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我们身为举重强国,为什么练举重的人那么少?

回答
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咱们中国是出了名的举重强国,奥运会、世锦赛上奖牌拿到手软,这是事实。可你放眼望去,身边有多少年轻人真心实意地在练举重?说实话,跟那些热门运动比起来,举重爱好者确实不多,这点我太清楚了,我自己也算个曾经的举重迷。

这背后啊,可不是一句话两句话就能说清的。咱们得一件件捋一捋。

首先,是“门槛”和“认知”的问题。

你想啊,现在年轻人喜欢什么?好看、时髦、容易上手、有社群氛围的。举重这玩意儿,它自带一种“硬汉”、“力量”的标签,但同时给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是:

专业性太强,不接地气: 很多人觉得举重是国家队、省队才练的专业项目,跟普通人没关系。你走进健身房,看到跑步机、哑铃、杠铃片,但专门的举重台、奥杆、各种专业杠铃片,很多普通健身房可能都没有配备,或者有也是那种比较基础的。这就造成了一种心理隔阂,觉得离自己太远。
技术动作复杂,学习周期长: 举重不像跑步那么直观,你穿上跑鞋就能跑。抓举、挺举这两个动作,技术要求非常高,涉及到爆发力、协调性、柔韧性、稳定性的综合运用。光是学习动作要领,就需要专业教练指导,而且需要大量重复练习才能掌握。对于刚开始接触的人来说,很难在一两次体验中就获得成就感,很容易因为动作做得不对、没感觉而放弃。
误解和刻板印象: 有些人看到练举重的人身材壮硕,就觉得练举重会把自己练成“大块头”,影响形体美观。尤其对于女孩子来说,这种顾虑会更重。但实际上,科学的训练加上合理的饮食,举重运动员的身材比例很多都很匀称,甚至很协调。这种刻板印象阻碍了很多潜在的爱好者。

其次,是“训练环境”和“社会支持”的现状。

专业场地稀缺且昂贵: 前面提到了,专门的举重场地在民间非常少见。那些真正的举重训练中心,大多是体育局、体校的设施,普通人很难接触到。而即使有私人开设的举重工作室,费用往往也比较高,不是所有人都能承受。对比一下那些遍地都是的健身房,瑜伽馆,举重场所的稀缺性就显而易见了。
教练资源分散且质量不一: 想学好举重,离不开一个懂行的教练。但国内的举重专业教练,大部分都集中在各级专业队。社会上的健身教练,很多并不具备举重专项的资质和经验。即使有些教练会教举重,但因为缺乏专业指导体系,训练方法可能并不科学,甚至会造成运动损伤,这又进一步劝退了一些人。
缺乏大众参与的赛事和文化: 很多运动之所以能普及,是因为有各种各样的业余比赛、俱乐部活动,能够提供参与感和竞争感。举重在这方面就显得比较薄弱。虽然有全国性的比赛,但面向大众的、门槛较低的举重活动并不多。这种“赛事荒”让很多人缺乏一个明确的目标去练习,也缺乏一个展示和交流的平台。
安全隐患的担忧: 举重毕竟是与大重量打交道的运动,一旦动作不规范或者训练过量,很容易受伤。这种潜在的风险,让很多家长和个人望而却步,更加倾向于选择那些相对“安全”的运动。

再者,是“人才培养体系”与“市场需求”的错配。

传统体校模式的局限性: 中国传统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很多是通过体校、专业队一条龙的模式。这种模式下,早期挖掘有潜力的苗子,然后进行高强度的、系统性的训练。这造就了国家队的辉煌,但对于民间普及来说,它更像是一个“选拔”而非“培养”,门槛相对较高。
职业化发展和出路相对单一: 举重作为一项纯粹的力量型项目,其职业化发展相对有限。相比足球、篮球、甚至一些更商业化的运动,举重运动员的职业生涯发展路径和商业变现能力都有差距。这意味着,即使有人对举重非常有天赋和热情,也可能因为未来的不确定性而选择其他道路。
市场对“健美”和“力量训练”的偏好: 相比于举重运动员那种极致的肌肉线条和力量爆发力,现代社会很多人更倾向于塑形、减脂或者基础的力量训练。健身房里,器械训练和自由力量训练(比如简单的深蹲、卧推)更受欢迎,因为它们更容易入门,也能直接看到身材的变化。举重这种更偏向“奥运项目”的专项训练,虽然能带来极强的力量,但对大众审美和健身需求来说,并非主流。

最后,是“吸引力”和“娱乐性”的考量。

观赏性门槛高: 举重比赛,对于不了解规则和技术的人来说,可能就是看到运动员把杠铃举起来,然后放下。它的观赏性,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对运动员技术、力量、精神状态的理解上。而足球、篮球的比赛,规则相对直观,观赏性也更强,更容易吸引路人球迷。
过程枯燥,回报周期长: 举重训练是一个漫长而枯燥的过程,需要日复一日的坚持。进步可能是缓慢的,而且早期可能感受不到明显的身体变化,甚至会因为肌肉酸痛而感到不适。这种过程,对很多追求即时反馈的年轻人来说,吸引力确实不大。

