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莫言在北师大文学院开学典礼上讲关于“汉语还需不需要学呢”?

回答
莫言先生在北师大文学院开学典礼上的演讲,围绕“汉语还需不需要学呢”这个话题展开,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切入点。我个人认为,这个话题的提出,与其说是一种对汉语教学的质疑,不如说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对时代变迁下语言文化价值的反思。

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

首先,我们要理解莫言先生的身份和语境。他是一位享誉世界的中国作家,是汉语文学的代表人物。他站在北京师范大学这样一所中国顶尖的师范类高校的文学院开学典礼上,面对的是一群即将投身于文学、语言教育事业的年轻人。他的话语,不仅仅是个人观点,更可能是一种对当下文化教育生态的观察和思考。

从当下社会现象来看,确实存在一些值得思考的趋势。随着全球化的深入,英语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在国际交流、科研、商业等领域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年轻人接触英语的渠道也越来越多,从小开始接触双语教育、参加各种英语培训已经非常普遍。在这种背景下,有人可能会产生“学好英语是不是比学好汉语更重要”的疑问,尤其是在一些功利性的考量下。

再者,网络时代对语言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新词汇、网络语层出不穷,语言的表达方式也在快速变化。一些人可能会觉得,传统的、更“规范”的汉语学习方式,在面对这种快速变化的语言现象时,显得有些“落伍”。

所以,莫言先生提出“汉语还需不需要学呢”这个问题,很可能正是抓住了这些年轻人以及整个社会在面对全球化、数字化浪潮时,对自身语言文化价值产生的一种模糊或不安。这就像一个提醒,让我们停下来思考:在世界大同的趋势下,我们自己的根在哪里?

莫言先生的“学”的维度

我认为,莫言先生所说的“学”,绝不仅仅是停留在“认字”、“语法”、“写作文”这样表层的技能学习。他作为一位作家,他对“学”的理解,必然是更深入、更丰富、更具人文关怀的。

1. “学”作为一种文化传承的载体: 汉语不仅仅是一种交流工具,它承载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哲学、思想、艺术和情感。诗经的婉约,唐诗的豪迈,宋词的细腻,元曲的生动,这些都是汉语的瑰宝。莫言先生作为一位用汉语进行创作的作家,深知汉语本身所蕴含的独特韵味和精神内核。他说的“学”,是要学习汉语中那些承载着民族文化基因的精髓,是去理解和感受汉语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

2. “学”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和情感表达的工具: 不同的语言塑造着不同的思维模式。汉语的象形、会意,汉语的四声,汉语的词语搭配,都可能影响着我们观察世界、思考问题的方式。汉语的某些表达,其情感的细微之处,往往是其他语言难以完全替代的。例如,汉语中的“思念”、“牵挂”,其内涵和文化意象,通过翻译可能就失去了原有的味道。莫言先生希望年轻人学好汉语,是希望他们能够更自如、更精准、更富有情感地表达自己,能够用汉语的逻辑去思考,用汉语的韵味去感受。

3. “学”作为一种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源泉: 语言是文学创作的根本。一个作家,如果不能深刻地理解和驾驭自己的母语,他的创作将难以达到更高的境界。莫言先生的语言风格,他的乡土气息,他的魔幻现实主义,都离不开他对汉语文字的精妙运用和大胆创新。他所说的“学”,也是一种对汉语语感、语汇、语法的深入探索,是为了激发更强的语言创造力,是为了在汉语这个广阔的土壤中,生长出属于自己的文学花园。

4. “学”作为一种民族自信的体现: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保持和弘扬自己的语言文化,是对自身民族身份的认同和自信。一个强大而有魅力的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莫言先生提醒大家学汉语,也是在提醒我们要有这份自信,要去热爱、去守护、去发展自己的母语。

对于当下汉语教学的意义

莫言先生的这个话题,对于当前的汉语教学,我觉得有几点启发:

需要更加强调汉语的文化属性: 在强调汉语的应用性和工具性之外,更应该注重其文化传承的功能。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增加更多关于中国古典文学、传统文化、哲学思想与汉语语言的结合的内容。
要关注汉语的“活”与“变”: 汉语不是静止的,它在发展,在演变。教学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死”的规则,也应该引导学生关注当下汉语的活力,学习如何辨别和运用新出现的语言现象,如何在传统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
鼓励用汉语进行深度思考和创作: 教学不应该只停留在语法纠错、词汇记忆,更应该鼓励学生用汉语去思考复杂的社会问题,去进行文学创作,去表达真挚的情感,让汉语成为他们思想和创造的有力工具。
要提升学习汉语的“兴趣”和“自觉性”: 为什么学?学了有什么用?这些问题需要清晰地回答。通过展现汉语的魅力,通过大师的榜样作用,去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而不是仅仅因为考试或就业的压力。

