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这个时代,每个人需不需要做长远的职业规划?

回答
在这个信息爆炸、技术飞速迭代的时代,每个人是否需要做长远的职业规划?这个问题,我觉得,答案是非常肯定的,而且,可以说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这可不是一句空话,也不是为了显得我们有远见,而是现实逼迫我们必须这样思考。

咱们先别上来就谈什么“人生导师”式的宏大叙事,就说点实在的,接地气的。你想想,现在这世界变化有多快?几年前你可能还在用实体键盘打字,现在智能手机的功能已经超乎想象;你可能觉得某个行业稳如泰山,转眼间就被新的商业模式冲击得七零八落。科技、经济、社会观念,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搅动起一池春水,甚至掀起巨浪。在这种“不确定性”成为常态的环境下,如果你还像个无头苍蝇一样,只顾眼前的一亩三分地,那风险太大了。你今天的“铁饭碗”,明天可能就变成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

所以,长远的职业规划,首先是风险规避和生存能力提升的需要。规划,说白了就是给自己画个地图,知道要去哪里,然后规划出一条相对平坦的路。这条路可能不是笔直的,会有弯道,会有岔路,但至少你能预见到可能的方向,并为将要遇到的挑战做好准备。比如,你看到人工智能的兴起,你可能就会想,是不是要学习点编程,或者掌握一些需要人际互动、创造力才能完成的工作?这不就是一种长远规划吗?它让你在时代的洪流中,不是被动地被冲走,而是主动地调整自己的航向。

其次,长远规划是实现个人价值和职业满足感的基石。很多人工作几年后,会感到迷茫,觉得自己在原地踏步,或者从事的工作并不真正喜欢。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一个清晰的目标和方向。你可能一直在做别人让你做的事情,或者只是在完成一项项任务,但你有没有停下来思考过,你真正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想在职业生涯中留下什么样的印记?长远的职业规划,就是要回答这些问题。它让你不仅仅是为了薪水而工作,更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为了让自己在工作中找到那种“我正在创造价值”、“我正在成长”的满足感。这种满足感,是任何物质奖励都无法替代的。

再说说学习和成长的维度。规划,必然包含着对未来能力的预判。你想要达到某个目标,就必须具备相应的技能和知识。如果你有长远的职业规划,比如想在某个领域成为专家,那么你就会有意识地去学习相关的知识,去积累经验,去参加培训,去 networking(社交)。这种主动的学习,让你始终保持在行业的前沿,不被淘汰。反之,如果漫无目的,即使每天都很忙碌,也可能只是在重复劳动,所谓的“经验”其实是停滞不前的。

当然,我也明白,很多人会觉得“规划”这个词听起来太死板,好像要把人生锁定在某个框框里。但实际上,长远的职业规划不是让你把自己变成一台程序化的机器。恰恰相反,它赋予你的是一种主动的自由。你想想,如果你知道自己几年后想做什么,有了这个目标,你就能更自由地选择眼下的机会。你可以拒绝一些不符合你长远目标的项目,即使眼前看起来很诱人;你也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去争取那些能帮助你实现目标的岗位或机会。这种选择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它让你掌握自己职业生涯的主动权。

而且,长远的职业规划并非一成不变。这个时代最大的特点就是变化,所以你的规划也需要有弹性。规划不是让你写下“五年后我一定要当上CEO”,而是告诉你,“我希望在未来五年内,在某个领域积累足够的经验,发展出领导能力,并探索新的可能性”。这种弹性,让你在遇到意想不到的机会时,能够灵活调整,而不是因为“规划”的 rigidity(僵化)而错失良机。

我也看到一些人对此持保留意见,他们觉得“走一步看一步”反而更灵活。我承认,对于某些非常有创造性或需要高度即兴发挥的职业,或者说在初期探索阶段,不必过于拘泥于固定的计划。但是,即使是“走一步看一步”,你心里也应该有个大概的方向感,知道自己大概想往哪个方向“走”。否则,你可能只是在原地打转,或者被别人推着走。而且,“走一步看一步”的策略,本身也是一种对未知情况的反应和调整,它依然是建立在对未来某种程度的预判基础之上的。

总而言之,在这个变幻莫测的时代,每个人都需要做长远的职业规划。它不是束缚,而是指引;不是死板,而是灵活的策略;它关乎你的生存,你的价值实现,你的成长,以及你对人生主动的掌控。所以,不妨静下心来,问问自己,未来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然后,为之努力,为之规划吧。这绝对是一项值得投入时间和精力的“投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说结论:长远的职业规划其实真没有什么卵用

