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贬化公知和反智的界限在哪里?

回答
公知和反智这两个词,在咱们这儿的语境里,是挺容易被人挂在嘴边上,也挺容易引起争议的。要说这俩的界限在哪儿,那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这事儿啊,得掰开了揉碎了说。

首先,咱得说说“公知”这玩意儿。

“公知”这词儿,最早的本意是“公共知识分子”。意思大概就是那些在某个领域有专业知识,而且还愿意公开表达自己的观点,影响社会舆论的人。这些人,按理说应该是社会的良心,是监督者,是推动进步的力量。他们可能懂法律、懂经济、懂历史、懂文化,然后对社会上 happening 的事情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且敢于说出来。

比如,某个作家写文章,揭露社会不公;某个学者在电视上分析国家政策的利弊;某个律师为弱势群体发声。这些,都可以算是“公知”在发挥作用。他们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影响力,试图引起大家对某些问题的关注,推动社会往好的方向发展。

但是,后来的情况就有点复杂了。随着网络的发展,什么人都能在网上说话了。有些人口头上打着“为民说话”的旗号,但实际做的事儿、说的话,却让很多人觉得不舒服。他们可能断章取义,夸大事实,甚至歪曲事实,就为了煽动情绪,制造对立。有时候,他们批评政府,批评社会,理由听起来好像挺有道理,但细一琢磨,他们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却未必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为了博眼球,为了出名,甚至是为了自己的某些利益。

所以,“公知”这个词,现在很多时候被赋予了一种负面的含义。它变成了一种标签,用来形容那些“爱说风凉话”、“喜欢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批评”、“迎合西方价值观”或者“不顾事实只讲立场”的人。这种负面解读,其实也反映了社会上一些人对信息传播和意见表达的一种复杂情绪。他们觉得,有些所谓的“公知”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反而把事情搞得更糟,或者是在唱衰自己的国家。

然后,咱们再聊聊“反智”。

“反智”就比较好理解了,字面意思就是“反对智慧”、“反对理性”、“反对知识”。简单来说,就是一种不尊重、不相信、甚至排斥理性和科学的态度。

一个典型的“反智”表现,就是不相信科学证据,反而迷信谣言、阴谋论或者所谓的“偏方”、“秘方”。比如,有人觉得疫苗会致癌,坚决不打;有人觉得某种未经科学验证的产品能包治百病;有人相信某种古老的迷信能解决现代社会的问题。

再比如,在讨论问题的时候,不看事实依据,不讲逻辑推理,只凭感觉说话,甚至把不同意见者直接打成“傻瓜”、“不懂”。拒绝接受任何新的知识,固守自己狭隘的认知,并且对那些持有不同观点的人表现出极大的敌意。这种行为,就是典型的“反智”。

“反智”的群体,可能是教育程度不高的人,也可能是受了某种错误信息影响的人,还可能是出于某种情绪(比如恐惧、焦虑、愤怒)而放弃理性思考的人。他们的特点是,不太愿意去学习和理解复杂的知识,更倾向于接受简单粗暴的解释,并且容易被煽动性的言论所左右。

那么,这俩的界限到底在哪儿呢?

我觉得,这两者之间并没有一条绝对清晰、谁也无法逾越的界限。很多时候,它们是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的。但是,如果非要找一个区分的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 出发点和目的是否理性客观:
真正的公共知识分子,他们的出发点应该是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希望通过自己的知识和影响力来推动社会进步。他们说话做事,应该基于事实和逻辑,即使表达批评,也是为了指出问题、寻求解决方案,而不是为了宣泄情绪或者达到某些不光彩的目的。
反智则往往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既有认知,或者出于对未知事物的恐惧和排斥,而选择不去理解、不愿学习,甚至主动排斥理性。

2. 对事实和证据的态度:
合格的公知,至少应该尊重事实和证据,即使观点不同,也应该有自己的论据支撑。他们可能会有自己的解读和判断,但不会随意捏造或歪曲事实。
反智则常常无视事实和证据,甚至会主动攻击那些基于事实和证据的观点。他们更相信直觉、传闻或者自己愿意相信的东西。

