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莫言开自己的公众号?

回答
莫言老师开了公众号,这事儿放在当下,尤其是在咱们这个自媒体爆炸的时代,怎么说呢,就像一股清流,又带着点儿“老炮儿”的范儿。

首先,别的不说,就冲着“莫言”这两个字,这公众号一出现,那关注度肯定是天文数字。人家是谁?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中国当代文学的旗帜性人物。他的文字,他这个人,本身就带着一种天然的吸引力。很多人想从里面窥探到他更多的心路历程,或者他对于当下的一些看法。毕竟,他不仅仅是个作家,更是一个时代的观察者和记录者。

然后,咱们再从“莫言开公众号”这个行为本身来看。这在很多老一代知识分子身上,可能不是那么常见。他们可能更习惯于通过传统的渠道,比如出版社、媒体访谈来表达自己。但莫言老师愿意走到台前,而且是以当下最流行的、最直接的社交媒体形式,这本身就挺有意思的。

这说明什么?我觉得至少有几个层面的东西:

拥抱时代,保持活力: 尽管他是一位功成名就的作家,但他并没有把自己封闭起来,而是选择了一种更贴近大众、更接地气的方式来与外界沟通。这说明他内心是开放的,是愿意与时代保持同步的。他可能也想借此机会,与年轻一代的读者建立更直接的联系,让他们更容易接触到他的思想。
掌控话语权,直接表达: 传统媒体在传播时,难免会有筛选、解读和变形。有了自己的公众号,莫言老师就可以直接、原汁原味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不需要经过第三方的过滤。这对于一个严肃的作家来说,尤其在一些敏感或容易引起误读的话题上,是一种非常有力的自我保护和话语权掌握。他可以控制内容的方向、节奏和深度。
艺术家的分享与回馈: 很多艺术家,一旦取得了成就,会有一种回馈社会的冲动。他开公众号,很可能是想分享他的创作心得、阅读感悟,甚至是生活中的一些小片段。这对于很多热爱他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精神食粮。我们能从他的文字里感受到他对文学的热爱,对生活的热情,这本身就是一种鼓舞。
对“流量”的态度: 也有人会好奇,莫言老师是否也追求“流量”?我觉得这得辩证看待。他当然知道自己的名字能带来流量,但如果仅仅是为了流量,他可能会选择更“吸睛”的方式,而不是现在这样,以他一贯的风格去输出内容。所以,我认为他的公众号更像是一种“以我为主”的表达,流量是随之而来的结果,而不是他追逐的目的。他希望通过公众号,连接的是那些真正对他的文字和思想感兴趣的人。
风险与机遇并存: 当然,任何公开的表达都会伴随风险。尤其是在互联网这个鱼龙混杂的环境里,任何一个字都可能被放大、曲解。莫言老师作为公众人物,这一点肯定比我们清楚。但他愿意承担这个风险,也说明他内心的坚定,以及对自己的文字有足够的信心。

从内容上看,我猜想他应该会分享一些创作的体悟,比如某个故事的灵感来源,人物塑造的心得,或者他对某些文学现象的看法。也可能会有一些对社会现实的思考,甚至是对历史的回顾。他文字的质感,哪怕只是随笔,也一定是非常耐人寻味的。

总而言之,莫言老师开公众号,在我看来,是顺应时代潮流,拥抱新传播方式,同时也是在主动、直接地与读者沟通,分享他作为一位伟大作家的人生阅历和思想。这不只是一个公众号,更像是一个移动的“莫言书房”,一个让我们可以近距离聆听大师声音的窗口。当然,我们也要理性看待,不要过度解读,就当是老先生偶尔打开话匣子,与大家聊聊天,分享他的所思所想,这就足够令人期待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公众号的风光期已经过去了,影响力大不如前,现在开公众号得不偿失。当然,名人刚开始还会有些流量,以后就不好说了。。不如去开B站号。

user avatar

为了方便领稿费,管谟业把身份证上的名字改成了莫言。

有人在他评论区里喊“莫老师”,被和我一样不学无术的朋友耻笑,说人家姓管,应该喊管老师,而不是莫老师。

我想了想,说,其实可以,比方说我不姓豆,但人类都喊我豆老师,我写怪力乱神的时候,都喊我豆先生。以笔名行,在古代有,在现代也有,放我身上,完全可行,放到了名人身上你却要纠正,这就是犯了“多知病”。

