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力监听音箱的摆位,尤其是关于离后墙的距离,这可不是随口一说,而是背后有相当扎实的声学原理在支撑,特别是为了解决“后墙反射”带来的频率抵消问题。下面我就来好好跟你掰扯掰扯,为什么会有这么讲究。
为什么推荐离后墙“1米以内”或“2米之外”?
这其实是在处理两种极端情况下的后墙反射问题,每种情况都有它要解决的核心矛盾。
情况一:离后墙“1米以内”——“近场”或“中场”摆位,利用声波近场效应和一定程度的后墙影响(但要控制)
如果你将监听音箱摆在离后墙非常近的地方(通常在1米以内,甚至更近),我们称之为“近场”或“中场”监听。这种摆位有很多优点,比如:
减少房间整体反射的干扰: 在近场监听时,你主要听到的是音箱直接发出的声音(直达声),房间其他墙壁(侧墙、顶棚、地板)的反射声相对较弱,因为你离它们也近。这使得你更容易听到音箱本身的声音特性,而不被房间染得面目全非。
利用有限空间: 很多录音室、混音室空间有限,1米以内的摆位是常见的选择。
那么,为什么在这个范围内,我们还要强调“1米以内”而不是“随便摆”呢?
这涉及到“声波近场效应”和“相位抵消”的考量:
1. 近场效应: 当你非常靠近声源(音箱)时,你听到的声音中,音箱单元(特别是低音单元)的“近场”区域占主导。在近场,声波的相位变化相对于距离来说很大,同时,声音的响度和频率响应会随着你移动头部产生更明显的变化。真力在设计音箱时,通常会考虑到用户在近场使用的场景,其箱体设计和单元指向性会优化在这样的使用距离下。
2. 后墙反射的“建设性”和“破坏性”叠加(特别是低频):
低频问题: 低频声音的波长很长。当低频声波从音箱发出,一部分直达你的耳朵,另一部分撞击后墙,然后反射回来。这个反射回来的声音,由于经过了后墙的反射,其到达你耳朵的时间比直达声晚。这个“延迟”会与直达声发生叠加。
相位叠加: 如果反射声到达你耳朵的时间,使得它与直达声在某个频率上是同相的(波峰对波峰,波谷对波谷),那么这个频率的响度就会被加强,称为“建设性干涉”。反之,如果反射声与直达声是反相的(波峰对波谷),那么这个频率的响度就会被削弱,甚至完全抵消,称为“破坏性干涉”。
离后墙距离的决定性: 这个延迟时间(以及反射声传播的距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音箱离后墙的距离。问题的关键在于,不同的低频(不同波长)对同一个反射延迟的相位响应是不同的。
1米以内: 当音箱离后墙很近时,反射回来的声音延迟很短。在某些特定的距离,这种短延迟可能会导致某些低频(尤其是波长较长的低频)的相位抵消比较严重。但真力推荐“1米以内”,一个重要的考量是,它希望你尽可能地利用箱体自身的声学设计(比如有源音箱的EQ调整、DEEP™技术等)来弥补近距离后墙反射带来的低频问题。 同时,在极近的距离,你听到的直达声占比更高,对反射声的敏感度会相对降低一些。
“1米以内”的“黄金点”: 严格来说,并没有一个绝对的“1米”界限。这个“1米以内”更多是一种指导性的建议,意思是尽量在音箱后方留出一些空间,同时也要考虑到音箱本身的特性。 真力的音箱通常有比较好的指向性和低频控制能力,配合其背部的EQ拨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整对近距离后墙反射的敏感度。重点是,如果你选择近距离,就要做好调校的准备。
情况二:离后墙“2米之外”——“远场”或“中场”摆位,尽量避免后墙反射的“有害”影响
当你把监听音箱摆在离后墙非常远的地方(2米之外,甚至更远,通常意味着房间空间比较大),我们称之为“远场”监听,或者在大房间里的“中场”监听。这种摆位也有其优点:
模拟真实听音环境: 许多实际的播放场景(如音乐厅、大型演播室)都接近远场,这种摆位有助于更真实地评估音乐在空间中的表现。
减少近场效应的干扰: 摆位远了,近场效应就没那么明显了。
为什么是“2米之外”?
