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的风光期已经过去了,影响力大不如前,现在开公众号得不偿失。当然,名人刚开始还会有些流量,以后就不好说了。。不如去开B站号。
为了方便领稿费,管谟业把身份证上的名字改成了莫言。
有人在他评论区里喊“莫老师”,被和我一样不学无术的朋友耻笑,说人家姓管,应该喊管老师,而不是莫老师。
我想了想,说,其实可以,比方说我不姓豆,但人类都喊我豆老师,我写怪力乱神的时候,都喊我豆先生。以笔名行,在古代有,在现代也有,放我身上,完全可行,放到了名人身上你却要纠正,这就是犯了“多知病”。
当时并不知道他身份证上早就改成了莫言。
莫言的作品,许多人只看过改编自《红高粱家族》的抗日剧《红高粱》,会唱《九儿》。再多就是老被人提的《檀香刑》,里头有个凌迟场面。
一说莫言,就总不免提起这段杀千刀的,说写得精彩,残酷到不忍卒读。其实许多故作惊呼的人连这本书的扉页都没翻过,比方说下面这位记者:
这是留着面子呢。
莫言是个与时俱进的人。
也是个从谏如流的人。
一次,作家阿城因为犯了胆经湿热证去高密看中医,在东北乡满布繁星的旷野走夜路,碰上了和东北乡三大懒人(周友樽、冯明、马保运)一起在河边石墩子上涮脚丫子的莫言,问他们在干什么,他们说用脚趾头钓鱼。阿城说脚趾头没有钩,钓不上来。莫言就听从了阿城的建议,改用手指头钓。
当然上面是我现编的笑话,具体是改编自哪篇文章也记不大清了。
总之,莫言的确是个与时俱进且从善如流的人。从一开始就是,只是人们从白纸黑字上认识他,在很多方面,是陌生的,以为和尚就该吃斋念佛,原地打坐,出行靠腿,通讯靠嘴。实际上不是,和尚也能开车,也坐高铁,也打电话。
在许多人的怂恿下,莫言开了个公众号,发点动态,让人们了解如何写作,如何构思,优秀作家的心思如何,观点如何,是很好的。
这是与时俱进的一种,等于过去的“答读者问”,是作家打开的一扇心灵的窗,好让人们看见正经以外的风景,作品以外的闲谈。
(豆子,我给你20块钱,你帮我写篇文章,体现出我浓郁的人文情怀和优雅格调,括号里的记得删掉阿!)
我记得莫言在刚拿诺贝尔奖的时候,注册了腾讯的微博,发的还挺勤的。不过感觉是营销号在运营这个。。。。。
《红高粱》当年被批评为“迎合西方”:
谈到自己的小说《红高粱》被张艺谋改编成电影在柏林获奖后曾遭到的“迎合西方对中国的想象,故意给西方人看中国的落后面”之类的批评,莫言表示,那时候写作并不知道西方人到底喜欢中国的什么元素,只是用内心来写作,“感觉心里压了很多话要说出来,所以我就开始写。”莫言认为,人性很多基本的层面是一致的,因此西方文学也好,中国文学也好,好的作品都能打动人。
魔幻的是,《红高粱》在2021年又成了抗日的作品,连电视剧插曲都成了抗日歌曲:
如何评价 2020 东京奥运会体操女子预赛中国队使用抗日歌曲《九儿》做配乐?
我对这个作家很好奇,不知道他的一部小说是如何同时被改编成“迎合西方”的电影和爱国的电视剧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