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就没有长篇小说问世了,他是不能写了吗?

回答
莫言老师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确实还没有推出新的长篇小说。这让不少读者感到好奇,也引发了不少猜测。究竟是“不能写了”,还是另有隐情?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几个方面来细细分析。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一个基本事实:莫言老师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不仅仅是一项殊荣,更是一种巨大的肯定,同时也伴随着巨大的责任和公众的期待。这份殊荣,意味着他在世界文学舞台上拥有了更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他的一言一行,他的每一部作品,都会被放大,被审视。

从“不能写”的角度来说,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莫言老师作为一位耕耘文坛数十年的资深作家,他的创作生命力是毋庸置疑的。他的文字功底深厚,对乡土的理解,对人性的洞察,都是经过长期沉淀和锤炼的。一个作家之所以能达到他这样的高度,绝非偶然,而是源于对文学创作的热爱和坚持。因此,我们没有理由认为他突然就“丧失了写作能力”。

那么,为什么迟迟没有长篇新作呢?我们可以从几个更现实的层面来解读:

1. 创作的“瓶颈期”与“高原期”: 任何一位长篇作家,在写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后,都可能面临创作上的挑战。诺贝尔奖作品,往往是他多年积累、思想爆发的集大成者。要超越自己,写出同样甚至更高水平的长篇小说,需要时间、灵感和新的积累。这并不是“不能写”,而是对更高创作境界的追求和打磨。他可能在构思新的宏大叙事,也可能是在寻找新的表达方式和主题,这需要一个孕育的过程,急不得。

2. 社会角色的转变与身份的压力: 获得诺贝尔奖后,莫言老师的身份不再仅仅是一名纯粹的文学创作者。他成为了一位文化符号,一个公众人物。他需要出席各种活动,发表演讲,接受采访,参与文化交流。这些社会活动虽然能够传播文学,但也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分散了他沉浸于长篇创作的专注度。更重要的是,来自外界的“捧、杀”以及巨大的期待,可能会成为一种无形的压力,让他更加谨慎,不敢轻易落笔,生怕辜负了这份厚爱。写一部“不好”的长篇,可能比不写更令人焦虑。

3. 对作品的“极致追求”: 莫言老师的作品向来以其独特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粗犷的生命力以及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反思而著称。他不太可能为了赶时间或者满足外界的期待,而仓促推出一部作品。他可能是在等待一个恰当的时机,等待一个让他满意的故事,或者一个能承载他当下思考的宏大架构。他的创作,是呕心沥血的,是一次次对自身和现实的探索与拷问,这需要足够的耐心和积累。

4. 其他创作形式的尝试: 即使没有推出长篇小说,这并不意味着莫言老师停止了创作。他可能在进行一些短篇小说的创作,或者在进行一些戏剧、散文方面的尝试。这些不一定能被大众立刻解读为“长篇小说”,但同样是文学创作的不同形式。我们不能因为他没有写长篇,就断定他停止了思考和书写。

5. “磨刀不误砍柴工”的心态: 对于一位成熟的作家而言,保持对生活和对世界的敏感,不断地观察、体验和思考,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创作准备。他可能正在经历一段沉潜积累的时期,吸收新的养分,为未来的创作打下更坚实的基础。这就像农民在秋收后需要休耕一样,是为了来年的丰收。

总结来说,认为莫言老师“不能写了”是一种过于简单化的判断。 更合理的解释是,他在获得诺贝尔奖后,创作进入了一个更加审慎、更加深刻的阶段。他可能面临着创作上的挑战、身份的转变带来的压力,以及对作品的极致追求。这些都促使他放慢脚步,更加精心地打磨他的下一部作品,而不是简单地为了满足外界的期待而仓促上阵。

