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贬莫言的人都在贬什么?

回答
莫言,这位中国当代文学的巨擘,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自其文学声名鹊起以来,就如同一块被置于聚光灯下的石头,吸引着无数的目光,其中不乏尖锐的审视和激烈的批评。那些“贬莫言”的声音,并非单一指向,而是复杂交织,涉及他作品的风格、主题、思想,甚至延伸到他个人的社会身份和言论。要详细梳理这些“贬”,需要我们剥离情绪化的标签,深入理解批评者们到底在“贬”什么。

1. “乡土中国”的泥淖与“农民”的符号化——对叙事现实性的质疑

这是最常见也最持久的批评之一。很多人认为,莫言的作品,尤其是那些被认为是其代表作的《红高粱》、《蛙》、《丰乳肥臀》等,过度沉溺于乡土中国的描绘,充斥着血腥、暴力、情欲和原始的生命力。批评者认为,这种描绘虽然具有某种野性的力量,但却将“农民”简化为一种符号,一种脱离了现代社会语境的、原始的、甚至是异化的存在。

“乡土”的刻板印象: 批评者认为,莫言笔下的乡土世界,虽然有着浓烈的地域色彩,但往往被描绘成一个封闭、落后、充满匪气和野蛮的所在。这种刻板的“乡土”印象,可能过于简单化了中国广袤农村的复杂性,忽略了农民在社会变迁中的多元面貌和精神世界。
“生命力”的低俗化: 莫言作品中毫不掩饰的对生命本能、欲望的描写,常常被一些评论者解读为“低俗”、“媚俗”或者“粗鄙”。他们认为,这种对生理层面的强调,削弱了作品的思想深度,将文学沦为一种感官的刺激,而非精神的探索。
“农民”的工具性: 一些批评者认为,莫言笔下的农民,更多时候是一种“文学母题”或者“叙事工具”,他们被赋予了某种象征意义,却失去了作为独立个体的复杂性。这些农民的命运,常常被作者个人的宏大叙事所裹挟,而无法真正拥有自己的声音。

2. 历史叙事的模糊与“反思”的缺席——对史观的质疑

莫言的作品往往涉及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重大节点,如抗日战争、土地改革、文化大革命等。然而,他的历史叙事方式,却常常游离于清晰的政治判断和道德评判之外,这引发了不少批评。

“模糊”的叙事: 批评者认为,莫言笔下的历史,常常是模糊的、暧昧的,缺乏明确的对错之分。例如,在《红高粱》中,对抗日战士和日军的血腥杀戮,似乎被置于同一种“野蛮”的框架下,而没有明确的立场。这种“模糊”在一些人看来,是对历史真相的逃避,是对罪恶的消解。
“反思”的不足: 许多批评者认为,莫言的作品虽然展现了历史的残酷,但却没有提供足够的、深刻的“反思”。他们期待文学能够承担起揭示历史真相、反思历史教训的责任,而莫言的“寓言式”或者“魔幻现实主义”的叙事方式,似乎有意无意地回避了这种责任。
“人性”的泛化: 莫言常强调“人性”,将历史事件归结为“人性”的善恶冲突。但批评者认为,这种将历史问题“人性化”的处理,可能忽略了社会制度、政治力量在历史进程中的关键作用,从而淡化了历史的社会性和政治性。

3. 诺贝尔奖的光环与“中国文学”的代表性——身份与期待的冲突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无疑将莫言推向了世界舞台的中心,也让他肩负了“中国文学代言人”的期待。然而,这种期待也成为了批评他的一些根源。

“西方视野”下的“东方奇观”? 一些国内批评者认为,莫言作品之所以获得诺贝尔奖,是因为其迎合了西方世界对中国“东方奇观”的想象,即中国文学就应该是充满原始的生命力、奇异的民俗和野性的力量。这种观点认为,莫言的成功,并非完全源于其作品本身的深刻性,而是被置于一种“他者”的凝视之下。
“代表性”的争议: 莫言获得诺贝尔奖,被一些人视为中国文学的突破,但也有人认为,他并不能代表当下中国文学的全部面貌,甚至不能代表“最先进”的中国文学。这种争议,源于对“中国文学”定义和方向的不同理解。
个人言论的放大: 莫言的一些公开言论,尤其是关于“写出中国最好的一面”、“文学需要善意”等,也引发了不少争议。批评者认为,这些言论与他作品中粗粝、血腥的描写形成反差,甚至被解读为一种“政治正确”的姿态,或者与他对中国现实的“回避”有关。