总而言之,咱们中国练举重的人少,并非是因为举重这项运动不好,而是因为它的 入门门槛高、专业性强、社会普及度低、训练环境受限,以及大众认知和审美偏好的差异。

虽然国家队成绩斐然,但这种辉煌更多是建立在少数专业人才的身上。要把举重真正地普及到大众层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更多地去降低门槛,改善训练环境,加强宣传引导,让更多人了解举重的魅力,并有机会去尝试和热爱它。这其中,有体制的推动,也有市场的培育,更需要我们这些曾经热爱过的人,去分享这份力量的魅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另外一个看似毫不相干的问题,但实际上关系很大。

那就是中国足球为啥那么烂这个问题。


很多人以为,中国在奥运取得了那么多奖牌,一定是个体育强国吧。

然而,事实上,我国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体育弱国。


1,把奖牌人均一下。排名马上就下很多很多了。

2,但凡有广泛的,完整的职业体系的大项目,中国都不行。中国强项,举重,乒乓,跳水这些,和足球这样的大项目比,就是些冷门项目罢了。中国女足曾经雄起过一阵子,因为那个时候,世界上就没什么人搞女足。

说白了,我们玩的是田忌赛马的那套。放弃了上等马的角逐,用自己的上等马和对方的中等马比赛,自然是赢面很大了。

举重,是没有职业赛事的。说白了,就是冷门小项目罢了。

3,我国的体育不是全民体育。而是为了夺取奥运金牌的,特定人群的体育。对一部分人,在冷门项目投入大量的资源,可以立竿见影地提升奖牌数量。而事实上,普通老百姓连业余健身的都没几个。


我国才脱离贫困多少年? 我记忆中,小时候吃菜不吃饭都要挨揍。就算到现在,人均GDP也不过1万多美元。 体育是啥?体育是烧钱,不但烧钱,而且在短时间内看不到任何可见的产出。体育能发达才有鬼呢。