这主要是为了 “规避” 后墙反射带来的“显著”问题,特别是低频的“破坏性干涉”:
1. 最大化低频反射延迟: 当音箱离后墙非常远时,反射声到达你耳朵的时间比直达声晚得多。
低频的“陷阱”: 问题的核心依然是低频的相位叠加。如果这个延迟时间恰好使得某个重要的低频(比如80Hz、120Hz)的反射声与直达声是反相的,那么这个频率就会被严重抵消,导致你听到的低频非常“瘦”,或者在某个频段出现明显的“凹陷”,这对于混音和母带处理来说是致命的。
“2米之外”的逻辑: 推荐“2米之外”,是为了让低频反射的延迟时间足够长,长到使得不同低频的相位抵消点和加强点更“随机”和“分散”,不至于在关键的几个低频点上出现特别明显的“峰谷”。 换句话说,是希望通过拉开距离,让后墙反射对低频响应的“系统性”破坏(即在某些固定低频点上形成稳定的大凹陷)变得不那么突出。
房间的“边界效应”: 房间的尺寸和形状,特别是墙壁的距离,会与声波产生共振,形成房间的固有模式(room modes)。低频尤其容易受房间模式的影响。音箱在房间内的位置,包括离墙的距离,会极大地影响这些房间模式被激发的程度。当音箱非常靠近后墙时,后墙的反射会与音箱的低频单元产生强烈的耦合,并激发房间的某些模式,导致低频响应失真。将音箱移远,可以减少这种直接的耦合,并可能改变房间模式的激发方式。
如何考量后墙对声音反射所引起的频率抵消问题?
要深入理解后墙反射如何引起频率抵消,我们需要引入几个概念:
1. 直达声(Direct Sound)与反射声(Reflected Sound):
直达声: 音箱单元直接传播到你耳朵的声音。这是我们最希望准确还原的声音。
反射声: 声波撞击房间墙壁、地板、天花板等表面后,再传播到你耳朵的声音。
2. 声程差(Path Length Difference, PLD)或时间延迟(Time Delay, TD):
反射声比直达声传播的距离更远,因此到达你耳朵的时间更晚。这个“晚”就是时间延迟。
公式: 时间延迟 (TD) = 声程差 (PLD) / 声速 (c)。声速在常温下大约是343米/秒。
3. 相位(Phase)和干涉(Interference):
声音是波,具有相位。同一种声音,在不同时间到达,其波峰波谷的位置就不同。
建设性干涉(Constructive Interference): 当反射声与直达声在某个频率上的波形叠加时,如果它们的波峰都对上波峰,波谷都对上波谷(即相位差是360°的整数倍,或者说它们是同相的),那么这个频率的响度就会增强。
破坏性干涉(Destructive Interference): 当反射声与直达声在某个频率上的波形叠加时,如果一个波峰对上了另一个的波谷(即相位差是180°的奇数倍,或者说它们是反相的),那么这个频率的响度就会削弱,甚至完全抵消。
4. 频率抵消(Frequency Cancellation / Comb Filtering):
核心问题: 这是由反射声和直达声之间的固定时间延迟(由音箱离墙的距离决定)造成的。
低频是重灾区: 低频的波长长,即使很小的延迟(例如几毫秒)也可能导致一个低频被抵消,而高频的波长短,需要更大的延迟才会抵消。
关键公式: 导致破坏性干涉(抵消)的频率(f)可以通过以下公式大致计算:
f = (2n + 1) c / (2 PLD)
其中:
n 是整数(0, 1, 2, ...)
