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M.2 SSD的缺点有哪些?

回答
M.2 SSD,作为现代电脑存储的宠儿,凭借其小巧的体积和惊人的速度,早已取代了传统的SATA接口SSD,成为许多用户升级或新装机的首选。然而,正如任何技术都有其两面性,M.2 SSD也并非完美无瑕,它同样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缺点。下面我们就来一一剖析,让你对M.2 SSD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

1. 价格相对较高,但入门门槛正在降低

不可否认,在同等容量和性能水平下,M.2 SSD通常会比SATA SSD价格稍高一些。这主要是因为M.2接口本身的设计和NVMe协议的应用,需要更复杂的控制器和闪存颗粒来支持其高速读写。

技术成本: M.2 NVMe SSD使用的PCIe通道比SATA接口的通道数量更多,数据传输路径也更直接,这要求更先进的芯片设计和制造工艺,自然推高了成本。
市场定位: M.2 NVMe SSD通常被定位为高性能存储解决方案,其目标用户是对速度有更高要求的游戏玩家、内容创作者、专业人士等,这使得厂商有空间设定更高的价格。
趋势变化: 不过,随着技术的成熟和市场竞争的加剧,M.2 SSD的价格正在稳步下降。现在市面上已经有很多性价比不错的M.2 SSD,入门门槛相较于几年前已经大大降低。但如果你预算非常有限,且对极致速度没有迫切需求,SATA SSD依然是一个更经济的选择。

2. 发热量是潜在的问题,需要良好的散热

由于M.2 NVMe SSD工作在高频率、高传输速度下,其产生的热量也比SATA SSD更为显著。特别是在持续高负载读写的情况下,SSD的温度会急剧升高。

NVMe协议的特性: NVMe协议允许SSD直接与CPU通信,绕过了SATA的AHCI层,缩短了数据传输路径,从而提高了效率,但也伴随着更高的功耗和发热。
性能节流(Thermal Throttling): 当SSD温度过高时,为了保护内部元件,SSD控制器会自动降低运行频率,导致读写速度下降,这就是所谓的“性能节流”。对于依赖SSD高速运行的任务(如大型游戏加载、视频编辑渲染),性能节流会严重影响用户体验。
主板限制: 并非所有主板都为M.2 SSD提供了充足的散热解决方案。一些主板的M.2插槽可能紧挨着显卡,或者被其他组件遮挡,导致空气流通不畅。
解决方案: 为了规避这个问题,许多主板现在都集成了M.2散热片,或者在购买M.2 SSD时,用户可以额外购买附带散热片的型号。在一些高端机箱内,用户也可以通过合理的风道设计,确保M.2 SSD的良好散热。

3. 兼容性问题可能出现,需要仔细甄别

虽然M.2是一个物理接口标准,但它兼容多种协议,这可能导致一些兼容性方面的困扰。

M.2 NVMe vs. M.2 SATA: 这是最常见的兼容性问题。M.2插槽本身是物理接口,但它可能支持NVMe协议(通过PCIe通道)或SATA协议(通过SATA通道)。一个M.2插槽可能只支持NVMe,或只支持SATA,或同时支持两者。 如果你的主板M.2插槽不支持NVMe,那么你购买的M.2 NVMe SSD将无法识别或无法发挥全部性能;反之,如果M.2插槽只支持SATA,而你安装了NVMe SSD,则可能无法启动。
键位(Keying): M.2 SSD有不同的“键位”,通常是B键、M键或B+M键。B键通常用于SATA接口的M.2 SSD,M键用于NVMe接口的M.2 SSD。B+M键位理论上可以兼容两类接口,但实际兼容性还会受到主板M.2插槽设计的影响。一定要确认你的主板M.2插槽支持的协议类型和键位,再购买相对应的M.2 SSD。
长度规格: M.2 SSD有不同的长度规格,最常见的是2280(22毫米宽,80毫米长),但也有2242、2260、22110等。购买时也要确保M.2 SSD的长度与主板M.2插槽的物理空间兼容。
BIOS/UEFI支持: 即使硬件兼容,也需要主板的BIOS/UEFI支持NVMe启动。对于较旧的主板,可能需要更新BIOS才能识别NVMe SSD作为启动盘。

