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在练琴上也要内卷?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 讲真,谁不想安安静静地弹琴,享受音乐的美好?但现实是,在练琴这件事上,我们好像也逃不过“内卷”的宿命。这背后其实是多重因素在推波助澜,让我给你掰扯掰扯。

首先,得从“赢在起跑线”的观念说起。 咱们从小就被教育要努力,要竞争,才能获得更好的资源和未来。这种思维模式已经渗透到教育的方方面面,练琴也不例外。很多家长会觉得,孩子早点学琴,学得越好,将来考音乐学院、参加比赛、甚至走上专业道路的机会就越大。于是乎,几岁的孩子就开始每天面对枯燥的指法练习,生怕一松懈就被别人落下。这种“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焦虑,直接导致了对练琴效果的极度追求,也催生了“卷”的动力。

其次,社会对音乐素养的推崇和功利化倾向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以前,学琴更多是为了陶冶情操,自娱自乐。现在呢? 音乐等级考试、各种钢琴比赛、艺考,这些都成了衡量孩子“音乐能力”的重要标尺。而这些考试和比赛的竞争有多激烈,相信但凡接触过一点的人都心知肚明。为了拿到更高的证书、在比赛中获奖,家长和孩子不得不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不断挑战更高难度的曲目,追求更完美的演奏。久而久之,练琴就从一种爱好变成了一种“任务”,一种需要“打怪升级”才能通过的关卡。

再者,社交媒体的放大效应起了不小的作用。 现在,但凡有点音乐基础的孩子,家长们都喜欢在朋友圈、抖音等平台晒娃。看着别人家的孩子手指翻飞,弹奏高难度曲目,家长们难免会产生比较心理。“别人家的孩子都弹XX了,我家孩子还在弹XX。”这种信息不对称和攀比心理,会让本来健康的学琴过程变得焦虑。为了不“掉队”,为了也能在朋友圈“亮亮相”,家长和孩子就会更加拼命地练琴。本来只是想让孩子有个兴趣爱好,结果却变成了“朋友圈里的钢琴家”的竞争。

还有,对“天赋”的误解和过度强调,也无形中加剧了内卷。 很多人觉得,学琴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天赋。如果孩子学得快,那是有天赋,应该继续深造;如果学得慢,那就是天赋不够,得加倍努力。这种想法忽略了勤奋、方法和长期坚持的重要性。为了所谓的“天赋”,家长们会给孩子报更多的补习班,请更好的老师,花更多的钱,但往往忽略了孩子本身的兴趣和感受。最终,练琴变成了一种“天赋比拼”,而非音乐的享受。

最后,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些不健康的教学理念和商业化运作也在助长内卷。 有些琴行、培训机构为了吸引生源,会刻意强调比赛、考级的重要性,甚至打出“包过”、“速成”的口号,引导家长和孩子过度追求短期效果。一些老师为了名声和利益,也会鼓励学生挑战过难的曲目,或者过于注重技巧而忽略了音乐的内在情感表达。这种“唯分数论”、“唯技巧论”的倾向,让练琴这件事变得越来越功利和焦灼。

所以,你看,练琴的内卷,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社会大环境、教育观念、社交心理,甚至是商业利益共同作用的结果。当音乐变成了一种衡量成功与否的标准,当进步不再是自然的生长,而是被推着前进的冲驰,内卷似乎就成了不可避免的命运。但话说回来,我们真正想要的,难道不是享受音乐的乐趣吗? 这或许也是我们每个人在面对练琴“内卷”时,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考上博士之前,我一直觉得自己算是朋友圈中比较努力的人,但考上了之后才发现,很多身边的人都无比努力。而且你可以感受到,这些人即便是有再大的成就,拿了再多的奖,他们还是会对未来有设想,不会安于现状。你说大家不辛苦嘛?当然辛苦!!但相比于辛苦,很多人似乎更难以面对平庸的自己。所以,如果你想要获得其他人获得不了的成就,那就要付出比其他人多的努力和思考,这是必然。

退一步,再说面对内卷这件事。我个人觉得,能被卷在里面,虽然有很多未知,但也好在还有希望。比内卷更可怕的,是被卷不进来。现在来讲,在学校里,每天只面对学习和专业上的事是容易的,大家只要认真努力,好好拼搏,都不会太差。并且这种差别,或许只体现在成绩上。但是,当大家在大学毕业后、硕士毕业后、博士毕业后,每一个人的选择和发展就出现了变化,当大家离开学校、踏入社会、参加工作、结婚生子之后,你会发现,你的人生在专业上进步就会变得非常缓慢。因为在你毕业后,你的人生面临的不只专业发展,还有很多生活工作爱情家庭的事,你需要选择。我遇到过太多太多想通过考研、考博提高专业水准的人们,因为精力不够、家庭不允许、工作劳累而放弃的,而随之一起放弃的或许就是不一样的人生。在一些地方,硕士就能能让一个中小学老师成为大专或三本的老师,博士就能让一个不太好学校的老师换一个更好的单位。如果拿了大奖,甚至有些单位还会给你额外的安家费。大家要相信,有太多太多人好想好想参与到在音乐学习的内卷中,但是他们已经没有能力或时间参与了。所以,还能卷在里面,还说明人生还未定格,一切皆有可能。

