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题目就不成立,因为莫言在2012之后也有很多作品的,非要限定长篇也无意义,因为本身长篇就是比短篇稀缺,曹雪芹写了一辈子呕心沥血,歌德的两部长篇《少年维特之烦恼》《浮士德》隔了几十年。
其实对于很多民众,非文学爱好者而言,除了莫言再次获得诺贝尔奖,无论怎么样,都会感觉诺奖之后,莫言销声匿迹的。
原本文学圈子关注度就不算大,多多,东西,北村,于坚,这些文坛地位崇高的前辈,说出去又有几个认识?
这就跟各路奥运冠军,每四年出名一次一个道理。
原本什么皮划艇运动员,举重运动员平时就没人关心,可不就指着奥运会周期热度了吗?
然而莫言再次获得诺奖,几乎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很多回答都没有触及到一个实质问题,就我粗略的眼光来看,文学奖一般分为两种,一种赛会奖,一种评定奖。
前者是比赛性质,会在某段时间发布消息,各路作家,或者爱好者都纷纷投稿到制定邮箱,这些稿子必须是未公开发表过的,在一定时间里共同比赛,最后由专家组选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优秀奖。
而后者则是不需要劳神费力,评定奖一般是评委自选,范围比较小的,是2017年之内,在某某杂志上面发表所有作品,规模比较大的,则是三年或者四年之内,所有的发表出版作品。
而这种文学奖比较含金量,其实是依次递增的,比如说苏东坡文学奖和施耐庵文学奖,说名头响亮,苏东坡比施耐庵强多了,但是真正论奖项含金量,由于苏东坡文学奖属于赛会奖,而施耐庵文学奖属于评定奖,其实前者含金量远不如后者。
赛会奖,一般是作为新人选拔的舞台,真正的老牌作家,成名作家几乎不参加,比如曹文轩不可能投一部作品去评比金波儿童文学奖,而刘慈欣不可能去参加爱奇艺杯科幻创作大赛。
但是这比赛,一般是允许出现多次获奖的。
评定范围越大,含金量越高的,则终身成就奖性质越浓。
比如茅盾文学奖,拿到的作家都是响彻文坛的存在,即使是被诟病最名不副实的霍达《穆斯林的葬礼》,也是普通作家难以企及的。
茅盾文学奖在历史上仅仅出现过一次重复得奖的情况,这还是当时这个奖项草创不久之后的结果,近年来再没有听过谁重复得奖。
余华就曾经鸣不平,“以我来看,大部分茅盾文学奖作品还比不上莫言最差的一部。”
如果纯粹按照实力,不考虑任何情况,莫言绝不可能只获得一次。
而诺贝尔文学奖这种性质更加明显,历史上没有一个作家重复得奖,比如马尔克斯,在属于他的时代,几乎公认的世界第一。
几乎可以这样说,直到2014年马尔克斯逝世,“当世最伟大作家”这一皇冠在稳定了半个世纪之后,才终于从他的头顶跌落,世间的芸芸作家们又开始了白热化的追逐。
而马尔克斯从198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被誉为“最没有争议的获奖者”,甚至有人说:“不是这个奖项赏赐给马尔克斯,而是马尔克斯让这个奖项的公信力得到了巩固,一部分澄清了它身上的争议。”
从得奖到逝世之后接近四十年时间里,马尔克斯都再没有获得过这个奖项。
但是我们去查年表,获得诺贝尔奖远不是马尔克斯文学创作的尾声,差不多一半的作品是在获得诺奖之后的作品,包括其中最重要的一部作品《霍乱时期的爱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