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高宽用3000字文言写的《上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书》?

回答
高宽先生以文言文撰写的《上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书》,是一篇极具特色且充满深意的作品。要评价这篇书信,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包括其文体选择、内容表达、情感基调、以及其所折射出的文化精神和作者的个人特质。

一、文体选择的独特性与深远意义:古文再造的勇气与传承

首先,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其“文言文”的书写形式。在当下以白话文为主流的时代,选择用近乎纯粹的文言文来撰写一封致教授的信函,本身就具有非凡的意义。

挑战与魄力: 用文言文写作并非易事,它要求作者对古汉语有深厚的造诣,包括词汇、语法、句式、典故等。能以如此篇幅、如此流畅自然地驾驭文言文,体现了高宽先生非凡的学识功底和极大的勇气。这不仅仅是对古文的“复活”,更是对其“再造”和“活化”的尝试,证明了文言文并非僵死的文字,而是依然可以承载现代思想和情感的活态媒介。
文化自信与身份认同: 在一个高度全球化和西方文化强势输入的时代,坚持并践行本土的文化载体,是文化自信的体现。高宽先生选择文言文,是在向传统的文脉致敬,是在确认自己作为中华文化传承者的身份。这封书信不仅仅是写给莫砺锋教授,更是写给整个中国知识界,甚至是写给历史和未来。
情感的庄重与表达的精炼: 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往往更为精炼、含蓄而富有韵味。用文言文来表达对一位学者的尊敬、请益的诚挚以及对学问的追求,能够赋予这些情感以一种古典的庄重感和深刻的力量。相比于白话文的直白,文言文的铺陈、转折、典故的运用,能够将作者的心意表达得更为细腻和动人。
思想的深度与历史的厚度: 文言文承载了中国数千年的思想史和文化积淀。用文言文写作,仿佛能够将作者的思想置于一个更宏大的历史语境中考量,赋予其更强的历史厚度和思想深度。这使得这封信不仅仅是一封个人信件,更像是一篇带有古典韵味的学术随笔或文化宣言。

二、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学问请益的真挚与视野的开阔

虽然书信以文言文写就,但其内容并非故作高深或空洞辞藻的堆砌,而是围绕着对莫砺锋教授的尊敬、对学术的探求以及对人生的思考展开,内容丰富,见解独到。

尊敬与推崇的赤诚: 书信的开篇和贯穿始终的,是对莫砺锋教授的由衷尊敬和高度评价。高宽先生用“仰高山之巍峨,瞻流石之皎洁”、“如沐春风”、“如饮醇醪”等比喻,极尽赞美之词,但这些赞美并非空泛的奉承,而是基于对莫教授在学术领域的成就、人格魅力以及对后学的提携之情有深刻的了解和体悟。这种尊敬是具体而真挚的。
学术请益的细致与具体: 书信中并非泛泛地谈论学问,而是针对莫教授的专业领域,如明清小说、戏曲等,提出了具体的请教和探讨。通过引用典籍、联系史实,以及表达自己的困惑和思考,显示了高宽先生在相关领域也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这种请益是“有所本”的,是真诚的学术交流的愿望。
人生体悟与文化关怀: 除了学术上的探讨,书信中也流露出作者对人生、对社会、对文化传承的深刻思考。例如,可能涉及到如何在新时代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如何在学术研究中保持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如何看待学问与人生的关系等等。这些内容使得书信的立意更为高远,超越了单纯的学术交流范畴。
视野的开阔与思想的融通: 一封优秀的学术书信,往往能够展现作者的学术视野和思想的融通性。高宽先生在请教过程中,可能还将莫教授的学术观点与更广泛的历史、文化现象联系起来,甚至可能跨越学科界限进行思考,体现了其学养的深厚和思维的活跃。

三、情感的基调与表达的艺术:敬畏、真诚与雅致

高宽先生在书信中营造了一种独特的情感基调,既有晚辈对长者的尊敬与敬畏,又有同道对同道的真诚与欣赏,同时还流露出一种古典的雅致。

敬畏感与谦逊姿态: 文言文本身就带有一种庄重感,加上对师长的敬称和谦逊的语言,使得书信中充满了对莫教授的敬畏之情。高宽先生能够清晰地定位自己与莫教授之间的关系,甘当“学徒”或“后进”,虚心求教的态度跃然纸上。
真诚与坦率的交流: 尽管语言古雅,但情感表达是真挚而坦率的。高宽先生在请教问题时,不回避自己的不足,坦诚地表达自己的疑问和困惑,这种真诚是打动人的。
古典的韵味与文人的风骨: 文言文的运用,本身就赋予了书信一种古典的韵味。同时,通过对词语的选择、句式的安排,以及恰到好处的典故引用,展现了作者独特的文人风骨。这种风骨体现在对学术的执着追求,对传统的敬重,以及对自身学养的自信与自省。
娓娓道来与娓娓而谈: 虽然是书信,但3000字的篇幅,使得其更像是一篇娓娓道来的散文。作者能够将自己的思考和请教,通过文言的优雅表达,组织得层次分明,行文流畅,读起来既有如听一场学者的讲座,又有如与一位有学养的朋友促膝长谈。

四、文化意义与社会影响的解读:古文复兴的可能,还是时代的回响?