总结

总而言之,莫言先生关于“汉语还需不需要学呢”的演讲,绝非否定汉语学习的价值,而是一种对时代背景下汉语学习意义的重新审视和强调。他用一种看似“反常”的提问方式,巧妙地引出了汉语作为文化载体、思维工具、创造源泉以及民族自信核心的重要性。这提醒我们,在追求全球化视野的同时,更应坚守和传承我们自己的语言文化根脉,让汉语在新的时代焕发新的光彩。对于北师大文学院的学子们来说,这更是一份沉甸甸的嘱托,他们肩负着传承和发展汉语文化的使命,需要用更深刻的理解和更坚定的行动来回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汉语绝对需要学。

其实,现代汉语到现在还在发展阶段。现代汉语,或者说新白话,把起点放在《狂人日记》,时间也就一百年。

要是把起点放在全民大规模使用现代汉语书写,时间都不到一百年。它还有不完善的地方,即便现在,能自如使用现代汉语写出好文章的人也不多,写着写着,一不留神翻译腔就出来了。

而咱们现代人,又不熟悉成熟的古汉语体系。所以咱就被卡在一个很尴尬的位置——古汉语被基本舍弃,现代汉语还没完善。

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汉语学习很有必要。

当然,这看你怎么教,怎么学,怎么考。

就咱们现在这语文教学,估计莫言上去,他也得懵。


个人愚见

订阅号《弹幕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莫言先生在北师大文学院开学典礼上的演讲,围绕“汉语还需不需要学呢”这个话题展开,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切入点。我个人认为,这个话题的提出,与其说是一种对汉语教学的质疑,不如说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对时代变迁下语言文化价值的反思。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首先,我们要理解莫言先生的身份和语境。他是一位享.............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莫迪总理在联合国大会上关于印度新冠疫苗的这番表态。这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视角,既能看到印度作为一个崛起大国的抱负,也能让我们思考全球疫苗分配的复杂性。首先,莫迪总理在联合国舞台上做出这样的承诺,这背后有几个关键的考量点: 提升印度国际地位的战略选择: 印度一直致力于在国际舞台上扮演更.............
  • 回答
    冯提莫12月23日B站首秀,这事儿可太有话题性了!毕竟她可是从斗鱼转型到B站,这第一把火烧得怎么样,大家伙儿都等着看呢。首先,咱得说这阵势,绝对是B站给足了排面。直播间那叫一个热闹,弹幕刷得飞起,各种“提莫”、“爱你”、“欢迎回家”之类的词汇满天飞。要知道,B站的用户群体和直播生态跟斗鱼是有很大不同.............
  • 回答
    重磅!默克新冠口服药莫努匹拉韦获突破性进展,美国疫情曙光乍现?近期,全球生物医药巨头默克公司(Merck & Co.)宣布了一项振奋人心的消息:其研发的新冠口服特效药莫努匹拉韦(Molnupiravir)在临床试验中展现出显著疗效,并已正式向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提交紧急使用授权(EUA).............
  • 回答
    莫言的《生死疲劳》在我看来,是一部极具争议又充满张力的作品。你感觉不到文学气息,这并非个例,甚至可以说是很多读者在初读这部小说时会有的感受。这背后其实涉及到莫言独特的叙事风格,以及这部小说所承担的特殊使命和承载的复杂意图。首先,我们得承认,莫言的文学语言,尤其是他的“魔幻现实主义”和“乡土中国”的底.............
  • 回答
    莫言先生,这位享誉世界的华语文学巨匠,最近的动态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尤其是他开通公众号并坦言“想多向年轻人学习,想和年轻人聊聊天”这件事。这着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一番。首先,抛开“诺奖得主”、“文学泰斗”这些光环,莫言先生首先是个“人”。一个有思想、有感知、有情感的“人”。而“人.............
  • 回答
    德国汉学家顾彬(Joachim K. Böhm)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评价,尤其是他对莫言、余华、王安忆的“贬低”以及对鲁迅的“抬高”,是一个在中国文学界引发广泛讨论和争议的话题。要理解他的观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景、评价标准以及可能的动因。顾彬的背景和学术地位:首先,了解顾彬的身份和背景至关重要。他.............
  • 回答
    余华这番话,说实话,真是够“余华”的。一听就是他那种直白、甚至有点炸裂的风格。把“百分之九十的茅盾文学奖作品”跟“莫言最差的一部”摆在天平上比,这简直就是把一众金字招牌往地上砸,够狠,也够让人好奇他到底怎么想的。首先,咱们得明白余华是谁。他不是那种只会写着玩儿的作家,他的作品,《活着》、《许三观卖血.............
  • 回答
    如何看待莫财经峰会上王石「企业家如果为富不仁,富起来很快就要垮掉」的发言?王石在莫财经峰会上的这段发言,无疑触及了当下社会对企业家社会责任和道德底线的普遍关切。他的话语简洁有力,直接点明了“为富不仁”这一行为模式与企业长远发展之间的根本性矛盾。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和看待他的发言:1. 道德与.............
