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我们应不应该继承和发展儒家文化?

回答
要探讨我们是否应该继承和发展儒家文化,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简单地说“是”或“否”,都显得过于片面。我认为,答案并非简单的“全盘继承”或“彻底抛弃”,而在于如何有选择性地继承,并进行创造性转化,使其与当代社会的需求相结合,焕发新的生命力。

首先,我们得明白,任何一种文化,包括儒家文化,都不是一个僵化的、一成不变的实体。它是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吸收、融合的结果。今天我们谈论的“儒家文化”,实际上是历代智者对孔子及其学说进行解读、阐释、发展的集合。因此,我们谈论继承,并非是要回到两千多年前,而是要提取其精神内核,并思考它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

我们为什么要考虑继承和发展儒家文化?

1. 它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底色: 儒家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从家庭伦理、人际关系,到政治哲学、教育理念,乃至个人的道德修养。它提供了一套关于“人是什么”、“应该如何做人”、“如何与他人和社会相处”的价值体系。这套体系,不论我们现在是否认同,它确实是构成“中国人”这一身份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重视家庭、孝道、仁爱、诚信、责任感等这些观念,在很大程度上都源于儒家思想的熏陶。

2. 其精髓具有普适性价值: 仔细审视儒家思想,我们会发现其中蕴含着许多超越时空的智慧。
“仁者爱人”: 这是一种对他人的关怀、尊重和同情,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倡导包容、理解、互相尊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是一种从个人到家庭,再到国家社会的层层递进的责任观。它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是基础,只有个人品德高尚,才能带动家庭和谐,进而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这种“内圣外王”的思路,在培养负责任的公民方面依然有着启发意义。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这强调了内心坦然、光明磊落的重要性,是对个人品格的追求。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这体现了终身学习和教育者的责任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是古老的黄金法则,强调换位思考,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

3. 提供应对现代社会挑战的启示: 现代社会虽然科技发达,物质丰富,但同时也面临着精神空虚、人际疏离、价值观冲突等挑战。儒家文化中关于“礼”、“德”、“和”的观念,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些反思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例如,如何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保持内心的宁静和道德的定力?如何在多元化的价值观中找到共识?

然而,我们不能盲目地继承。儒家文化也存在一些需要我们警惕和扬弃的部分:

1. 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与“三纲五常”: 儒家思想中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等“三纲”以及“五常”(仁、义、礼、智、信)中的某些具体体现,是建立在古代社会宗法制度和等级观念基础上的。其中,“男尊女卑”、“君臣绝对服从”等观念,与现代社会倡导的平等、自由、人权等价值观是相悖的。我们必须批判性地继承,剔除这些不合时宜的部分。

2. 过度的集权和对个人自由的限制: 儒家政治思想中,强调“德治”和“礼治”,同时也包含着对统治者权力的推崇,以及对臣民服从的要求。在现代社会,我们更加强调权力制约、公民参与和个人自由,因此需要警惕儒家思想中可能存在的集权主义倾向。

3. “内圣”与“外王”的平衡问题: 虽然“修身”被认为是重要基础,但有时儒家文化过分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而对社会制度的改革和权力结构的反思相对较少。在现代社会,我们既需要个人的道德提升,也需要健全的社会制度来保障公平正义。

4. “中庸”的可能误读: “中庸”本意是“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是一种智慧。但在某些语境下,可能被曲解为“不求进取”、“随波逐流”,甚至成为逃避责任的借口。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继承和发展儒家文化?

