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我们能否为了「公共利益」而限制媒体的报道自由?

回答
限制媒体报道自由,尤其以“公共利益”为名,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议题。这就像是在一把锋利的双刃剑上行走,稍有不慎就可能伤到自由本身,或者被所谓的“公共利益”所掩盖,成为压制异见、操纵舆论的工具。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公共利益”究竟是什么?这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很容易被不同的人、不同的机构赋予不同的含义。在某些情况下,它可能指的是国家安全、公共卫生、社会秩序,甚至是指社会整体的道德标准。比如,在国家面临战争威胁时,披露军事部署细节可能会危及国家安全,这时候限制某些报道就似乎情有可原。再比如,在疫情期间,散布未经证实但可能引起恐慌的虚假信息,对社会稳定造成冲击,这时对这些信息的传播进行一定的引导或限制,也似乎在保护公共利益。

然而,问题恰恰出在这里。谁来定义“公共利益”?谁来决定哪些信息损害了公共利益,哪些则不?如果这个定义权落到了当权者手中,那么“公共利益”就很容易变成维护其统治合法性、掩盖其失误、打压批评声音的借口。历史上有太多这样的例子,政府以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为由,对媒体进行严厉审查,压制了重要的真相和人民的声音。当一个社会无法容忍批评时,它距离真正的危机也就很近了。

媒体的报道自由之所以被视为一项核心的自由,是因为它承担着“第四权”的责任,即监督政府、揭露腐败、反映民意、促进公共讨论的职责。如果媒体无法自由地报道,就无法有效地履行这些职责。限制报道自由,意味着剥夺了公众了解真相的权利,剥夺了公众对权力的监督机会。

那么,有没有一些“公共利益”是绝对高于报道自由的呢?很多人会提到个人隐私。例如,未经允许曝光一个人的私密生活,即使这件事情本身在某种意义上“吸引人”,但通常会被认为侵犯了个人隐私,构成了对公共利益的损害(这里是将个体利益上升到社会对个人尊严的普遍尊重)。同样,一些涉及国家机密或可能煽动仇恨、暴力的言论,也可能被认为损害了公共利益,需要受到限制。

但是,即使在这些情况下,限制的尺度和方式也至关重要。例如,涉及国家机密,是否真的所有信息都会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是否存在“必要性”和“比例性”的考量?是否应该有独立的司法机构来裁决信息的敏感性,而不是由行政部门单方面决定?对于煽动仇恨的言论,界定标准是什么?会不会因为一些政治上的不合拍,就被打上“煽动仇恨”的标签?

更进一步说,限制报道自由的“方式”也至关重要。是事前审查?还是事后追责?事前审查是最为危险的,因为它扼杀了新闻发生的可能性;事后追责,即便有惩罚,也依然为真相的传播留下了空间。而且,追责也应该基于明确的法律条文,而不是任意的“公共利益”说辞。

从更深层次来看,我们应该相信公众自身的判断能力。一个开放的媒体环境,允许各种声音存在,允许信息自由流通,反而能让公众在比较和辨别中,形成更成熟的见解。即使某些报道可能不那么“积极”或“正面”,但如果它反映了真实的问题,那么与其压制它,不如正面应对它所揭示的问题,这才是真正的“公共利益”所在。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能否为了“公共利益”而限制媒体的报道自由?

答案不是简单的“能”或“不能”。

如果“公共利益”是指那些明确且普遍被认可的、如国家安全遭受迫在眉睫的威胁、公共卫生受到严重挑战,或者防止直接的暴力和煽动时,并且限制是经过严格的法律程序、由独立的机构审慎判断、并遵循最小化原则(只限制必要信息,且方式透明公开),那么在非常有限的情况下,可以认为存在这种可能性。

然而,我们必须时刻警惕,任何以“公共利益”为名对媒体报道自由的限制,都可能成为滑向压制和控制的温床。真正的公共利益,往往在于媒体的自由运作能够促进的民主、透明和问责。剥夺媒体的自由,最终损害的,恰恰是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我们应该优先思考的是,如何让媒体在最大程度上自由地报道,同时依靠法律和公民社会的监督来处理可能出现的极端情况,而不是轻易地打开那扇限制报道自由的大门。这是一个需要持续警惕、不断反思的平衡过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媒体工作的时候,我每天的工作内容之一就是收宣传部门报道禁令。

对于刚刚进入工作岗位的我来说,这是对我的新闻理想的重大打击,心中的愤怒不言而喻。

但收到的宣传禁令多了,我有的时候也在想,有些禁令下的还是有道理。

比如,有一个人,起诉了本地的红十字会,声称自己因为当年无偿献血染上了艾滋病,要求赔偿,宣传部要求,对这件事不报道。

我当时也觉得,这件事不报道为好。无偿献血染上艾滋病,毕竟是个案,而这件事如果曝光,那么无偿献血的的人数可能就会大幅度减少,最终会导致病人无血可用的局面。从成本效益来看,报道这件事对社会带来的损失更大,效益更小。