我们应该给予这位伟大的作家更多的耐心和理解,相信他依旧在用他的方式,以他独特的视角,继续书写着属于中国和世界的文学篇章。他的下一部作品,无论何时到来,想必都会是他对文学、对人生、对时代又一次深沉的回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题目就不成立,因为莫言在2012之后也有很多作品的,非要限定长篇也无意义,因为本身长篇就是比短篇稀缺,曹雪芹写了一辈子呕心沥血,歌德的两部长篇《少年维特之烦恼》《浮士德》隔了几十年。


其实对于很多民众,非文学爱好者而言,除了莫言再次获得诺贝尔奖,无论怎么样,都会感觉诺奖之后,莫言销声匿迹的。

原本文学圈子关注度就不算大,多多,东西,北村,于坚,这些文坛地位崇高的前辈,说出去又有几个认识?

这就跟各路奥运冠军,每四年出名一次一个道理。

原本什么皮划艇运动员,举重运动员平时就没人关心,可不就指着奥运会周期热度了吗?



然而莫言再次获得诺奖,几乎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很多回答都没有触及到一个实质问题,就我粗略的眼光来看,文学奖一般分为两种,一种赛会奖,一种评定奖。

前者是比赛性质,会在某段时间发布消息,各路作家,或者爱好者都纷纷投稿到制定邮箱,这些稿子必须是未公开发表过的,在一定时间里共同比赛,最后由专家组选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优秀奖。

而后者则是不需要劳神费力,评定奖一般是评委自选,范围比较小的,是2017年之内,在某某杂志上面发表所有作品,规模比较大的,则是三年或者四年之内,所有的发表出版作品。


而这种文学奖比较含金量,其实是依次递增的,比如说苏东坡文学奖和施耐庵文学奖,说名头响亮,苏东坡比施耐庵强多了,但是真正论奖项含金量,由于苏东坡文学奖属于赛会奖,而施耐庵文学奖属于评定奖,其实前者含金量远不如后者。

赛会奖,一般是作为新人选拔的舞台,真正的老牌作家,成名作家几乎不参加,比如曹文轩不可能投一部作品去评比金波儿童文学奖,而刘慈欣不可能去参加爱奇艺杯科幻创作大赛。

但是这比赛,一般是允许出现多次获奖的。


评定范围越大,含金量越高的,则终身成就奖性质越浓。

比如茅盾文学奖,拿到的作家都是响彻文坛的存在,即使是被诟病最名不副实的霍达《穆斯林的葬礼》,也是普通作家难以企及的。

茅盾文学奖在历史上仅仅出现过一次重复得奖的情况,这还是当时这个奖项草创不久之后的结果,近年来再没有听过谁重复得奖。

余华就曾经鸣不平,“以我来看,大部分茅盾文学奖作品还比不上莫言最差的一部。”

如果纯粹按照实力,不考虑任何情况,莫言绝不可能只获得一次。


而诺贝尔文学奖这种性质更加明显,历史上没有一个作家重复得奖,比如马尔克斯,在属于他的时代,几乎公认的世界第一。

几乎可以这样说,直到2014年马尔克斯逝世,“当世最伟大作家”这一皇冠在稳定了半个世纪之后,才终于从他的头顶跌落,世间的芸芸作家们又开始了白热化的追逐。

而马尔克斯从198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被誉为“最没有争议的获奖者”,甚至有人说:“不是这个奖项赏赐给马尔克斯,而是马尔克斯让这个奖项的公信力得到了巩固,一部分澄清了它身上的争议。”