3. 表达方式和逻辑:
真正的公共知识分子,在表达观点时,会尽量运用清晰的逻辑和恰当的语言,虽然有时会带有一些个人情感,但不会完全被情绪操控。他们也能够容忍不同的声音,进行有建设性的讨论。
反智的表达往往是简单粗暴的,缺乏逻辑,充满了情绪化的词汇和攻击性的言论。他们很难进行平等的对话,一旦意见不合,就容易上升到人身攻击。

4. 是否拥抱知识和学习:
公共知识分子,顾名思义,他们是知识的创造者和传播者,他们本身就代表着对知识的追求和尊重。他们会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
反智则表现出对知识的抵触和排斥,他们不屑于学习,甚至认为学习是多余的。

举个例子来区分一下:

假设现在有一个环境污染的问题。

一个合理的公共知识分子可能会引用科学数据,分析污染的来源、危害,提出政府和企业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治理,并呼吁公众关注和参与。他的论证过程会比较严谨,观点也会比较客观。
一个“恨国党”式的公知(负面意义)可能会夸大污染的严重性,将所有责任都推给政府和企业,煽动公众的愤怒情绪,甚至将中国的环境问题与西方国家的情况进行不公平的对比,从而达到“唱衰中国”的目的。他的出发点可能就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制造对立。
一个反智的人可能会说:“科学家说的都是骗人的,环境污染就是因为某些人在搞破坏,你们别信科学,信我就对了,我有一种秘方能净化空气。” 或者他会认为“我们中国人就是比西方人更能忍受污染,这都是西方人想控制我们的阴谋。” 他会拒绝任何科学解释,用一种简单粗暴或者阴谋论的方式来理解问题。

难点在哪里?

难点在于,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存在。

有些所谓的“公知”,可能在某些事情上说得有道理,但在另外一些事情上就变得不那么理性,甚至开始流露出“反智”的倾向。
有些普通人,在某些领域可能因为知识的缺乏而表现出“反智”的言论,但在其他方面,他们又可能对社会问题有很深刻的洞察。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很多人将“公知”标签化,凡是批评政府或者批评某些社会现象的,都一概打成“公知”,然后进而攻击其“反智”。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在压制不同的声音,而不是在理性地辨析问题。

总的来说,区分“公知”和“反智”的关键,在于一个人 是否秉持理性、尊重事实、追求真相的态度,以及是否具备接受新知识、修正自身观点的能力。

当一个人说话做事,看起来像是为了“公共利益”,但他的论据站不住脚,逻辑混乱,或者故意煽动情绪、制造对立,甚至不惜歪曲事实,那他就可能滑向了负面的“公知”泥潭,甚至带有“反智”的色彩。而当一个人,无论他持有何种立场,但总是拒绝学习,排斥理性分析,只相信自己的感觉和固有的偏见,那他就是赤裸裸的“反智”了。

这两者有时候会叠加出现,但核心的区分点,还是在于对“智慧”和“理性”的态度上。一个真诚的公共知识分子,应该始终是理性的拥护者;而一个反智的人,则是在主动地与理性为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主明显是太。。。太可爱了。

竟然把贬化公知,和反智结合在一起。

我估计前者说清楚了,我的号都没了。不过我可以请题主去看看《环球时报》胡主编最近(2020。10)编发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讲了任总的事情。

