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在练琴上也要内卷?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 讲真,谁不想安安静静地弹琴,享受音乐的美好?但现实是,在练琴这件事上,我们好像也逃不过“内卷”的宿命。这背后其实是多重因素在推波助澜,让我给你掰扯掰扯。

首先,得从“赢在起跑线”的观念说起。 咱们从小就被教育要努力,要竞争,才能获得更好的资源和未来。这种思维模式已经渗透到教育的方方面面,练琴也不例外。很多家长会觉得,孩子早点学琴,学得越好,将来考音乐学院、参加比赛、甚至走上专业道路的机会就越大。于是乎,几岁的孩子就开始每天面对枯燥的指法练习,生怕一松懈就被别人落下。这种“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焦虑,直接导致了对练琴效果的极度追求,也催生了“卷”的动力。

其次,社会对音乐素养的推崇和功利化倾向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以前,学琴更多是为了陶冶情操,自娱自乐。现在呢? 音乐等级考试、各种钢琴比赛、艺考,这些都成了衡量孩子“音乐能力”的重要标尺。而这些考试和比赛的竞争有多激烈,相信但凡接触过一点的人都心知肚明。为了拿到更高的证书、在比赛中获奖,家长和孩子不得不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不断挑战更高难度的曲目,追求更完美的演奏。久而久之,练琴就从一种爱好变成了一种“任务”,一种需要“打怪升级”才能通过的关卡。

再者,社交媒体的放大效应起了不小的作用。 现在,但凡有点音乐基础的孩子,家长们都喜欢在朋友圈、抖音等平台晒娃。看着别人家的孩子手指翻飞,弹奏高难度曲目,家长们难免会产生比较心理。“别人家的孩子都弹XX了,我家孩子还在弹XX。”这种信息不对称和攀比心理,会让本来健康的学琴过程变得焦虑。为了不“掉队”,为了也能在朋友圈“亮亮相”,家长和孩子就会更加拼命地练琴。本来只是想让孩子有个兴趣爱好,结果却变成了“朋友圈里的钢琴家”的竞争。

还有,对“天赋”的误解和过度强调,也无形中加剧了内卷。 很多人觉得,学琴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天赋。如果孩子学得快,那是有天赋,应该继续深造;如果学得慢,那就是天赋不够,得加倍努力。这种想法忽略了勤奋、方法和长期坚持的重要性。为了所谓的“天赋”,家长们会给孩子报更多的补习班,请更好的老师,花更多的钱,但往往忽略了孩子本身的兴趣和感受。最终,练琴变成了一种“天赋比拼”,而非音乐的享受。

最后,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些不健康的教学理念和商业化运作也在助长内卷。 有些琴行、培训机构为了吸引生源,会刻意强调比赛、考级的重要性,甚至打出“包过”、“速成”的口号,引导家长和孩子过度追求短期效果。一些老师为了名声和利益,也会鼓励学生挑战过难的曲目,或者过于注重技巧而忽略了音乐的内在情感表达。这种“唯分数论”、“唯技巧论”的倾向,让练琴这件事变得越来越功利和焦灼。

所以,你看,练琴的内卷,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社会大环境、教育观念、社交心理,甚至是商业利益共同作用的结果。当音乐变成了一种衡量成功与否的标准,当进步不再是自然的生长,而是被推着前进的冲驰,内卷似乎就成了不可避免的命运。但话说回来,我们真正想要的,难道不是享受音乐的乐趣吗? 这或许也是我们每个人在面对练琴“内卷”时,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考上博士之前,我一直觉得自己算是朋友圈中比较努力的人,但考上了之后才发现,很多身边的人都无比努力。而且你可以感受到,这些人即便是有再大的成就,拿了再多的奖,他们还是会对未来有设想,不会安于现状。你说大家不辛苦嘛?当然辛苦!!但相比于辛苦,很多人似乎更难以面对平庸的自己。所以,如果你想要获得其他人获得不了的成就,那就要付出比其他人多的努力和思考,这是必然。

退一步,再说面对内卷这件事。我个人觉得,能被卷在里面,虽然有很多未知,但也好在还有希望。比内卷更可怕的,是被卷不进来。现在来讲,在学校里,每天只面对学习和专业上的事是容易的,大家只要认真努力,好好拼搏,都不会太差。并且这种差别,或许只体现在成绩上。但是,当大家在大学毕业后、硕士毕业后、博士毕业后,每一个人的选择和发展就出现了变化,当大家离开学校、踏入社会、参加工作、结婚生子之后,你会发现,你的人生在专业上进步就会变得非常缓慢。因为在你毕业后,你的人生面临的不只专业发展,还有很多生活工作爱情家庭的事,你需要选择。我遇到过太多太多想通过考研、考博提高专业水准的人们,因为精力不够、家庭不允许、工作劳累而放弃的,而随之一起放弃的或许就是不一样的人生。在一些地方,硕士就能能让一个中小学老师成为大专或三本的老师,博士就能让一个不太好学校的老师换一个更好的单位。如果拿了大奖,甚至有些单位还会给你额外的安家费。大家要相信,有太多太多人好想好想参与到在音乐学习的内卷中,但是他们已经没有能力或时间参与了。所以,还能卷在里面,还说明人生还未定格,一切皆有可能。

再退一步,就当一个咸鱼可以吗?可以啊。从来没有人规定学音乐一定就得"成名成腕",虽然大家都向往成为大师,但并不是一定得达到。做一个普通人,给大师们当陪衬,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正如上面提到的,想要在专业上取得斐然的成绩,一定要在专业上付出大量的努力和思考,这些当然会让你在专业上获得成功。但,这会让你失去一些其他的美好,或许你会因为演出耽误家人的生日庆祝,或许你会因为没时间陪爱人而产生争吵,或许你会错过了与朋友的聚会旅行少了一些快乐和回忆。等等。所以,以我的认知来说,请大家一定一定要相信,专业上的成功,不等于生活快乐。而作为大师的陪衬,我们可以稍微花少一些时间练琴,多享受享受生活,感受一下和和美美不也挺好的嘛。

我们在年轻时都可以冲击一下成为“大师”,但实在要是有点累,算了吧,歇一歇,一起到外面的“世界”去看看!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