生产的BAR,口径7.92毫米,能更好的兼容国军制式的毛瑟步枪弹,美产和比利时产的主要区别是弹夹上方的提手(感谢评论区知友指正)

▲手持BAR的国军机枪手和步兵突入解放军防御阵地的缺口,钢盔是日式的,其实除了远征军和驻印军等几个有限的序列之外,大部分美械国军是做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全装美械的



▲封堵缺口的解放军,手持美制汤姆逊M1冲锋枪,这把枪在二战美军中大量装备,《拯救大兵瑞恩》《风语者》中也出镜。因为射击时声音很像打字机,M1冲锋枪得到了芝加哥打字机的绰号

▲国军机枪阵地,装备日本92式重机枪,采用弹板供弹,无论是可靠性和杀伤力在整个二战都是比较差劲的,唯一的好处就是气冷,这个奇葩的机枪也不是鬼子原创,而是仿制自法国哈奇开斯M1914重机枪(第三张)

▲转进的国军,乘用车是美国通用公司生产的十轮卡,皮实耐用,可靠性强

▲右一解放军机枪手手里拿的水壶是日军二战时的制式装备,电影中解放军装备主要以日械为主,很符合史实,毕竟这是战争初期,大队长还没来得及把大量美械移交给共军

▲女游击队员手中拿的是中国仿制的德军88式步枪,俗称老套筒,枪口下方的捅条比较瞩目,是比较落后的装备,但在民兵手中符合史实

▲突袭车站,镜头交代的很明白,解放军夜袭车站,国军机枪手跑了,老兵用的是国军留下的BAR。后来的车站防御战里这挺BAR再次出镜,这次是打开了脚架当轻机枪用

▲解放军装备的日制四一式山炮,75毫米口径,重500多公斤,可以用骡马拉着走,威力比九二步兵炮,在日军是联队一级的火炮(九二炮是大队炮)

▲解放军士兵炸坦克,很教科书的一段。先打手榴弹,后面的己方机枪火力拼死拦阻坦克后面的步兵,爆破手利用弹坑等有利地形接近敌坦克并将其炸毁

▲被炸断履带的斯图亚特,悬挂清晰可见

▲左下角被打死的国军机枪手,装备是美制M1919A6重机枪,气冷散热,两脚架便于携带,缺点是相当笨重的存在,有点德军MG34通用机枪的味道(第三张图)。当然,二战通用机枪的巅峰是冲压工艺制作的电锯MG42,MG34的工艺还是比较复杂,关于MG42和34的比较我在下面这个问题里有过比较简单回答。

为何中央军德械师制式机枪为ZB26(捷克式)而不是德国mg34机枪? - 知乎

好了,上面就是我在电影中看到的一些装备,与大家分享。

其实这部电影在我看来还是有一些缺点的,比如解放军的帽徽。影片背景是1947年,取材于莱芜消息和孟良崮战役,不过这个八一五星的帽徽就有些穿越了,正确的是两个扣子的八路帽(新四帽)。事实上,真实的孟良崮战役开打的时候,我军还有很多官兵还是国军帽呢。

▲孟良崮战役中为我军指路的老大娘,我军军帽上的青天白日帽徽清晰可见

再就是由于当时条件所限,枪械的声音比较雷同,像放鞭炮一样,其实我军当时装备三八大盖的“啪——勾”枪声是很有识别性的,汤姆逊冲锋枪打字机一样的声音也没表现出来。不过整体来说,这部电影也得益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基本上原汁原味的为我们展示了那个年代硝烟弥漫的战场,无论是美械国军,日械和杂械共军都能得到体现,片中用的是斯图亚特而不是谢馒头和潘兴还是很用心的。

最后,怀念一下我最喜欢的老演员,片中高营长的扮演者冯喆,在另一部反特电影《羊城暗哨》中他也是男一号,同样是我很喜欢的角色。(完)

