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迎 95 岁生日,来信致谢并「向大家报个平安」,他为我们发展带来哪些变化?

回答
李政道先生作为一位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其杰出的科学成就和对中国科学事业的深远影响,在中国的发展进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是物理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而他晚年对中国科学发展的积极推动更是功不可没。

首先,李政道先生的科学贡献对我们发展的“理论基石”起到了关键作用:

宇称不守恒定律的提出与验证: 这是李政道先生最著名的贡献之一。他和杨振宁先生共同提出的“宇称不守恒”理论,彻底颠覆了人们对微观世界对称性的认识。这个理论不仅是粒子物理学的重要基石,也对我们理解宇宙的基本规律有着深刻的意义。

具体影响:
改变了我们对物理学的基本认知: 在此之前,科学家们普遍认为微观粒子在发生相互作用时,某些对称性是绝对存在的。宇称不守恒的发现,如同在物理学领域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迫使科学家们重新审视和构建物理理论。这促使了弱相互作用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也为后来的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推动了实验物理的发展: 为了验证这一理论,世界各地的实验物理学家们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开发了更精密的探测器和实验技术。这些实验的成功,极大地促进了高能物理实验技术的发展,也为人类更深入地探索物质的微观世界提供了强大的工具。
催生了新的研究领域: 宇称不守恒的发现,不仅局限于粒子物理本身,还对原子物理、核物理等领域产生了影响,催生了新的研究方向和问题。

其他重要理论贡献: 除了宇称不守恒,李政道先生在统计力学、量子场论等领域也有着深刻的贡献,例如“李模型”等,这些理论也为理解复杂系统和量子现象提供了重要的工具和思路。

具体影响:
统计力学的革新: 李政道先生在统计力学领域的工作,特别是他与杨振宁先生在超导理论方面的早期工作,以及他后来在理解量子相变等方面的贡献,为我们理解物质的宏观性质与微观粒子行为之间的联系提供了新的视角。这对于材料科学、凝聚态物理等领域的发展至关重要。
对数学物理的贡献: 他对量子场论等领域的深入研究,也极大地推动了数学物理的发展,为解决复杂的物理问题提供了新的数学工具和方法。

其次,李政道先生在晚年对中国科学发展的“引路人”角色和“人才培养”的贡献更是显而易见的:

推动中美科技交流,打开中国科研“新窗口”: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与世界的科技交流相对匮乏。李政道先生利用其国际声望和人脉,积极穿梭于中国和国际科学界之间,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科学前沿的重要桥梁。

具体影响:
引进先进的科研理念和方法: 通过他的积极协调,许多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在中国召开,国际顶尖科学家也纷纷来到中国进行讲学和交流。这使得中国科学家能够接触到最前沿的科学思想和研究方法,开阔了视野。
促进国际合作项目: 他积极推动中国科学家参与国际科研合作项目,为中国争取了更多的国际科研资源和机会,加速了中国科研水平的提升。
帮助中国科学研究走向国际化: 他的努力,为中国科学研究如何与国际接轨、如何在国际舞台上发声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方向。

“李政道科学与艺术大奖”等项目的设立,为中国培养和激励优秀人才: 李政道先生深知人才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性,他身体力行地推动了多项旨在培养和奖励中国年轻科学家的项目。

具体影响:
“李政道奖”的设立: 这一奖项的设立,为中国年轻科学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展示平台和激励机制,鼓励他们勇于创新,追求卓越,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科研热情。奖项的评选标准也注重原创性和国际影响力,有助于中国科学界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鼓励跨学科研究和融合: “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也体现了李政道先生对科学发展的更广阔视野,他鼓励科学家们打破学科壁垒,融合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思想,这对于解决复杂科学问题和推动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对科研体制的思考和建议: 他对中国科研体制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强调学术自由、鼓励探索、打破论资排辈等,这些都对中国科研管理和评价体系的改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中美物理学家高层研讨会”等组织,推动了中国高能物理等领域的发展: 李政道先生积极推动了高能物理等前沿科学领域在中国的发展。

具体影响:
为中国在高能物理领域的崛起奠定基础: 他组织的研讨会和交流活动,为中国在高能物理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支持,也帮助中国科学家在高能物理的国际舞台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促进了相关学科的同步发展: 高能物理的发展离不开数学、计算科学等学科的支持。这些交流活动也间接促进了相关学科在中国的发展。

总而言之,李政道先生为中国的发展带来了多方面的变化,可以概括为:

在科学理论层面,他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理解微观世界的“理论基石”,拓宽了人类认识宇宙的边界。
在人才培养和科研发展层面,他扮演了“引路人”的角色,通过积极的国际交流和对人才的激励,为中国科学研究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贡献了力量,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初期,他的作用尤为突出。
他身上体现出的科学精神、对学术的严谨态度以及对祖国的深厚情谊,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科学家奋发图强。

李政道先生的恩师周培源曾说过:“李政道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是一位真正爱国的人。” 这句话精准地概括了李政道先生的贡献。他在九十五岁高龄,依然心系祖国,向大家报平安,传递着积极的能量和对未来的期许,这本身也是对我们巨大的鼓舞。他的科学成就和对中国科学发展的贡献,将永远铭刻在中国科技发展的史册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李政道先生是17世纪近代自然科学诞生以来,为科学做出过根本性贡献的中国科学家(极少数)。

他不仅仅学术成就卓越,而且道德品质优秀、人格高尚,利用自己的学术威望,自19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以来,为中国和中国本土的科学家争取了很多宝贵资源(对于百废待兴的中国,说是雪中送炭应该不为过分)。

如果说,前者(包括1957年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只是鼓舞了中国人民的自信心,那么后者牺牲了他自己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真真实实地造福于中国人民。


1972年李政道在赴美国26年之后首度返回祖国,1974年再次造访,(得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接见,并且展开了一场关于对称性与科学的对话);中国改革开放之后他回国访问愈加频繁。每次访问中国,他都事先策划好要推动的项目,安排好要参加的会议,抓紧时间与各级领导人见面,从不专程旅游。他在中国的教育和基础科学的发展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哪怕影响自己的科研进展也在所不惜。中国科学院柳怀祖曾协助李政道推动各种项目,担任李政道助理多年。2016年为纪念李政道90岁诞辰,柳怀祖为赛先生微信公众平台著文,提到李政道1972年访问中国之后接受采访时说过:“我当然不赞成‘文革’,不能承受把科学教育搞成这样子,然而我又不便于批评,只能尽我的能力为祖国做一点事情。”为此,李政道直接向中国最高领导人建言并身体力行,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科大少年班

1978年推动中国科技大学创建了卓有成效的科学天才少年班。自国内首创的专门为培养天才少年的这一机构成立以来,培养了近2 000名学生,其中不乏科学界和高科技工业界的精英和领袖;

二、大规模留学

1979—1989年,靠个人影响力推动实施中国学生留美读物理学博士的计划(CUSPEA),10年间经考试选送了916名物理学科的优秀学生,赴美国50余所名校物理系攻读博士学位。(其他的学科领域,比如数学领域的陈省身教授,生物学领域的吴瑞教授等海外华人科学家都是看到李政道先生的计划后,受到启发,也想为中国做点事情,制订了类似的人才选拔计划,为相关学科的中国优秀学子赴美深造提供了机会);

三、BEPC

1984年他推动并亲自争取中国和美国主管机构的支持,引荐美国加速器和高能物理实验的专家协助解决技术难题,在1984—1988年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建设期间,李政道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称他为“李政委”,因为但凡遇到难解的障碍,都要靠李政道去协调。(这是中国自主建造的第一台大科学装置,其重要性写进了中国近代历史教科书,作为1980年代的科技成果的代表,被誉为继“两弹一星”工程后最重大的科技突破,海外的科学家,贡献最大的当属李政道和潘诺夫斯基);

四、博士后制度

1985年向国家领导人建议建立博士后制度。从1986年起,博士后流动站在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陆续建立,成为了吸引国外留学人员归国、促进国内外科技人才的交流、培养高层次学术人才的基地。

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986年,在李政道的倡议下,与国内许多科学家一起推动成立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经济规模的突飞猛进,2017年通过国家科学基金委下发的科研经费,已高达288亿元人民币,仅次于美国名列世界第二,为中国自然科学研究的起飞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六、高等科学技术中心(现高能所下属单位)

1986年创建中国高等科技中心并担任中心主任至今。该中心的宗旨是促进国内外科学技术研究机构之间、学者之间的交流,帮助中国科学家在国内做出世界水平的研究成果。该中心自成立以来,共召开国际学术会议20余次,其中多数为李政道亲自策划组织和参与。中心还组织了国内各类学术会议、技术培训班近2 000次。

七、互联网

1990年代初,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实验迫切需要与世界各高能物理实验室,通过互联网进行合作研究。万事开头难,李政道努力协调中美双方政府上层,克服政治上的重重障碍,同时联络美国斯坦福加速器中心的科技人员,与位于北京的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科技人员参与配合,于1993年3月创建了中国第一条使用互联网通信协议的国际互联网服务系统,开启了中国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时代。主持这一项目的高能物理所许榕生研究员著文说,如果没有李政道的努力,中国互联网时代的起始,必定要推迟一些年——

