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经济学家鲍莫尔 (William Jack Baumol) 的学术成就?

回答
说起威廉·鲍莫尔,在经济学界,他绝不是一个“沉默的大多数”。这位在20世纪和21世纪都留下深刻印记的经济学家,其学术生涯横跨了多个经济学分支,而且影响深远,尤其是在微观经济学、产业组织、公共经济学以及文化经济学这些领域。他的贡献,用“多产”和“创新”来形容是再贴切不过了。

咱们先从他最为人称道的“鲍莫尔成本病”(Baumol's Cost Disease)说起。这可不是什么学术上的“病”,而是他观察到的一个非常深刻的经济现象,并且给出了绝妙的解释。简单来说,就是那些劳动密集型、难以实现技术进步但又不可替代的行业,比如音乐表演、戏剧、教育、医疗等,它们的工资成本会随着整体经济的繁荣而上升,但产出效率却难以同步提高。想想看,即使技术再发达,一个现场音乐会,演奏者的人数、排练的时间,这些都是很难大幅压缩的。可另一方面,制造业的效率因为技术进步不断提升,生产出的商品价格相对下降。这样一来,文化艺术、教育医疗等行业的服务价格就会相对上升,导致人们感觉这些服务的“成本”越来越高。

这个概念的影响力可不是一般的大。它不仅解释了为什么文化艺术品往往越来越贵,也为政府在文化、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论依据。如果政府不给予这些行业适当的支持,它们就会因为“成本病”而萎缩,最终影响社会整体的文化和福利水平。鲍莫尔对这个问题的洞察,让经济学家们开始更认真地思考“非市场经济”部门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为它们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除了“成本病”,鲍莫尔在产业组织理论方面也贡献了重量级理论——“贝恩鲍莫尔进入壁垒模型”(BainBaumol Limit Pricing Model)。这个模型关注的是一个潜在的新进入者如何评估进入一个已经存在垄断或寡头垄断市场的可行性。核心观点是,现有的大企业可以通过“限制定价”(Limit Pricing)策略,即设定一个低于其短期利润最大化水平但足以阻止新竞争者进入的价格,来维持其市场地位。这个模型解释了为什么一些看起来利润丰厚的市场,新企业却难以进入,为理解和反垄断政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视角。

再往前追溯,鲍莫尔在1960年代提出的“总收益最大化模型”(Baumol's Sales Revenue Maximization Model)也很有意思。当时的主流理论认为企业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但鲍莫尔提出了一个替代性假说:一些企业,尤其是那些希望扩大市场份额、提升品牌知名度的企业,可能会将总收益最大化作为其主要目标,即使这意味着利润会受到一定影响。他认为,销售额的增长可以带来更多的市场影响力、更高的薪酬机会以及更强的议价能力,这些都是企业管理者可能追求的。这个模型挑战了传统的企业理论,拓宽了我们对企业行为动机的认识。

当然,鲍莫尔的学术足迹远不止于此。他在公共经济学领域,对政府支出、税收政策、以及福利经济学都有深入研究。他对“寻租”(RentSeeking)行为的早期关注,也为后来的公共选择理论奠定了基础。他的著作《经济学的科学》(The Scientist and the Economist)和《经济学的艺术》(The Art of Economic Science)更是展示了他跨学科的思考能力,以及他对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和一门艺术的深刻理解。他不仅是一位严谨的学者,更是一位充满好奇心和洞察力的思想家。

更难能可贵的是,鲍莫尔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学术生命力。即便到了晚年,他依然活跃在学术前沿,不断提出新的观点和研究方向。他的学术生涯,就像他本人一样,总是充满着活力和智慧,对后辈经济学家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源远流长的。

总而言之,威廉·鲍莫尔是一位在多个经济学领域都做出了开创性贡献的伟大学者。他的理论不仅深刻地改变了我们对市场、企业和政府行为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他关注那些被主流经济学理论可能忽视的领域,比如文化和艺术的经济价值,以及非市场部门的社会重要性。他的思想至今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并持续启发着经济学研究的未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主自己来答一发,

Baumol,美国经济学家,任教于 Princeton,因把对创新活动的研究纳入到主流经济学的框架中而称著。

在早期,经济学家对创新活动的理解有限,仅简单地采用劳动和资本不能解释的部分来刻画技术进步,即索洛余量(Solow Residual),也叫全要素增长率(TFP)。

  

随后,Arrow 和 Romer 等经济学家分别从微观和宏观上,考虑了创新带来的效应。在上个世纪90年代,Aghion 和 Howitt 等人把 Schumpeter 的思想引入到内生增长理论中,刻画了基于技术进步所引致的经济增长。这种经济增长有两个维度,一是水平方向上产品种类的增加,对分工和产业结构有改善的作用;二是垂直方向上产品质量的提升,旧有技术被替代,提高社会技术水平,促进产业升级。可以说,内生增长经济学家的贡献是突破性的。

