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盐业是什么时候开始廉价的呢?

回答
中国盐业的廉价化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并非在某个特定时间点突然发生的,而是受到历史演变、经济政策、技术进步、市场变化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将其分解成几个关键时期和重要的转折点。

一、 古代:食盐专营与高价

在古代中国,食盐一直是国家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因此几乎所有朝代都实行食盐专营制度。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食盐的生产和销售都受到严格的管制,价格也相对较高。

原因分析:
财政收入: 食盐的消费是普遍且必需的,专营可以为国家带来稳定的税收,支持国家的各项开支,甚至在很多朝代是“国之大计”。
社会稳定: 统治者也担心盐的流通过于自由会引发社会动荡,影响国家管理。
技术限制: 古代的盐业生产技术相对落后,产量有限,成本也相对较高。例如,井盐的开采和提炼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海盐的晒制也受天气影响较大。
官营垄断: 官营盐场生产的食盐,加上层层分销环节,其价格必然包含生产成本、运输成本、官府利润以及各级官员的截然不同的“灰色收入”,导致价格居高不下。

表现: 尽管食盐是必需品,但普通百姓往往难以承担过于昂贵的盐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朝廷也曾采取一些措施,比如在歉收年份“平抑盐价”或者给贫困地区“官府补贴”,但整体而言,食盐在古代是相对昂贵的商品。

二、 近代:市场化萌芽与洋盐冲击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开始,盐业也受到冲击,并开始出现市场化的萌芽。

洋盐的冲击: 19世纪中期以后,随着海禁的开放,外国资本开始在中国沿海地区倾销廉价的洋盐(主要是海盐)。这些洋盐在生产技术、管理效率上可能更具优势,加上免税或低税的特权,对中国传统的官营盐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影响: 洋盐的涌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部分地区食盐的价格,让一些本承受不起官盐价格的民众受益。这可以说是中国盐业走向廉价的初步体现。
挑战: 然而,这同时也损害了中国本国盐业的利益,并且洋盐的质量参差不齐,有时甚至存在安全隐患。

市场化改革的尝试: 晚清和民国时期,一些有识之士也开始呼吁改革盐政,引入市场机制,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盐价,以减轻民众负担。例如,一些地区开始允许私人办盐场,尝试改革食盐的专卖制度。

三、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统购统销与“碘盐”的普及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盐业实行了计划经济下的统购统销政策。虽然在计划经济下,价格由国家统一制定,并不完全等同于市场自由竞争下的“廉价”,但其政策导向和实际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使食盐的供应更加稳定和普及,并开始朝着相对“平价”的方向发展。

国家定价与补贴: 国家对食盐实行低价政策,并给予一定的补贴,以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虽然不是市场意义上的“廉价”,但相较于过去的高价,普通百姓的盐负担减轻了。
碘盐的普及: 20世纪50年代开始,为了防治地方性甲状腺肿,国家大力推广加碘食盐。碘盐的普及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举措,也意味着食盐的生产和流通更加标准化和系统化。这虽然增加了生产成本,但由于是国家强制推广的公共卫生措施,其价格仍然被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四、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化改革与价格放开

改革开放是盐业走向真正意义上的“廉价”和市场化的关键时期。

价格的双轨制向市场价格过渡: 最初,食盐仍然实行国家计划价格。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盐价也经历了从计划价格到计划价格与市场价格并存(双轨制),最终到完全放开的过渡。
早期改革(80年代): 允许部分地区和部分品种的盐在市场流通,价格开始出现波动。
90年代及以后: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国家逐渐放开了对食盐价格的管制。食盐价格不再由国家统一规定,而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

技术进步与生产效率提升:
生产技术现代化: 盐业生产经历了从传统的手工晒制、井挖,到机械化、自动化生产的巨大转变。采用更先进的制盐工艺(如真空制盐、离子膜电渗析法等),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单位成本。
大型盐企的崛起: 大型现代化盐业集团的建立,通过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进一步降低了生产成本。