1. 进行创造性转化,古为今用: 这是最核心的原则。我们要做的不是“复古”,而是“创新”。比如,将“仁者爱人”的精神,转化为在公共服务领域、社会公益活动中的实际行动;将“责任感”的观念,与现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结合起来;将“学习”的态度,与终身学习、创新创业结合起来。

2. 突出其普适性价值,进行现代阐释: 提炼儒家思想中那些符合人类共同情感和理性原则的部分,比如对家庭的珍视、对诚信的看重、对社会的责任、对个人品德的要求等,并用现代的语言和方式去解读和传播。可以将其与现代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等相结合,发掘新的意义。

3. 批判性继承,去芜存菁: 明确哪些思想是古代社会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是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的,坚决剔除。比如,等级森严的等级制度、对女性的不公平待遇等,都必须被摒弃。

4. 融入当代价值观,并与其他文化对话: 儒家文化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也需要与现代社会的法治精神、科学精神、民主理念以及其他优秀文化(包括西方文化)进行交流和对话,在碰撞中找到新的生长点。

5. 鼓励实践和创新: 继承和发展不是停留在理论层面,更重要的是如何在实践中体现。鼓励人们在工作、生活、人际交往中践行儒家文化中积极的成分,同时也要鼓励新的思想和实践方式的出现,让儒家文化在新的土壤中开出新的花朵。

总结来说,我认为我们“应该”继承和发展儒家文化,但这份“应该”是建立在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转化的基础上的。 就像我们学习任何一种古老的智慧一样,我们不能全盘照搬,而是要带着现代人的眼光,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然后用新的方式去理解、去实践、去发展,让它能够为当今社会和我们个人的成长提供滋养和启示。

与其说“继承和发展儒家文化”,不如说我们是在“激活”和“重塑”那些蕴含在儒家文化中的、仍然具有生命力的智慧,让它们在新的时代焕发光彩,为构建一个更美好的社会和更美好的生活提供价值。这是一个持续探索和不断实践的过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们”如果是指普通人的话,继承的方法是:把孔孟的【原著】读一读,把【自己觉得】对的以及合理的内容记住。

挑毛病太容易了,带着挑毛病的尺子读书,啥都学不到。

不要去看第三方评论!每个第三方都有自己的动机,必掺私货。

普通人,赚钱是主业,就不要参与“发展”了,没那个闲工夫。

user avatar

诉我直言

传统文化≠儒家文化

儒家几千年来做的事儿,就是孜孜不倦的对传统文化去其精华,取其糟粕

我们恢复传统文化,第一件事就是要去掉儒家加进去的那些私货

有哥们说我有个特点

就是中国某个东西本来发展的好好的

完啦完啦,儒家掺和进去了,完犊子了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苏州府志里,明朝有17个烈女,明代扭扭捏捏就追封了2个人,苏州的衮衮诸公各路大儒一看心都凉透了,就不让家里女人殉节了,反正殉了也没用

但是到了清朝,直接把明代剩下这15个人给追封了

苏州的衮衮诸公各路大儒都快高兴疯了,几年时间就给弄出来90多个烈女,殉夫都是平常,连定个娃娃亲,男孩夭折了,五六岁的小女孩也得殉节自杀都出来了


再举个例子,清代一直孜孜不倦夜以继日兢兢业业的杀大儒,结果到了立国快200年的中后期,道光时候新疆叛乱,道光都能全国抽调几万人万里迢迢去新疆,花费的军费更是海了去了,但是清朝就拿的出来。

明朝:·····


这就说明,一个国家要想有钱平叛、赈灾、基建

还是要孜孜不倦夜以继日兢兢业业的杀大儒


那么我们就能得出结论了

如果要复兴传统文化,那么首要的就是驱除儒家的糟粕

如果要复兴儒家

那也是各位儒家爱好者要忙的

让他们自己精华自己,自己提高自己

从新对儒家经典进行解读

抛弃孔孟朱熹这些人的错误的唯心理论


老老实实研究荀子这种唯物主义儒家,才是正理啊

user avatar

@纸盒勇者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会理事长宁悦、会长马宁、团支书王昱博代表学会邀请到了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孙熙国教授和哲学系杨立华教授进行讲授并与学会会员互动交流。
杨立华首先为同学们导读了《近思录》一书。《近思录》在理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为确立儒家道统、传播理学思想起到重要作用。杨立华从孟子和北宋五子对“仁”思想的继承谈起,说明价值观的重要性。他说,价值观的核心是“应该”,应该过什么样的生活、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这些都是我们应当思考的问题。他勉励同学们,在最该努力去学习和思考的时候,要把重心摆对,思考、学习、面向真理,责任重大、意义重大。
孙熙国勉励同学们要以纯粹的心学习马克思主义,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第一是把握科学性,“格物致知道问学”;第二是把握人民性,马克思主义就是研究如何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先立乎其大”;第三是把握实践性,强调“知行合一”;第四是把握开放性,研究马克思主义要明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特殊与一般的道理。