再退一步,就当一个咸鱼可以吗?可以啊。从来没有人规定学音乐一定就得"成名成腕",虽然大家都向往成为大师,但并不是一定得达到。做一个普通人,给大师们当陪衬,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正如上面提到的,想要在专业上取得斐然的成绩,一定要在专业上付出大量的努力和思考,这些当然会让你在专业上获得成功。但,这会让你失去一些其他的美好,或许你会因为演出耽误家人的生日庆祝,或许你会因为没时间陪爱人而产生争吵,或许你会错过了与朋友的聚会旅行少了一些快乐和回忆。等等。所以,以我的认知来说,请大家一定一定要相信,专业上的成功,不等于生活快乐。而作为大师的陪衬,我们可以稍微花少一些时间练琴,多享受享受生活,感受一下和和美美不也挺好的嘛。

我们在年轻时都可以冲击一下成为“大师”,但实在要是有点累,算了吧,歇一歇,一起到外面的“世界”去看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 讲真,谁不想安安静静地弹琴,享受音乐的美好?但现实是,在练琴这件事上,我们好像也逃不过“内卷”的宿命。这背后其实是多重因素在推波助澜,让我给你掰扯掰扯。首先,得从“赢在起跑线”的观念说起。 咱们从小就被教育要努力,要竞争,才能获得更好的资源和未来。这种思维模式已经渗透到教育的方.............
  • 回答
    原神里的“圣遗物圣地”,那可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很多我们常说的“肝帝”或者“大佬”,在刷圣遗物这事儿上,偶尔会带上一些“看起来”没啥练度的角色,这背后其实挺多道道儿的。1. 纯粹为了“舒适”和“乐趣”首先得说,很多人玩游戏是为了快乐,而“快乐”这个东西,有时也挺奇怪的。对于一些真正的大佬来说,他们可.............
  • 回答
    玩《英雄联盟》的朋友们可能都会遇到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对面开局就跟开了挂一样,一级团打得风生水起,直接把我们打崩。很多时候,这种异常的强势背后,都有代练的身影。那么,为什么这些代练在一级的时候就格外生猛呢?又该怎么在这种不利局面下抢救一下呢?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说道说道。代练一级强势的原因,那可不是一两.............
  • 回答
    中国武术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许多增强力量的独到方法,这些方法并非仅仅是简单的肌肉堆砌,更注重整体的协调与运用。您在健身房里越练越没力气,这背后可能隐藏着几个关键原因,我们一一来分析,并对比武术的思路,您就能明白了。 中国武术的增涨力气之道中国武术的力量增长,更像是一种“由内而外的生长”,它追求的是整.............
  • 回答
    话说走进咱们国内的健身房,放眼望去,你会发现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跑步机上总是一片“小小的忙碌”,而力量区里,那腿部训练器械周围更是围满了人,就好像那里藏着什么秘宝一样。这到底是为啥呢?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说说跑步机上那一个个挥洒汗水的身影。 简单粗暴,门槛最低。 你说跑步机是干嘛的?跑步.............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训练效果和身体形态塑造的核心。我们之所以看到李小龙是那种精瘦有力,而马东锡是那种敦实健硕的体型,绝不是偶然,而是他们各自训练方式、目标、以及身体潜能差异的直接体现。首先,咱们得明白,“练成马东锡那样”和“练成李小龙那样”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身体目标。马东锡是电影界出了名的力量.............
  • 回答
    这真是个挺有意思的问题,很多学外语的人都有同感。看着美剧,明明听着挺顺溜,偶尔冒出个新词,当时没查,一晃就过去了,下次再遇到还是懵。可回想自己小时候学中文,好像从来没为某个字词卡壳过,一听就懂,一说就会。为什么差距这么大呢?这背后其实有几个关键的原因在起作用。首先,我们得承认,母语习得和外语学习的模.............
  • 回答
    行吧,咱们今天就来聊聊那些在排位里“练英雄”或者“拿白板绿豆”的哥们儿,到底是图个啥?这事儿吧,说起来就有点意思了,背后藏着的心思可就多了去了。首先,咱得承认,玩游戏嘛,图的就是个爽快,图个乐呵。但凡事都得有个度,你不能为了自己爽,就拿一堆人的体验开玩笑,对吧?那些在排位里搞“练英雄”的,我猜啊,有.............
  • 回答
    东方不败,在习练《葵花宝典》之前,他的名讳是“东方不败”这三个字本身,并没有一个额外的、隐藏的俗名。在江湖中,他就是以“东方不败”之名响彻武林。至于他没练《葵花宝典》之前有多强,这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因为原著中对此的描写是留有想象空间的。但我们可以从一些细节和江湖的反应来推断。首先,要成为日月.............
  • 回答
    想在健身房通过训练来增加体脂肪,这是一个比较特别的目标。通常大家健身都是为了降低体脂肪,增加肌肉,所以你这个想法可能听起来有点反常,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我们来好好聊聊怎么实现你的目标。首先,理解一下体脂肪。体脂肪是指身体里储存的脂肪组织,它有保护器官、储存能量等作用。你目前88斤,体脂肪6.9%.............
