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请问利润率平均化规律与西经的机会成本有什么区别?

回答
利润率平均化规律(Law of the Tendency of the Rate of Profit to Fall)和西经的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 in Western Economics)是经济学中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但它们关注的角度和本质却截然不同。简单来说,利润率平均化规律是关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利润率长期下降的趋势,而机会成本是关于资源稀缺性下做出选择时所放弃的最大价值。

下面我们来详细阐述它们的区别:

一、 利润率平均化规律 (Law of the Tendency of the Rate of Profit to Fall)

提出者: 主要由卡尔·马克思在其著作《资本论》中提出。

核心内容: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不变资本(用于购买生产资料,如机器、厂房、原材料)和可变资本(用于购买劳动力,即支付工人工资)是构成总预付资本的两个基本部分。利润(剩余价值)是由工人创造的,而可变资本是购买劳动力的唯一部分。

利润率(Rate of Profit, r)的计算公式是:
$$ r = frac{剩余价值 (s)}{不变资本 (c) + 可变资本 (v)} $$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的竞争和技术进步驱动着资本家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这通常意味着投入更多的资本在机器和设备上(不变资本的增加),而相对于总资本而言,用于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的比例会下降。

当技术进步导致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例(即“资本有机构成”,composition of capital)不断提高时,即使剩余价值率(s/v,即工人创造的价值与他们自身劳动力的价值之比)保持不变,利润率也会呈现下降的趋势。

为什么会下降?

1.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这是最核心的驱动力。随着技术进步,资本家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竞争力,会投入更多的资金购买更先进的机器、自动化设备等。这意味着总资本中,购买生产资料(不变资本)的比例会不断提高,而购买劳动力的比例(可变资本)相对下降。
2. 不变资本的增加: 尽管可变资本的比例在下降,但绝对数量上的不变资本会大幅增加。
3. 剩余价值的来源: 利润(剩余价值)的唯一来源是工人的劳动,具体来说是工人所创造的新价值中,超出其自身劳动力价值(即工资)的那一部分。
4. 利润率与资本有机构成的关系: 在剩余价值率不变的情况下,不变资本的增加速度快于可变资本的增加速度,会导致总预付资本(c+v)中的可变资本(v)所占比例下降。由于利润(s)是相对于总预付资本来计算利润率的,即使剩余价值(s)的绝对量在增加(因为生产规模扩大),但如果它不能以与不变资本同等的比例增长来弥补不变资本的增加,那么利润率(s/(c+v))就会下降。

外在的抵抗因素(Counteracting Factors):
马克思也认识到存在一些因素可以抵消或减缓利润率下降的趋势,例如:
提高剩余价值率(例如,延长工作日、降低工资、提高劳动强度)。
降低不变资本的价值(例如,技术进步使得生产资料更便宜)。
对外贸易(例如,廉价原材料的获取,销售廉价商品到国外,从而获得超额利润)。
扩大股份公司(这可以分摊风险,更易于进行大规模投资)。
资本的相对过剩(虽然看起来矛盾,但有时为了追求利润,资本会盲目扩张,导致某些部门出现过剩,从而压低利润率)。

总结其本质: 利润率平均化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由于技术进步和竞争导致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从而引发的利润率长期内在的下降趋势。它是一种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系统性分析,着眼于资本积累和再生产的宏观动态。



二、 西经的机会成本 (Opportunity Cost in Western Economics)

提出者: 现代西方经济学(特别是新古典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由弗里德里希·冯·维塞尔(Friedrich von Wieser)等人发展并普及。

核心内容:
机会成本是指,在资源稀缺的前提下,当人们做出一个经济决策时,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必须放弃的其他多种东西中最有价值的那一种。它是一种选择的成本,是对“被放弃的”最大价值的衡量。

基本原理:
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假设是资源是稀缺的,而人类的欲望是无限的。因此,人们必须做出选择。每一个选择都意味着放弃其他可能性。机会成本关注的就是这个“被放弃的”部分的价值。