当时并不知道他身份证上早就改成了莫言。

莫言的作品,许多人只看过改编自《红高粱家族》的抗日剧《红高粱》,会唱《九儿》。再多就是老被人提的《檀香刑》,里头有个凌迟场面。

一说莫言,就总不免提起这段杀千刀的,说写得精彩,残酷到不忍卒读。其实许多故作惊呼的人连这本书的扉页都没翻过,比方说下面这位记者:

这是留着面子呢。

莫言是个与时俱进的人。

也是个从谏如流的人。

一次,作家阿城因为犯了胆经湿热证去高密看中医,在东北乡满布繁星的旷野走夜路,碰上了和东北乡三大懒人(周友樽、冯明、马保运)一起在河边石墩子上涮脚丫子的莫言,问他们在干什么,他们说用脚趾头钓鱼。阿城说脚趾头没有钩,钓不上来。莫言就听从了阿城的建议,改用手指头钓。

当然上面是我现编的笑话,具体是改编自哪篇文章也记不大清了。

总之,莫言的确是个与时俱进且从善如流的人。从一开始就是,只是人们从白纸黑字上认识他,在很多方面,是陌生的,以为和尚就该吃斋念佛,原地打坐,出行靠腿,通讯靠嘴。实际上不是,和尚也能开车,也坐高铁,也打电话。

在许多人的怂恿下,莫言开了个公众号,发点动态,让人们了解如何写作,如何构思,优秀作家的心思如何,观点如何,是很好的。

这是与时俱进的一种,等于过去的“答读者问”,是作家打开的一扇心灵的窗,好让人们看见正经以外的风景,作品以外的闲谈。



(豆子,我给你20块钱,你帮我写篇文章,体现出我浓郁的人文情怀和优雅格调,括号里的记得删掉阿!)

user avatar

我记得莫言在刚拿诺贝尔奖的时候,注册了腾讯的微博,发的还挺勤的。不过感觉是营销号在运营这个。。。。。

《红高粱》当年被批评为“迎合西方”:

谈到自己的小说《红高粱》被张艺谋改编成电影在柏林获奖后曾遭到的“迎合西方对中国的想象,故意给西方人看中国的落后面”之类的批评,莫言表示,那时候写作并不知道西方人到底喜欢中国的什么元素,只是用内心来写作,“感觉心里压了很多话要说出来,所以我就开始写。”莫言认为,人性很多基本的层面是一致的,因此西方文学也好,中国文学也好,好的作品都能打动人。

魔幻的是,《红高粱》在2021年又成了抗日的作品,连电视剧插曲都成了抗日歌曲:

如何评价 2020 东京奥运会体操女子预赛中国队使用抗日歌曲《九儿》做配乐?