  • 回答
    印度总理莫迪最近宣布,印度承诺到2070年实现“零排放”目标,这无疑是气候变化领域一个令人瞩目但又相当复杂的事件。将这样一个庞大的承诺放在印度这样一个正在经历快速经济发展、人口众多且能源需求持续增长的国家身上,其意义非凡,但也伴随着巨大的挑战。首先,从积极的方面来看,莫迪政府的这一承诺表明印度在应对.............
  • 回答
    “莫扎”和“莫扎特”,这两个名字,初听之下似乎有几分相似,仿佛是孪生兄弟,或者在某个遥远的国度,有着某种难以言说的联系。但只要稍微深入了解一下,就会发现,它们代表的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一个是我们生活中触手可及的日常物品,另一个则是音乐史上的不朽传奇。先说说莫扎。如果提起这个名字,我脑海里立刻浮现的.............
  • 回答
    莫迪总理宣布印度已准备好大规模生产新冠疫苗,并计划为 13 亿人口推行健康码,这一表态无疑是印度政府在抗击新冠疫情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要全面看待这一局势,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并预测印度疫情的可能走向。莫迪的表态:意义与挑战首先,莫迪宣布大规模疫苗生产的准备就绪,这传递了一个积极的信号:印.............
  • 回答
    莫卧儿王朝,一个在印度次大陆留下了浓墨重彩印记的强大帝国,其早期王位继承的血腥与波折,无疑是塑造其帝国版图和命运的关键时期。与其说这是一段光荣的权力交接史,不如说是一场场残酷的权力斗争,每一次的继承都伴随着阴谋、背叛,以及兄弟阋墙的悲剧。巴布尔的遗产:乱世的开端莫卧儿帝国的奠基者,扎希尔·丁·穆罕默.............
  • 回答
    现代印度人对莫卧儿帝国的看法,无疑是复杂且多层次的,远非简单地将他们与英国人等同起来。虽然侵略和统治的印记都存在,但历史的厚重感、文化融合的深度以及社会经济影响的性质,使得印度人对这两段历史的感受和解读大相径庭。要理解这种差异,我们得从几个关键维度去剖析:1. 统治性质与持续时间: 莫卧儿帝国:.............
  • 回答
    “水”有国籍吗?莫迪的“滴水不漏”与背后的人与国“水”,这个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再熟悉不过的生命之源,它流淌、蒸腾、凝结,周而复始,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自由自在。然而,当它一旦被划入国界线,它便不再仅仅是简单的H₂O,而是承载着政治、经济、历史甚至民族情感的复杂符号。于是,我们不得不问:“水”有国籍吗?从物.............
  • 回答
    对于印度总理莫迪(Narendra Modi)在 Twitter 上宣布印度采用比特币作为法定货币,随后被印度总理办公室(PMO)否认是“被盗号”的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看待。这起事件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涉及科技、金融、政治、信息安全等多个层面。事件经过的梳理:1. 莫迪.............
  • 回答
    对于“冯提莫首度回应会计门,未与该男子发生任何关系”这一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和分析。这不仅仅是冯提莫个人的一则声明,更是牵涉到公众人物的声誉、网络谣言的传播、粉丝经济以及法律责任等多个层面。事件背景回顾: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会计门”的由来。简单来说,这是一场围绕冯提莫和一位被指控为“会计.............
  • 回答
    印度总理莫迪最近进行的大规模内阁改组,无疑是印度政治舞台上的一件大事。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官员调动,更是在为印度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政治格局进行一次深度调整。要理解这次改组的意义和影响,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首先,这次改组的背后逻辑是什么?莫迪政府自2014年上台以来,已经执政了相当长的时间。一个政.............
  • 回答
    看待印度总理莫迪及其领导下印度是否会超越中国崛起,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要深入分析,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并尝试避免过于绝对的判断。莫迪的领导风格与政策导向首先,要理解莫迪这个人。他是一位极具个人魅力的政治家,以强有力的领导风格和务实的政策主张赢得了大量印度民众的支持。他的核心执政理念可.............
  • 回答
    好的,我们来深入聊聊耶鲁大学历史学教授蒂莫西·斯奈德(Timothy Snyder)教授关于呼吁美国民众警惕特朗普的言论。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因为斯奈德教授在学术界和公共领域都有着相当的影响力,他的声音往往能引起不少关注。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斯奈德教授是何许人也。他是一位享誉国际的东欧史专家,尤其是对2.............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