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莫言新作《等待摩西》?

回答
莫言的新作《等待摩西》,这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古老而又充满力量的召唤,读来更是让人心思起伏。初看之下,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它与莫言以往那些扎根黄土地、叙事宏大、充满魔幻色彩的作品风格迥异。但细品之下,你会发现,那股莫言式的犀利和对人性的洞察,依然如同陈年的老酒,只是换了一种更为内敛和哲学的表达方式。

这部作品最显著的特点,是它呈现出一种“静水流深”的叙事节奏。不像《红高粱》那样奔放,《丰乳肥臀》那样厚重,它更像是在一个被时间稀释的角落,用一种近乎冥想的笔触,勾勒出几个普通人,或者说几个“被选中者”的命运轨迹。故事的核心似乎围绕着一个叫做“摩西”的人物展开,但这个摩西并非我们熟知的那个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的先知,而是被赋予了更多本地化、甚至带点荒诞色彩的象征意义。他可能是一个等待解放的符号,也可能是一个寄托希望的虚影。

莫言在处理人物方面,一如既往地展现了他对底层人物深刻的理解和悲悯。小说中的角色,无论是那个沉默寡言、经历沧桑的“我”,还是那些出现在回忆或想象中的亲友,都带着一种鲜明的地域烙印和时代痕迹。他们身上承载着生活的重负,却又在某些时刻爆发出惊人的韧性和生命力。莫言没有直接去撕裂现实的残酷,而是通过人物内心深处的挣扎、旁观者的细腻观察,以及那些看似不经意的细节,不动声色地揭示出人性的复杂和命运的无常。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莫言在语言的运用上,似乎更加内敛和诗意。他不再刻意追求那种泼墨式的描绘,而是将更多的情感和思考寄托在字里行间,留给读者去想象和填充。那些关于故乡、关于过往、关于那些模糊不清的记忆片段,被他用一种非常精准且富有韵味的方式呈现出来。你会感觉到一种淡淡的忧伤,一种对逝去时光的眷恋,以及一种对未来无法言说的期盼。这种语言风格的转变,或许也反映了莫言在经历岁月沉淀后,对生命和世界有了更深邃的思考。

当然,《等待摩西》也并非没有争议。一些习惯了莫言早期作品风格的读者,可能会觉得它过于晦涩,节奏缓慢,甚至有些“形散神不散”。它不像那些有清晰情节线索的作品那样能立刻抓住人,而是需要你沉下心来,去品味其中的韵味和象征。这种“陌生化”的叙事,对于一部分读者来说,可能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

在我看来,莫言的这次尝试,更像是他在文学道路上的一次自我超越和深化。他并没有放弃他的人物,他的土地,但他试图用一种更哲学化的视角,去审视这些元素。这种“等待”,不仅仅是等待一个人物,更可能是一种对意义、对救赎、对未来永恒的追寻。它是一种精神的旅程,一种在困境中寻找光明的隐喻。

总的来说,《等待摩西》是一部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读的作品。它可能不会给你带来那种强烈的感官冲击,但它会像一缕细雨,悄悄滋润你的心灵,让你在合上书页后,依然久久回味,思考那些关于生命、关于等待、关于希望的永恒命题。这或许就是莫言的魅力所在:即使在改变,依然能让你在熟悉的笔触中,发现新的惊喜和更深邃的意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感谢 @木木 的回答,平时没关注莫言,看了你的回答,特地找了这篇文章看。

作为基督徒,看这篇文章,就像开了“上帝”视角一样。第一视角没交代的许多背景,都被我自动脑补进去了,所以没有其他人的那种困惑感,只觉得被莫言邀请到“我”的视角里游览了一番,窥探到“我”的所见所闻,以及隐藏的心路历程。

第一次见识莫言的文笔情怀,让我高山仰止。同时我不由升起一种恶趣味,便是戳破他魔术师的技法,揭露文章里精心隐藏的内容。原谅我这个俗人吧,接下来的内容,也许会破坏文章的美感,请慎重。

首先,这篇文章的主角是谁?