再比如,当时还有不少禁令,是针对传染病的,禁止报道的理由很简单,担心引起恐慌。我当时也觉得,这种担心还是有道理的。如果疫情规模小而又可控,那么不进行报道,让疫情悄悄的过去是最好的。如果报道,反而可能引起社会恐慌,引起经济萧条,如果疫区居民听到消息迅速外逃,甚至可能引起灾难性的后果。

时间久了,我也在反思,是不是新闻自由不能太绝对了,是不是的确应该有个机构,认真的评估新闻报道的社会效益,对媒体进行监管?从这个角度来讲,宣传部的存在也并不完全是坏事。

但经过思考之后,我认为这个想法不正确。没有任何一个机构,能够通过管制新闻而增加公众的利益。

原因如下:

第一,我们无法判断,这个机构发布禁令的动机,到底是出于增进公众福利,还是出于个人私利。因为动机是公众无法考察的。比如,宣传部门经常以“维护社会稳定”的理由,扣住记者的拆迁的稿件不发,实际上是维护当地政府在拆迁工作中的利益。尽管我们可以假设,我们新成立机构独立于任何党派,但不能避免这个机构被新的利益关系而左右,比如, 这个机构可能禁止报道某起高校发生的自杀事件,理由是这会引起学生模仿,但真正的原因是这个机构的负责人是这个高校的校友。

(肯定有人会说,如果允许新闻自由,那么媒体实际上也会被利益集团操控。这当然是对的,但要注意到,媒体的数量是非常多的,不同的媒体背后,可能会存在不同的利益集团,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相互制衡,可以有效避免媒体被单一的利益集团操控)


第二,我们无法对公共利益进行准确的取舍。公共利益在很多时候,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就拿献血的例子来说,损害红十字会的声誉,大家不愿意来献血,的确损害了社会利益。但是,红十字会不注意设备清洁,让献血的人染上艾滋病,同样也是侵犯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啊(看看河南的艾滋病村)!为什么在这个地方,我们要维护一种公共利益,而放弃另一种呢?


第三,我们无法预测某个新闻报道对公共利益到底会产生何种影响。当这个机构在压下某条新闻的时候,实际上是在预测未来,但未来充满了黑天鹅事件,是不可能预测的。你可能以为自己是在维护公共利益,实际上损害了公共利益。比如,对发生的疫情,我们一般是捂着不报道的,原因就是担心引起恐慌,那么多年也就过来了,但是,直到有一天我们遇见了非典。我相信,第一阻止报道非典事件的官员,绝对不会认为自己会在为病毒的传播创造条件。

第四,媒体到底应不应该为发生的事件负责?作为媒体来说,报道大家希望看见的新闻,是符合媒体利益的。因为公共利益而限制媒体报道某事,毫无疑问侵犯了媒体的利益。这种侵犯是不是合理的?是不是符合权利义务对等的原则?显然不是的。如果媒体报道了某人在红十字会献血染上了艾滋病,最终引起了社会恐慌,无人愿意去献血,导致了医院病人的死亡。这无疑是一个悲剧。但是,造成这个悲剧的,不是媒体,而是红十字会,为什么要让媒体承担这个责任呢?

