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请问有没有类似《乌合之众》这类让人更能看清生活的书籍推荐?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有意思了。“乌合之众”这本书,读完后总有种醍醐灌顶又略带一丝不安的感觉,好像突然间窥见了人群背后那股涌动的、不那么理性的力量,也更看清了自己身处其中的时候,有多么容易被裹挟。你是不是也在生活中,遇到过类似的情况,想要更透彻地理解一些现象,甚至更清楚地认识自己?

如果说到类似《乌合之众》那样,能让你从一个更宏观、更深刻的角度去看待人与社会,从而更清晰地“看清生活”的书,我脑子里第一个跳出来的,或许是《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

你可以想象一下,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里剖析的是当下人群的心理特征,而尤瓦尔·赫拉利在这本书里,则把视角拉得更远,从遥远的石器时代开始,一路讲到我们今天生活的这个时代。他不是简单地讲历史事件,而是试图用一种非常宏观的、甚至可以说是“生物学”的视角,去解释人类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

这本书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它挑战了我们很多习以为常的认知。比如,我们总觉得人类之所以能成为地球的主宰,是因为我们比其他动物聪明,有发达的脑子。但赫拉利却提出了一个非常颠覆性的观点:真正让我们脱颖而出、形成大规模合作的关键,在于我们能够相信并传播“虚构的故事”,也就是所谓的“语词”。无论是宗教、国家、公司、法律,这些我们每天都在谈论、都在遵守的东西,本质上都是一种集体想象。

读这本书的时候,你可能会有一种“上帝视角”的感觉,看着人类这个物种,如何从茹毛饮血的原始人,一步步进化,发展出农业,再到科技革命,乃至今天我们所处的后现代社会。你会开始反思,我们今天所谓的“进步”,究竟是真的进步,还是只是换了一种形式的“集体幻想”?我们为了追求效率和舒适,有没有失去一些更本质的东西?

而且,这本书在解释社会现象时,也很少停留在表面的“人性本恶”或者“人性本善”这种二元论的判断。它更多地是从生物演化、认知革命、农业革命、科学革命这些大的脉络来解释,为什么人类会形成今天的社会结构,为什么我们会对某些事情执着,对另一些事情又随波逐流。

比如说,你可能会在《乌合之众》里看到人们为什么在群体中会失去理性,做出一些平时不会做的事情。而在《人类简史》里,你可能会看到,这种集体性的行为,可能根源于我们远古时代为了生存而形成的社会协作模式,而这种模式经过无数代的演化,在现代社会以一种我们可能并未完全理解的方式继续发挥着作用。

它让你明白,很多我们觉得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比如对金钱的追求,对名誉的渴望,对权力的追逐,甚至是我们对“幸福”的定义,很多时候都只是我们共同相信的“故事”的一部分。当你看清了这些“故事”是如何被创造、如何被传播、又如何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行为时,你对周围的世界,对身边的人,甚至对自己,都会产生一种截然不同的理解。

它不会直接告诉你“你应该怎么做”,但它会让你拥有一个更辽阔的视野,去审视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以及我们作为个体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就像《乌合之众》让你看到人群的盲目,这本书则让你看到人类整个物种的宏大叙事,以及那些支撑起这个叙事的,看不见却又无处不在的“虚构力量”。读完之后,你可能会觉得,生活中的很多困惑,很多无奈,突然间有了更深层的原因解释,也让你在面对不确定的时候,多了一份从容和洞察。

除了《人类简史》,如果你还想深入理解个体与社会互动中更微妙、更具心理学层面的东西,或许可以看看《思考,快与慢》。

这本书的作者丹尼尔·卡尼曼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他通过大量的心理学实验,揭示了我们大脑中存在的两种思维模式:一种是“系统1”,也就是我们习惯性的、直觉式的、快速的思考方式;另一种是“系统2”,是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精力、进行逻辑分析和理性判断的慢速思考。

你可能会在《乌合之众》里看到,在群体情绪的裹挟下,人们往往倾向于使用“系统1”进行判断,也就是凭着感觉走,容易被情绪左右。而《思考,快与慢》则把这个过程拆解得更细致。它会告诉你,我们的大脑是如何被各种“认知偏差”所影响的。比如,我们倾向于高估自己对事件的了解程度(过度自信偏差),我们会因为“损失”带来的痛苦而避免做出可能“获益”的事情(损失规避),我们会因为事情发生的频率而对其可能性做出错误的判断(可得性启发式)等等。

读这本书,你就像给自己配备了一个“心理雷达”。你会开始注意到,自己是如何做决定的,为什么会做出某些选择,为什么有时候会觉得“事情就是这样”,而不是“为什么事情会是这样”。它会让你看到,我们以为自己是理性的决策者,但实际上,很多时候,我们的判断和行为,都受到了潜意识中那些“自动驾驶”模式的影响。

这就跟《乌合之众》里,个体在群体中容易被煽动、被模仿的现象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思考,快与慢》更关注的是个体内部的运作机制。当你知道了这些“隐藏的规则”,你就会发现,很多让你感到困惑的人际互动,很多让你不解的社会现象,甚至是自己的一些“莫名其妙”的行为,都找到了更清晰的解释。