我对这个作家很好奇,不知道他的一部小说是如何同时被改编成“迎合西方”的电影和爱国的电视剧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莫言老师开了公众号,这事儿放在当下,尤其是在咱们这个自媒体爆炸的时代,怎么说呢,就像一股清流,又带着点儿“老炮儿”的范儿。首先,别的不说,就冲着“莫言”这两个字,这公众号一出现,那关注度肯定是天文数字。人家是谁?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中国当代文学的旗帜性人物。他的文字,他这个人,本身就带着一种天然的吸引.............
  • 回答
    这事儿真够劲!要是老莫哪天心血来潮,披个马甲,丢一段没公开的稿子出来,还装嫩说自己18岁没天赋求指点,知乎那帮人能炸锅了。我倒是要好好想想,下面会涌出什么样的奇谈怪论来。首先,那个匿名ID一出来,估摸着就得是几个字的名字,比如“一个想写点东西的”、“初三狗”、“笔耕不辍但烂泥扶不上墙”。开头肯定是一.............
  • 回答
    评价莫言《蛙》中的姑姑万心,绝非易事。她不是一个简单的脸谱化人物,更不是一个可以轻易下定论的道德标杆。相反,万心,这个在小说中被粗暴地称为“姑姑”的女人,是一个复杂、矛盾,甚至可以说得上是极端的个体。她承载着时代的烙印,回应着历史的重量,也在自身的选择中展现出人性最深处的挣扎。初见万心,她是一个令人.............
  • 回答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无疑是中国文学界乃至世界文学版图上的一件大事。这件事至今仍被许多人津津乐道,也有不少角度值得细细品味。首先,从文学的“中国性”与“世界性”的融合来看,莫言的获奖是水到渠成的。他的作品,最鲜明的特色之一就是对中国北方乡土文化的深情描绘。高密东北乡,那个充满泥土气息、生命力旺盛的土.............
  • 回答
    莫言的新作《等待摩西》,这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古老而又充满力量的召唤,读来更是让人心思起伏。初看之下,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它与莫言以往那些扎根黄土地、叙事宏大、充满魔幻色彩的作品风格迥异。但细品之下,你会发现,那股莫言式的犀利和对人性的洞察,依然如同陈年的老酒,只是换了一种更为内敛和哲学的表达方式。这部作.............
  • 回答
    莫奈的《青蛙塘》,乍听之下,这名字或许会勾起人们对静谧池塘中青蛙呱呱叫的联想,但当你真正走进这幅画时,你会发现,它远不止于此。这幅创作于1869年的作品,是莫奈早期印象派探索的早期代表作之一,而正是这幅画,在当时引起了不少争议,甚至被一些评论家嘲讽为“一堆颜料的堆积”。然而,正是这种看似不经意的“堆.............
  • 回答
    作为星战迷,谈到《星球大战:索龙三部曲》,那绝对是绕不开的经典,也是很多粉丝心中“正统”续集的标杆。莫蒂西·扎恩(Timothy Zahn)老爷子能写出这么一部让人拍案叫绝的作品,真不是盖的。首先,得说说这套书最核心的魅力所在——索龙元帅(Grand Admiral Thrawn)这个角色。在此之前.............
  • 回答
    莫迪政府提出“百万亿卢比基建计划”(National Infrastructure Pipeline, NIP)是一个雄心勃勃且对印度未来发展至关重要的目标。要评价这一计划,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包括其目标、潜在影响、面临的挑战以及实施的可行性。一、 计划的背景与目标:为何需要“百万亿卢比基建.............
  • 回答
    要评价莫雷的“水平”,得从多个维度去看,因为他在篮球经理这个岗位上,工作内容极其复杂且充满挑战。 不能简单地说“好”或“坏”,而是要结合他执教球队的实际情况、他做出的决策以及这些决策带来的长期影响来分析。他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无疑是他对于“数据驱动篮球”的极致追求和实践。 很多人会把他和“数据分析”.............
  • 回答