计算方式:
机会成本通常不是以货币形式直接支付,而是以放弃的收益来衡量。
例如:
个人决策: 你有100元,可以选择去看电影(花费100元),也可以选择买一本书(花费100元)。如果你选择去看电影,那么你放弃了买书的机会,买书带来的效用(满足感、知识等)就是看电影的机会成本。
企业决策: 一家公司拥有一块土地,可以选择建造厂房(预期带来100万元利润),也可以选择出租给另一家公司(每年租金50万元)。如果公司选择建造厂房,那么放弃了每年50万元的租金收入,这50万元就是建造厂房的机会成本之一(但如果厂房的预期利润是100万元,那么机会成本是50万元,总收益是10050=50万;如果选择出租的净收益是50万,那么建厂的机会成本就是放弃这50万的净收益)。更精确地说,机会成本是你选择一项行动的收益与你放弃的下一最佳选择的收益之差。如果厂房预期利润是100万,出租预期净收益是50万,那么建厂的净收益是10050=50万。
政府决策: 政府有预算用于教育或军事。如果增加军事开支,那么用于教育的资源就会减少,失去的教育机会和潜在的长期社会效益就是军事开支的机会成本。

关键特征:

相对性: 机会成本是相对于特定的选择而言的,取决于你所拥有的替代品及其价值。
主观性: 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价值判断不同,因此机会成本也可能因人而异。
非货币性(有时): 很多时候,机会成本是以效用、时间、满足感等非货币形式体现的。
未来性: 机会成本是基于对未来收益的预期。
决策导向: 机会成本是帮助决策者在不同选项之间做出最优选择的工具。

总结其本质: 机会成本是经济学中关于资源稀缺性与选择的基本概念,它衡量的是为了获得一种东西而必须放弃的最高价值的替代品。它是一种微观经济学的分析工具,侧重于个体或企业的决策过程。



三、 利润率平均化规律与西经的机会成本的区别对比

| 特征 | 利润率平均化规律 (Law of the Tendency of the Rate of Profit to Fall) | 西经的机会成本 (Opportunity Cost in Western Economics) |
| : | : | : |
| 核心关注点 |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利润率长期下降的趋势及其原因(主要由技术进步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驱动)。 | 在资源稀缺下,做出选择时所放弃的最高价值的替代品的成本。 |
| 理论基础 |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 | 新古典经济学(稀缺性、选择、效用最大化)。 |
| 分析层面 | 宏观经济学,侧重于资本主义经济的系统性运行规律和内在矛盾。 | 微观经济学,侧重于个体或企业的决策过程和资源配置。 |
| 时间维度 | 主要关注长期趋势。 | 主要关注即时或短期决策,虽然也可以应用于长期规划,但核心是“此时此地”的权衡。 |
| 概念性质 | 是一种关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动态规律和发展趋势的理论性描述。 | 是一种分析工具和衡量标准,用于评估不同选择的“代价”。 |
| 成本概念 | 其“成本”是指资本在生产过程中预付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利润率下降是这些成本相对于利润的比例关系变化。 | 其“成本”是指放弃的收益或效用,是对“错失的选择”的价值衡量。 |
| 驱动因素 | 技术进步、竞争、资本积累、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 资源稀缺性、人类欲望的无限性、替代品的可用性、个人或主体的偏好。 |
| 适用范围 | 主要分析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和资本积累。 | 适用于一切涉及稀缺资源和选择的经济活动,无论是在个人、企业还是政府层面,也无论是否是资本主义体系。 |
| 计算方式/衡量 | 通过分析资本的有机构成、剩余价值率等经济指标来体现下降趋势。 | 通过比较不同选择的预期收益(或效用)来计算,即:机会成本 = 被放弃的选项的价值 选择的选项的价值(此处价值为净收益/净效用)。 |
| 举例 | 随着机器人技术的发展,钢铁厂投入巨资购买自动化生产线(不变资本大幅增加),即使提高了产量,但利润率可能因机器成本过高而下降。 | 你选择花一小时学习经济学,那么你放弃了这一小时去打游戏,打游戏带来的娱乐效用就是学习经济学的机会成本。 |

更深入的理解:

利润率平均化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内在的“自我否定”倾向。技术进步的驱动虽然带来了生产力的提高,但同时也埋下了利润率下降的隐患,这可能导致经济危机或迫使资本家寻求新的剥削方式和扩张途径。这是一个结构性、系统性的问题。
机会成本则是经济学处理稀缺性问题的基本逻辑。它强调的是任何决策都不是“免费”的,总是要付出失去其他可能性的代价。这是一个理性选择的逻辑工具,帮助我们在有限的资源下最大化满足程度。

尽管两者在概念、出发点和分析层面都不同,但它们都深刻地反映了经济活动中“成本”的本质。利润率平均化规律从宏观的角度审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利润的“成本”构成与变化趋势,而机会成本则从微观决策的角度理解任何选择的“代价”。两者是经济学中不同维度的深刻洞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资本论中阐述的利润平均化规律是指,如果一个行业更赚钱,另一个行业的资本家就会涌入这个行业,于是最后各行业利润率会逐渐趋同。