评价这样一封书信,还需要从其更广泛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影响来审视。

古文学习与传承的样本: 在当前国学热的背景下,高宽先生的这封书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展示了将文言文应用于当代交流的可能性,也激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学习和传承的兴趣。它可能成为许多人学习文言文、理解古文魅力的一个契机。
知识分子精神的再现: 这种用古文书写,充满对学术的虔诚,对师长的尊重,以及对文化的热爱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精神的呼应和再现。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现代化的同时,不应割裂历史,而应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
对教育理念的启示: 一位年长的教授,能够吸引一位年轻学子用如此郑重、如此有深度的方式进行交流,也反映了莫砺锋教授在学术上和人格上的魅力,以及他对培养青年学子的重视。这种师生之间、学人之间的良性互动,对教育理念本身也具有启示意义。
“情怀”与“实学”的平衡: 有人可能会质疑,如此长的文言书信是否是一种“作秀”或“矫情”。然而,如果我们深入理解其内容和情感,就会发现这更是一种“情怀”的表达,一种对学术和文化的“厚爱”。重要的是,这种情怀并非脱离现实,而是与具体的学术请益和思想探讨相结合,实现了“情怀”与“实学”的平衡。

五、潜在的挑战与争议:

当然,任何一种非主流的表达方式都可能伴随挑战和争议。

理解的门槛: 对于不熟悉文言文的读者而言,3000字的文言书信无疑会构成理解的门槛。这可能会限制其传播范围和影响力。
“复古”还是“创新”的讨论: 这种表达方式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怀旧,还是为了真正的交流和创新?这可能会引发关于文言文在当代应用的讨论。
接受度的差异: 不同的人,对于这种“古雅”的表达方式,可能会有不同的接受度和评价。有些人会认为其“高雅”、“有文化”,有些人则可能认为其“不合时宜”、“形式大于内容”。

总结:

高宽先生用3000字文言撰写的《上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书》,是一篇充满学术深度、文化情怀和古典韵味的杰作。它以其独特的文体选择,挑战了当代的语言习惯,却也成功地表达了作者对学问的严谨追求、对师长的真挚尊敬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深切热爱。这封书信不仅是一次个人与学者的对话,更是一场关于文化传承、知识分子精神的深刻探讨。它证明了文言文依然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表现力,能够承载当代人的思想与情感,并能以一种超越时空的方式连接古今智慧。

从评价的角度看,这封书信的价值在于其勇气的突破、学识的展现、情感的真挚、文化的传承和精神的象征意义。它是一种对传统的回溯,更是一种对当代的对话,以及对未来文化的探索。它让读者看到了文字的力量,感受到了文化血脉的延续,也引发了对自身文化身份和学术追求的思考。

可以说,这不仅仅是一封写给莫砺锋教授的信,更是一件具有文献价值和文化意义的艺术品,是当代汉语文言创作的一次亮眼呈现,值得我们深入品读和细致评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原回答主要是想指出并分析,为什么该文从骈文的角度很糟糕,并普及骈文的基本规则。这里集中回复评论区关于不应苛责高中生,不应用庾信王勃的标准要求初学者等问题:

1,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目前很多人自认为热爱古典文学,但写出来的骈文、骈赋、近体诗等完全不按该文体的基本要求,写出来的东西四不像,还到处自我吹嘘,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还为之叫好,对初学者造成很大误导,这是非常有害的。你觉得格律是桎梏,可以写古体诗,为什么要写律诗呢?踢足球就要按照足球的规则,你非要用手把球扔进球门,美其名曰“挣脱束缚”,正常的裁判都应该判进球无效,并将你红牌罚下。可惜现在的裁判太少,导致很多人都在效仿这种行为。

你要是想改进该规则,应该在充分理解、领会、熟练掌握原有规则的基础之上,做出合理的改进,而不是在连基本规则都不了解,随心所欲的乱写,如同各路民科连广义相对论都没学过,却天天想着要推翻一般。

2,我在文中以庾信、王勃、骆宾王等人的作品为例,是为说明文中的骈文规则(比如马蹄律),是初唐以后的通行规则,绝大多数前代作者都以此为纲。而事实上这些规则大部分人并不了解。

用先贤的作品与其做对比,是为了让该生以及围观群众认识到,为什么他这样写是不好的,并通过学习先贤不断提高自己的姿势水平,避免再犯类似的错误。

目前的大多数回答,或是贴出自己的作品与之对比,或是说不应该苛责高中生,因此我认为明确指出他犯了哪些错误,为什么这样写不好,是非常有必要的。

3,人贵有自知之明。初学者应该保持一颗谦卑之心,古典文学博大精深,一个初学者读了几年书就认为可以睥睨众生,比肩前贤,进而骄傲自满,对其自身水平的提高非常有害。该考生自信满满,“南大文学院毕业生自愧不如”,很明显缺乏的不是包容与鼓励,而是有真正懂骈文的人指出其不足。