再更一下,评论区有知友质疑我关于解放战争初期解放军佩戴青天白日帽徽的说法不属实

那我就把根据摆一摆吧,请

@水一方

知友不要总是怀疑,也拿出来你的干货。

首先,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外公在世的时候我曾经向他求证过这个问题,我在以下问题的回答里曾经说过,zhihu.com/question/2175,外公是46年参军,新兵的军服军帽还缀着青天白日帽徽。内战爆发之初,共产党一方一直将其称之为“自卫战争”,提出的口号也是“保卫胜利果实”。主要还是因为开战之初双方实力差距过大,国军手拿把攥处于全面进攻阶段,尤其在1946年6月全面开打之后,东北民主联军在四平之战中败北(二战四平),部队全面撤退到松花江以北,大批临时扩容和收编人员哗变、逃亡,最危急时民主联军有像抗联一样退到苏联和朝鲜境内的可能;华北战场,晋察冀和晋绥军区部队在绥远和大同济宁战役中被傅作义击败,傅作义亲自撰写了注明的《致毛泽东的公开电》,讥讽了太祖,并乘胜夺取了晋察冀军区首府张家口,一向沉稳老辣的傅总司令不免得意忘形,结果立了一个牵马执鞭的flag;战端首开的中原战场,解放军被迫中原突围,部队四散,根据地全部丢失,突出去一部分,一部分被消灭,一部分化整为零进行游击,国军达到了占领中原解放区目的;华中野战军虽然打出了七战七捷,但在淮阴战役和第二次涟水之战中被国军击败,部队被迫退至山东;山东和陕甘宁方面遭受了国军重点进攻,泗县一战山野败给桂军,陈老总承受了很大压力,陕甘宁一边延安被放弃,两打榆林均失利;晋冀鲁豫军区方面,刘邓部队久攻安阳不可,攻坚能力不足的问题暴露无遗...那个国军最好的时代,也是共军最坏的时代,战火在根据地内线蔓延,共产党一方经济几近崩溃,这个局面一直到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之后才有所好转。所以内战之初,共方首要考虑的是保存自己,当时并没有说要推翻国民政府的统治。直到1947年7月,中共中央在小河沟召开会议,毛泽东提出“还是要准备长期斗争,五年到十年甚至十五年。”事实上,中共也是在1947年后半年从防御转入进攻,战火烧到蒋管区之后才喊出来“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

另一个证明是周恩来军事文选第三卷,1948年2月21日发表的《征求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军徽、帽花、臂章的设计方案》一文。“……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旗、军徽、帽花和臂章,均尚无正式规定。现我军向外进攻,发展新区,已渐感觉有此需要。过去使用国民党党徽作帽花的,自应宣布一律取消。惟有些部队已自动带上红五角作帽花,亦显与苏军帽花完全混同,不甚合适……”