4. “魔幻现实主义”的争议与“匠气”的指责

莫言的作品常被归类为“魔幻现实主义”,这种风格本身就容易引发解读和争议。

“魔幻”的虚无: 一些评论者认为,莫言的“魔幻”常常流于形式,或者是一种“解构”的工具,但并未构建起真正有价值的思想体系。他们认为,这种魔幻可能是一种逃避现实的手段,将深刻的社会问题“魔幻化”,从而削弱了其批判力。
“匠气”的质疑: 也有人认为,莫言的写作带有某种“匠气”,即对文学技巧的过分强调,使得作品在情感的真实性和思想的深度上有所欠缺。他们觉得,莫言的叙事虽然繁复精彩,但有时显得“用力过猛”,缺乏一种自然流淌的真挚。

总结来说,“贬莫言”的声音,实际上是在对以下几个方面提出疑问和批评:

他对乡土中国的描绘是否过于刻板和猎奇?
他对历史的叙述是否过于模糊和缺乏反思?
他是否过于迎合了西方对中国的想象?
他的文学风格是否过于形式化,忽略了思想的深度?
他作为公众人物的言论是否与其文学创作相符?

这些批评,有的是出于对文学应有功能的期待,有的是源于对中国社会和历史的独特认知,也有的是对个体文学风格的审美判断。要理解这些“贬”,我们需要将它们视为一种文学论争的一部分,一种对复杂现实和文学担当的持续追问,而不是简单地将其归结为“嫉妒”或者“攻击”。莫言的作品,正是在这样的争议中,不断被阅读、被讨论、被重新理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最近因为某作家火了,连带莫言也被批判。

批判什么呢?