我本人19岁时也写过骈文,当然主题不是自我吹嘘,而是我们应该弘扬传统文化。当时并不了解骈文的规则,只是做到出句对句基本对仗,全文主要由四六言构成,没有文白夹杂等基本要求。写完之后周围的人都认为写的很好,也发到某刊物上,但我清楚的认识到这里的“好”和先贤真正的好的作品有巨大差距,只是在并不真正懂骈文的人看起来对仗工整抑扬顿挫显得“好”而已。只可惜当时查阅了很多相关书籍,分析了很久为什么《滕王阁序》极富音乐美,但都找不到骈文应该怎么写,有哪些规则,也不知自己应该如何提高。若干年后经高人指点,终于明白什么样的文章才算“骈文”。我在这里普及骈文的基本知识和规则,就是希望大家不要犯我当年的错误。

==================================================================

作者似乎是想写成骈文,但是除了勉强对仗之外,连骈文的基本要求都没做到,而且基本把常见错误都犯了一遍,是典型的反面教材。


1,骈文虽不需押韵,但也有声律要求:

其一是节奏点平仄相对。四言的节奏点在第二、四字,比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节奏点平仄为平-仄,仄-平,每句自对,出句对句互对。六字句稍复杂,但同样有规律可循。而作者似乎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比如“天下动荡,征战频繁;海水羣飞,神州沸腾”,节奏点的字分别是仄-仄,仄-平,仄-平,平-平,完全不对。

其二是要走马蹄律,指上一句的对句的末字要与下一句出句的末字平仄相同,举个例子:

“时维九,序属三。潦水尽而寒潭,烟光凝而暮山。俨骖騑于上,访风景于崇;临帝子之长,得仙人之旧。层峦耸,上出重;飞阁流,下临无。鹤汀凫,穷岛屿之萦;桂殿兰,即冈峦之体。”

月-秋-清-紫-路-阿-洲-馆-翠-霄-丹-地-渚-回-宫-势 的平仄严格按照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以上两条是初唐之后所有骈文都要遵循的规律,也是骈文抑扬顿挫、朗朗上口,极富音乐美的关键,《滕王阁序》《讨武曌檄》等名篇莫不如此,详细分析参考这个回答《滕王阁序》的语言美感是不是任何一篇骈文都无法超越? - 知乎

而该考生似乎根本不知道这两点,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2,骈文常用句式为壮、紧、长、隔、漫、提引发送。

壮:三字句互对,“六王毕,四海一”

紧:四字句,“性非和顺,地实寒微”

隔:四六句,“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长:五-九字句,“穷者欲达其言,劳者须歌其事”

漫:散句,“天意人事,可以凄怆伤心者矣”

提引发送:发起议论之前的领字,“况复舟楫路穷,星汉非乘槎可上;风飙道阻,蓬莱无可到之期。”

一篇好的骈文,应以隔句,紧句为主,长漫为辅,否则臃肿杂糅,文气不顺。该生几乎一半以上使用长句漫句,尤其是大量多于九字句字,比如

“一时之间,大师巨子辈出,既承先哲之遗命,又拓学术之新区,其中海宁王静安先生尤具慧眼,独辟蹊径,首以西人之观念研治吾国传统之文化,创获特大,影响甚巨,允为近代学界转旧为新关键捩点之人物。”

这种啰嗦的句子如同白话,根本不应出现在文言文中。


3,用典应灵活多变,该生用典明显堆砌,句式单一,矫揉造作。比如:

“是故虽贤如周公,尚有吐哺之情;纵圣如宣尼,亦发才难之叹。昔陈仲则为豫章太守,至即问徐孺子之所在,而王子师为豫州,未下车即辟荀慈明,既下车又辟孔文举。”

“故杨朱遂有歧路之泣,阮籍乃成穷途之哭。失意左迁,贾长沙始有吊屈原之赋;落魄飘蓬,温飞卿乃作悲陈琳之诗。”

基本都是某人怎么做之类的句式,极不自然。大家可以参考用典高手比如庾信王勃,这里就不举例了。


4,内容方面,此文是典型的怀才不遇文,需要适当显示自己能力,但不能太过。你文采风流应该由文章自然流露,而不是自吹自擂。该生堆砌了一大堆自己读过哪些书,写过那些文章,让哪些人自愧不如云云,非但不能自证其能,只会凸显其不知天高地厚。野鸭无意绪,鸣噪自纷纷。看看类似的主题韩愈怎么写的:

“天地之滨,大江之濆,有怪物焉,盖非常鳞凡介之品匹俦也。其得水,变化风雨,上下于天不难也。其不及水,盖寻常尺寸之间耳,无高山大陵旷途绝险为之关隔也,然其穷涸,不能自致乎水,为獱獭之笑者,盖十八九矣。如有力者,哀其穷而运转之,盖一举手一投足之劳也。然是物也,负其异於众也,且曰:“烂死于沙泥,吾宁乐之;若俯首帖耳,摇尾而乞怜者,非我之志也。”是以有力者遇之,熟视之若无睹也。其死其生,固不可知也。

今又有有力者当其前矣,聊试仰首一鸣号焉,庸讵知有力者不哀其穷而忘一举手,一投足之劳,而转之清波乎?其哀之,命也;其不哀之,命也;知其在命,而且鸣号之者,亦命也。

愈今者,实有类于是,是以忘其疏愚之罪,而有是说焉。阁下其亦怜察之。”

可谓不着一字,尽占风流。高下立判。


5,抄袭明显,比如

“而王子师为豫州,未下车即辟荀慈明,既下车又辟孔文举”