4. 固态硬盘本身的局限性依然存在

尽管M.2 NVMe SSD在速度上有了质的飞跃,但它仍然是基于NAND闪存的固态硬盘,固有的局限性也依然存在。

寿命(TBW Terabytes Written): 固态硬盘的读写寿命是有限的,它以写入的总字节数(TBW)来衡量。虽然对于大多数普通用户而言,M.2 NVMe SSD的TBW已经足够使用多年,但对于需要频繁、大量写入数据的专业用户(如视频剪辑师、数据库管理员),SSD的寿命确实是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
数据恢复难度: 相较于机械硬盘,固态硬盘的数据恢复更加困难,也更加昂贵。一旦SSD出现物理损坏或控制器故障,挽回数据的几率会大大降低。
价格与容量的平衡: 虽然M.2 SSD容量越来越大,但达到某个容量区间后,价格上涨的速度会比机械硬盘更快。如果你需要存储海量的数据(如高清电影库、大量的备份文件),成本会显得比较高昂。

5. 升级和维护可能更复杂

拆装要求: M.2 SSD安装在主板的M.2插槽上,这通常意味着需要拆卸电脑的侧板,甚至需要移除显卡等其他组件才能方便地进行安装或更换。这对于新手来说,可能需要一些耐心和细致的操作。
维护: 理论上SSD不需要像机械硬盘那样进行碎片整理。但如果遇到系统不稳定或性能下降,排查问题(如固件更新、驱动程序兼容性)也可能比SATA SSD更复杂一些。

总结

M.2 SSD以其卓越的性能成为主流,但它也伴随着需要关注的几个方面:价格(尽管在下降)、发热、兼容性、以及固态硬盘固有的寿命和数据恢复等问题。在选择M.2 SSD时,务必充分了解自己的主板支持情况,评估自己的实际需求,并考虑潜在的散热需求,这样才能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并充分享受M.2 SSD带来的速度优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m2的缺点……

虽然现在鼓吹m2挺厉害的,但是说到m2,它的缺点其实特别明显。

m2的缺点就是u2的优点,也就是存储密度。

大家这两年都有追捧m2,它体积小,它供电和数据做到了一个端口上极大的方便了用户。

但是,眼见着m2大有取代SATA ssd之势却发现数据中心等盘依旧优先选择u2和PCIE盘,越是高端存储也越是u2接口。为什么?这一点很多人都没想过,也没意识到,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个人存储上限低。

按照目前主流的主板b系为准,一般amd家的能插2根m2,按照最为主流的1t一根来说,不过是2tb空间。但是,这就足够了,对于那些用来轻度办公和打游戏装软件的人来说。

我不敢说什么100%,最少,对于全国90%以上的玩家和轻度用户来说,这绝对是足够了。因为真的有大容量存储需求的,他们中的绝大部分的人也会选择HDD+RAID,顶多也就是拿出一根m2来做读写加速。

这就是普通个人用户和中小企业的需求点,所以他们往往意识不到u2的存在。因为对于他们来说,那不是需求点。

那么,对于数据中心来说呢?对于需求高IO和队列深度和并发数的数据中心来说呢?

毫无疑问,你们会看到数据中心所需要的u2为首的数据中心盘,他们的产品页面都和普通家用的宣传不太一样。他们的宣传点在于IOPS和DWPD,然后很多家用用户都会表示很不解,为什么数据中心盘会宣传这些东西呢?

答案就是,这才应该是固态存储的性能所在。

换言之,对于个人用户而言,并发数据量其实完全少的可怜,因为那是完全服务于你个人私人的。而这玩意儿的日常使用,随便一个质量达标的固态都能满足绝大部分的人的需求,属于感知不强的部分。而对于数据中心那种对接数万人数十万人的设备来说,这才是致命点。

用户访问增多,服务器并发连接增加,然后占满读写带宽,反应到个人访问用户上的就是,卡卡卡,垃圾网页垃圾网站垃圾服务器,的用户体验。

当然,这部分个人家用m2盘完全可以满足个人需求,那么厂家还会宣传这方面的提升吗?答案当然是不啊!