你看,人家团结的很好、发展的很好嘛。

以理学思想作为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工具,是拨乱反正的第一要务。只有这样做,“长期接受党的教育、党龄近五十年、担任过基层党校教员和高校教师的老共产党员”,就开心了、满意了,只有读了《近思录》,就可以不再“天真、幼稚、自高、自大、自负、自傲、肤浅、浮躁、浮夸、低俗、媚俗、庸俗”,就可以不当“不辨方向、不识大体、不顾大局,只会蛮干的莽撞汉”了。

就可以原地飞升,成为“维护×大校园秩序、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一支重要力量”。

显然,在他们看来,儒家思想好顶赞,应该继承、应该发展,儒家思想都应该去指导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从属于儒家!

不过在我看来,当今世事,第一重要的是搞清楚谁是谁。

把那位天才从儒家马克思主义的体系中剥离出来,是第一重要的。

一定要让每个小粉红都清楚的明白,小粉红是反革命。

user avatar

还记得毛主席他老人家是怎么说的吗?

《武训传》所提出的问题带有根本的性质。像武训那样的人,处在清朝末年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者和反对国内的反动封建统治者的伟大斗争的时代,根本不去触动封建经济基础及其上层建筑的一根毫毛,反而狂热地宣传封建文化,并为了取得自己所没有的宣传封建文化的地位,就对反动的封建统治者竭尽奴颜婢膝的能事,这种丑恶的行为,难道是我们所应当歌颂的吗?向着人民群众歌颂这种丑恶的行为,甚至打出“为人民服务”的革命旗号来歌颂,甚至用革命的农民斗争的失败作为反衬来歌颂,这难道是我们所能够容忍的吗?承认或者容忍这种歌颂,就是承认或者容忍污蔑农民革命斗争,污蔑中国历史,污蔑中国民族的反动宣传为正当的宣传。
电影《武训传》的出现,特别是对于武训和电影《武训传》的歌颂竟至如此之多,说明了我国文化界的思想混乱达到了何等的程度!
在许多作者看来,历史的发展不是以新事物代替旧事物,而是以种种努力去保持旧事物使它得免于死亡;不是以阶级斗争去推翻应当推翻的反动的封建统治者,而是像武训那样否定被压迫人民的阶级斗争,向反动的封建统治者投降。我们的作者们不去研究过去历史中压迫中国人民的敌人是些什么人,向这些敌人投降并为他们服务的人是否有值得称赞的地方。我们的作者们也不去研究自从一八四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一百多年中,中国发生了一些什么向着旧的社会经济形态及其上层建筑(政治、文化等等)作斗争的新的社会经济形态,新的阶级力量,新的人物和新的思想,而去决定什么东西是应当称赞或歌颂的,什么东西是不应当称赞或歌颂的,什么东西是应当反对的,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号称学得了马克思主义的共产党员。他们学得了社会发展史--历史唯物论,但是一遇到具体的历史事件,具体的历史人物(如像武训),具体的反历史的思想(如像电影《武训传》及其他关于武训的著作),就丧失了批判的能力,有些人则竟至向这种反动思想投降。资产阶级的反动思想侵入了战斗的共产党,这难道不是事实吗?一些共产党员自称已经学得的马克思主义,究竟跑到什么地方去了呢?

标注了才知道,这段文字真的是字字珠玑,一句废话都没有,恨不得每一句都划重点。

这才是我们的领袖。

user avatar

儒家那几本小册子里有什么东西?基本的道德伦理和一些道德说教。

还有一些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概念。

还有什么?没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比儒家强一百倍!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