在新古典经济学中,在一个没有进入门槛的完全竞争市场中,其经济利润会趋于零。所谓经济利润,是和会计利润区分开来的,会计利润指的就是利润表上写的那个净利润。经济利润则不然,指的是扣除掉机会成本的利润。比如某老板干冶金,一年账面上能挣一个亿,会计利润就是一个亿,这个老板除了能干冶金外还能干其他行业,而除了冶金外其他行业中最赚钱的是机械,如果他去干机械,那么可以挣九千万,而这个老板最终选择了冶金挣一个亿,此时经济利润不是一个亿,而是扣掉了干机械的九千万机会成本,因此只有一千万。

这两套理论背后原理都是一样的,大致就是说如果干某一行更赚钱,那么就有更多人会去干,于是这一行就会卷起来,没那么赚钱了,以下把这个过程简称为“套利”。

但是二者也是有明显区别的,首先,按照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不是所有行业的市场经济利润都会趋于零,而是只有在没有进出门槛的完全竞争市场上才会有这种规律,如果没掌握核心科技就没法干这一行,或者有政府特许垄断,或者是自然垄断,那么套利作用就会无法生效,这一行可以始终有正的经济利润。

其次,新古典经济学的经济利润的说法不仅对资本家成立,而且对所有理性人都成立,比如你一个普通的社会成员,可以去创业,也可以去企业里打工,也可以去开出租车,还可以去当理发师,如果干这几个行业的都需要付出一样的辛劳,那么你就会去干其中收入(考虑了风险后的)最高的那个,别人也都是你这么想的,因此如果这几个行业都是没有门槛的话,他们的在考虑了风险后的收益应该是差不多的。

而马克思的利润平均化规律,则是相当于在这个理论中给了创业活动一个最基本的门槛——有无本钱。完全没有门槛的创业是不存在的,你要进入任何行业创业,一个最基本的门槛就是有没有本钱来投资,而在马克思的时代,无产阶级是没有这些用来投资的钱的,因此资本家就凭借着过了有本钱这个门槛而获得了超过无产阶级工资的利润/利息,在马克思这里,套利作用永远只会在资产阶级内部成立。

同时,马克思的利润平均化规律实际上忽视了资产阶级内部也存在着门槛,有些行业不是你有钱就能进的,它可能也需要核心科技或者皇权特许,因此利润平均化规律在当代有一些局限。


而新古典经济学关于“有无本钱”究竟够不够成进行套利活动的门槛的认识也是与政治经济学截然不同的,这就是剑桥资本争论中的何为资本的核心问题的一个侧面。在新古典经济学那里,人人均可进行创业或投资,即便你只有一万块,你也可以上股市买个几手股票,有些行业可能需要一大笔本钱才能进入,但你可以找人集合本钱起来创业,因此,既然本钱多少无法构成投资创业的门槛,所以也就不存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

如果是这样,经济学就需要解释另一个问题,如果投资创业是没门槛的,你去当老板雇别人和你去别人那里打工或者你去开出租车就没有本质区别。那么当老板这件事的收益也就应当与打工或开出租车趋同,但这明显是与现实情况截然相反的,在现实中当老板的收入和工人的收入不仅没有趋同,而且还在不断扩大。

导致这个扩大出现的根本原因就是利滚利的利率存在。即便我们认为,老板不是一般人做得到的,而是有本事的人才能做到的,因此这构成一个进入门槛,但是这个门槛依旧不能说明为什么当老板的人未见得是是越能干越能挣钱,有些人甩手掌柜就是因为本钱给得多就能挣更多钱的现象,而这个现象只能由正的利率来说明。即投本钱能获得利息,能够利滚利。

而在新古典那里,首先则认为完全一分钱都没有的人是基本上不存在的,其次又认为即便你钱少也可以和别人集合起来变成本钱投资创业。那么如果是这样,不论行业的,单纯就投资创业本身就是完全竞争的,经济利润就该是零,那么无风险利率为什么不是零而会是正的呢?

对此,新古典经济学的就借助了奥地利学派的货币的时间价值的说法,认为利息的本质是货币的时间价值。即认为我今天吃的东西和明天吃同样的东西效用不是一样大的,就现在的我看来,及时行乐是天性,而我不把今天的钱拿去明天花而是拿去投资,就说明了我进行了一种忍耐,而我去打工则不需要进行这种忍耐。这个忍耐是需要报酬的,这就是利率为正的原因,而且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忍耐的,因此这种忍耐也构成一个活动的门槛,这就是无风险利率的由来。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