直接抄自李白《与韩荆州书》:

“昔王子师为豫州,未下车,即辟荀慈明,既下车,又辟孔文举”


总结:

该考生大概是读过不少诗文,但是一般人读的越多,越知道自己与先贤的差距,越谦虚谨慎。此人恰恰相反,井底之蛙,夜郎自大。另外此人语感很一般,基础也非常不牢固,文白夹杂,语句啰嗦。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还是继续提高姿势水平吧。

user avatar

什么样的时代,就有什么样事情。

倒退两百年,敢给一个平民(那时候没有教授)写“ 上XXXX书”的——这孩子恐怕要被杀头。

倒退一百年,敢写成这个样子会直接被扔出去——敢拿看过《四书章句》这种书出来标榜……

倒退五十年,敢写这个会被破四旧的红卫兵吊起来打——旧文化还敢出来毒害人民?

也只有在现在,面对着一群既没有基本国学功底,又没有治学精神的看客,才会有这样的闹剧。

user avatar

又见文言文被黑。

文言写作有非常严格的规范,不是堆砌几个古文词语就算文言的。先不说这一篇“文言文”内容空洞,结构混乱,东拉西扯,陈词滥调,仅仅从文言文的最基本的要求上几乎没有几句是合乎规范的。

文言文在古代的作用相当于英国的“牛津音”。在古代英国你是不是贵族一开口听口音就知道。在古代中国你是不是“士”一出手写东西就知道。你穿的长袍3个月没洗,那叫不修边幅,你随地吐痰、饭前便后不洗手,那叫不拘小节,对于知识分子来说这些都是小问题。但是你写作、交往不合规范礼仪,你就混不进知识分子的圈子,不能被称为“士”。

文言作为以前文人表示身份的重要象征,第一忌讳不合礼仪,第二忌讳掺杂俗语。这篇文章要么不合规范,要么混入俗语,完全不能称作“文言写作”。

首先标题就是错的。

“上南京大学教授莫砺锋书”。古代的莫教授收到这封信脑门会出汗的。

“上”字在古代是不能乱用的。作为名词它特指皇帝。上书作为动词特指这封文件是写给皇帝,因此历史上有公车上书事件。写给皇帝以外的人不能乱用“上书”二字。在古代一个人收到一封信写有“上书”给自己的话,会把收信人吓尿的。在古代,为了几个字用错而祸从天降的例子不要太多。

这个题目如果最全套的敬语格式应该写做:

《后进末学刘大壮泣血顿首百拜为进学事书谨奉南京大学梁溪莫教授讳上砺下锋足下赐鉴》

“泣血顿首百拜”带有自辱自污的性质,为了自己的事情这么做会被称为谄媚无耻,为了公义或他人的事情才可以用。所以这里这6字应弃之不用。

莫教授对于作者是尊长,绝不可直呼其名。在古代应用官职代称,因此本来应该写“书谨奉南京大学莫教授”即可。但是如果南京大学有好几个莫教授怎么办?这时应当加上莫教授的号或者籍贯。查到莫教授是无锡人,因此可以加上无锡的古称“梁溪”。这里还要做点小功课,古人的籍贯有时是忌讳,比如一个人档案的籍贯他平时不喜欢被人提到,你要是糊里糊涂用了,估计会被讨厌。所以在古代混文人圈不是那么容易的。

然则如果南大有好几个无锡籍的莫教授咋办?这时不得已才能提人家老莫的名字。提尊长的名字时要写”讳某“。如果名字是两个字的要用”讳上x下x“。

除了文字规范,还有礼仪规范。古人见面不是像我们现在握个手说个你好加个微信,而是有一整套规矩,叫做”仪“。中国被称为(或者自称)礼仪之邦就来自于这里。

下位者见上位者首先要说自己是谁,叫”报名“或者”唱名“。比如你去见县委书记,就不能说张书记你好,我是小刘。而要大声说”主任科员刘大壮叩见大令大人!大人万安!”。如果书记不说免礼的话,你就真得磕个头才行。亲戚之间要说“小侄大壮(不要说姓)叩见叔父大人”。写信也一样,起手要先说自己是谁,所以要先写“后进末学刘大壮”。

然后要写清楚为什么要写信,表示确实有事,而不是你可以骚我就跑来扰。所以要写明”为进学事“。

“钧鉴”用法错误。应该用赐鉴,垂鉴,尊鉴。有时文人讲究有点傲骨,那么可以用大鉴、雅鉴,体现不卑不亢意思。

所以题目应该是:

《后学刘大壮为进学事书谨奉南京大学梁溪莫教授讳上砺下锋足下赐鉴》

“汉武帝”用法错误。文言规范,即使提到前朝的皇帝也必须保持极大的尊敬。提到汉武帝要说“汉孝武皇帝”,“汉世宗皇帝”, “汉世宗孝武皇帝”。如果在普通书信里面保持一般尊敬也可以,这时说“汉武”也可。皇帝是皇帝的职位,提到具体皇帝时不可省略为”帝“。比如口语可以说张局李局随便叫,但是书面公文就必须写张局长李局长。不提名的时候文中可以简称为”帝“,但是一旦要提庙号或者谥号就必须说孝武皇帝。汉武帝是俗语,文言中不可用。