从笔墨和叙事中心来看,被打造得个性鲜明的柳摩西似乎是主角,但根据经验,他应该是第一个被排除的。

然后,我们的目光会转移到柳摩西的妻子马秀美上。柳摩西抛妻弃子,没做过什么高尚的事,两个孩子都不肯原谅他,但马秀美居然没有记恨他,还持守盼望,用生命足足等待了他三十年。当他一副被传销洗脑的样子,疯疯癫癫的回来时,马秀美居然没有抱怨,没有失望,而是满心喜乐。

马秀美本人,没有太多的直接描述,但间接描述一直在凸显她这个匪夷所思的人物形象。如无意外,应该是主角了。但结局却将我们狠狠打脸。

一直不显山不露水的“我”,突然在最后一刻暴露在聚光灯下,惊不惊喜,意不意外?这答案就连小学生都能蒙对。

如果你还不明白,我就说得更直白点。信仰见证,听过没有?这篇文章讲的,就是当“我”遇到一个基督徒在做信仰见证时,表现出来的反应。

你没听错,就是那种烂大街的神迹奇事见证。在教会里,这种等级的神迹奇事见证,算是比较稀奇的,但不算最稀奇的。资历老一点的基督徒,都见怪不怪,习以为常了。

能把一个听神迹见证的故事,讲得这么生动有趣,引人深思,你是佩服莫言的狡猾呢?还是气愤他欺骗了你的感情呢?

试想一下,如果马秀美亲自讲这个见证,嗯,我猜她肯定反复讲过,但不太可能发表到知乎上。不过你若搜索一下,不难找到一些类似的见证。

对于这种神神鬼鬼的东西,无神论人士心情好就批判一下,心情不好就喷一下,心情一般就无视之。吃瓜群众就看个热闹,看到兴头处,就随手点个赞。只有基督徒以及慕道友,会把这见证当一回事。

但莫言来讲,读者就不分身份入坑了。

莫言不经意地提到,他外甥信仰基督教。可想而知,他大概率被传过福音,或至少通过其他途径知道一些基督教的内容。

但他故意从始至终,没有表明对基督教的态度,没有描述那些容易引战的夸张神迹,让人们的注意力,从对“神是否存在”,“神迹是否真实”,“基督教的善恶”转移到事实上来。

莫言的狡猾,在于他没给人用屁股代替脑袋说话的机会,用戛然而止的收尾,迫使人用自己的脑袋去思考。

事实是什么呢?

这就涉及文章题目的秘密了。

等待摩西,这个明显有双重意味的名字,究竟在说什么?

粗略查一下摩西的背景,我们只知道他是以色列的英雄,但“英雄”这个形象,与柳摩西实在不搭边。

那么,相通之处究竟在哪呢?别光看摩西生平了,往回看一下吧。

以色列人在埃及地为奴四百年,而在这之前上帝早就应许他们祖先亚伯拉罕,要赐以色列的地盘给他们为业。他们苦等四百年,盼星星盼月亮,信心被消磨得差不多了,终于盼来了摩西,带他们出埃及的,神的使者。

马秀美的三十年,和以色列的四百年,这等待上帝成就应许的时间,就是其中的相通之处。虽然文章里没有明说,但我可以凭经验无责任猜测一下,马秀美或许有某种感动,认为神应允了她让柳摩西回来,于是她傻傻相信了这么久,虽然经历许多失望和沮丧,一直没有放弃祷告,放弃寻找。

然而,容我过度解读一下,由于摩西向神发怒,神禁止他进入应许之地,让以色列人在旷野徘徊四十年,一代人都死绝了。对,四十天的路程,他们走了四十年,才由约书亚(同耶稣)带领他们进入应许之地。

马秀美有没有等到摩西,对“我”而言,对读者而言,并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文章真正的主角,上帝,存不存在?

还有,上帝既然实现了对马秀美的应许,将摩西带回了家,又让她有赦免丈夫的能力(高兴坏了),有持守盼望的能力(等了这么老久),在苦难中也有喜乐(吃得胖胖的,你说呢)。那么,在末后,祂是否会实现最重要的应许,赐下身体复活与永生?

这,才是“我”不得不面对,害怕得想要逃避的问题。

真实的莫言,或许进入了那扇门,听了马秀美的见证。但他的心,却和“我”和许多人一样,留在了门外。

“我真的想知道答案吗?”这是莫言对自己,也是对读者的叩问。

每当人听到这些神迹奇事,第一念头总是,神不存在!这是谎言!然后用一种科学的方式,合理解释这些神迹奇事。却忽略了许多重要的事实——上帝不断彰显祂的存在,我们却一直在逃避。

只是平时,读者是不会意识到,更遑论承认的。莫言无情地揭穿了“我”的虚伪,也揭穿了读者的虚伪。

在过去,“我”一直觉得,宗教信仰是“不正常”的。哪怕“我”被马秀梅感动,同情她,希望她有完美结局,依然逃不脱这种“她不正常”的鄙视链。暗中将“文化程度低”与“信仰虔诚”联系起来,或许也反映了这一点。

但文章的结尾,却颠覆了这一种认知,“我”竟然猛然意识到,自己才是不正常的那一个。

“我”心动了。马秀美体现出来的,看似愚昧的信仰,或许是我真正需要的。

但“我”还是退缩了,信仰一位上帝,这意味着什么?别人会怎么看我?如果信到最后,发现是一个骗局,会不会很傻?如果马秀美等不到摩西,如果基督徒得不到永生,那“我”岂不是亏了?