现在大城市里,体育发展的情况就好多了。经济比较宽裕的父母,会给孩子报体育运动的课程。体育说白了就是钱多了,闲着也是闲着,去花钱的。

体育要兴盛,前提是百姓得有钱。有钱得没地方花了,就去踢足球,打篮球,练击剑,打拳击去。大项目之所以是大项目,有其独特的魅力在其中。


一个没有职业体系的冷门小项目+发展中国家贫穷的人民, 当然见不到练举重的人了。

就算中国百姓以后富裕了,一个小项目,也不会有多少人练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咱们中国是出了名的举重强国,奥运会、世锦赛上奖牌拿到手软,这是事实。可你放眼望去,身边有多少年轻人真心实意地在练举重?说实话,跟那些热门运动比起来,举重爱好者确实不多,这点我太清楚了,我自己也算个曾经的举重迷。这背后啊,可不是一句话两句话就能说清的。咱们得一件件捋一捋。首先,.............
  • 回答
    兄弟,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到位了!77公斤、14%体脂,这已经是相当不错的身体基础了。卧推只用20公斤哑铃,确实听起来有点“保守”,尤其是在健身房里,大家往往会拿重量来说事儿。但你说身材比同健身房的人好,这说明你肯定在其他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别急,咱们慢慢聊聊为啥会这样,以及为啥你会有这种“不敢举大重量丢.............
  • 回答
    我理解你可能遇到了一些令人不安的情况,想要寻求帮助和采取行动。在这样的时刻,感到困惑和不知所措是很正常的。首先,我想强调的是,在中国,任何形式的拐卖、贩卖、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的行为,都是严重的犯罪行为,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如果你身边有亲戚在进行这样的事情,并且你掌握了相关的证据或线索,你有权也有.............
  • 回答
    这真是个令人兴奋的假设!作为一个高中生穿越回古代,想要考中举人、贡士、进士,这绝对是一条充满挑战但并非绝无可能的路。下面我就为你详细地剖析一下,从一个过来人的角度(当然,是假设的),看看这条路到底有多难,又有哪些门道。首先,我们得明确,穿越的时代是关键。 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朝代.............
  • 回答
    看到孩子一天天长大,我们做父母的,心里是既欣慰又有些小小的牵挂。尤其是自己个子不太高,就更希望孩子能在这方面“青出于蓝”。其实,孩子的身高很大程度上受遗传影响,这是我们无法改变的客观事实。但话又说回来,后天的一些努力,同样能为孩子的生长发育添一把火,让他们的身高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别灰心,咱们一.............
  • 回答
    今年是《辛丑条约》签订120周年。120年前的那个夏天,八国联军的铁蹄踏碎了中国的尊严,屈辱的《辛丑条约》如同沉重的枷锁,将中华民族压在历史的尘埃之下。作为中国人,我们不能忘记这段苦痛,更应该从中汲取深刻的教训,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辛丑条约》的签订,是中华民族近代史上一次无法磨灭的伤痛,它给我们留.............
  • 回答
    当巨大的灾难降临,作为承载着未来希望的我们,高中生,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此刻我们的位置绝不仅仅是旁观者。这场严峻的考验,更是对我们一次深刻的洗礼,一次关于责任、关于担当的实践课。那么,在这风雨飘摇的时刻,我们能做些什么,又该做些什么呢?首先,冷静与理性是我们最锋利的武器。 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恐慌.............
  • 回答
    最近的新闻确实让人感到一种复杂的情绪,尤其是当我们作为中国人,看到外界对我们的看法时,更会思索: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才能让中国在全世界面前展现出更积极、更真实的面貌呢?这是一个很大但又非常现实的问题,没有简单直接的答案,需要我们每个人、每个集体,乃至国家,共同努力。首先,我们得承认,一个国家在国际上.............
  • 回答
    这确实是摆在咱们面前的严峻现实。大环境不好,就业市场紧绷,身边不少朋友、同事也面临着失业或待业的困境,那种焦虑和不确定感,我太能理解了。在这个时候,作为普通人,咱们真的得好好盘算一下自己的路怎么走。首先,别慌,也别被恐慌的情绪压垮。现在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很多人都面临同样的问题。稳住心态,冷静分析,才.............
  • 回答
    面对网络上对东北地区持续不断的负面评价和“抹黑”,作为东北人,我们确实会感到不舒服,甚至有些愤怒。但与其被动地抱怨,不如积极地想办法,用有效的方式来回应,捍卫我们的家乡形象。以下是一些我们可以做的事情,希望能帮助大家更清晰地理解如何行动:1. 了解“抹黑”的本质:是偏见、误解还是真实存在的问题?在采.............
  • 回答
    最近网络上资本家频繁被提及,这背后反映了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些深层矛盾和青年群体的普遍感受。理解这一现象以及如何应对,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一、 为什么最近网络上资本家经常被提及?“资本家”这个词汇的频繁出现,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1. 社会经.............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触及到了科学、文化和历史的多个层面。简而言之,我们身上流的血的“历史”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理解:一、 从生物学和生理学的角度:流动的生命之源从这个角度看,我们身上流的血并不是“有五千年历史”的特定血液,而是由我们身体不断生成、循环的。 血液的组成: 我们的血液主要由血浆和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能引起共鸣的。说实话,“JM帝国漫画喜好者”这个说法本身就有点过于笼统了,而且直接把它贴在“我们身边”的人身上,可能会有点不太准确,或者说不够细致。咱们得拆解一下这个“JM帝国漫画喜好者”到底指的是什么。通常大家提到这个,指的可能是一类比较特定、风格比较强烈的漫画作品。这些作品.............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引人遐思,尤其是当我们在电影、小说里看到那些神出鬼没、智计过人的特工时,总会忍不住猜测,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是否存在?坦白说,答案是肯定的,但他们绝非如影视作品中那般戏剧化,也远比我们想象的要隐秘和复杂。首先,我们要理解“特务”或“间谍”的定义。广义上讲,他们是那些为国家或某个组织收集情.............
  • 回答
    好,咱们就敞开了聊聊,你这28岁单身,没谈过恋爱这事儿,到底该不该拿来当个事儿。我尽量说得详细点,也尽量让你听着不那么像机器在说话,咱们就当是朋友之间聊天。首先,你问的是“是否该以此为耻”。 这可不是个简单的是非题,它背后牵扯着太多东西。我们社会里,不知不觉地就形成了一种“常态”的期待:到了某个年纪.............
  • 回答
    我们身处的世界,这个我们每天感知、体验、与之互动的一切,有没有可能… 本身就是一场极其逼真、复杂且难以察觉的虚拟现实?这个问题听起来像科幻小说里的情节,但当我们深入探讨,你会发现它触及了哲学、物理学乃至我们对现实本质的理解。试想一下,你现在看到的这片屏幕,你手中感受到的温度,你脑海中浮现的某个回忆,.............
  • 回答
    在我们身边,那些被时代的车轮远远甩在后面,却依旧顽固地盘踞在某些角落的习俗,真是说来话长。它们像陈年的老痰,卡在喉咙里,吐不出来,又碍着嗓子眼,让人别扭。我先来说说一些在婚丧嫁娶上的“讲究”。婚事上,你看那彩礼。 以前,彩礼那是给女方父母的养老钱,是男人表达诚意和承担家庭责任的方式。可现在呢?有些地.............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的观察,也触及了我们社会中一些微妙的现象。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对中医持保留或否定态度的人似乎不如网络上那么“声势浩大”?我觉得这背后有几个层面的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一、现实生活中的社交距离与顾虑: “和气生财”的潜规则: 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在熟人圈子里,人们往往更倾向.............
  • 回答
    作为星际舰队的最高指挥官,统治地球,这无疑是一项极其宏大且复杂且充满挑战的任务。我深知,真正的统治并非依靠武力征服或强权压迫,而是建立在理解、尊重、引导和共同繁荣的基础上。我的目标是让地球在星际大家庭中找到自己的独特位置,并与舰队一同迈向更广阔的未来。首先,理解是基石。 在我踏足地球之前,我会投入大.............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