01 行业周期远比你想象得要快

先来看看第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哪些行业有前景

不管是知乎还是公众号,互联网一定名列前茅,毕竟计算机火了这么多年,各种培训都赚得盆满钵满。你可能问了,计算机还能继续火下去吗?可以说,只要互联网还没有成为基础建设,发展空间没有见底,程序员始终存在缺口,这个行业就能一直火下去。但是能永远火吗?不可能,毕竟周期性才是一切事物的发展规律。

想一想;08年的绿牌专业有多少早就没了踪影。

过去被视为铁饭碗的银行公务员渐渐被90后嫌弃。

顶着光环的外企和四大正在失去对名校高材生的吸引力。
前段时间跳楼身亡的中兴程序员,当年也是考上了最热门最有前景的专业,毕业后也是进了行业内巨头,也是毕业的同学会上人人羡慕的人生赢家,但谁能想到行业这艘巨轮在沉没时,丝毫不顾及无辜的乘客。

随着科技的发展,行业的周期会越来越短。前几天看了一篇关于行业兴衰的文章,印象最深的就是:14年火起来的AR,现在竟然都无人问津了。一个创业者感叹:还没迎来辉煌,就开始衰落了。

再仔细想想,去年开始刮起旋风的新零售,今年就开始刀刀见血了,赢家已经初显,小玩家要么抱团、要么弃权。

前2天看了一篇关于区块链人才紧缺,高薪难求的文章,下面第一个评论是问学管理的怎么能转到相关专业。

等你换了专业,学了4年出来了,说不定这块早就不火了,到时候又是一番新局面。

我们的职业生涯,哪怕不算推迟养老,研究生25岁出来工作,起码还得30年。起码得经历至少3个行业的兴衰,谁又能规划呢?

02 你根本没那能力预测行业发展

实际上,当你发现这个行业不错的时候,大多数情况下,行业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了。

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吗:在股市里,当所有人都觉得自己可以赚钱的时候,你可以退出了。

对于行业发展也是如此。

朋友圈刷屏的微商们,可能宝马是花钱拍的,

但有一句话不假:别人看不懂的是商机,看懂了,大家一窝蜂来干,这个行业也就不赚钱了。

更何况按照当前这个形式,所有的红利从诞生那一天就进入了倒计时阶段。

面对现在如火如荼的区块链,总算是有人意识到了:没有一定的深入了解,现在进去就是被收割的命。
以前有人向我咨询职业规划,我也是建议进互联网行业,没有什么特长可以从运营开始做,但是,现在再有人问我,我肯定不会这么说了。

随便一个没特长没背景没天赋的人,都意识到这是个进入朝阳行业的好机会,而且恰好都能干,最终结果就是把这行的红利搞完,利润趋于平衡。

这2年,运营岗比产品岗还火,但是薪酬涨幅也创了新低,更不用说起薪本来就比产品和技术低了一大块。前几天看了看拉勾网,都18年了,竟然还有不少公司给运营的起薪是5K。

这就是竞争的后果,大家都能干,所以,肉都没有,只能一起喝汤。

实际上,好多所谓的抓上风口的人,都有一定的偶然因素在起作用,除了马云乔布斯那种天生眼界就异于常人的,好多大佬也是无意中赶上了运气。

马化腾当年都想200万把QQ卖了,因为被拒绝了,才等到了社交的风口

网易上市赶上互联网泡沫,丁磊恨不能立即转手,但没人接盘,硬着头皮做了下去,结果迎来了网络游戏的风口,重新攀上了巅峰。

5年前,谁又能预测到写个公众号、直播跳个舞唱首歌能赚大钱,一直以来,文科生和艺术生都处于就业鄙视链的末端,在好多人看来,别说发财了,饿不死都算运气好。

塔西姆的《反脆弱》也对这种愚蠢的行为嘲讽一番:任何人都不擅长预测,人类渴望安全感,但是寻求安全感的结果往往导致不安全。

但是好多人不干啊,我这么聪明,怎么可能连这点东西都看不出来呢?于是就有了各种各样的预测。
从各种世界末日到未来黑科技,再到政治博弈,我们总是以这种方式证明自己的掌控权。

