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莫奈的《青蛙塘》?

回答
莫奈的《青蛙塘》,乍听之下,这名字或许会勾起人们对静谧池塘中青蛙呱呱叫的联想,但当你真正走进这幅画时,你会发现,它远不止于此。这幅创作于1869年的作品,是莫奈早期印象派探索的早期代表作之一,而正是这幅画,在当时引起了不少争议,甚至被一些评论家嘲讽为“一堆颜料的堆积”。然而,正是这种看似不经意的“堆积”,却包裹着莫奈对光影、色彩和瞬间感悟的深沉思考。

首先,从构图上来说,《青蛙塘》并非遵循传统意义上的严谨透视。画面被横向分割成了几个主要部分:前景是漂浮在水面的睡莲叶和水草,中景是水面本身,以及水面上投下的树影,远景则是池塘边缘的垂柳和岸边的灌木丛。莫奈并没有刻意强调空间的纵深感,而是通过色彩和笔触的运用,将观众的视线引向水面那闪烁着光芒的各个角落。这种处理方式,正是印象派打破学院派束缚的典型特征。它不告诉你“这是一个池塘”,而是让你去感受“在某个瞬间,我看到的是这样一个池塘”。

色彩是《青蛙塘》最令人惊艳的部分。莫奈在这里展现了他对色彩混合的敏锐感知和大胆运用。你会注意到,水面并非简单的蓝色,而是由无数种色彩交织而成。绿色的睡莲叶在阳光下闪耀着不同的明暗,它们并非单调的绿色,而是混杂着黄、蓝甚至一丝丝紫红。水面本身更是色彩的万花筒,阳光透过树叶洒下斑驳的影子,形成了深浅不一的蓝、绿、灰,甚至在某些区域,还能看到反射过来的天空的淡蓝色。这种色彩的并置和碰撞,并非为了描绘物体的固有色,而是为了捕捉光线照射在物体表面时产生的视觉效果。莫奈真正捕捉到的是“色感”,是视觉神经传递给大脑的,关于色彩本身的信息。

笔触也是《青蛙塘》的一大看点。莫奈在这里使用了他标志性的短促、并置的笔触。这些笔触并不描绘清晰的轮廓,而是像小小的色点一样,在画面上跳跃、组合。在近距离观看时,你会觉得它们似乎是杂乱无章的,但当你看远一些,这些独立的笔触就会在你的眼中融合,形成微妙的光影变化和生动的物体质感。睡莲叶的边缘模糊不清,仿佛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树影在水面的跳跃更是充满了动态感,每一笔都像是在记录光线的一瞬即逝。这种笔触的处理,正是为了表现“印象”,是艺术家在瞬间观察到的,对光线和色彩的直接感受。

当然,我们不能忽视《青蛙塘》的“青蛙”主题。虽然画中并没有明确出现青蛙的形象,但“青蛙塘”这个名字本身就为画面注入了一种生命力。那种看似平静的水面,在莫奈的笔下,却充满了生命在其中活动的迹象。水面的波纹、光影的跳跃,都暗示着潜藏在水下的生机。这与莫奈早期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有所不同,他开始更加关注自然中的生命气息和动态变化。

然而,《青蛙塘》也并非完美无瑕。对于一些习惯于传统写实绘画的观众来说,它可能显得过于粗糙,缺乏细节的刻画。水面的处理在某些地方可能显得有些模糊不清,树叶的质感也并非“栩栩如生”。但正是这种“不完美”,恰恰是印象派的魅力所在。莫奈并非想要复制一个真实的池塘,而是想要传达他在那个特定时刻,对这个池塘的全部感知。他把眼睛直接对准了自然,用画笔去记录瞬间的光影变幻,而不是通过画室里对物体进行细致的描摹。

总而言之,莫奈的《青蛙塘》是一幅极具开创性的作品。它以其大胆的色彩运用、自由的笔触以及对瞬间光影的敏锐捕捉,打破了传统绘画的束缚,为印象派的诞生奠定了基础。虽然在当时可能显得不够“精致”,但在今天,我们更能体会到它所蕴含的生命力和艺术的先锋性。它邀请我们放下对精确描绘的执念,去感受光线在自然中跳跃、色彩在眼中融合的美丽,去理解艺术家如何将瞬间的“印象”升华为永恒的艺术。这幅画,是对自然最真挚、最直接的致敬,也是对艺术表达方式的一次大胆革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高能预警!多图预警!干货来袭!