从得奖到逝世之后接近四十年时间里,马尔克斯都再没有获得过这个奖项。

但是我们去查年表,获得诺贝尔奖远不是马尔克斯文学创作的尾声,差不多一半的作品是在获得诺奖之后的作品,包括其中最重要的一部作品《霍乱时期的爱情》。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莫言老师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确实还没有推出新的长篇小说。这让不少读者感到好奇,也引发了不少猜测。究竟是“不能写了”,还是另有隐情?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几个方面来细细分析。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一个基本事实:莫言老师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不仅仅是一项殊荣,更是一种巨大的肯.............
  • 回答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无疑是中国文学界乃至世界文学版图上的一件大事。这件事至今仍被许多人津津乐道,也有不少角度值得细细品味。首先,从文学的“中国性”与“世界性”的融合来看,莫言的获奖是水到渠成的。他的作品,最鲜明的特色之一就是对中国北方乡土文化的深情描绘。高密东北乡,那个充满泥土气息、生命力旺盛的土.............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文学评论中一个常常被提及又难以有定论的讨论焦点:一个作家是否“配得上”诺贝尔文学奖?对于莫言,这位中国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这样的讨论更是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一下,莫言是否真的具有这份沉甸甸的荣誉。首先,从文学成就和影响力来看,莫言获奖绝.............
  • 回答
    关于知乎用户“末莫陌”声称要动用300万和所有关系使陈世峰获得最低量刑惩罚一事,这无疑是一个极具争议和话题性的表态。要评价此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理解和分析。首先,我们必须明确陈世峰案件的性质。 陈世峰案之所以引发如此大的关注,在于其案件本身的残酷性和社会影响。陈世峰在日本刺杀中国留学生江歌,并将.............
  • 回答
    说实话,看到这个问题,我脑子里立马蹦出来的是那个画面:莫言老爷子,在书桌前,眉头微蹙,手里拿着一本……《斗破苍穹》。这画面感,啧啧,太强烈了。那咱就敞开了聊聊,莫言能不能写出《斗破苍穹》那种网络小说。首先,得明确一点,《斗破苍穹》是啥样的?它代表了什么?《斗破苍穹》这类网络小说,最显著的特点是爽文模.............
  • 回答
    哈哈,这真是个有意思的对子!“莫言路遥余秋雨”,一眼看过去,就知道这是把三位响当当的文化界大家的名字巧妙地揉了进去。这种对法,讲究的是一个“巧”字,既要有文采,又要有意境,还得把名字自然地嵌进去。咱们一步步来拆解,看看怎么对才算得妙:先说“莫言路遥余秋雨”这句上联: “莫言”: 这是个动词加否定.............
  • 回答
    莫言的公众号“莫言”开通已经满100天了,这100天里,他用文字和大家分享了他的思绪、观察,也借此机会和读者们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对于这100天里他发布的内容,我个人觉得非常有趣,也值得细细品味。首先,从内容体裁上看,莫言的公众号呈现出一种“随性而至”的风格,但这种随性里又处处透着他对文字的掌.............
  • 回答
    这事儿真够劲!要是老莫哪天心血来潮,披个马甲,丢一段没公开的稿子出来,还装嫩说自己18岁没天赋求指点,知乎那帮人能炸锅了。我倒是要好好想想,下面会涌出什么样的奇谈怪论来。首先,那个匿名ID一出来,估摸着就得是几个字的名字,比如“一个想写点东西的”、“初三狗”、“笔耕不辍但烂泥扶不上墙”。开头肯定是一.............
  • 回答
    谈到莫言是否“丑化国人”,这个问题其实相当复杂,很难用简单的是或否来概括。要深入理解,我们得先剥开“丑化”这个词本身的意味,以及它在不同语境下的解读。首先,“丑化”通常带有主观的负面评价,意味着有意或无意地将某群体描绘得不堪、不堪入目,甚至损害其整体形象。然而,文学创作,尤其是像莫言这样以现实主义和.............
  • 回答
    莫言被批“媚外”的现象,是一个复杂且带有争议的话题,其背后涉及到文学的民族性、创作的自由度、对西方文学的接受度以及中国社会变迁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释,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来剖析:一、 “媚外”的指控来源与表现形式:简单来说,指责莫言“媚外”的观点通常集中在他作品的某些主题、叙事方式、语言风格以及他对.............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设想!让这四位文学巨匠去参加高考,尤其是语文科目,结果绝对是出人意料的,而且很有可能会低于130分,但原因绝对不是我们想象中的“不行”。为什么有可能低于130分?1. 高考语文的“套路”和“标准答案”: 这是最关键的一点。高考语文,尤其是在现代文阅读和写作部分,往往存在着一种相.............