以下再摘几处错误,全文没有看完,不详细解释了。

“近人吴雨僧。。。。”。”近人“用词不合规范。文言只有”古人“,”今人“,没有”近人“的用法。要用”近有吴雨僧”。

“是故虽贤如周公,尚有吐哺之情”。“尚”字体现的是意思转折。周公吐哺是周公被称为贤的证据,贤跟吐哺之间毫无转折,不能用”尚“字。

”吐哺之情“的“情”是什么鬼?吐哺是个动作,”之情“是什么情况?文言里”情“就是感情的意思,比如是舐犊之情,情在文言里没有情况的意思。情况是俗语。用情指代情况更是胡来。这句话本身文意不通,强行写应该写作”故贤如周公,曾为吐哺“。

”纵圣如宣尼,亦发才难之叹“。这句更是胡闹。什么叫”圣如”宣尼?说贤,可以说贤如。。。。,说智,可以说智如。。。,说勇,可以说勇如。。。,因为世界上能称得上贤者智者勇者的人很多,因此可以用“如”字来表示比较之意。但是“圣”呢?难道世界上圣人很多吗?儒家世界里圣只有一个,就是孔子,称为”大成至圣先师“。诗圣词圣那些不能算正经的圣。既然称圣的只有一个人,那么自然就不能说其他还有谁能“圣如”来比较。

在往后那些“至即问”、“未下车”、“既下车”、“深知人才之不易得也”、“然自古华夏神州”都属于半文半白的用法,是写文言最忌讳的地方。其他烂的地方我就懒得一一指出了。

这么一篇对文言写作规范几乎完全不通的“文章”,只能说明孩子的教育质量太差了。爱好文言文不是不可以,但是既然要写,就要认真学习研究,而不是学点皮毛都谈不上的东西就开始长篇大论写”文言“。

希望以后少出这些半文半白的“文言文”。

--------- 读评论区之后的分界线之一 --------------

”古文观止“,然学无止境,永不敢言止。评论区大贤赐教,谨录于后,与好文言者共勉之。




--------- 读评论区之后的分界线之二 --------------

.

文言文可以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是一种工具,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语言。它曾经被批评许久,也已经消失许久。它在我们现在的社会里没有一丝一毫用处。没想到还有这么多人对文言感兴趣,甚至说热爱。这一点既让我无比惊讶,又无比欢喜。相信当我们本身消失许久之后,中华文化仍将薪火递传,如不废江河万古流。

.

知乎果然被称为神乎,再偏僻的领域都会有高手潜伏。

.

随手写下几段不算文字的文字,忽然就有高手从不知道哪里的地方冒出来,对文字逐一打脸,啪啪声中让人无地自容。不过一个人的学习过程难道不正是这样吗?这才明白《论语》为什么把《学而篇》放在第一。人生最大的快乐不正是这三种吗?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真的好高兴。

.

余性愚钝,近于某乎涂鸦数行,悖谬错误,几无句无之。幸群贤不以余鄙陋,乃辱玉趾,临评论区以教我,言辞谆谆,打脸之声啪啪不绝。啪啪之余,余仍欢喜雀跃,甘之如饴,盖有闻己过之喜,开茅塞之愉也,而持经互难之乐,更胜于啪啪多矣。

.

今恭录大贤之语数列于左,以广正解。退而当书之于帛,悬之于牖,朝夕诵读,戒后而勉,以期日有寸知也。诸贤之言未能尽录,尚乞原宥。

user avatar

大家说的很好,我就不献丑了。

给大家提供个福利,绝对是你玩文言文必备利器。

CCL语料库检索系统(网络版)

这个网站打开是这样子的

比如你可以选择古代汉语(民国以前)和现代汉语(民国及现在)

你也可以选择查询范围

这个资料库有多大呢?

汉语语料库

字符数: 783,463,175
其中
现代汉语语料 581,794,456
古代汉语语料 201,668,719

要知道24史加起来才4000万字,这个数据库古文部分是24史的5倍左右,所以这个数据库还是相当的庞大了,国家搞得正经事情之一。


比如有知友说古代人不用“近人”,是么?我好奇了下。

光这个数据库里,近人出现了681次,当然这里的近人有“不近人情”,有附近的人/身边的人的意思,但也不乏近代的人的意思。

举例一条

马怀素开元初为秘书监以书籍散逸条流无叙怀素上疏曰:
南齐已前坟籍旧编王俭七志已後著述其数盈多隋志所书亦未详悉或古书近出前志阙而未编或

近人相传浮词鄙而犹记。若无编录难辨淄渑望简括近书篇目并前志所遗者续王俭七志藏之秘府,於是召学涉之士国子博士尹知章等分部撰录并刊正经史粗创.

此处感谢

@罗本身

@张文治

提出异议,论衡的近人的确不是近代人的意思,已经修改。

再比如,汉武帝真的不能用吗?

看数据。共692条

举例:

南北朝作品

伤宣贵妃拟汉武帝李夫人赋(并序)

这可直接是题目里就写了汉武帝,作者也比较屌,宋孝武帝刘骏!