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不是给你灌输一套道理,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心理学实验和案例,让你自己去体会,去反思。读着读着,你可能会突然顿悟,哦,原来我当时之所以会那么想,是因为遇到了XX偏差;原来他之所以会那样说,是因为他受到了YY心理效应的影响。

当你能够辨识出这些偏差和效应,你就会开始对自己更加警醒,对他人也多了一份理解。在生活中,你会变得更加审慎,不会轻易被表面的信息所迷惑,也不会轻易被煽动。你会更清楚地看到,在看似“自然”的现象背后,隐藏着我们思维本身的局限性和运作规律。这让你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现实时,不再是那个容易被卷入漩涡的“乌合之众”的一员,而是能以一种更清醒、更独立的视角去观察和思考。

这两本书,一本让你看到人类文明的宏大图景和驱动力量,一本则让你深入到个体思维的细微之处,它们都能帮助你拨开生活的迷雾,看到事物更本质的运作逻辑,从而让你在看待世界和审视自身时,更加豁然开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废话,直接上干货~

一、《枪炮、病菌与钢铁》

为什么是欧亚大陆人征服、赶走或大批杀死印第安人、澳大利亚人和非洲人,而不是相反?为什么么小麦和玉米、牛和猪以及现代世界的其他一些“不了起的”作物和牲畜出现在这些特定地区,而不是其他地区?在这部开创性的著作中,演化生物学家贾雷德.戴蒙德揭示了事实上有助于形成历史最广泛模式的环境因素,从而以震撼人心的力量摧毁了以种族主义为基础的人类史理论。

该书记录了现代世界及其诸多不平等所以形成的原因,也是一部真正关于全世界各民族的历史。

二、《思考,快与慢》

50 年前,我们自以为可以驾驭自己的思想。但事实上,我们的行为常常被许多无法看见的因素所影响。

虽然我们身处生活这场游戏之中,但对游戏的机制却不能完全理解,偏见常常导致我们追求错误的东西。我们的感知和记忆并不可靠,对于自己心理状态的感知和记忆尤其不可靠。

三、《资本论》

在马克思主义以前。已经有了政治经济学,但那是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把“国民财富”作为研究对象,只讲物与物的关系,不讲人与人的特殊社会关系,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看成自古有之,永恒存在的东西。

马克思通过创作《资本论》,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的根本革命,为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而《资本论》也成为了共产主义理想的理论丰碑。

四、《娱乐至死》

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一切文化内容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而且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而我们也终将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在这本书中,波兹曼深入剖析了以电视为主的新媒体对人思想认识、认知方法乃至整个社会文化发展趋向的影响,令人深省。

五、《把时间当朋友》

这并不是一本时间管理类书,而是一本教我们如何开启心智的书。与时间做朋友,是我看到过关于如何对待时间最友善的说法。 市面上多的是时间管理书籍,作者李笑来说究其根源,管理时间的本质是管理自己。 管理自己,从开启自己的心智开始。

作者借用大量实验、案例、及历史,结合个人经验,教导别人该如何思考,如何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相信里面总会有一个知识点能激起你的兴趣,迫使你去行动验证,并感受到自己的进步。

六、《经济学原理》

《经济学原理》是美国经济学家N·格里高利·曼昆创作的经济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998年。

书名包含“原理”二字,自然不可能包含太多的数理上的分析经,一些约束条件的优化必然也不会包含在内。但是这本书对于很多人来说,还是可以起到一个解释作用,能简略地理解一些现象,从经济学的角度去考虑一些市场现象。

《经济学原理》主要介绍了经济学十大原理,这十大原理贯穿于书中始末,并运用它们对贸易,供求关系,销量与生产,企业行为和行业组织,劳动力市场以及宏观经济学理论进行阐述。该书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上、下两分册,上册为《微观经济学分册》,下册为《宏观经济学分册》,遵循了从微观到宏观的叙述线路。

七、《影响力》

文明的标志是人们更频繁地以不假思索的方式行动,而正是这不假思索让我们容易形成思维定势,受人摆布。

在这本书中,著名的心理学家罗伯特.西奥迪尼博士为我们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极具说服力,而我们总是容易上当受骗。隐藏在冲动地顺从他人行为背后的6大心理秘笈,正是这一切的根源。那些劝说高手们,总是熟练地运用它们,让我们就范。书中的很多原则到现在依旧能看到并且还在继续发挥作用。而且知道了这些原则及其运作方式也并不能使你避免受到它们的影响,营销是一门无休止的战争。

八、《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品德,品德决定命运。”习惯对我们的生活有极大的影响,因为它是一贯的,在不知不觉中,经年累月影响着我们的品德,暴露出我们的本性,左右着我们的成败。

书中论述的七个习惯不仅仅对于高效能人士有价值,也是人生自我修炼的信条,是非常精辟和正确的人生道理。它表达的是一种新的思想水平,强调以原则为中心,以品德为基础,要求“由内而外”地实现个人效能和人际效能。

作者把习惯定义为“知识”、“技巧”与“意愿”相互交织的结果, 知识是理论范畴,指点“做什么”以及“为何做”;技巧告诉我们“如何做”;意愿促使“想要做”。要养成一种习惯,三者缺一不可。所以说如果想养成一个好的习惯,要通过不断地阅读和观察总结来学习更多的规律和方法论,同时也要注意多实践,来获得技巧,更重要的是要打破思维定式,积极向上,让自己有意愿去做一些应该做的事。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