“我”退缩了。你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莫言的新作《等待摩西》,这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古老而又充满力量的召唤,读来更是让人心思起伏。初看之下,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它与莫言以往那些扎根黄土地、叙事宏大、充满魔幻色彩的作品风格迥异。但细品之下,你会发现,那股莫言式的犀利和对人性的洞察,依然如同陈年的老酒,只是换了一种更为内敛和哲学的表达方式。这部作.............
  • 回答
    冯提莫的新歌《窥》最近发布了MV,说实话,看到这个MV,我的第一感受是“惊喜”和“成熟”。首先,从画面质感上来说,这次的MV明显提升了一个档次。不再是过去那种相对简单、有些稚嫩的场景布置,而是充满了电影感。色彩的运用非常考究,整体色调偏向复古、深邃,很多画面非常有层次感,光影处理也恰到好处,营造出一.............
  • 回答
    冯提莫的这首《佛系少女》,可以说是她近期作品中一个挺有意思的尝试。要说评价,我倒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它究竟是怎么打动人,或者说,它有哪些地方可能让人觉得“嗯,就这样?”首先,从歌名《佛系少女》本身来说,就很抓眼球。在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时代,“佛系”这个词就像一个护身符,给了很多人一个喘息的空.............
  • 回答
    3月23日环球网发布的关于“新冠病毒存在美国莫德纳公司申请专利的基因片段”的报道,确实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评价这篇报道,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分析:报道的核心观点和潜在的指向:这篇报道的核心在于指出了一个事实:在新冠病毒(SARSCoV2)的基因序列中,发现了与美国莫德纳公司在2017年申请的一.............
  • 回答
    评价莫言《蛙》中的姑姑万心,绝非易事。她不是一个简单的脸谱化人物,更不是一个可以轻易下定论的道德标杆。相反,万心,这个在小说中被粗暴地称为“姑姑”的女人,是一个复杂、矛盾,甚至可以说得上是极端的个体。她承载着时代的烙印,回应着历史的重量,也在自身的选择中展现出人性最深处的挣扎。初见万心,她是一个令人.............
  • 回答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无疑是中国文学界乃至世界文学版图上的一件大事。这件事至今仍被许多人津津乐道,也有不少角度值得细细品味。首先,从文学的“中国性”与“世界性”的融合来看,莫言的获奖是水到渠成的。他的作品,最鲜明的特色之一就是对中国北方乡土文化的深情描绘。高密东北乡,那个充满泥土气息、生命力旺盛的土.............
  • 回答
    莫言老师开了公众号,这事儿放在当下,尤其是在咱们这个自媒体爆炸的时代,怎么说呢,就像一股清流,又带着点儿“老炮儿”的范儿。首先,别的不说,就冲着“莫言”这两个字,这公众号一出现,那关注度肯定是天文数字。人家是谁?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中国当代文学的旗帜性人物。他的文字,他这个人,本身就带着一种天然的吸引.............
  • 回答
    莫奈的《青蛙塘》,乍听之下,这名字或许会勾起人们对静谧池塘中青蛙呱呱叫的联想,但当你真正走进这幅画时,你会发现,它远不止于此。这幅创作于1869年的作品,是莫奈早期印象派探索的早期代表作之一,而正是这幅画,在当时引起了不少争议,甚至被一些评论家嘲讽为“一堆颜料的堆积”。然而,正是这种看似不经意的“堆.............
  • 回答
    作为星战迷,谈到《星球大战:索龙三部曲》,那绝对是绕不开的经典,也是很多粉丝心中“正统”续集的标杆。莫蒂西·扎恩(Timothy Zahn)老爷子能写出这么一部让人拍案叫绝的作品,真不是盖的。首先,得说说这套书最核心的魅力所在——索龙元帅(Grand Admiral Thrawn)这个角色。在此之前.............
  • 回答