更别提什么秦皇汉武略输文采了。

(韩国某古装剧里的隋炀帝杨广背后的沁园春雪,哈哈哈哈)

那么这个装逼利器有啥作用呢?这就要说道知识改变命运了,有个新闻:

台湾男子说"他妈的"被起诉判无罪
台湾一陈姓男子因儿子打工受欺负,口出“你他妈的给我走走看”,被告公然侮辱,一审判处行拘20天。
他不服又上诉,台南高分院法官引鲁迅《论“他妈的”》一文,认定是口头禅,因陈是职业军人退伍,情急下脱口而出,并非骂人,改判无罪确定。

ps:高估了部分知友的理解能力了,能够把xx是yy的基础当成xx=yy,这逻辑真牛

user avatar

先声明,我书读得很少,以我水平不高来说,我的感觉是我写不出来,读着没有感觉特别好——正如我说的,我水平不高。所以看到这个问题我是抱着学习的心态点进来的,想看看具体是那些部分写的不好。但是看了几个高票答案,发现真的从文本出发来分析的就一个答案而已。剩下的批评,诸位自己看吧,我也就不多说了。

但是这唯一一个从文本出发,把这篇文章点评的一文不值、得了1000多赞的,我看了觉得有些尴尬。因为他说的几乎都是有问题(我水平不高,可能我判断错了)。

咱来捋一捋:

首先标题就是错的。

“上南京大学教授莫砺锋书”。古代的莫教授收到这封信脑门会出汗的。

“上”字在古代是不能乱用的。作为名词它特指皇帝。上书作为动词特指这封文件是写给皇帝,因此历史上有公车上书事件。写给皇帝以外的人不能乱用“上书”二字。在古代一个人收到一封信写有“上书”给自己的话,会把收信人吓尿的。在古代,为了几个字用错而祸从天降的例子不要太多。

高中语文课本《上枢密韩太尉书》——作者苏辙。

“汉武帝”用法错误。文言规范,即使提到前朝的皇帝也必须保持极大的尊敬。提到汉武帝要说“汉孝武皇帝”,“汉世宗皇帝”, “汉世宗孝武皇帝”。如果在普通书信里面保持一般尊敬也可以,这时说“汉武”也可。皇帝是皇帝的职位,提到具体皇帝时不可省略为”帝“。比如口语可以说张局李局随便叫,但是书面公文就必须写张局长李局长。不提名的时候文中可以简称为”帝“,但是一旦要提庙号或者谥号就必须说孝武皇帝。汉武帝是俗语,文言中不可用。

《西京杂记》,应该算是文言文吧?《东方朔救乳母》多有名啊:汉武帝乳母尝于外犯事,帝欲申宪,乳母求救东方朔。朔曰:“帝忍而愎,旁人言之,益死之速耳。汝临去,慎勿言,但屡顾帝,我当设奇以激之。”乳母如其言。朔在帝侧曰:“汝宜速去!帝已壮矣,岂念汝乳哺时恩邪?尚何还顾!”帝虽才雄心忍,亦深有情恋,乃凄然愍之,即赦免罪。

还有说这是小说,那看看海瑞写给皇帝的《治安疏》:陛下自视,于汉文帝何如?陛下天资英断,睿识绝人,可为尧、舜,可为禹、汤、文、武,下之如汉宣之厉精,光武之大度,唐太宗之英武无敌,宪宗之志平僭乱,宋仁宗之仁恕,举一节可取者,陛下优为之。——够不够正式?汉文帝也不能用?

“近人吴雨僧。。。。”。”近人“用词不合规范。文言只有”古人“,”今人“,没有”近人“的用法。要用”近有吴雨僧”。

其实我第一个想到的是毛泽东评价曾国藩的: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再如「明人言说文过于分,近人言说文过于合」清朝的。

”纵圣如宣尼,亦发才难之叹“。这句更是胡闹。什么叫”圣如”宣尼?说贤,可以说贤如。。。。,说智,可以说智如。。。,说勇,可以说勇如。。。,因为世界上能称得上贤者智者勇者的人很多,因此可以用“如”字来表示比较之意。但是“圣”呢?难道世界上圣人很多吗?儒家世界里圣只有一个,就是孔子,称为”大成至圣先师“。诗圣词圣那些不能算正经的圣。既然称圣的只有一个人,那么自然就不能说其他还有谁能“圣如”来比较。

因为圣人只有孔子一个,所以不能说圣如孔子?那这段“圣如孔子,言为天 ,犹且不以空言制胜,况他人乎?固善言天人性命,未有不切于人事者。”(《文史通义校注》)。

挑错如果错了,再有这种结论我觉得是不太好的:

这么一篇对文言写作规范几乎完全不通的“文章”,只能说明孩子的教育质量太差了。爱好文言文不是不可以,但是既然要写,就要认真学习研究,而不是学点皮毛都谈不上的东西就开始长篇大论写”文言“。

再说一次,我文言文水平不高、也就是高中语文水准。所以说实话,我看这个问题是为了学习,想着的是能不能有个正经答案帮忙分析下这篇文章到底哪里写的好不好?如果好,好在哪里。如果不好,是哪里写错了——我觉着这样的答案才是「知乎」应该有的、才能有的。