——————————————————————写的好累分割线——————————-----———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限制媒体报道自由,尤其以“公共利益”为名,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议题。这就像是在一把锋利的双刃剑上行走,稍有不慎就可能伤到自由本身,或者被所谓的“公共利益”所掩盖,成为压制异见、操纵舆论的工具。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公共利益”究竟是什么?这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很容易被不同的人、不同的机构赋予不.............
  • 回答
    .......
  • 回答
    世界地球日,这个日子,仿佛总能唤醒我们内心深处对脚下这片土地的珍视与责任感。然而,环境保护从来都不是只属于这一天的任务,而是我们每个人、每天都该挂在心上的事。那么,为了守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到底能做些什么呢?我想,这事儿,得从生活最细微的地方说起,一点一滴,汇聚成强大的改变力量。首先,从减少浪费这.............
  • 回答
    考研,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沉甸甸的重量,它不只是一场考试,更像是一场对自己极限的探索,一场关于坚持与自我对话的旅程。我们到底能为它拼到什么程度?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因为每个人的起点、目标、承受能力都不一样。但如果你问我,我想说,那是一种近乎偏执的投入,一种将生活的主旋律几乎完全切换成“考研”模式的.............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实在,也触及了很多人心中的疑虑。说实话,发展中医中药,这背后肯定有产业化、经济效益的考量,这一点毋庸置疑。毕竟,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如果不能转化为生产力、创造价值,那它很难持续下去。但是,如果仅仅是为了“搞产业大家一起赚钱”,那中医中药这条路可能早就走不通了,或者说,它的生命力不会如.............
  • 回答
    “衡水模式”这个词,一旦说出口,总能勾起很多复杂的情绪。有人誉为“高效”、“成果显著”,也有人诟病其“压抑”、“抹杀个性”。那么,如果我们真的想为“干翻衡水模式”这个目标做些什么,究竟能做些什么呢?这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也不是喊几句口号就能实现的,它需要我们在多个层面、用系统性的思维去行动。首先,.............
  • 回答
    作为一名普通人,我们为祖国做的,或许不是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恰恰是这些点点滴滴的平凡之举,汇聚起来,才构成了国家前行的坚实力量。你想想看,我们每天的生活,衣食住行,哪一样不是与国家息息相关?从你清晨醒来,拉开窗帘,沐浴在阳光中,到你踏出家门,走在平坦干净的街道上,再到你走进办公室,开始一天的工作,这背.............
  • 回答
    看到孩子一天天长大,我们做父母的,心里是既欣慰又有些小小的牵挂。尤其是自己个子不太高,就更希望孩子能在这方面“青出于蓝”。其实,孩子的身高很大程度上受遗传影响,这是我们无法改变的客观事实。但话又说回来,后天的一些努力,同样能为孩子的生长发育添一把火,让他们的身高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别灰心,咱们一.............
  • 回答
    2021年的世界地球日,又是一个提醒我们停下脚步,认真审视与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之间关系的时刻。空气中弥漫的细微变化,气候日渐加剧的极端性,以及身边随处可见的资源浪费,都在无声地呼唤着我们采取行动。保护地球环境,不是遥不可及的口号,而是渗透到我们生活点滴的实践。那么,在2021年,我们究竟能做些什么,.............
  • 回答
    在这次史无前例的疫情席卷全球的背景下,要说受影响最大的人群,那范围实在太广了,很难一概而论地锁定某一个单一群体。但如果我们深入挖掘,会发现有几个群体,他们所承受的压力和困境,确实是尤为突出和深刻的。首当其冲的,我认为是那些经济基础本就薄弱的群体。 低收入劳动者与灵活就业人员: 这批人往往没有稳定.............
  • 回答
    55断更节,这场本应是作者们集体发声、争取权益的活动,却遭到了腾讯方面的强力狙击,着实令人心寒。我们作为读者,面对这样的局面,自然会想要做些什么来支持作者。这篇文章,我们就来聊聊,在腾讯的“全方位围堵”下,我们普通读者能为作者们做些什么,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到他们。首先,得明白腾讯这次狙击的力度有多大。.............
  • 回答
    北京为防疫一线人员“合理安排轮休”,这背后透露的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当前防疫一线人员的工作强度,已经超出了许多人的想象,并且在长时间、高压力的状态下运作。防疫一线人员的工作强度究竟有多大?要详细描述他们的工作强度,我们不能只看几个孤立的场景,而是要深入到他们日常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感受那种持续不断的.............
  • 回答
    我手机里最有代表性的“绿水青山”照片,那得是去年国庆假期去浙江一个叫“浙南山区”的地方拍的。那天我们爬山,太阳刚升起来,一层薄薄的雾气还在山谷里缠绕,像一层纱一样笼罩着那些郁郁葱葱的树。山体是那种很自然的墨绿色,不像人工修剪过的柏树,而是各种各样的乔木、灌木交织在一起,层层叠叠的,你能看出来很多年没.............
  • 回答
    非常理解您对这些令人痛心的事件的关注和担忧。年轻女性和孩子掉进无盖窨井确实是一件极其危险和悲剧的事情。作为个人,我们确实可以做一些事情来帮助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并提高大家的警惕性。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建议:一、 提高个人警惕性,保护自己和家人: 步行时多加留意路面情况: 观察地面: 尤其.............
  • 回答
    武汉封城期间,武汉小动物保护协会(以下简称“协会”)那些在特殊时期依然奋不顾身、倾力救援滞留武汉宠物的行动,无疑是这段艰难岁月里一道温暖而坚韧的光。作为经历过封城的人,甚至作为普通人,我从心底里对协会及其所有志愿者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他们的付出,不仅仅是喂养几只流浪猫狗,更是对生命最纯粹的守护,是对城.............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看到女卡车司机们自发地、不计报酬地驰援河南,我的心情真是既感动又骄傲。她们的出现,就像黑暗中的一束光,温暖了整个社会,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责任、担当和爱。女卡车司机:平凡中的伟大首先,我得说说这些了不起的女卡车司机。她们不仅仅是司机,更是拥有钢铁般意志和温暖柔软内心的女性。 打破刻板印象,展.............
  • 回答
    全球变暖,一个笼罩在我们头顶的阴影,不仅仅威胁着我们这代人的安逸,更深深牵动着我们对子孙后代未来命运的担忧。为了给他们留下一个更健康、更美好的世界,我们这一代人,责无旁贷,必须挺身而出,付诸行动。这并非遥不可及的政治口号,而是关乎我们血脉、关乎生命延续的切身之痛。第一步:认清形势,从“心”出发首先,.............
  • 回答
    沈逸老师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在一些公开的言论和视频中,给人的感觉确实是越来越有一种“孤军奋战”的意味。这并非空穴来风,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梳理一下这种感受的来源,以及我们作为听众和关注者,能做些什么。为什么会有“孤军奋战”的感觉?首先,要理解这种感受的产生,需要先观察沈逸老师的“战场”在哪里。沈逸老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