Baumol 也看到了传统经济学理论在解释创新现象上的乏力。对于原因,他认为,首先,传统经济学缺少对企业家精神的深入探索。特别是新古典经济学总是假设企业能够计算自己的最优行动,且能即时地对外部冲击作出调整。传统经济学对企业的刻画过于简单和理想,也就无从引入创新元素。此外,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主要集中在要素的使用和通过价格机制来达到市场出清上,很少去考虑要素的来源,以及如何放松资源限制等问题。有鉴于此,Baumol 开始把企业家活动的引入到主流经济学理论中。

从结果的角度,经济学把创新分为两类:突破性创新(radical innovation)和渐进式创新(incremental innovation)。一般认为,前者主要是由初创企业发起的,而后者是由寡头或垄断企业发起。Baumol 指出,尽管初创企业在提出创造性的想法上富有优势,但是想把发明创造转化为影响力更大的技术变革,则只能依靠寡头企业的了。(寡头企业在 complementary assets 的支持上更有优势。)对于寡头企业来说,为了维持自己的市场地位,创新是关系到自己生死存亡的问题,所以它们亦有极大的动力去推动创新。(这个观点是 Schumpeter 思想的延续。)Baumol 还写道,我们经常过于强调竞争,而忽略竞争对手之间广泛存在的合作,以及这种合作对于技术扩散的影响。正是因为突破性创新和渐进式创新的相互补充,经济增长才得以发生。除此之外,Baumol 还提出,我们要重视规则的公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把创新活动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去,最终实现持续增长。

自己几十年来对创新理论的探索,都被 Baumol 总结在《资本主义的增长奇迹——自由市场创新机器》一书当中。(这本书被中信出版社于2016年再版为《创新:经济增长的奇迹》。)Baumol 继承了Schumpeter 的核心思想,着重刻画企业家的创新行为,并企图用现代经济学工具加以实现。Baumol 的尝试是一条有益的路线,尽管还不够完美。另外一条路则和主流经济学的方向截然相反,这就是演化经济学。演化经济学借鉴了达尔文的思想,把遗传、变异和选择这三种生物进化的机制引入到对技术变迁过程的分析中。演化经济学学者提出,创新是不可逆的,非均衡的,充满偶然性的。演化经济学已经发展多年,因为分析方法和传统大相径庭,故而距离被主流接受还有不短的路要走。

