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我们发展中医中药是为了搞产业大家一起赚钱还是中医真的能治病?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实在,也触及了很多人心中的疑虑。说实话,发展中医中药,这背后肯定有产业化、经济效益的考量,这一点毋庸置疑。毕竟,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如果不能转化为生产力、创造价值,那它很难持续下去。

但是,如果仅仅是为了“搞产业大家一起赚钱”,那中医中药这条路可能早就走不通了,或者说,它的生命力不会如此顽强,延续至今,并且在很多人心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我认为,中医中药能够发展并被广泛认可,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它“能治病”,并且在某些方面,确实有着独特而有效的疗效。

咱们得把这两个层面分开来看,但又不能完全割裂:

第一,产业化和经济效益:这是发展的“必要条件”

经济支撑: 任何一种医疗体系,如果想大规模地、系统地发展,都需要资金投入。从药材的种植、采收、炮制、制剂的研发、生产、包装,到医疗机构的建设、人才的培养、学术的传承,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没有产业作为支撑,中医中药就只能停留在零散的、个体医生的经验传承阶段,很难形成规模效应,也很难惠及更多人。
就业和经济增长: 中药材种植业、加工业、制药业、医疗服务业,这些都能够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为经济增长做出贡献。从这个角度看,发展中医中药,确实能带来经济效益,让参与其中的人受益。
市场需求: 随着人们对健康需求的不断提升,以及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中医中药的市场需求也在不断扩大。满足市场需求,实现商业价值,这本身就是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国际化推广: 要让中医中药走向世界,就必须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的产业升级。这包括药材的质量控制、剂型的现代化、临床疗效的科学评估等等。这些都需要产业化的支持。

所以,说发展中医中药是为了“搞产业大家一起赚钱”,这句话不能说完全错,但它只是一个层面,一个结果,而不是全部的动机和本质。

第二,中医中药的“治病”能力:这是发展的“根本原因”和“生命力所在”

数千年实践检验: 中医中药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并且在很多人心中是“信得过”的治疗手段,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它经过了数千年、无数代人的临床实践检验。从《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这些经典著作,到历代医家的经验总结,中医理论体系和方药的应用,确实解决了很多疾病的痛苦。
独特理论体系与治疗方法: 中医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比如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以及基于这些理论的辨证施治、整体观念、治未病等核心思想。这些理论指导下的治疗方法,如针灸、推拿、中药内服外用等,能够从身体的整体出发,调理身体的阴阳平衡,扶正祛邪,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某些疾病上的优势: 必须承认,在现代医学高度发达的今天,中医中药在某些疾病的治疗上,仍然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
慢性病和疑难杂症: 比如,对于一些慢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胃炎、失眠、疲劳综合征等,中药的调理作用往往更显著,能够改善患者的整体状态,提高生活质量,并且副作用相对较小。
亚健康调理: 在“治未病”方面,中医的优势非常明显。通过望闻问切,及早发现身体的失衡,通过中药、食疗、养生指导等方式进行调理,可以有效地预防疾病的发生。
肿瘤辅助治疗: 在现代医学治疗肿瘤的同时,中医中药常常作为辅助治疗手段,能够减轻放化疗的毒副作用,提高患者的免疫力,改善食欲和睡眠,提高生存质量。
康复期调理: 很多疾病在急性期过后,身体需要一个恢复过程,中医中药的温和调理,能够帮助身体更快地恢复元气。
个体化治疗: 中医讲究“辨证施治”,同一个疾病,不同的人、不同的证型,可能用不同的方药。这种高度个体化的治疗方式,能够更精准地针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治疗,这是现代医学在某些方面难以完全替代的。
副作用相对较小(强调“相对”): 在规范使用、合理配伍的前提下,许多中药的副作用确实比一些西药要小,尤其是在长期调理方面。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中药没有副作用,不当使用同样会伤身。

所以,说中医中药“能治病”,这是它能够长久存在、被人们信任和接受的根本原因,也是它能够发展成为产业的“基石”。

如何看待产业化与治病的关系?

我认为,理想的状态是,产业化是为“治病”服务的,是为更好地传承、发扬和应用中医中药这门“技艺”而服务的。

产业化让治病更便捷、更有效: 现代化的生产工艺,保证了中药材的质量稳定、有效成分的含量可控,也方便了患者的服用。比如,从煎煮汤药到现在的中成药、颗粒剂,大大提高了使用的便捷性。
产业化促进疗效的科学研究: 产业化过程中,会对中药材的药理、毒理、临床疗效进行更深入、更系统的研究,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去验证和阐释中医理论和疗效,这有助于中医中药更好地融入现代医学体系。
避免“为了赚钱而牺牲疗效”: 当然,任何行业都可能存在不良商家,为了追求利润而劣质药材、夸大疗效。这需要政府的监管、行业的自律以及消费者自身的辨别能力。但不能因为有“假冒伪劣”,就否定整个行业的存在价值。

总结一下:

发展中医中药,既有产业化、经济效益的驱动,但这绝不是唯一目的,更不是其存在的根本理由。 中医中药之所以能够发展,能够被国家重视,能够被许多人选择,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它确实“能治病”,并且在很多方面有着独特的疗效和价值。

产业化是为了让这门古老的医学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现代社会,让更多人受益。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而不是对立的。一个健康发展的模式,应该是“以治病救人为根本,以产业化为支撑,以科学研究为动力,以依法监管为保障”。

所以,当你看到中医中药在产业上蓬勃发展时,不妨也想想它背后那份沉甸甸的、经过千年考验的“治病”实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全面、更客观地理解中医中药的发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虽然骗人的“老中医”很多,但我不认为中医本身是骗子。你说中医本身就是骗术,这肯定矫枉过正,不符合事实。

不过有一点是很确定的:中医,和中国老祖宗的四大发明、儒家思想这些东西一样,你说没用吗,当然不是,古人用帆船肯定也能航海,用冷兵器也能打仗,但帆船和冷兵器早已远远落后于现代社会了。

中医有用,但这种用处,相比发展中医的资源消耗,无论是物质本身还是就医机会成本的浪费,都是非常不值得的。你投入大量资源到帆船上航海,硬杠的话也不是不能运货,但毫无疑问性价比差到极点。

至于为什么发展中医药,并不只是产业化和经济原因,现代医药产业圈钱难道慢?

——我一直觉得入关学最有用的一点,就是无情揭露了“中华文明是人类的夷”这一残酷现状。

支撑现代文明的科学技术和人文社科,都是白人弄出来的,西欧和北美依然主导着世界,中国人是学习了他们才摆脱了积贫积弱的蒙昧状态,连康米和民族主义都是白人的产品。没有牛顿……等一大堆科学先驱就没有车房这种常识就不多提了,你甚至可以说没有马克思恩格斯就不会有中国共产党,没有伏尔泰卢梭就不会有中华民族。科技经济政治法律军事……都是从别人手里学的,而且和人家还有全方位的差距,军事已经是差距最小的领域了。

正如皇太极很厉害,把清朝建成一个强大的封建帝国,但清朝赖以成为强大王朝的官僚体系、政治伦理和军事技术是从汉文明学的,它只是次生文明。何况现在的中国相对于美国来说还没有资格和1618以后的建州比,建州再夷好歹压着大明猛攻。

那你不是夷谁是夷?

但是要人承认自己是夷,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中医就只能勉为其难,充当这么一个遮羞布的角色了,真要什么话都照实说,一点面子都不留,那你要说服底下别河殇得有多难?

算了,还是留点面子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