竞争的加剧: 价格放开后,国内盐企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为了争夺市场份额,企业普遍采取薄利多销的策略,这直接导致了盐价的下降。
品牌化与细分化: 市场竞争也促使盐企推出各种品牌和不同功能的盐(如低钠盐、加碘盐、无碘盐、营养强化盐等),虽然一些高端盐价格较高,但基础食盐的价格却被压得很低。

流通环节的优化: 随着物流体系的完善和流通渠道的多元化,运输成本和中间环节的费用也在不断降低。

总结:中国盐业“廉价”的标志性节点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

原因解释:
1. 价格管制放开: 市场竞争取代了国家计划定价,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必然会压低成本,从而降低售价。
2. 技术革命: 现代化的制盐技术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3. 规模化生产: 大型盐业企业通过规模效应进一步降低了成本。
4. 市场竞争: 激烈的市场竞争迫使企业采用薄利多销的策略。
5. 流通效率提高: 物流和分销体系的进步降低了交易成本。

在改革开放之前,虽然国家出于民生考虑会控制盐价,但那是一种行政调控下的“平价”,而非市场竞争下的“廉价”。而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中国盐业才真正进入了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竞争性极强的“廉价”时代。如今,食盐在中国绝大多数家庭中都是非常廉价的必需品,其价格相对于其他食品和生活必需品而言,已经非常低廉。

需要注意的是,在“廉价”的同时,中国盐业也面临着如何提升产品附加值、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需求、实现产业升级等新挑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盐的利润很高,只不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两块钱对你来说根本就不叫事了,所以说你觉得便宜。因为你的恩格尔系数太低了。

但这不能代表食盐行业不暴利。

我这边是2012年的数据,再新的暂时没有。

1吨食盐的出厂价为552元,零售价为2200元。

出厂价由制盐企业获得,零售价由盐业公司获得。而我们可以看到出厂价和零售价之间居然差了3倍...

所以尽管1kg的盐到了你的手里只卖2.2元,但是这中间的利润是极为巨大的,标准的暴利。

但是由于我国坚持走工业化道路,国民的恩格尔系数降得很低很低,所以食盐就显得廉价了,实际上还是属于垄断暴利行业。

至于食盐为什么要垄断,主要是因为食盐是会导致社会动荡的无替代品的生活必需品,自由市场无法处理无替代品的生活必需品,所以必须要垄断起来;此外我国曾经有大量缺碘人群,向市场提供合格的加碘盐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如果自由竞争,很有可能有大量的不合格碘盐流入市场。到时候对国家造成的危害远大于任何一次食品危机。

所以比起经济效益,完成政治任务更是导致食盐被垄断的直接原因。

具体可参考我的这个回答:

请陈述中国现代盐政利弊? - Patchouli Exarch 的回答

再多说几句,中国食盐的市场集中度只会变高,不会变低,你看看万恶的资本主义社会就知道了。现在要做的是将盐务局跟盐业公司拆开。


以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盐业的廉价化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并非在某个特定时间点突然发生的,而是受到历史演变、经济政策、技术进步、市场变化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将其分解成几个关键时期和重要的转折点。一、 古代:食盐专营与高价在古代中国,食盐一直是国家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因此几乎所有朝代都实行食盐专营.............
  • 回答
    在知乎这个知识分享社区里,你可能会经常看到“盐值”或者“盐选”这样的词汇。它们听起来有点神秘,但其实都与知乎平台鼓励优质内容、维护社区健康生态有着紧密的联系。“盐”的本义与引申首先,我们得从“盐”的本义说起。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调味品,它能够增添食物的风味,让平淡无奇的食材变得鲜美可.............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人类味觉的根本以及食物的本质。要说为什么盐,而不是糖,成为了烹饪中最重要的调味品,这背后有着深刻的生理、历史和文化根源。首先,我们得从人类最原始的生理需求说起。生理需求:生存的基石盐,也就是氯化钠,对于生命至关重要。我们的身体需要它来维持体液平衡,神经信号的传递,肌肉收缩.............
  • 回答
    .......
  • 回答
    要判断直接在空气中蒸发盐溶液是否能得到相应盐的晶体,以及进行灼烧时的注意事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来分析。这不仅仅是简单地把水烧干,更涉及到盐的性质、溶液的浓度以及操作过程中的细节。直接蒸发盐溶液,如何判断能否得到盐的晶体?首先,我们得明确,不是所有的盐溶于水后,蒸干水就能得到纯净的晶体。这里面有几.............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很有趣的历史现象,也勾起了我一些关于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思考。“中国古代盐商富可敌国”,这个说法有其道理。盐,在古代是和粮食一样重要的民生必需品,也是国家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历朝历代,盐业的专营或专卖制度,确实为统治者提供了巨额的财富,而能够掌握这项重要资源的商人,其财富积累自然不.............
  • 回答
    中国现代盐政,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从计划经济下的国家专营到市场化改革的深刻变革。其利弊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涉及到经济、社会、民生等多个层面。一、 现代盐政的演变与特点理解现代盐政的利弊,首先需要回顾其演变过程: 计划经济时期(改革开放前): 实行严格的国家盐业专营制度。国家垄断食盐的.............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咱们来聊聊。说中餐“美食”大多重油重盐,这说法其实有点片面,得辩证着看。而且,将这种口味偏好直接归因于“古代中国人比起其他古代人更加用不起油盐”,我认为这逻辑上有点站不住脚,至少不是主要原因。咱们得先弄明白几个事儿:1. 什么是“重油重盐”?这标准是谁定的?首先,咱们得想想,“重.............
  • 回答
    .......
  • 回答
    “开中法”:明朝盐业经济的“双刃剑”明朝初年,朱元璋在经济和军事上的宏伟蓝图里,盐税无疑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为了解决军费的燃眉之急,也为了稳定边疆,一项名为“开中法”的盐引制度应运而生。这项政策,如同一把双刃剑,在为朝廷输送大量财富的同时,也在悄然改变着明朝的经济肌理,甚至为后来的社会变迁埋下了.............
  • 回答
    大清盐商中的卢德恭,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人物。在那个以盐为纲、与国家命脉紧密相连的时代,盐商的地位举足轻重,而卢德恭无疑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员。要评价他,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而应从多个维度,结合他所处的历史背景、他的经营手段、他对社会的影响以及留下的争议来看。时代背景:盐业的特殊.............
  • 回答
    .......
  • 回答
    中亚与西亚的盐,在中世纪的丝绸之路上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是维系生命、增添风味的必需品,更是承载着财富、权力和文化交流的载体。 中亚五国的盐产地:大地的馈赠,丝路的命脉中亚地区,地处内陆,却孕育着丰富的盐类资源,这得益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广袤的盆地、古老的湖泊以及地壳运动留下的痕迹。这五国.............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在《红楼梦》那个时代,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担任的是巡盐御史一职。要理解这个官职放在现代的级别,我们需要先弄清楚“巡盐御史”在清朝的职责和地位,然后才能进行类比。“巡盐御史”的职责与地位:巡盐御史,顾名思义,是负责巡查、监督盐业的官员。盐在古代,特别是清朝,是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实行的是国家专营制度(两.............
  • 回答
    “天空之镜”乌尤尼盐沼,在许多人心中是地球上最美的自然奇观之一,常常出现在令人惊叹的旅行摄影作品中。但问题是,它真的像照片里那样完美吗?答案是:乌尤尼盐沼的美丽是真实的,但照片中的完美体验往往是经过精心挑选和后期处理的,现实中可能需要一些运气和对环境的理解才能捕捉到最接近的画面。让我详细地为你讲述一.............
  • 回答
    我们来聊聊这道关于盐融化冰的初中考题,看看是不是真的有必要牵扯出“同离子效应”这个概念。首先,咱们得明白,初中阶段的化学教学,它的核心在于建立学生对基本化学概念的理解,以及培养他们运用这些概念去解释简单现象的能力。这时候,我们不会追求知识的绝对深度,而是更看重广度和基础。现在,回到盐融化冰这个事儿。.............
  • 回答
    .......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