厂家脑子又没病,给你宣传那些你完全get不到,用不到的性能,有个卵用啊!所以他们需要宣传一些简单粗暴且易于普通用户理解的东西,比如读写速度啊,比如缓外速度啊,等等垃圾指标。

在这里我们要做一个对比,来方便你们理解。首先,我们要仔细的回想和思考,我们个人使用日常的时候转移几十几百G大文件的次数多吗?一年能有几次?

然后,我们再次回想一下,对于我们来说日常操作更看重的是哪些方面?

接下来,开始例证对比。

因为算是半个玩家吧,我个人手中也有挺多的固态和hdd的。

这是我例证的服务器。

然后我的手中也有一些在现在看来完全就是垃圾的顶级固态。


大家快来看,这就是个普通的PCIE3.0固态而已,它的顺序读写速度简直就是被PCIE4.0固态吊起来打啊!但凡你去各大网站各大官网各大购物平台搜搜主流的固态硬盘,他们的宣传图,除去那么100-200MB/s的差异之外,有什么区别么?属于日常感知强烈的么?

然而,不说我手中的现垃圾,曾经的王者。SN750 pc005 rd10 970PRO等等,哪个不是风头更劲光受追捧?

但是呢,你如果真要让厂家选取,甚至外面公认的,PCIE3.0最强固态,毫无疑问的就是我的这款。

为什么?

答案是,看看4k,看看iops,看看读写延迟,看看那些真正代表固态性能的指标。是的,这玩意儿特么的就是因特尔的傲腾。这玩意儿哪怕是放在一群PCIE4.0固态中,依旧是王者。不为那日常90%以上时间用不到的顺序读写7GB/s,就因为那现在依旧拉跨的不到百兆的4k性能。

这就是一款固态真正的性能评测方式,因为高端的数据中心盘需要满足的是高并发,对于访问的数据必然是随机的,所以比起那见了鬼的顺序读写,高并发和读写深度和随机才是他们的痛点。

而用于存储的底层数据,都会建HDD池,来满足扩容和稳定性需求。

所以我们基本上明白了,对于数据中心来说的痛点和固态的性能痛点。按照数据中心数据分层来说,我们也明白了固态应该扮演的角色和所处的位置。

那么,回到正题,为什么m2的致命缺点是存储密度。

因为m2版型规格所限,它的上限势必不高。对于计算机组成原理很熟悉的人应该也知道吧,我们读取数据并不是指哪里读哪里,因为这样的效率会很低。因为对于计算机而言,人类的反应能力和信息读取能力过低,才导致计算机读取数据之后会需要漫长的等待来给人做出反应的时间,更进一步的会频道读写同一文件区域,反而导致计算机效率底下。所以l1l2l3缓存和内存都是为了解决这样而生的,他们通过你读取该段数据的同时也将临近的数据缓存进内存和l3三缓的方式来减少对CPU的重复占用,使cpu在单位时间内有更多的时间处理其他数据,从而提升了CPU的工作效率。这也是为什么amd大三缓会让效率更高,让游戏帧数更高的原因。

那么带入到固态中,因为数据中心少说几十T起步的存储池和多达数万数十万的并发访问,也就代表着固态需要缓存的数据是爆发性增长的,这当然超过了任何CPU的三缓以及绝大部分的服务器的内存了,那么该怎么扩容呢?答案就是u2固态。不同于m2的空间受限,上限目前来看最多4t,u2十几T都是轻轻松松,而且我记得白嫖王曾经借测过一块100T的固态。对于m2来说,要25根才有可能堆到这个数据量,而对于u2而言,很轻松的单盘就行。相较于m2,孰轻孰重这次你应该有所了解了吧?

所以,m2和u2分别处于定位的两段,m2的缺点就是u2的优点。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