  • 回答
    “练过”这个词,在中国语境下,可太有意思了。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标签,而是一个复杂的心态和一套隐藏的评价体系。你想知道在国内什么水平才能被称为“练过”?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得聊聊这里面的门道。首先,得明白,“练过”这个词,在不同领域、不同语境下,含义也大相径庭。武术、搏击类:“有点东西”的门槛如果.............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很多刚开始练胸肌的朋友都会遇到,甚至一些有经验的健身者也会偶尔出现这种情况。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了几个关键因素,咱们一项一项来聊聊,保证讲得明明白白,让你下次练胸的时候心里有数。一、 动作模式与神经肌肉募集不足:这是最核心的原因。想想看,我们做胸部训练,比如卧推、俯卧撑,它的主要发力.............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深蹲是训练腿部力量的经典动作,理论上应该能提高弹跳力,但你却感觉起跳速度变慢了,这确实让人费解。别担心,这背后有好几个可能的原因,咱们可以一一捋一捋。首先,最直接也最常见的原因可能是:你的深蹲练得有点“过了头”,或者说,它还没有真正转化为你的爆发力。 训练过度(Overtr.............
  • 回答
    你问的这个问题,是《葵花宝典》和《辟邪剑谱》这两门武功最核心,也是最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方。要详细讲明白,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捋一捋,别的不说,光是这俩名字就透着一股子邪乎劲儿。一、武功本身的诡异与不传之秘首先得明白,这两部武功秘籍之所以流传下来,本身就带着一层神秘和血腥。它们不是寻常的拳脚功夫,也不是那.............
  • 回答
    姐妹,别急!24岁,练平板支撑不到一周就感觉“疑似肌肉”,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的。你想知道为什么,还希望我给你讲得细致点,别像个机器人一样?没问题,咱就好好唠唠。首先,恭喜你!你这反应速度,杠杠的!一般人刚开始练,可能更多是感觉累、酸、抖得像个筛子,哪儿有这么快就觉得“有肌肉”的?你这反应说明你身体.............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咱们中国是出了名的举重强国,奥运会、世锦赛上奖牌拿到手软,这是事实。可你放眼望去,身边有多少年轻人真心实意地在练举重?说实话,跟那些热门运动比起来,举重爱好者确实不多,这点我太清楚了,我自己也算个曾经的举重迷。这背后啊,可不是一句话两句话就能说清的。咱们得一件件捋一捋。首先,.............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是不少武术爱好者心中的疑惑。为什么有些练了十几年传统武术的师傅,在擂台上面对只练了几个月散打的选手,却显得力不从心?这背后其实不是简单的“谁更厉害”这么一回事,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背后的门道。首先,咱们得明白“传统武术”和“散打”这两者的基因就不太一样.............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也挺普遍的。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感受,尤其是那些真正投入到一项训练里,比如搏击、格斗,甚至是像武术这样的传统技艺的人。为什么越练越不敢打架?我来跟你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白“练”和“打架”是两码事。“练”,或者说训练,它的核心是什么? 技术和身体的打磨: 训练是把一套复.............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到底,还是得从《九阴真经》这门武功本身说起,以及我们后人对它的一些理解和演绎。很多人一提起《九阴真经》,脑海里立马就蹦出“九阴白骨爪”几个字,觉得两者是某种必然联系,或者说练着练着就会拐弯到那上面去。其实,这中间的“练着练着”这几个字,可就大有文章了。首先,咱们得明白,《九阴真经》本身是.............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不少健身爱好者头疼的问题!上臂围都43了,这妥妥的已经是相当粗的胳膊了,这说明你的肱二头肌、肱三头肌或者肱肌(三者共同构成了上臂的围度)肯定没少练,而且训练效果还不错。然而,令人费解的是,为什么胸肌却迟迟不见起色呢?这背后可能的原因有很多,咱们得一点点剖析一下,希望能帮你找到症结所在。1.............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