因此,结合上面那张孟良崮战役时《指示目标》的新闻摄影,以华中野战军为原型的《南征北战》电影中,我军的五星八一帽徽确实是穿越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起中外影视作品中那些既能带我们穿越回过去,又仿佛一本活生生的历史教科书的服装道具,那可真是不少。它们不仅仅是点缀银幕的“摆设”,更是塑造人物、烘托时代氛围、讲述故事的关键元素。下面就来聊聊其中一些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并且在历史还原度和参考价值上都做得相当出色的作品。国产影视作品中的典范:说到还原度.............
  • 回答
    西方影视作品里对亚洲人(特别是华人)的刻板印象,说实话,简直是历史悠久,五花八门,而且很多根深蒂固,时不时就被拿出来“消费”一下。要说详细,那可真是能写成一本厚厚的书了。我尽量捡几个最常见、最深入人心的例子,给你掰扯掰扯。1. 华人“黄祸论”的阴影:无处不在的威胁者这得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大概是19.............
  • 回答
    影视作品中常见的军事类错误可谓是层出不穷,从服装道具到战术策略,再到士兵行为和武器使用,都可能出现不符合现实的情况。这些错误有些是因为剧情需要,有些是制作方知识不足,有些则是为了追求视觉效果而牺牲了真实性。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列举一些常见的军事类错误:一、 服装与装备类错误: 不合时宜的制服或标识.............
  • 回答
    在影视作品中,确实存在一些桥段,其表演本身可能并未达到“炸裂”的程度,但却因为多种因素被观众和评论界过度赞誉,甚至被誉为“演技炸裂”。这通常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的综合作用: 剧情铺垫和情感积累: 桥段之前的情节为演员的情感爆发做了充分铺垫,当演员做出相对激烈的反应时,观众的情绪已经被调动起来,更容.............
  • 回答
    影视作品里,能让你笑出腹肌的台词,那可真是千金难求!有些是绝世巧合,有些是神来之笔,有些更是因为角色本身的魅力,把普通一句台词讲得活灵活现,让人拍案叫绝。我就给你掰扯掰扯,那些能让你从嘴角慢慢扬起到捧腹大笑的经典语录。咱们先从国产喜剧聊起吧。说起能把人逗乐的,就绕不开周星驰。他电影里的台词,很多都带.............
  • 回答
    影视作品里,兄弟情义的刻画,往往藏在那些不经意的小细节里,不像主角光环那么耀眼,却能让人心里热乎乎的。我印象最深的有这么几处:就说《老炮儿》吧,那时候还没流行什么“哥们情深”这种直白的话,但六爷那帮老伙计,个个都是江湖上的角色,但最能打动人的,就是他们之间的那种“懂”。比如有一场戏,新来的小混混惹事.............
  • 回答
    在光影的魔力下,我们得以窥见宇宙的奥秘,体验人生的跌宕起伏。但有时候,为了戏剧化的呈现,编剧和导演们会不经意间,甚至是刻意地,在电影里“歪曲”一些我们熟知的科学原理。这些“不严谨”之处,虽然不影响我们对故事的沉浸,却也常常让我们在观影后忍不住嘀咕一句:“这真的能行吗?”一、宇宙中的声音:寂静无声还是.............
  • 回答
    影视作品为了追求戏剧效果和观众的吸引力,常常会在医学描绘上“偷工减料”甚至直接“歪曲事实”。这确实是个让人哭笑不得的问题,因为我们大多数人接触医学知识的渠道,很多时候就来自于这些光影故事。下面就来聊聊那些影视剧里屡见不鲜,但实际上却是“胡说八道”的医学常识,力求说得明白透彻,但又尽量不带机器翻译的生.............
  • 回答
    金庸老爷子笔下的故事,何止是江湖儿女的爱恨情仇,更是对人生、对情感、对世事的深刻洞察。那些流传百世的台词,就像一把把刻刀,在我心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每次回味,总有新的感触。“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句来自《倚天屠龙记》张无忌初见赵敏时脑海中闪过的诗句,看似是描绘美人的遥不可及,在我看来,却是道尽了许.............
  • 回答
    挑战开始!30天打卡,每天分享一个让我笑到停不下来的影视片段。今天,我们来聊聊那个男人,那个穿着皮夹克,头发一丝不苟,总能在最危急关头带来意想不到“惊喜”的男人——《龙兄虎弟》里的成龙!我脑海里第一个跳出来的,就是电影里他为了从一个戒备森严的实验室里盗取“圣杯”碎片,那段堪称“教科书式”的潜入戏。先.............