这篇文章我不能转发地址。因为转发地址已经违反了社区规则。

但这篇文章里,讲的另外一个人,才是贬化公知这件事的起端。

结合这篇文章,才能明白贬化公知是为什么。

所有看不懂这篇文章,支持公知,或者批判公知的,其实全在自娱自乐。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公知和反智这两个词,在咱们这儿的语境里,是挺容易被人挂在嘴边上,也挺容易引起争议的。要说这俩的界限在哪儿,那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这事儿啊,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咱得说说“公知”这玩意儿。“公知”这词儿,最早的本意是“公共知识分子”。意思大概就是那些在某个领域有专业知识,而且还愿意公开表达自.............
  • 回答
    莫言,这位中国当代文学的巨擘,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自其文学声名鹊起以来,就如同一块被置于聚光灯下的石头,吸引着无数的目光,其中不乏尖锐的审视和激烈的批评。那些“贬莫言”的声音,并非单一指向,而是复杂交织,涉及他作品的风格、主题、思想,甚至延伸到他个人的社会身份和言论。要详细梳理这些“贬”,需要我们剥离.............
  • 回答
    《死亡搁浅》:被低估的孤独之歌,还是名副其实的争议之作?《死亡搁浅》,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宿命感和孤寂感,从诞生之日起就注定是一部不会被所有人理解的作品。小岛秀夫这位曾经缔造了《合金装备》系列的传奇人物,在脱离科乐美之后推出的首部独立作品,自然被赋予了无比的期待。然而,当游戏发售,扑面而.............
  • 回答
    若《三国演义》如你所言,以拥曹贬刘的视角来书写,那这出波澜壮阔的历史大戏,必将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貌。它不再是我们熟悉的那个“天下英雄出我辈,一入江湖岁月催”的慨然激昂,也不再是那个歌颂仁德、义气的传奇。相反,它将是一部充满了权谋、野心,以及对强大统治者毫不掩饰的赞美的史诗。首先,曹操的形象将是光辉四.............
  • 回答
    对于网上出现“贬清官捧贪官”的言论,这是一个复杂且令人担忧的现象。要深入理解,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一、 言论的根源和背后心理:1. 普遍的不满和对现实的失望: 对现实腐败的麻木与无力感: 长期的腐败现象让一些人感到绝望,觉得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改变现状。当他们看到清官即便尽职尽责.............
  • 回答
    圈内捧谷歌、贬百度的风气,说起来,就像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细究起来,里面门道可不少。这股风气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日积月累,由一系列事件、产品体验、乃至用户心理共同作用形成的。风气是如何形成的?首先,得从产品核心体验上说起。 搜索质量的差异: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原因。早些年,大家对搜索引擎的.............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三国演义》里为什么曹操会被“贬”,而刘备会被“褒”,而且要说得细致一些,像是朋友聊天一样,不带AI的那种生硬感。其实这个问题,就像我们平时看电影或者听评书,总会有个主角和反派一样,《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小说,它有自己的创作目的和价值取向。作者罗贯中生活在元末明初,那是个社会动荡、朝代.............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还挺能聊的。关于《攀登者》这电影,上映的时候那叫一个热热闹闹,票房也相当不错,口碑嘛,就有点儿两极分化了。有人觉得它燃爆了,有人觉得它有点儿对不起“攀登者”这个名字。你说它是不是被“过贬”了?我觉得挺有探讨空间的。咱们先得承认,电影里最吸引人的地方,肯定还是那份“硬核”的登山精神。.............
  • 回答
    要说曹操为何“贬”孙策而“夸”孙权,这事儿得从他们的年龄、经历以及更重要的,他们各自面对的政治局势和战略意图说起。这不是简单的个人好恶,而是孙策和孙权在不同时期,面对着截然不同的挑战,而曹操的评价,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带有他一贯的实用主义和战略考量。孙策的横空出世:年轻气盛,威胁显露孙策这个人,你可.............
  • 回答