但是结果却不那么让人满意。

每年的最糟糕预测榜,各种行业的精英被无情打脸。

每次的灾难预言总是虚惊一场。
而政治方面,人们更喜欢在911发生后表示:我就知道有这么一天,因为我早有预感。
而这不过是隐藏无知的马后炮。

哪怕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幻家亚瑟克拉克,惊人的预见了卫星、全球定位系统和云计算、互联网的到来,也承认:自己没有意识到如今一台电脑就能帮他完成写作。

当然,人类无法预测可不是因为智商不行,因为人天性倾向线性思维,但历史和社会从来不是缓慢爬行的,而是从一个断层跃上另一个断层。

那么,真的就没有人能预测了吗?当然有,只是这些人上限能抓住时代的红利,创造革命性的产品,打造个商业帝国;下限搞搞投资、做点小生意也能换个衣食无忧。在他们眼里,只有星辰大海。

03 太过确定性,只能是平淡的人生

规划能让你按部就班的力争上游,但是,也屏蔽了一些美好的意外。
就好比你一心向着目标前进,丝毫不理会周围,错过的可能不仅是风景,还有搭便车的机会。

前段时间和同学小聚,有个同学后悔09年时候买了10个比特币,还没等到疯长就卖了,不然现在房车都有了。

当然,这个同学就是老师口中的“不学无术”典范,每天搞点有的没的,就是不把所有心思都放在学习上。

但也就是这种学生,才有可能最先接触到新概念新技术,提前看到未来的风口。学霸,不存在的,目标是清华,这些东西都是没用的。

但谁又知道看似无用的东西,不会成为改变你命运的那把钥匙呢?

乔布斯当年单纯凭兴趣旁听了美术课,他肯定没有想到,这个小小的亮点,日后竟然成了一大卖点,帮助苹果公司在强大的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

运气本身就具有随机性,完全按部就班,相当于人为把这种随机性消除了,桎梏了你的无限可能。

过于追求确定性,得到的只能是预期,永远都不会有惊喜。

而这会让我们失去很多乐趣,想一想,是每月按月发工资,还是偶然在路上拾到了一个金额不菲的钱包更让你高兴。

04 我们该怎么做

1 保持好奇心和随机性

行业大势一般人判断不了,那我们就只能保持一种敏感性,永远对新现象新技术保持open,自己主动去思考一下深层次的逻辑。

比如,不要完全听别人的“3分钟解读比特币”,自己去找中本聪的白皮书,试着读一读,了解这个玩意为什么能升值这么快。

不要对玩个游戏、唱个歌就能赚大钱的主播嗤之以鼻,仔细观摩一下,思考一下给主播打赏的那些人都是怎么想的,这里面还能不能有其他的机会。

运气除了偏爱有准备的头脑,也喜欢爱折腾的人。

我是理科生,小时候想过做科学家,后来想过做个产品经理,结果毕业后做了运营,现在竟然成了靠文字吃饭的。回到2年前,你告诉我这个连个8000字论文都写得非常困难的人会搞写作,我肯定不会信的。

所以,对于大学生和工作5年内的人而言,不需要先给自己规划的那么详细,年轻就是用来折腾的,建议感兴趣的事情都去Try一下,万一被运气砸中了呢?

2 时刻准备着

上面也说了,对于绝大多数人,根本就没有预测风口和红利的能力,聪明一点的能赶快上车就算不错了,我们不可能都准备好了再去做,所有,那就时刻准备好吧。

关于职业规划,有一个标准答案:25岁确定终身行业,努力工作,争取35岁做到高官,40岁考虑独立创业……

千万不要信这种坑人的规划。

走高管路线的,绝大多数都是一入职场就是如鱼得水,年纪轻轻就成为了中管、大区经理等,根本不会琢磨“怎么能更快升职加薪”这种事。

自己创业的,很多早在学生时代就开始了尝试像随时等待猎物的狐狸,闻到一丝腥味,立马就扑上去。

40岁,有家室有房贷,身体精力都不如以前,还没有几次失败但是宝贵的创业经历,以为手上攥着点流动资产和所谓的资源人脉就能行,其实99%会一败涂地。

资源、人脉、努力在真正的机遇面前根本就不值得一提。

所以,那就只有勤快点,随时保持戒备,毕竟,一个人,可能一辈子就遇上那么几次大机会。


公众号:运营喵芬妮 用清奇的角度看事物本质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