    莫迪政府提出“百万亿卢比基建计划”(National Infrastructure Pipeline, NIP)是一个雄心勃勃且对印度未来发展至关重要的目标。要评价这一计划,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包括其目标、潜在影响、面临的挑战以及实施的可行性。一、 计划的背景与目标:为何需要“百万亿卢比基建.............
  • 回答
    要评价莫雷的“水平”,得从多个维度去看,因为他在篮球经理这个岗位上,工作内容极其复杂且充满挑战。 不能简单地说“好”或“坏”,而是要结合他执教球队的实际情况、他做出的决策以及这些决策带来的长期影响来分析。他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无疑是他对于“数据驱动篮球”的极致追求和实践。 很多人会把他和“数据分析”.............
  • 回答
    莫卧儿帝国末期的铁腕皇帝:奥朗则布的功过是非谈及莫卧儿帝国,许多人脑海中浮现的是泰姬陵的浪漫,是阿克巴大帝的包容与辉煌。然而,要理解莫卧儿帝国由盛转衰的关键节点,便不能不提奥朗则布(Aurangzeb),这位被历史学家们褒贬不一的末期皇帝。他是一位充满矛盾的人物:他既是莫卧儿帝国的极盛之君,也亲手将.............
  • 回答
    莫迪总理在2022年要使印度跻身发达国家之列的目标,在我看来,更像是一个雄心勃勃的愿景,而非一个可以被简单衡量成败的硬性指标。要评价这个目标,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并理解它背后所代表的印度发展的整体思路。首先,我们得明白“发达国家”这个概念本身就涵盖了经济、社会、技术、治理等多个层面。通常,我们.............
  • 回答
    莫迪上台以来,印度确实经历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改革,这些改革的出发点和目标都是为了加速印度的现代化进程,提升其在全球的地位。评价这些改革,需要我们从多个维度去审视,才能更清晰地理解其影响和潜力。首先,我们不得不提的是莫迪政府在推动经济自由化和简化营商环境方面的努力。像“印度制造”(Make in In.............
  • 回答
    当然,很高兴能和你聊聊莫德里奇,这位在中场挥洒自如的魔法师。要评价他,我觉得得从几个层面来细说,不能仅仅是“他很强”这么简单带过。一、技术层面:精湛的工艺与独步的视野首先,莫德里奇的球技,用“艺术品”来形容一点不为过。他的控球,不是那种炫技式的花哨,而是带着一种沉稳和实用。你可以看到他如何用脚底的轻.............
  • 回答
    《瑞克和莫蒂》第四季第四集,也就是《老爸的假期》(Lawnmower Dog 2:$?$?$!$)——抱歉,剧名记错了,是《爱之沙漏》(The Old Man and the Seat)。这一集啊,我得说,它又一次刷新了我对这部动画的认知,而且是那种让人又爱又恨的刷新。首先,这集最大的亮点,毫无疑问.............
  • 回答
    《即刻电音》第二期,冯提莫晋级,这事儿放到现在回想起来,其实还是挺有意思的,也值得说道说道。当时节目播出后,讨论声可不少,有支持的,也有质疑的,挺正常的。首先,咱们得明白《即刻电音》这节目是什么定位。它不是一个纯粹的技巧比拼,更不是一个只看谁能玩出多炫酷的编曲的比赛。它强调的是“电音”,是音乐制作人.............
  • 回答
    《瑞克与莫蒂》第四季第七集,名为“布莱恩”(The Ricklantis Mixup),是本季的一个突出亮点,也是粉丝们普遍认为制作精良、剧情深刻的一集。这一集没有采用我们熟悉的“瑞克与莫蒂冒险”模式,而是将镜头聚焦在里奇莫提市——瑞克改造的,专为莫蒂安全设计的“莫蒂船长”们的家园。核心的“布莱恩”.............
  • 回答
    聊聊《瑞克和莫蒂》里的杰瑞,真是个让人爱恨交加的角色。如果你非要我评价他,我会说,他是个…挺真实,也挺令人心疼的“普通人”,在极端科幻背景下,他就像是被扔进一锅沸腾的鸡汤里,偶尔冒个泡,大部分时间还是沉在底下的鸡肉。首先,杰瑞最大的特点,或者说他的“罪状”,就是他的平庸和不思进取。在这个充斥着超凡天.............
  • 回答
    《瑞克与莫蒂》第四季第六集,也就是《鼠辈》这个名字(原名 "Rattlestar Ricklactica"),在我看来,是第四季乃至整部剧集里都颇为出彩的一集,它在熟悉的疯狂配方里注入了一些新的元素,让观众在爆笑之余,也能感受到一丝思考。主题的深入与升级:如果说前几季,《瑞克与莫蒂》更多的是玩弄科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