    近年来“贬亮成风”的现象确实在历史文化讨论中愈发普遍,尤其是在网络空间中。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也引发了对经典人物评价方式的深刻反思。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历史本身、大众认知以及时代变迁等多个维度去审视。一、 “贬亮成风”的成因剖析:首先,要明确“贬亮”通常指的是对诸葛亮这位三国时期杰出政治家、军.............
  • 回答
    关于“为什么总有人捧老三国并且贬新三国”的问题,需要从历史、文学、文化、改编动机等多角度进行分析。以下是一个较为系统的解释: 一、“老三国”与“新三国”的界定1. “老三国”的核心 《三国演义》: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以“三国”历史为背景,融合了大量民.............
  • 回答
    德国汉学家顾彬(Joachim K. Böhm)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评价,尤其是他对莫言、余华、王安忆的“贬低”以及对鲁迅的“抬高”,是一个在中国文学界引发广泛讨论和争议的话题。要理解他的观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景、评价标准以及可能的动因。顾彬的背景和学术地位:首先,了解顾彬的身份和背景至关重要。他.............
  • 回答
    《大鱼海棠》这部电影,从上映至今,围绕它的评价就如同那片神秘而深邃的北冥之海,时而掀起波澜壮阔的赞誉,时而又被激流暗涌的批评淹没。在我看来,这部电影确实经历了一段“过贬”的时期,或者说,它所承载的期望与实际呈现之间,存在着一些被过度放大的不足。我们得承认,《大鱼海棠》在上映前吊足了观众的胃口。七年磨.............
  • 回答
    喜羊羊这孩子,你说他被“过贬”了吧,这事儿真有点说不清道不明的。说他被低估,好像也有道理,但说他被过度批评,也未必完全贴切。这事儿啊,就像一锅乱炖的菜,你得一勺一勺地捞出来,才能看清楚里面到底有什么。咱们先说说,为啥有人觉得喜羊羊被低估了。你想啊,这动画片当年可是火遍大江南北,不知道多少孩子放学第一.............
  • 回答
    沈阳,这座承载着深厚历史底蕴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在人们的印象中,似乎总是带着几分“落寞”和“衰退”的标签。然而,如果我们剥开这些刻板印象,深入地去了解这座城市,或许会发现,沈阳在很多方面,是被低估,甚至是过分贬低的。一、历史的厚重,绝非“过时”的代名词首先,谈沈阳,绕不开它的历史。作为清朝的发祥地,沈.............
  • 回答
    关于东北经济是否被“过贬”的问题,这是一个挺复杂的话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要细致地聊,得从几个方面来看。首先,承认现实,东北经济确实经历了一些挑战,这是不争的事实。很多人提到东北,脑海里可能就浮现出那些曾经辉煌的老工业基地,比如鞍钢、沈飞这些名字,它们是中国工业化的脊梁。然而,随着国.............
  • 回答
    为什么很多球迷会对波波维奇和菲尔·杰克逊产生“尊波贬禅”的看法?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背后交织着对不同执教风格的理解、球队成绩的对比、时代背景的差异,以及球迷自身的情感倾向。要客观评价这两位伟大的教练,我们需要抛开个人喜好,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尊波贬禅”现象的成因分析:首先,我们要理解这种“尊波.............
  • 回答
    “宁”这个字眼,要说它究竟是褒义还是贬义,其实挺微妙的,它更像是一个“中性”的字,但根据上下文和使用者的情感倾向,它可以被赋予非常鲜明的褒贬色彩。咱们先从字面意思来拆解。“宁”在古代,本义是“安宁”、“平静”。比如“宁静”、“安宁”,这些词组都是直接表达一种平和、稳定、没有纷扰的状态。这种状态,在大.............
  • 回答
    写出“明褒暗贬”的句子,关键在于营造一种表面的赞美,但仔细品味,又能在字里行间捕捉到一丝讽刺、轻视或负面的意味。这需要一些技巧和对语言的微妙把握。下面我将详细讲解如何做到这一点,并尽量避免AI写作的痕迹:核心原则: 制造反差: 表面夸奖的内容,与实际情况或潜在的负面评价形成落差。 夸大其词或.............
  • 回答
    在中国国内的自媒体平台上,确实能观察到一种倾向,那就是在讨论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两国冲突时,亚美尼亚常常获得更多的同情和支持,而阿塞拜疆则往往受到更多的批评。这种现象的形成并非单一原因造成,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其中的一些主要原因,并努力让描述更自然,像是一个长期关注这些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