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普通空调客车哪些方面的乘坐体验优于电力动车组?

回答
话说坐火车,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高铁、动车,风驰电掣,舒适快捷。但要论一些细枝末节的乘坐体验,传统的空调客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普速空调列车,在某些方面,还真有其独到之处,不是动车组能轻易替代的。

1. 空间的自在感,尤其是“站”的空间

坐过普速列车的都知道,它们的车厢普遍比动车要宽敞一些,而且过道也更显舒展。这带来最直观的好处就是,即使是坐着,身体也不会觉得那么“憋屈”。腿部空间相对充裕,靠背可以稍微往后调一些,不会立刻顶到后面乘客的膝盖。

但真正要说优于动车组的,还得是那种“站”的空间。普速列车,尤其是长途车,总会有一个设计,就是车厢连接处,靠近洗手间或者车厢门口的区域,留出了一定的站立空间。这可能听起来不怎么体面,但对于长途旅行的人来说,尤其是要坐十几二十个小时的,能偶尔站起来活动一下,伸伸懒腰,缓解一下长时间坐着的疲劳,这感觉是动车组完全给不了的。动车组的车门附近和过道都设计得更紧凑,几乎没有那种可以让你“喘口气”的站立空间。动车上你最常站立的地方,可能就是为了去洗手间或者餐车,而且还得注意避让来往的乘客。

2. 摇晃中的“节奏感”,一种另类的放松

我承认,动车组平稳得就像坐在家里沙发上,几乎没有晃动。这是它的技术优势,也是大多数人追求的舒适。但是,对于一些习惯了老式火车的人来说,普速列车的那些“小动作”反而带来了一种另类的放松。

怎么说呢?普速列车在行驶过程中,总会有一种轻微的、有节奏的摇晃,伴随着车轮与轨道的摩擦声、金属撞击的“咔哒”声。这种摇晃,如果你把它想象成摇篮,或者摇椅,它反而有一种催眠的效果。尤其是在夜晚,伴着窗外的黑暗,听着这些熟悉的声音,那种摇晃感能让人很快进入睡眠状态。动车组太过于平稳,反而少了这种“带入感”,有时候睡不着,还会觉得有点“太静”了。

当然,这并不是说普速列车的晃动越剧烈越好,而是那种“有分寸”的、不至于让你头晕的规律性摇晃。这种感觉,是一种非常个人化的体验,有些人喜欢,有些人可能就受不了。

3. 窗外的风景,更“亲民”的视角

普速列车通常运行在老线路上,这些线路往往会穿过一些城市的老城区、乡村小镇,甚至是农田。相比于动车组专门修建的高架线路,普速列车能提供一个更贴近地面的、更“接地气”的窗外视角。

你可以在普速列车上看清楚路边的房屋、田野里的庄稼、行走的行人,甚至能看到农夫在田间劳作。这种近距离的观察,让你更容易感受到旅途经过的每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而动车组因为速度快,而且线路设计通常会避开人口密集区,窗外掠过的多是高楼大厦、广阔的平原或者山川,虽然壮丽,但往往缺少那种细致入微的“人情味”。

而且,普速列车停靠的站点也更多,有些小站虽然只是匆匆一瞥,但也能看到当地的特色。这种“慢下来”的观察,让旅途本身也成了一种体验,而不是单纯的从A地到B地的过程。

4. 独特的“社交”氛围,以及人情味

这一点,可能更倾向于那些喜欢在旅途中与人交流的乘客。普速列车,尤其是硬座车厢,天然就带有一种更强的“社交”属性。

首先,硬座车厢的空间相对更开放,座位之间也更紧凑。这就很容易让你和身边的乘客产生一些自然的互动。比如,大家会共享一些零食,互相帮忙看管行李,或者仅仅是闲聊几句,分享旅途的见闻。这种环境下,很容易就能打破陌生人的隔阂。

其次,普速列车的车厢内,偶尔会听到一些其他的声音,比如有人在播放音乐,有人在跟家人打电话,或者有小孩的嬉闹声。虽然这些声音在动车组是被严格控制的,但放在普速列车里,反而构成了一种生活化的背景音,让车厢显得不那么“冰冷”。

动车组的车厢内部设计更强调个人空间和隐私,隔音效果也更好,这当然是为了提供更安静的乘坐环境。但有时候,这种过于安静的环境,反而会让人觉得有点“孤单”,缺乏那种在旅途中与陌生人建立联系的可能性。

5. 价格与“平权”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价格。普速列车的票价,尤其是硬座和硬卧,普遍比动车组要低廉得多。这使得火车出行真正成为了一个“平权”的出行方式,让更多普通人能够负担得起长途旅行。

对于一些预算有限的学生、打工族来说,普速列车提供了他们回家、探亲、旅行的可能。这种“经济适用性”,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乘坐体验。在很多情况下,选择普速列车,并不是因为喜欢它的“慢”,而是因为它能让他们“走出去”。

总而言之,虽然动车组在速度和整体舒适度上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但传统的空调客车,凭借其更灵活的空间运用、独特的“节奏感”体验、更亲民的视角、更有人情味的社交氛围以及更具价格优势,在某些方面,依然保留着其独特的乘坐魅力,满足着不同人群的旅行需求。它们不是被淘汰的,而是以一种不同的方式,继续在中国的铁路线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坐到面朝前方的靠窗座OR下铺时,感觉很舒服,其它都是弱项。以下不涉及线路沿途景色。