在说《青蛙塘》之前,先纠正一下大家对于印象派的几个误区(划重点)


1.印象派作品真不是都像《印象·日出》一样画面那么简单好吗?!

提到印象派,大家首先想到的一定是莫奈这幅名动四方的大作啦——

不用说在当时尚以新古典主义学院派为审美主流的法国,这幅画放在现在来看,也显得“过于简单”。我们可以比较一下同时期其他的一些风景作品,它们是这样的——

比较之下不难看出,莫奈在《印象·日出》中用寥寥几笔勾勒出的画面,在当时的人们眼中,几乎是一幅未完成的草稿!

其实这也正是“印象派”得名的原因,在它首次展出的“法国巴黎落选者沙龙中”,评论家对它的评价是——“其完整程度还不如一块墙纸!”,并冷嘲热讽道“这幅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印象派由此得名。

可见,在最初,“印象派”其实是一个恶意十足的贬义词。这也让我想起了当年在画室学画时的经历,那时候老师看到哪个同学的画粗糙简陋,就会称他的作品为“印象派大作”。因此当别人评价你的作品十分“印象派”时,你就要考虑一下是不是应该把调色板礼貌地扣在他脸上了。

说回来!正因为如此人们对印象派才产生了一种普遍印象,就是印象派作品大多画面力求简单,类似于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用最少的笔墨表达最深刻的情感。其实这种观点不能说完全不对,只是比较片面。为了进一步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看一下莫奈的另外几幅作品——

可见无论是静物画还是风景画,印象派都是可以做到精雕细琢的,只是这种对细节的精细处理在当时盛行的学院派之中就有些相形见绌了。

我们可以说,《印象·日出》只是莫奈在风格形成初期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它独树一帜的艺术表现形式使它拥有了远超出本身价值的话题度,因此总体而言,《印象·日出》只能算作艺术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表现出了印象派最核心最精髓的部分——对光影的刻画,但并不是莫奈的巅峰之作(著名的《睡莲》联画、《干草垛》联画以及《鲁昂大教堂》联画等应该称得上是莫奈最高水准的作品),也不能代表印象派的整体风格

但也正是由于印象派敢于放弃细节,将更多的精力用在对气氛和光影的整体把握上,才让印象派最终成为影响整个艺术史的重要画派。


2.印象派不是只画风景!!只不过莫奈叔叔对风景偏爱有加~

熟悉美术史的同学都知道,印象派早些时候被一部分人称为“没有灵魂的画派”,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印象派画家们实在太爱画风景啦!!又由于画家们注重对瞬间印象的记录,大大缩短了作画时间,使得作画时少了很多严谨的构思和推敲(不得不承认,古板的学院派在这一方面做得非常完美),因此除了美感之外,少了很多“戏剧性”和“故事性”。但是谁要说印象派是一个肤浅的画派,我第一个站出来反驳!

就算是偏爱风景的莫奈,一生中也画过很多著名的人物肖像——

其中最著名的还要数那幅家喻户晓的《持阳伞的女人》

画面中手持阳伞的是莫奈的妻子,旁边站立的孩童是他们的小儿子,画面中阳光耀眼,甚至隔着头顶的阳伞也能感受到它的炽热,蓝色的天空下,微风吹拂着妻子的裙摆,花草随风摇曳,空中白云舒展,时间定格在妻子回眸的一瞬间,整幅画面是那样的温馨美好。

与它形成鲜明对照的,是4年后莫奈笔下的这样一幅作品——

莫奈的妻子在1879年死于肺结核,那时的莫奈穷困潦倒,甚至买不起暖色颜料(当时相比冷色颜料价格更贵)。生活上的困顿加上妻子的离世,严重创伤了莫奈的心灵。面对妻子冷冰冰的尸体,莫奈回想起四年前那个阳光灿烂的午后——明媚的日子一去不返,他提起画笔,用颜料记录下了妻子最后的面容。

我不能想象,当莫奈提笔画下这幅遗像时,心里经受的是怎样一种折磨。

笔笔皆有情,这才是艺术真正的灵魂。

在画作的落款,莫奈深情地在签名末尾加了一个心形,自己最心爱的人,死在了世界上,却留在了画布里。

@张佳玮 老师在《莫奈和他的眼睛》中为此写了这样一段话——

“其生也媚,其死也寂。”

作品背后的故事,甚于技法,甚于格调,是艺术真正的灵魂。


3.印象派和后印象派不是同一种流派!!梵高不是印象派!!!