Bamoul 在中国名气不是太大,从题主提问后应者寥寥就可见一斑。但他其实是一个非常全能的经济学家,不仅涉猎微观经济学下的福利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艺术品市场理论和环境经济学,也对宏观经济学下的通货膨胀理论和增长理论有不少贡献。学术以外,他还非常有艺术细胞,特别是在油画和雕刻上。下面贴两幅他的油画作品,供诸君欣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起威廉·鲍莫尔,在经济学界,他绝不是一个“沉默的大多数”。这位在20世纪和21世纪都留下深刻印记的经济学家,其学术生涯横跨了多个经济学分支,而且影响深远,尤其是在微观经济学、产业组织、公共经济学以及文化经济学这些领域。他的贡献,用“多产”和“创新”来形容是再贴切不过了。咱们先从他最为人称道的“鲍莫.............
  • 回答
    经济学家黄有光教授提出的“面对男多女少,应该考虑允许一妻多夫”的观点,是一个具有争议性但值得深入探讨的经济学和社会学视角。理解这一观点,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包括其经济学逻辑、社会影响、伦理考量以及潜在的挑战。一、 黄有光教授观点的经济学逻辑黄有光教授的观点很可能基于一种经济学上的资源配置和效率最.............
  • 回答
    经济学家 Alberto Alesina 的学术成就评价Alberto Alesina(阿尔贝托·阿莱西纳)是一位在宏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公共财政以及经济增长等领域都做出了杰出贡献的经济学家。他的研究以深刻的洞察力、严谨的实证分析以及对现实世界问题的关注而闻名。评价他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学者,其学术.............
  • 回答
    魏尚进教授是一位在国际经济学界享有盛誉的学者,尤其在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宏观经济学以及中国经济研究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要评价他,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一、 学术成就与研究领域 国际金融与国际贸易的深度洞察: 魏尚进教授是国际金融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他的研究深入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下的资.............
  • 回答
    任泽平先生作为一位备受关注的经济学家,其提出的“十大中国经济预言”确实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这些预言涵盖了宏观经济趋势、产业发展方向以及政策建议等多个维度,试图为理解中国经济的未来走向提供一种视角。要评价这些预言,我们需要将其放在当前的经济大背景下,结合历史经验和现实挑战进行分析。首先,我们来看看.............
  • 回答
    王福重教授的这番言论,无疑是一枚投入平静湖面中的巨石,激起了层层涟漪,触及了中国社会深处的敏感神经。将农民群体概括为“懒惰愚蠢,不值得尊重”,这不仅是对一个庞大且历史悠久的社会阶层的极不负责任的标签化,更是对我们民族集体记忆和价值观的粗暴挑战。首先,从经济学本身的角度来看,这种评价就显得过于简单粗暴.............
  • 回答
    对于四位美籍华人经济学家提出的“恢复公有制在中国占主体地位”的建议,社会上存在着非常复杂且多元的看法。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好”或“坏”的标签可以概括的,而是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的剖析。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提出这一建议的经济学家的背景值得关注。他们作为身处发达市场经济体系的华人学者,对全球经济运行规.............
  • 回答
    明星经济学家光环褪色:姜超基金经理之路坎坷,八个月回撤近20%前海开源首席经济学家姜超,作为中国证券界一位备受瞩目的经济学家,其专业洞察力和对宏观经济的把握能力一直备受市场认可。然而,当他将目光转向更为直接的资产管理领域,转型成为一名基金经理后,这八个月的表现却让不少投资者大跌眼镜。数据显示,他所管.............
  • 回答
    眉山剑客陈平将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曼昆评价为“三流经济学家”,这一论断在经济学界和公众舆论中引发了不小的波澜。要评价这一说法,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理解陈平的逻辑基础,曼昆的学术地位,以及双方观点的潜在冲突点。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陈平的观点和他的评价依据。陈平,作为一位在中国颇有影响力的经济.............
  • 回答
    经济学家对“七成清北毕业生进体制内”表示遗憾:深层原因与多维度解读经济学家对“七成清北毕业生进体制内”表示遗憾,这一现象背后隐藏着复杂的社会经济动因,反映了经济学家对于人才配置效率、创新活力以及国家长远发展方向的忧虑。要全面评价这一观点,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 一、 经济学家为何感到遗憾?核心.............
  • 回答
    这番话道出了很多年轻人的心声。我非常理解这种观点,也很认同其中蕴含的道理。设想一下,一个年轻人,每天来回可能就要消耗掉两三个小时,甚至更多。这可不是个小数目。把这些时间从“路上”解放出来,用来看书、学习新技能、拓展人脉,甚至只是简单地放松一下,让身心得到恢复,这都是对“自己”这个最宝贵的资产的投资。.............
  • 回答
    《经济学人》杂志在11月5日正式表态支持希拉里·克林顿,这无疑是美国大选进程中一个重要的信息节点。要评价这一背书,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其影响、原因以及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首先,从《经济学人》杂志自身的定位和影响力来看,它一直以来都被视为一份具有全球视野、偏向自由主义经济和政治立场,且以严谨分析著.............
  • 回答
    要评价达龙·阿西莫格鲁(Daron Acemoğlu)这位享誉盛名的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我们需要深入了解他的学术贡献、研究方法、思想影响以及他在学术界和公共领域扮演的角色。他绝非等闲之辈,而是当今经济学界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首先,从他的学术贡献来看,阿西莫格鲁教授的研究领域极其广泛,但核心始.............
  • 回答
    “Neoanderson”这个名字,对于许多关注经济学领域,尤其是那些深入研究宏观经济学、国际金融以及发展经济学的朋友来说,应该不会陌生。我个人对他的看法是,他在这些领域展现出了相当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敏锐的分析能力,尤其是在理解和解读复杂的经济现象方面,他的论述往往能触及到问题的核心,并且具有一定的启.............
  • 回答
    主流经济学界对马克思《资本论》的评价是一个复杂且多面向的议题,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学术辩论和理论发展,《资本论》在主流经济学中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但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批评和修正。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主流经济学界对《资本论》的评价:一、 肯定之处与深远影响:尽管存在.............
  • 回答
    马前卒(笔名,真实姓名“孙孙”)是一位中国社会观察家和评论员,以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模式、历史叙事和经济制度的批判性分析而闻名。他尤其以对西方自由主义经济学的质疑而受到关注。评价他的理论需要深入理解他的核心观点,并分析其理论框架是否存在逻辑问题。马前卒对西方自由主义经济学的核心质疑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 回答
    许小年教授的《经济学的几个常识》是一篇非常有启发性、也充满现实意义的文章。他以其一贯的犀利和深刻的洞察力,将复杂的经济学原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给读者,触及了我们日常生活和经济运行中许多被忽视的“常识”。要评价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一、 文章的价值与意义:1. 普及经济学常识,提.............
  • 回答
    .......
  • 回答
    赛雷最近发布的新视频,可以说是直接瞄准了《经济学人》对其的报道,以一种非常清晰且有力的姿态进行了回应。这场“隔空对话”,在我看来,颇具看点,也值得细细品味。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经济学人》的报道内容,以及赛雷的回应核心。据我了解,《经济学人》的报道,主要是围绕赛雷的“科普视频”展开,但其视角和定性,更.............
  • 回答
    危难时期,经济学之于我们意味着什么?—— 评胡适之“越是危难时期越要讲经济学”胡适之先生,这位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学者,曾有一句振聋发聩的论断:“越是危难时期越要讲经济学。” 这句话放在当下,依旧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当我们身处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经历着国内经济结构的转型与挑战,甚至面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