(互联网对于中国发展的重要性,不亚于19世纪的铁路和电报,那一次,清政府腐败无能,连引进技术都瞻前顾后,比不上同时代的日本,旧中国错失了机会,1894年甲午战败,洋务运动破产后,中国陷入了更大的深渊;而1990年代以来,正好也是美国开启的信息技术革命浪潮的时候,新中国抓住了这次腾飞的机会,靠着庞大的国内市场,互联网产业主要就是美国、中国双雄竞技。)

八、䇹政基金

1998年,李政道为纪念去世的夫人秦惠䇹 (1928~1996),捐赠私人积蓄建立了“秦惠䇹-李政道中国大学生见习进修基金”(简称䇹政基金),支持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苏州大学和台湾清华大学等六所高校的优秀本科学生进行科研见习工作,立项并成功结题的学生授予“ 䇹政学者”荣誉称号。至今已有数千名年轻学者受益。值得一提的是,李政道先生规定了女性学者的比例不得低于50%,充分保障了女性学者得到选拔机会;(根据2021年,何祚庥夫妇的采访视频,秦惠䇹逝世后,他们曾有意向李政道先生推荐他认识的一位画家,但李婉言拒绝了,可见其伉俪情深)

李政道自2010年以后,因身体原因不适宜长途飞行再没有访问过中国,在一些重要学术会议上他的音容还常出现在屏幕上。2011年11月24日,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系为他举行了荣休仪式,李政道85岁才卸任哥伦比亚大学校级教授的职衔。

九、李政道图书馆

2011年李政道荣休之后,将毕生的研究手稿、通讯书信、诺贝尔奖章、证书和其他各类获奖证书等资料,以及本人书画作品、家族和本人收藏的书籍和中国古代文物,包括吴作人、李可染、黄胄、华君武、吴冠中等中国书画名家赠送给他的珍贵作品,捐赠给上海交通大学。这些资料收藏陈列于新建成的李政道图书馆。

附录1:1974年与毛主席的对话

5月30日上午7时许,毛泽东在中南海游泳池的书房里会见了诺贝尔奖获得者、美籍华裔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在简单的寒暄之后,毛泽东把谈话转入正题,他问李政道:

“请告诉我,对称Symmetry何以那么重要?”

李政道看着毛泽东那炯炯的目光和好奇的眼神,认真解释道:

“根据韦伯氏大辞典,对称指‘平衡的各个部分’,或者指平衡的各个部分产生的形式美。这与中文对称的涵义是相同的。对称基本上是一个静态概念。”

毛泽东认真思索着李政道的解释,然后他从哲学的角度谈了自己的看法。李政道后来在他的文章中追述了毛泽东此时的看法:“在毛泽东的思想中,社会变化是以革命(变化)为基础的,它是动力学,而不是静力学。毛泽东坚信他的思想在自然界也同样适用,而对称在物理学上占据着异乎寻常的位置,毛泽东因此而表示不解。”

毛泽东表达了他的哲学思想后,宾主之间出现了短暂的沉默。李政道深感自己的言辞乏力,难以表达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他的目光落在他与毛泽东之间的茶几上,见上面放着一叠纸和几支铅笔,灵机一动,立时拿起纸笔给毛泽东做了一个简单演示。

“主席请看。”李政道说着,把一枝铅笔放到纸上,用手指朝毛泽东的方向弹去,铅笔滚向了毛泽东那一边;随即他又向自己的方向弹了一下,铅笔又滚向自己一侧。他解释说:“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一刻是静止的,但在整体上它具有对称性。”

毛泽东一直面带微笑饶有兴趣的看着李政道的演示,他点了点头,又问道:

“仅以对称原理为基础,真的能够表达宇宙法则吗?”