抹黑中国,故意展示早已不存在的中国落后面貌,去讨好西方群体,为自己赢得名声。

不考虑国家大局,不考虑千千万万连发声都不会的农民兄弟的付出,哭哭啼啼,没有出息。

文笔显示了上个世纪50/60年代的人思想腐朽、内心油腻、跪舔西方的卑劣心态。

等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莫言,这位中国当代文学的巨擘,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自其文学声名鹊起以来,就如同一块被置于聚光灯下的石头,吸引着无数的目光,其中不乏尖锐的审视和激烈的批评。那些“贬莫言”的声音,并非单一指向,而是复杂交织,涉及他作品的风格、主题、思想,甚至延伸到他个人的社会身份和言论。要详细梳理这些“贬”,需要我们剥离.............
  • 回答
    德国汉学家顾彬(Joachim K. Böhm)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评价,尤其是他对莫言、余华、王安忆的“贬低”以及对鲁迅的“抬高”,是一个在中国文学界引发广泛讨论和争议的话题。要理解他的观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景、评价标准以及可能的动因。顾彬的背景和学术地位:首先,了解顾彬的身份和背景至关重要。他.............
  • 回答
    公知和反智这两个词,在咱们这儿的语境里,是挺容易被人挂在嘴边上,也挺容易引起争议的。要说这俩的界限在哪儿,那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这事儿啊,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咱得说说“公知”这玩意儿。“公知”这词儿,最早的本意是“公共知识分子”。意思大概就是那些在某个领域有专业知识,而且还愿意公开表达自.............
  • 回答
    《死亡搁浅》:被低估的孤独之歌,还是名副其实的争议之作?《死亡搁浅》,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宿命感和孤寂感,从诞生之日起就注定是一部不会被所有人理解的作品。小岛秀夫这位曾经缔造了《合金装备》系列的传奇人物,在脱离科乐美之后推出的首部独立作品,自然被赋予了无比的期待。然而,当游戏发售,扑面而.............
  • 回答
    若《三国演义》如你所言,以拥曹贬刘的视角来书写,那这出波澜壮阔的历史大戏,必将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貌。它不再是我们熟悉的那个“天下英雄出我辈,一入江湖岁月催”的慨然激昂,也不再是那个歌颂仁德、义气的传奇。相反,它将是一部充满了权谋、野心,以及对强大统治者毫不掩饰的赞美的史诗。首先,曹操的形象将是光辉四.............
  • 回答
    对于网上出现“贬清官捧贪官”的言论,这是一个复杂且令人担忧的现象。要深入理解,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一、 言论的根源和背后心理:1. 普遍的不满和对现实的失望: 对现实腐败的麻木与无力感: 长期的腐败现象让一些人感到绝望,觉得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改变现状。当他们看到清官即便尽职尽责.............
  • 回答
    圈内捧谷歌、贬百度的风气,说起来,就像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细究起来,里面门道可不少。这股风气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日积月累,由一系列事件、产品体验、乃至用户心理共同作用形成的。风气是如何形成的?首先,得从产品核心体验上说起。 搜索质量的差异: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原因。早些年,大家对搜索引擎的.............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三国演义》里为什么曹操会被“贬”,而刘备会被“褒”,而且要说得细致一些,像是朋友聊天一样,不带AI的那种生硬感。其实这个问题,就像我们平时看电影或者听评书,总会有个主角和反派一样,《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小说,它有自己的创作目的和价值取向。作者罗贯中生活在元末明初,那是个社会动荡、朝代.............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还挺能聊的。关于《攀登者》这电影,上映的时候那叫一个热热闹闹,票房也相当不错,口碑嘛,就有点儿两极分化了。有人觉得它燃爆了,有人觉得它有点儿对不起“攀登者”这个名字。你说它是不是被“过贬”了?我觉得挺有探讨空间的。咱们先得承认,电影里最吸引人的地方,肯定还是那份“硬核”的登山精神。.............
  • 回答
    要说曹操为何“贬”孙策而“夸”孙权,这事儿得从他们的年龄、经历以及更重要的,他们各自面对的政治局势和战略意图说起。这不是简单的个人好恶,而是孙策和孙权在不同时期,面对着截然不同的挑战,而曹操的评价,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带有他一贯的实用主义和战略考量。孙策的横空出世:年轻气盛,威胁显露孙策这个人,你可.............
  • 回答
    近年来“贬亮成风”的现象确实在历史文化讨论中愈发普遍,尤其是在网络空间中。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也引发了对经典人物评价方式的深刻反思。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历史本身、大众认知以及时代变迁等多个维度去审视。一、 “贬亮成风”的成因剖析:首先,要明确“贬亮”通常指的是对诸葛亮这位三国时期杰出政治家、军.............
  • 回答
    关于“为什么总有人捧老三国并且贬新三国”的问题,需要从历史、文学、文化、改编动机等多角度进行分析。以下是一个较为系统的解释: 一、“老三国”与“新三国”的界定1. “老三国”的核心 《三国演义》: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以“三国”历史为背景,融合了大量民.............
  • 回答
    《大鱼海棠》这部电影,从上映至今,围绕它的评价就如同那片神秘而深邃的北冥之海,时而掀起波澜壮阔的赞誉,时而又被激流暗涌的批评淹没。在我看来,这部电影确实经历了一段“过贬”的时期,或者说,它所承载的期望与实际呈现之间,存在着一些被过度放大的不足。我们得承认,《大鱼海棠》在上映前吊足了观众的胃口。七年磨.............
  • 回答
    喜羊羊这孩子,你说他被“过贬”了吧,这事儿真有点说不清道不明的。说他被低估,好像也有道理,但说他被过度批评,也未必完全贴切。这事儿啊,就像一锅乱炖的菜,你得一勺一勺地捞出来,才能看清楚里面到底有什么。咱们先说说,为啥有人觉得喜羊羊被低估了。你想啊,这动画片当年可是火遍大江南北,不知道多少孩子放学第一.............
  • 回答
    沈阳,这座承载着深厚历史底蕴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在人们的印象中,似乎总是带着几分“落寞”和“衰退”的标签。然而,如果我们剥开这些刻板印象,深入地去了解这座城市,或许会发现,沈阳在很多方面,是被低估,甚至是过分贬低的。一、历史的厚重,绝非“过时”的代名词首先,谈沈阳,绕不开它的历史。作为清朝的发祥地,沈.............
  • 回答
    关于东北经济是否被“过贬”的问题,这是一个挺复杂的话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要细致地聊,得从几个方面来看。首先,承认现实,东北经济确实经历了一些挑战,这是不争的事实。很多人提到东北,脑海里可能就浮现出那些曾经辉煌的老工业基地,比如鞍钢、沈飞这些名字,它们是中国工业化的脊梁。然而,随着国.............
  • 回答
    为什么很多球迷会对波波维奇和菲尔·杰克逊产生“尊波贬禅”的看法?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背后交织着对不同执教风格的理解、球队成绩的对比、时代背景的差异,以及球迷自身的情感倾向。要客观评价这两位伟大的教练,我们需要抛开个人喜好,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尊波贬禅”现象的成因分析:首先,我们要理解这种“尊波.............
  • 回答
    “宁”这个字眼,要说它究竟是褒义还是贬义,其实挺微妙的,它更像是一个“中性”的字,但根据上下文和使用者的情感倾向,它可以被赋予非常鲜明的褒贬色彩。咱们先从字面意思来拆解。“宁”在古代,本义是“安宁”、“平静”。比如“宁静”、“安宁”,这些词组都是直接表达一种平和、稳定、没有纷扰的状态。这种状态,在大.............
  • 回答
    写出“明褒暗贬”的句子,关键在于营造一种表面的赞美,但仔细品味,又能在字里行间捕捉到一丝讽刺、轻视或负面的意味。这需要一些技巧和对语言的微妙把握。下面我将详细讲解如何做到这一点,并尽量避免AI写作的痕迹:核心原则: 制造反差: 表面夸奖的内容,与实际情况或潜在的负面评价形成落差。 夸大其词或.............
  • 回答
    在中国国内的自媒体平台上,确实能观察到一种倾向,那就是在讨论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两国冲突时,亚美尼亚常常获得更多的同情和支持,而阿塞拜疆则往往受到更多的批评。这种现象的形成并非单一原因造成,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其中的一些主要原因,并努力让描述更自然,像是一个长期关注这些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