如果你的身边有人正在熬夜,如果你的身边有人正在抽烟,如果你的身边有人说印象派梵高,赶紧让他get out,get out,get out!!

有点美术史常识的人都知道,梵高是名副其实的后印象派画家好嘛!

与一般人理解的不同,后印象派其实是与印象派根本对立的一个画派,也就是说,梵高、高更这些后印象派大师是反对印象派画家的作画方式的。说简单一点,后印象派画家不满足于印象派仅仅对色彩和外光的追求,他们更注重的是艺术家自我情感的表达,也就是希望自己的画作更有“内涵”。

后印象派画家梵高为例,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当属《星月夜》——

从画面中我们不难看出,与印象派注重景色对人真实的“印象”不同,后印象派画家所创作的环境在现实生活中是并不存在的,它们实际上是艺术家对现实环境在主观意识中的夸张和变形,是经由自己加工后创作出的“幻境”,显得更为浪漫和疯狂。

与后印象派相对的,还有一个艺术流派——新印象派

新印象派与后印象派也是很多人容易搞混的两个艺术流派,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

后印象派与印象派是对立的状态,而新印象派则是对印象派的发展和继承。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们继续举例。

下面是新印象画派的代表画家之一修拉的代表作《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

我已经看到一些同学眼里的问号了——这画风跟印象派有半点关系啊?

其实不仅有半点关系,而是有成千上万点的关系。

如果我们把画放大一下,只看细节

我们会发现画面是由成千上万个小点点组成的!

画家在作画时,通常要先将各种颜色在调色板上调配均匀,比如黄+蓝=绿,红+蓝=紫……诸如此类,然后再将调配好的颜料涂抹到画布上。

但是印象派画家发现,如果组成一种复色的几种原色不进行混合,只是将其交错紧密地排列在一起,远远看去呈现出来的也是几种颜色混合之后的效果!(这也提醒我们在看印象派的作品时不要专注于细节,要退到相对远一些的地方,才能够感受到画家想要营造的氛围)而新印象画家修拉更是在此基础上创立了举世闻名的点彩派,但是由于修拉这种想要把艺术科学化理性化的思路不合我胃口,所以个人不太喜欢点彩派(傲娇.JPG)。


扯了这么多没用的,可以回到原来的问题啦!

如何评价莫奈的《青蛙塘》?

首先我们来看这幅画的原画是什么样子——

其实看起来……也就平平无奇?好吧。

青蛙塘位于法国巴黎的一处景区中,相传莫奈当年很喜欢拉着朋友们一起到这里写生。不过就像老婆饼里没有老婆一样,莫奈画的《青蛙塘》中也找不到一只青蛙的影子。

景色本身并没有什么新意,画面中也没有任何跌宕起伏的情节,要欣赏这幅画,我们还要对比另一位印象派画家雷诺阿的同名作品——

对比两幅画我们可以看出,相比莫奈,雷诺阿在画面中重点刻画的是画中的人物

熟悉雷诺阿的朋友们应该知道,雷诺阿对人物(人体/裸体/**)的喜爱远超过风景,这位高产画家一生留下了6000多幅作品,描绘人物的画作数不胜数,著名的作品有——

值得一提的是,雷诺阿特别爱画乳房

雷诺阿自己也亲口说过——“如果世界上没有乳房这种东西,我就不知道该如何画画了。

………………

回到正题,通过两幅画面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到两位画家在面对不同景物的取舍态度,雷诺阿重点刻画了画面中的人物,却因此忽略了对景物的刻画。而莫奈对画中的人物几笔带过,把主要精力用在了水面的刻画上。

水面的刻画!!

这惊为天人的水面!!

其实从局部来看,这样的画面实在算不上精细,我们甚至可以数清画面中的颜色——蓝色、土黄色、白色、黑色,没了……

可就是这几种简单的颜色,在莫奈充满魔力的笔下,竟然真的像水波一样荡漾开来!准备好再次复习一下这个画面……

!!!为什么只用几个颜色就能把水面的感觉画得如此淋漓尽致啊!

由于对其他景物的粗略描写,使得画家想要表现的水面成为了整幅画面当之无愧的焦点,水波荡漾,轻舟浮动,树荫下幽静的湖面与阳光照射下的波光粼粼形成了鲜明对比,整个画面好像就在眼前,触手可及,甚至让人从画面中,听到了阵阵蛙鸣。

给跪了,这就是凡人跟大师的区别——凡人用全世界的颜色堆成了一坨屎,大师用一坨屎里的颜色画出了全世界。


以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