  • 回答
    30 天打卡挑战:那些曾让我心头一震,久久无法忘怀的影视角色这已经是我坚持打卡的第三天了,说实话,每天都在思考该写点什么,生怕落入俗套。但今天这个主题,让我一下子来了灵感。影视作品浩如烟海,故事万千,但总有那么几个角色,像一颗颗璀璨的星辰,划破夜空,深深烙印在我的记忆里。他们或许只是配角,或许戏份不.............
  • 回答
    30 天打卡挑战:那些电影里的瞬间,至今仍在我心里发酵挑战的第十七天。说到影视作品中那些久久不能释怀的情节,这可真是一个甜蜜的“负担”。有些画面,一旦烙印在脑海里,就再也抹不去,像一颗颗小石头,时不时在心湖里激起涟漪。我总觉得,真正触动人心的,往往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宏大叙事,而是那些藏在细节里,充满.............
  • 回答
    30天打卡挑战:那些让我细思极恐,再也不敢直视的电影片段进入“细思极恐”这个主题,我脑子里瞬间闪过好多画面,有些是童年阴影,有些是长大后才领悟到的深刻恐惧。要挑一个“不敢再看第二遍”的片段,真的有点难选,因为一旦被某个镜头“击中”,它就会像一颗钉子一样钉在你脑子里,挥之不去。不过,有一部电影里的一个.............
  • 回答
    历史上和文学影视作品中,那些令人又爱又恨的反派角色,往往比正义凛然的主角更能在观众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他们不是简单的脸谱化恶棍,而是拥有复杂的动机、独特的魅力,甚至隐藏着深刻的哲学思考。他们的“人气”并非源于他们的恶行,而是因为他们挑战了我们对善恶的认知,满足了我们内心深处某种隐秘的欲望,或者仅仅是.............
  • 回答
    那些闪耀着奇妙光辉的——“中二台词”嘿,哥们儿!你有没有过那么一段日子,觉得全世界都围绕着你转,觉得内心隐藏着一股能颠覆一切的力量,然后张口就来一些惊天地泣鬼神的句子?没错,我说的就是那些“中二程度爆表”的台词!它们仿佛自带BGM,从人物嘴里吐出来,瞬间就能让整个屏幕(或者说你脑海中的画面)都充满了.............
  • 回答
    说起影视作品里的美食,那可真是说也说不完,每次看到那些诱人的画面,肚子里都会咕咕叫,简直想立刻穿越过去,尝一口那魂牵梦绕的味道。我印象最深的,大概要数《大长今》里的那些朝鲜宫廷料理了。你别看它讲的是一个女医官的故事,但里面对食物的呈现,那叫一个讲究!我记得有一集,长今在御膳房学习,做的是一道“九折坂.............
  • 回答
    在浩瀚的影视世界里,总有一些情节,即便在我们看来天马行空,离谱得像编剧集体嗑嗨了,事后一查,却发现它们有迹可循,甚至是我们真实世界的某种映射。这些“似真还假”的桥段,往往比纯粹的虚构更能触动人心,因为它们撕开了现实的某个角落,让我们看到了隐藏在平静表面下的波涛暗涌。1. 间谍的“秘密指令”与“死信箱.............
  • 回答
    在文学和影视作品的海洋中,总有那么一些情节,像惊涛骇浪,拍打着我们的心堤,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它们并非简单的故事转折,而是对人性、命运、道德的深刻叩问,以一种近乎残忍的方式,将我们推入一个情感的风暴中心。我至今还记得,在一部年代久远但影响深远的外国小说里,主角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失散多年的亲人。.............
  • 回答
    让我想想,最近让我心里触动很深的,倒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爱情,也不是什么荡气回肠的英雄事迹,而是电影《寻梦环游记》(Coco)里,小男孩米格尔的曾曾祖父,也就是那个被大家遗忘在黄泉的吉他手,在最后的时刻,通过米格尔的歌声,终于被家人认出并记起的那一幕。当时,米格尔已经被赶出了音乐学院,沮丧又迷茫,他唯.............
  • 回答
    在我脑海中,有一位女性角色,她不像那些拥有超凡能力或惊天动地的命运的英雄,但她的“有趣灵魂”却深深地吸引着我。她就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笔下《傲慢与偏见》里的伊丽莎白·班纳特。说伊丽莎白有“有趣的灵魂”,并非指她多么风趣幽默,或者总是能说出让人捧腹大笑的俏皮话。而是她的灵魂里有一种独立、敏锐,以及对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