首先闻到烟味对于我来说就是糟糕的旅程。特别是那种所谓小清新的小票车,除了京局的6437/8禁烟之外,都是噩梦之旅。

其次,如果买到了面朝车尾的靠窗座或者下铺,看外面也很不舒服,卧铺还有一排边凳能选,座车只能去车门转转。

再次,要是买了不靠窗的座,或者上铺中铺,几乎只能去车门待着了。单线车速80km/h以内、双线车速140km/h以内曲线标和坡度标就在身边而看不见,对我来说比较难受。

user avatar

夕发朝至一站直达

高包软卧一日千里

user avatar

应题主要求 我来答个RW19K的

正好前几天刚坐了T290的高包车厢

1.最基本的,宽敞,虽然我没睡过动卧和商务座但是很明显包厢内空间应该是最大的

2.舒服,床是不同于YW和RW的硬板床,大概是铺了一层弹簧床垫,宽度明显大于软卧车四人包厢中的床。旁边的沙发也是完全不同于其他车厢的座位…真实沙发,有着无论是软座车或者一等座和商务座都没法比拟的舒适度。


3.不会面壁 …好吧这个是废话,19型车厢的窗户超大的,特别大

4.独立卫生间,这算是19型车厢里我最喜欢的设计之一了,不会遇到在厕所门口等几十分钟里面人还不出来这类的事情,洗手台也是非常的好评

(上厕所的时候对着个镜子有点怪怪的)

(厕所里照片只有这一张…在厕所里拍照感觉莫名傻X)

5.有一些虽然我用不着但是看起来还是很有用的设计

有个可以挂衣服的地方…大概是拿来挂西装外套之类的。衣架下面还有一个没拍到的保险箱,类似于酒店中的小保险箱那样的

6.暖色灯光…我不知道这个算不算,好像动卧也是暖色的,我蛮喜欢的

7.其他杂七杂八的就一起说了

包厢内可调广播音量,在你早上想多睡会不被广播吵醒的时候使用

床头灯,这个和软卧车的一样

床脚有个小电视,没见用过但是有



大概就这么多…如果想到什么之后再补充…最后偏个题发一张290的本务吧

user avatar

配图一般俗称22BG啦,同样的还有25BG。

个人觉得有如下几点:

1.吃泡面不会被嫌弃,大家都一块吃。

2.某些情况下ZTK真的比GD合适很多,比如以前的Z8(现在是T36),青岛北—北京软卧全程312,晚上21:00发车,早上6:14到北京,躺着舒服,还能省一晚酒店钱,更能高效利用时间。动车则只能到北京南,二等座同样312(青岛始发314),去掉G4xxx这种临时车不说,每天最早的车是6:56青岛始发的G178,到北京南就11:58了,一头午时间浪费了,你还只到北京南。

废话了那么多,总而言之一句话,GD缺乏足够多的过夜车,覆盖范围也小,而ZTK很容易满足

3.路上可以跟旁边的老人聊天(绝大多数年轻人就算了,他们可能更愿意自己玩自己的),了解一下别人的故事也是件很有趣的事。同样在动车上基本上不开口,开口多了就要被别人嫌弃吵了。

4.个人觉得CA(餐车)的饭再不济也比盒饭好吃点,最起码是现做的,不是即使40一盒也看着也不值那个钱的微波炉加热盒饭。

5.抽烟?这个不太好说,济局的车现在也基本不让抽烟了,本来就不是好东西,戒了吧。(本人不抽烟)

6.老线有老线的风景,高铁有高铁的风景。

user avatar

自始至终不需要担心面壁的问题:
复兴式面壁:

和谐式面壁:

波音777-300ER第一排加600元额外空间座位式面壁:

普速式无忧面壁:


2.辐射范围广,相比于动车组列车可以到达更多地区:
2018年中国铁路网:

2018年中国高速铁路网:

3.车上有现炒的饭菜,不用吃40 48等一份的条条框框的盒饭。
4.停站时间长,到站后可以长时间在站台上逗留活动活动筋骨,不需要担心“请勿在站台长时间逗留,以免漏乘。”
5.对于烟民来说,车厢连接处有吸烟区,可以不用在烟瘾来的时候憋着。
6.可以携带更大的行李:普速行李长宽高之和不超过160cm,动车组130cm。
7.面对面座位在途中可以打牌等解闷,不像动车组列车调向需要征得同一排旅客的同意:

8.客流高峰期可以随便加挂车厢满足需要,动车组到16节车厢后就不能加了(目前来看):

当然加高峰车是另一回事了。
9.相对于动车组列车对天气变化影响更低,相对于动车组列车不容易因天气出现大面积晚点、停运。
10.相对于动车组列车可以说是一种慢节奏的出行方式,可以更加享受生活。
想到了再补充。

user avatar

卧铺车的话,空间会大一些,而且躺在床上比坐在逼仄狭窄的座位里舒服很多(虽然有卧铺动车组,但这玩意毕竟没普及啊);

user avatar

就没人提19K/T双人包厢可以车震么?(滑稽)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