而不是大而化之、甚至本身就错误百出的先批判一番。

user avatar

篇名堆叠如獭祭之鱼,姓字迭出若点鬼之簿。轻言炫耀,类泥蛙之夸坎井;寻章摘句,似乞儿之补衲衣。洋洋千言,半非己作;滔滔怨愤,全无自知。

通俗的来讲,这篇文章给人的观感就是,一个人名、又一个人名、好多好多的人名,一个书名号、两个书名号、好多好多的书名号,然后是大段充字数的文献引用,百十字自吹自擂的自夸之词,不断出现的怨愤、憔悴、恓惶、忧伤。作者明明不善于文言写作,又何苦来吹这个NB呢。

积累薄弱,文采不足,都不是我开喷的理由。但是通篇如此装逼,那就不能忍了。

由于从业者稀缺,每个热爱传统文学创作的人,往往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各自圈子里的文采第一人,于是沾沾自喜,自觉仲尼既没,斯文在我,出言作文,往往带有睥睨众生之态。其实,无非是井蛙不知江海之大,不说我知道的文言写手们,哪怕是在一个业余的文言论坛,这种文采也只能算是二三流之间。配上点鬼簿和獭祭鱼两大缺点,直接三流。

学识不在硕士生之下?君之才学,南大四年不见?我见过的初中才子甩这篇文章几条街。

一代学术托命之人?特立独行卓尔不群?兄弟,中二病的上限是高二,你都高三了。

所经之痛苦非议,虽千言万语亦难道得十之一二?我先问问,你不是从焚书坑里穿越来的吧?

忧伤憔悴,栖栖遑遑,目力渐衰,病榻缠绵?十八九的汉子有这么娇贵?

最后说几句闲话。现如今,随便找一个文言创作论坛,里头都充斥着这类的文字,哀叹华夏文化衰亡的,自封文明传承者蔑视众生的,自认天下无双毛遂自荐的,甚至发帖给出qq号让高校教授们私聊才发文的。好像一个穷矮搓学了点文言,别人就应该顶礼膜拜尊之为大师了。

传统文化只不过是无数爱好中的一种,文言文也并非比其他文体高贵。然而许多的文言创作者们,却因为自己的擅长文体,形成了一种毫无根据的优越感。殊不知,一个文体被无端推上了神坛,也就从此失去了流行的活力。