李政道解释了广义相对论的结论,他告诉毛泽东,这是爱因斯坦用平衡原理为必要条件,以对称为基础创立的。他还说,世间一切事物和现象是“相对对称”而不是“绝对对称”的。毛泽东很欣赏李政道的这个试验和他的观点,他笑着说:

“我这个肩膀就是这边高,这边低。我的眼睛这边好,这边差。”

接下来,毛泽东和李政道还谈到了粒子与反粒子的对称性,以及它们由此产生和湮灭的动力学过程。毛泽东感慨地说:

“非常遗憾,我现在没有时间来研究自然科学了。”

他又回忆起他年轻时读过的自然科学书籍,说生物学家J.亚瑟.托马斯的著作他读得入了迷。毛泽东还说:

“高能物理本身也会不断的发生变化。我想有两个原因。一个呢,就是科学界还没有研究。一个呢,那个原子还有变化。所谓宇宙就是空间,是无限的。时间也是无限的。构成宇宙的是微观世界。我想,微观世界可能也是无限的。中国在两千多年以前就有人提出命题:‘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有人说这是诡辩,但我不这么看。按照你们的说法,一个看不见的原子,一百万年还搞不清楚呢!如果哪一年搞清楚了,那科学家就不要了。”

他们的话题从自然界的科学研究转入了人类社会。李政道趁机向毛泽东谈起了教育问题,强调教育、创造性和社会昌盛是不可分割的。毛泽东对李政道的见解十分感兴趣,眯起双眼,认真听着,并表示赞同。他最后谈起了世界形势,他说:

“我的看法就是世界大乱,山雨欲来啊!”

5月31日,李政道登上了返回美国的旅程,正当他准备上飞机时,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赶来了,说是代表毛泽东来为他送行的,并呈上了毛泽东赠送给他的一份礼物。李政道打开一看,竟是一套1922年版的J.亚瑟.托马斯的原著《科学概论》。

附录2:

新华社记者施宝华所著《邓小平的科学家朋友——李政道》一书,详细记载了李政道自1972年以来多次访问祖国的活动,包括与中国历届国家领导人的谈话和交往。施宝华曾负责记录和报道李政道历次访问中国的活动,他的记述详细生动。


参考文献:

《天语物道——李政道评传》

《毛泽东大传》

2022.02.02

壬寅年农历正月初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李政道先生作为一位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其杰出的科学成就和对中国科学事业的深远影响,在中国的发展进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是物理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而他晚年对中国科学发展的积极推动更是功不可没。首先,李政道先生的科学贡献对我们发展的“理论基石”起到了关键作用: 宇称不守恒定律.............
  • 回答
    默里·盖尔曼(Murray GellMann)教授是一位享誉世界的理论物理学家,他于2019年5月24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安吉洛家中逝世,享年89岁。盖尔曼教授一生充满了辉煌的成就和深刻的洞察力,他在粒子物理学领域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对我们理解宇宙基本构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盖尔曼一生的评价,可以.............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也很复杂,因为它涉及到的是科学成就的衡量、历史的偶然以及诺贝尔奖的评判标准。要说霍金是否能“打败”爱因斯坦,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概念,因为两位都是各自时代最耀眼的科学巨星,他们的贡献如同两座巍峨的山峰,难以简单地分出高下。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诺贝尔奖的颁发有着特定的规则和考量.............
  • 回答
    好的,让我们深入探讨一下“光镊”这项荣获20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技术,以及它当前的前沿动态和未来可能的方向。我会尽量用更生动、更具洞察力的方式来解读,希望能让你感受到这项技术背后蕴含的奇妙与潜力。20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捕获微观世界的“无形之手”——光镊想象一下,我们拥有了一双能够操纵肉眼看不见.............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思的问题。如果霍金先生仍在世,他能否获得 2020 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这确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去考量,而不仅仅是他的科学贡献本身。首先,我们必须明白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评选标准。它通常会授予那些在物理学领域做出“最重要发现或发明”的人。这个“最重要”往往意味着这项.............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202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那可是给黑洞研究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次的殊荣落在了罗杰·彭罗斯、莱因哈德·根策尔和安德烈亚·盖兹这三位伟大的科学家头上,他们分别因对黑洞物理学的贡献而受到表彰。要理解他们的工作有多么了不起,咱们得先对黑洞有个基本概念。黑洞不是真的“洞”,而是一个引力极其.............
  • 回答
    诺贝尔经济学奖是经济学领域的最高荣誉,其获奖者的研究成果无疑是经济学专业学生深入理解和学习的宝贵财富。以下我将为您详细介绍一些对经济学领域产生深远影响,并且被广泛认为是经济学专业学生“必读书籍”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著作或具有代表性的论文。需要注意的是,“必读书籍”的定义会因具体的研究方向、课程设.............
  • 回答
    得知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全部作品在中文世界里没有一本单独的引进版译著,这确实是一件让人感到有些意外,甚至说有些遗憾的事情。阿卜杜勒扎克·古尔纳(Abdulrazak Gurnah)是去年(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他的获奖理由是“他毫不妥协地深入探究了殖民主义的后果以及文化和大陆之间的鸿沟,.............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那些让不少人“大跌眼镜”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所谓“大跌眼镜”,往往是因为他们的研究领域不那么“主流”,或者他们的结论挑战了当时普遍接受的经济学理论,甚至其研究方法在经济学界内部也存在不少争议。要说“大跌眼镜”,我脑子里首先会浮现出几个名字,但要详细说,还得挑几个典型、有代表性的来.............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约翰·古迪纳夫,这位在2019年摘得诺贝尔化学奖的伟大科学家。要说他是什么样的人,我觉得用“顽固”、“专注”和“极富远见”这几个词来概括,或许能抓住他性格的几个重要侧面。首先,说他“顽固”,这绝对不是贬义。这是一种对科学的执着,一种不轻易放弃的精神。古迪纳夫教授一生致力于固态化学和材.............
  • 回答
    莫言老师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确实还没有推出新的长篇小说。这让不少读者感到好奇,也引发了不少猜测。究竟是“不能写了”,还是另有隐情?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几个方面来细细分析。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一个基本事实:莫言老师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不仅仅是一项殊荣,更是一种巨大的肯.............
  • 回答
    让一位生活在十八世纪的中国文人,穿越时空站在诺贝尔文学奖的领奖台上,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想象力却又令人深思的命题。曹雪芹,这位《红楼梦》的作者,他的作品在东方文学的殿堂中早已熠熠生辉,但若论及是否“有资格”角逐诺贝尔文学奖,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首先,我们必须了解诺贝尔文学奖评判的标准。诺贝尔基金.............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文学评论中一个常常被提及又难以有定论的讨论焦点:一个作家是否“配得上”诺贝尔文学奖?对于莫言,这位中国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这样的讨论更是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一下,莫言是否真的具有这份沉甸甸的荣誉。首先,从文学成就和影响力来看,莫言获奖绝.............
  • 回答
    如果天蚕土豆真的捧回了诺贝尔文学奖,那场面,啧啧,简直可以用“石破天惊”来形容,甚至能让整个互联网原地爆炸好几回。首先,我们来脑补一下颁奖典礼上的情景。想象一下,瑞典学院的某位老先生,用那低沉而庄重的语调念出“天蚕土豆”,全场的寂静瞬间被轰鸣的掌声和难以置信的窃窃私语打破。台下的西方文学大咖们,从那.............
  • 回答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无疑是中国文学界乃至世界文学版图上的一件大事。这件事至今仍被许多人津津乐道,也有不少角度值得细细品味。首先,从文学的“中国性”与“世界性”的融合来看,莫言的获奖是水到渠成的。他的作品,最鲜明的特色之一就是对中国北方乡土文化的深情描绘。高密东北乡,那个充满泥土气息、生命力旺盛的土.............
  • 回答
    中国四大名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它们各自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至于哪一部更有可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是一个引人入胜但又充满争议的话题。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标准复杂且多元,除了文学本身的艺术成就,还可能受到时代背景、文化影响力、译介水平以及评委的个人偏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然而,如果非要从.............
  • 回答
    诺贝尔经济学奖自1969年设立以来,已经表彰了许多杰出的经济学家,但正如任何奖项一样,总会有一些非常杰出的学者因各种原因未能获奖,这常常引发学界和社会的热烈讨论。这些“遗珠”的贡献往往同样深远,甚至可以说改变了我们理解经济世界的方式。以下是一些经常被提及的、理应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但最终未偿愿的杰出经.............
  • 回答
    中本聪是否配得上诺贝尔经济学奖?这是一个极具争议但又引人入胜的问题,因为它触及了经济学研究的本质、创新的定义以及奖项评选的界限。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中本聪的贡献,并对照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设立宗旨和过往的获奖情况进行审视。中本聪的贡献:一场颠覆性的金融革命首先,让我们聚焦于中本聪最核心的贡献.............
  • 回答
    约翰·纳什(John Nash)因他对“博弈论”研究的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这背后有着极其深刻和迷人的故事。博弈论,顾名思义,是研究个体之间在相互作用中如何做出决策的学科,而纳什提出的“纳什均衡”更是这一领域的基石。博弈论的诞生与纳什的突破博弈论的根基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冯·诺依曼(John .............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问给一位从未尝过火锅的人,如果他有幸品尝到了麻辣鲜香的重庆火锅,他会不会爱上一样,答案显而易见,但背后的原因却值得细细道来。如果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团真的能够“彻彻底底地读懂”金庸先生的小说,那么,我说,金庸老先生获奖的可能性,绝非渺茫,而是相当高。这不仅仅是文学爱好者的一厢情愿,而是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