  • 回答
    莫言,这位中国当代文学的巨擘,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自其文学声名鹊起以来,就如同一块被置于聚光灯下的石头,吸引着无数的目光,其中不乏尖锐的审视和激烈的批评。那些“贬莫言”的声音,并非单一指向,而是复杂交织,涉及他作品的风格、主题、思想,甚至延伸到他个人的社会身份和言论。要详细梳理这些“贬”,需要我们剥离.............
  • 回答
    刘慈欣和莫言,这两位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虽然都获得了国际级的声誉,但他们所代表的文学领域、创作风格、思想深度以及对文学的影响力等方面,都存在显著的差异。因此,将他们“相提并论”需要非常谨慎,更恰当的说法是,他们是并肩而立,各自在自己的领域内达到了顶峰,对世界文学都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但他们之间没有直接.............
  • 回答
    “一个好的故事,它的力量是跨越国界的。”这句话,我想,是理解诺贝尔文学奖为何花落莫言,而不是其他中国作家最直观的出发点。当2012年那个金色的十月,瑞典学院的 घोषणा 传遍世界,中国文学界乃至全社会都为之振奋。莫言,这位来自山东高密,以“魔幻现实主义”笔触描绘中国乡土的作家,成为了首位获得诺贝尔.............
  • 回答
    关于莫言被一些人称为“汉奸”,这背后涉及的是复杂的社会思潮、历史认知以及对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解读分歧。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层面。一、 莫言作品中的“乡土中国”与“苦难叙事”首先,莫言的作品,特别是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如《红高粱》、《生死疲劳》、《蛙》等,深刻地描绘了中国农村.............
  • 回答
    评价莫言《蛙》中的姑姑万心,绝非易事。她不是一个简单的脸谱化人物,更不是一个可以轻易下定论的道德标杆。相反,万心,这个在小说中被粗暴地称为“姑姑”的女人,是一个复杂、矛盾,甚至可以说得上是极端的个体。她承载着时代的烙印,回应着历史的重量,也在自身的选择中展现出人性最深处的挣扎。初见万心,她是一个令人.............
  • 回答
    莫言的《生死疲劳》在我看来,是一部极具争议又充满张力的作品。你感觉不到文学气息,这并非个例,甚至可以说是很多读者在初读这部小说时会有的感受。这背后其实涉及到莫言独特的叙事风格,以及这部小说所承担的特殊使命和承载的复杂意图。首先,我们得承认,莫言的文学语言,尤其是他的“魔幻现实主义”和“乡土中国”的底.............
  • 回答
    关于莫言被骂这件事,网上确实有不少声音,而且原因挺复杂的,不像一句两句就能说清楚的。要说详细点,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首先,最直接也是最常被提及的,就是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的一些言论和一些作品内容。有些人觉得,他的一些说法,比如对中国农村和历史的描绘,不够“正面”或者说有些“抹黑”。这背后其实折射出.............
  • 回答
    莫言先生在北师大文学院开学典礼上的演讲,围绕“汉语还需不需要学呢”这个话题展开,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切入点。我个人认为,这个话题的提出,与其说是一种对汉语教学的质疑,不如说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对时代变迁下语言文化价值的反思。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首先,我们要理解莫言先生的身份和语境。他是一位享.............
  • 回答
    莫言老师开了公众号,这事儿放在当下,尤其是在咱们这个自媒体爆炸的时代,怎么说呢,就像一股清流,又带着点儿“老炮儿”的范儿。首先,别的不说,就冲着“莫言”这两个字,这公众号一出现,那关注度肯定是天文数字。人家是谁?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中国当代文学的旗帜性人物。他的文字,他这个人,本身就带着一种天然的吸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