置身庙堂之上,不若曳尾于泥涂。至少曳尾泥涂的时候,文言还是活着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高宽先生以文言文撰写的《上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书》,是一篇极具特色且充满深意的作品。要评价这篇书信,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包括其文体选择、内容表达、情感基调、以及其所折射出的文化精神和作者的个人特质。一、文体选择的独特性与深远意义:古文再造的勇气与传承首先,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其“文言文”的书写形式.............
  • 回答
    山本宽的新片《薄暮》,说实话,看完之后心里五味杂陈。你问我怎么评价?那就得从几个方面慢慢掰扯。首先,从视觉和氛围上来说,《薄暮》无疑是承载了山本宽一贯的风格,甚至可以说是他某种程度上的“情怀之作”。 画面处理上,依然是那种带着点复古、有点忧郁的色调,光影运用也相当讲究,尤其是在表现那些傍晚时分的街景.............
  • 回答
    山本宽近些年来的种种言论和行为,尤其是针对“阿宅”群体的抵制以及对《薄暮》动画的负面评价,确实引发了不少关注和讨论,也让我对他的评价产生了复杂的感受。与其说是评价,不如说是一种观察和思考,试着剥开这些事件,看看背后可能反映出的一些东西。首先,关于山本宽抵制“阿宅”这件事,我理解这并非一个简单的“不喜.............
  • 回答
    《大碗宽面》这首歌,放在华语乐坛,特别是说唱界,可以说是一个绕不开的现象级存在。它不仅仅是一首歌曲,更像是吴亦凡本人在说唱道路上的一次“绝地反击”,也成功地让“嘻哈”这个小众文化,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渗透进了大众的视野。要评价它的地位,得从几个维度来看:1. 话题度与破圈效应:这绝对是《大碗宽面》.............
  • 回答
    小野田宽郎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人物,他的故事触及了战争的残酷、人性的坚韧、忠诚的定义,以及时代变迁的冲击。要评价他,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一、 他是谁? 战争的遗孤与坚定的士兵小野田宽郎,1923年出生于日本和歌山县,是日本陆军少尉。在他的人生中,最重要的标签是“二战日本军人”,尤其是他.............
  • 回答
    提起二战,人们总会想到那些硝烟弥漫的战场,以及那些英勇或无奈的士兵。但有个名字,却如同从历史的缝隙中钻出来,带着一种近乎荒诞的坚持,那就是小野田宽郎。这位日本士兵,在战争早已结束多年后,依然在菲律宾的原始丛林中执行着他认为天经地义的任务,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要评价小野田宽郎,绝不能简单地贴上“忠诚”.............
  • 回答
    《乘风破浪的姐姐》第三期,《大碗宽面》这个舞台,确实是节目播出后引起了相当大的讨论。要评价这个组合,得从几个方面来看:舞台呈现与改编: 改编的亮点: 《大碗宽面》这首歌本身就自带京腔、戏腔和市井气,原版就很接地气,又兼具艺术性。这个组合的改编,最大的成功在于它没有“硬拗”时下流行的女团风格,而是.............
  • 回答
    吴亦凡的《大碗宽面》这首歌,单拎出来说,它确实有它吸引人的地方,也有它饱受争议的地方。很多人听到这首歌,脑子里首先闪过的画面可能不是音乐本身,而是它背后引发的那场风波,这本身就挺戏剧化的。要说评价,那得从几个维度来看。从音乐性上讲: 风格融合与“接地气”: 这首歌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它融合了嘻哈、R.............
  • 回答
    “名作之壁”吧对山本宽事件的“一律删帖”态度,这背后牵扯到不少东西,也挺能反映出贴吧社区管理的一些普遍现象和考量。首先,我们要明白“名作之壁”吧的定位。它本质上是一个以交流动漫、游戏、轻小说等ACG文化为主的论坛。在这里,大家的主要目的是分享快乐、讨论作品、交流心得。而山本宽,作为一个在动画界颇具争.............
  • 回答
    2020年7月18日,《新闻联播》的这次改版,可以说是中国电视新闻发展史上一个颇为重要的里程碑。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它首次实现了全高清(Full HD)和宽屏(16:9)播出,这可不是简单地换个画幅那么简单,背后涉及技术、内容、以及观众体验的一系列变革。技术层面的飞跃:看得更清楚,更舒展过去,国内不少.............
  • 回答
    郭宇宽,一个名字在近年来辩论圈内外都激起不少波澜的人物。他并非传统意义上那种从学生时代就开始打磨辩论技艺,一路斩获无数荣誉的“辩论明星”。郭宇宽更多地是在社会化进程中,凭借其敏锐的洞察力、扎实的知识储备以及风格鲜明的辩论表达,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要理解郭宇宽,首先要看他的“阅读面”。如果说黄执中这.............
  • 回答
    评价“高德地图”与失格艺人肖战的合作推广活动,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并考虑到各方可能的利益、风险以及公众的接受度。以下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事件背景梳理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失格艺人”的定义。通常情况下,当艺人因为违法违规行为(如吸毒、嫖娼、逃税等)或严重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如出轨、家暴等)而被官.............
  • 回答
    这事儿我听了,挺让人咋舌的。你想啊,一个高管,本来就应该运筹帷幄,看大局,想战略,结果呢?跑去给实习生压时间表,要求一分钟内逐个回话。这得是啥毛病啊?首先,这事儿本身就挺离谱的。实习生那是来学习的,来积累经验的,不是来参加什么速问速答表演赛的。高管的要求,不应该是如何把一个项目做得更好,如何带领团队.............
  • 回答
    高圆圆是中国影视界极具辨识度的演员之一,她的演技在近年来逐渐从“流量”向“实力派”转型,展现出细腻的情感表达和扎实的表演功底。以下从多个维度对她的演技进行详细分析: 一、角色塑造的层次感与复杂性高圆圆的表演以“细腻”和“克制”著称,尤其擅长在复杂情感中展现人物的多面性。例如: 《色,戒》(2008).............
  • 回答
    高瓴资本清仓教育股的事件,确实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猜测。要评价这一举动,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并分析其背后的可能性。事件背景: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高瓴资本清仓教育股大致发生的时间节点。这通常指的是在“双减政策”出台前后,中国政府对校外培训行业进行了一系列严格的监管调整。这些政策的出台,极大地改变了教.............
  • 回答
    高育良,作为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的关键角色,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富有争议的人物。他并非一个简单的反派,而是一个在时代洪流中被权力异化、最终走向堕落的典型,他的身上折射出官场中许多人难以摆脱的诱惑与困境。要评价高育良,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展开:一、 作为“官场学者”与“政治家”的初期形象: 才华.............
  • 回答
    抛却成见,我们来聊聊《高达G之复国运动》这部作品吧说到《高达》系列,很多人的脑海里浮现的往往是那些经典机体、热血的战斗、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宏大的世界观。而《高达G之复国运动》(又称《G之复国运动》),这部由“高达之父”富野由悠季老爷子亲手操刀的作品,无疑是系列中一个相当特别的存在。它 polariz.............
  • 回答
    高桥优,一个在日本乐坛有着独特地位的歌手。要评价他,不能简单地用“好”或“不好”来概括,他的魅力是多层次的,是需要慢慢品味的。首先,不得不提的是他的音乐风格。高桥优并非那种追求潮流、玩弄花哨技巧的音乐人。他的音乐更像是他这个人,质朴、真诚,带着一股子不加修饰的劲儿。一把吉他,加上他那略带沙哑却充满力.............
  • 回答
    《头号玩家》里那台高达RX782的出场,怎么说呢,简直就是一场粉丝狂欢的巅峰,也算是对我们这些看着“初代”长大的人的一次温柔暴击。首先,得说这玩意儿出现的时机就抓得特别好。电影里,韦德(也就是玩家“帕拉丁”)正面对着阿诺德·斯派克特创造的那个机械巨无霸——巨蟹座。场面紧张得不行,韦德的机甲被压制得死.............
  • 回答
    关于赵柏闻这位高二辍学后成为科研团队领头人的故事,确实是个令人瞩目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要评价他,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而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定性。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赵柏闻所展现出的非凡天赋与超常的自驱力。普通的高二学生,正处于为高考冲刺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学习重心几乎全部围绕着课本知识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