    莫卧儿帝国末期的铁腕皇帝:奥朗则布的功过是非谈及莫卧儿帝国,许多人脑海中浮现的是泰姬陵的浪漫,是阿克巴大帝的包容与辉煌。然而,要理解莫卧儿帝国由盛转衰的关键节点,便不能不提奥朗则布(Aurangzeb),这位被历史学家们褒贬不一的末期皇帝。他是一位充满矛盾的人物:他既是莫卧儿帝国的极盛之君,也亲手将.............
  • 回答
    莫迪总理在2022年要使印度跻身发达国家之列的目标,在我看来,更像是一个雄心勃勃的愿景,而非一个可以被简单衡量成败的硬性指标。要评价这个目标,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并理解它背后所代表的印度发展的整体思路。首先,我们得明白“发达国家”这个概念本身就涵盖了经济、社会、技术、治理等多个层面。通常,我们.............
  • 回答
    莫迪上台以来,印度确实经历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改革,这些改革的出发点和目标都是为了加速印度的现代化进程,提升其在全球的地位。评价这些改革,需要我们从多个维度去审视,才能更清晰地理解其影响和潜力。首先,我们不得不提的是莫迪政府在推动经济自由化和简化营商环境方面的努力。像“印度制造”(Make in In.............
  • 回答
    当然,很高兴能和你聊聊莫德里奇,这位在中场挥洒自如的魔法师。要评价他,我觉得得从几个层面来细说,不能仅仅是“他很强”这么简单带过。一、技术层面:精湛的工艺与独步的视野首先,莫德里奇的球技,用“艺术品”来形容一点不为过。他的控球,不是那种炫技式的花哨,而是带着一种沉稳和实用。你可以看到他如何用脚底的轻.............
  • 回答
    《瑞克和莫蒂》第四季第四集,也就是《老爸的假期》(Lawnmower Dog 2:$?$?$!$)——抱歉,剧名记错了,是《爱之沙漏》(The Old Man and the Seat)。这一集啊,我得说,它又一次刷新了我对这部动画的认知,而且是那种让人又爱又恨的刷新。首先,这集最大的亮点,毫无疑问.............
  • 回答
    《即刻电音》第二期,冯提莫晋级,这事儿放到现在回想起来,其实还是挺有意思的,也值得说道说道。当时节目播出后,讨论声可不少,有支持的,也有质疑的,挺正常的。首先,咱们得明白《即刻电音》这节目是什么定位。它不是一个纯粹的技巧比拼,更不是一个只看谁能玩出多炫酷的编曲的比赛。它强调的是“电音”,是音乐制作人.............
  • 回答
    《瑞克与莫蒂》第四季第七集,名为“布莱恩”(The Ricklantis Mixup),是本季的一个突出亮点,也是粉丝们普遍认为制作精良、剧情深刻的一集。这一集没有采用我们熟悉的“瑞克与莫蒂冒险”模式,而是将镜头聚焦在里奇莫提市——瑞克改造的,专为莫蒂安全设计的“莫蒂船长”们的家园。核心的“布莱恩”.............
  • 回答
    聊聊《瑞克和莫蒂》里的杰瑞,真是个让人爱恨交加的角色。如果你非要我评价他,我会说,他是个…挺真实,也挺令人心疼的“普通人”,在极端科幻背景下,他就像是被扔进一锅沸腾的鸡汤里,偶尔冒个泡,大部分时间还是沉在底下的鸡肉。首先,杰瑞最大的特点,或者说他的“罪状”,就是他的平庸和不思进取。在这个充斥着超凡天.............
  • 回答
    《瑞克与莫蒂》第四季第六集,也就是《鼠辈》这个名字(原名 "Rattlestar Ricklactica"),在我看来,是第四季乃至整部剧集里都颇为出彩的一集,它在熟悉的疯狂配方里注入了一些新的元素,让观众在爆笑之余,也能感受到一丝思考。主题的深入与升级:如果说前几季,《瑞克与莫蒂》更多的是玩弄科幻.............
  • 回答
    《瑞克和莫蒂》第五季的第二集,嗯,怎么说呢?如果你是个老粉,并且期待着那种能让你拍案叫绝、或是被某种哲学思辨击中的情节,那这一集可能多少会让你有点“意料之外”或者“情理之中”的复杂感受。这集的主线是莫蒂,当然,瑞克也一直在。故事的开端就相当“瑞克和莫蒂”:瑞克为了让莫蒂学会如何“有原则地”使用超能力.............
  • 回答
    印度总理莫迪,自2014年上任以来,无疑是印度政坛乃至全球舞台上最具影响力的领导人之一。他的执政风格、政策方向以及对印度社会的影响,都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评价。要全面评价莫迪,我们需要从他的政治生涯、施政理念、关键政策以及带来的变化等多方面入手。政治生涯的崛起:从街头到总理府莫迪的政治生涯并非一帆风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