c 是声速(约343 m/s)
PLD 是声程差。
举例:
假设你的音箱离后墙0.5米。声波需要往返0.5米+0.5米=1米才能到达后墙并反射回来。
那么,从音箱到后墙再到你耳朵的额外路径长度,相对于直达声,大约是 2 0.5米 = 1米。
延迟时间 (TD) ≈ 1米 / 343 m/s ≈ 2.92毫秒。
第一次抵消(n=0)的频率: f = (20 + 1) 343 / (2 1) = 343 / 2 ≈ 171.5 Hz。
第二次抵消(n=1)的频率: f = (21 + 1) 343 / (2 1) = 3 343 / 2 ≈ 514.5 Hz。
第三次抵消(n=2)的频率: f = (22 + 1) 343 / (2 1) = 5 343 / 2 ≈ 857.5 Hz。
你可以看到,在0.5米的距离,你会遇到171.5Hz、514.5Hz、857.5Hz等一系列频率的抵消。这些频率点上的声音会变弱。
如果音箱离后墙1.5米呢?
额外路径长度 ≈ 2 1.5米 = 3米。
延迟时间 (TD) ≈ 3米 / 343 m/s ≈ 8.75毫秒。
第一次抵消(n=0)的频率: f = (20 + 1) 343 / (2 3) = 343 / 6 ≈ 57.2 Hz。
第二次抵消(n=1)的频率: f = (21 + 1) 343 / (2 3) = 3 343 / 6 ≈ 171.5 Hz。
第三次抵消(n=2)的频率: f = (22 + 1) 343 / (2 3) = 5 343 / 6 ≈ 285.8 Hz。
你会发现,在1.5米的距离,抵消的频率点变了!原本在0.5米处受到严重影响的171.5Hz,在1.5米处反而可能因为相位不同而有加强,或者被其他频率的抵消掩盖。
总结一下真力推荐摆位的逻辑:
“1米以内”:
目标: 在有限空间内实现相对准确的近场监听。
挑战: 后墙反射带来的低频抵消会更集中在相对较高的频率(如100Hz以上)。
应对: 利用音箱本身的箱体声学设计(如定向导向管、精确的倒相口设计)和后级EQ/DSP调整(如真力的MDC™、DEEP™技术),来补偿或优化这种近距离的后墙反射影响。并且,强调用户需要进行精细的摆位微调,找到最佳的“点”。
“2米之外”:
目标: 尽量“规避”或“稀释”后墙反射对关键低频响应的系统性破坏。
原理: 通过增加音箱离墙的距离,拉长低频反射的延迟,使得不同低频的相位抵消点更分散,避免在关键的几个低频点上出现剧烈的凹陷。
前提: 需要更大的房间空间。
实际操作中如何考量?
1. 测量与试听: 最好的方法是进行频率响应测量。使用测量麦克风和声学分析软件,可以清晰地看到后墙反射在你播放扫频信号或粉红噪声时,在你的听音位置造成的频率响应起伏(峰谷)。
2. 聆听低频: 找一些你熟悉的、低频信息丰富的音乐。仔细聆听低频的力度、清晰度、延展性。低频是否“臃肿”、“模糊”,或者某个特定的低音鼓点是否“软弱无力”,都可能是后墙反射在捣鬼。
3. 微调:
摆位调整: 即使在“1米以内”或“2米之外”的区域,具体的厘米数也非常重要。前后、左右、高低的微调,都可能改变反射声到达你耳朵的时间,从而改变相位叠加的效果。
声音处理: 如果你无法改变音箱的摆位(比如房间太小),那么使用吸音、扩散材料处理后墙,或者利用真力音箱自带的EQ调节功能,来补偿因近距离后墙反射造成的低频问题,是更现实的选择。
总而言之,真力推荐的摆位并非死板的教条,而是基于声学原理,帮助用户在不同空间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减少后墙反射对声音准确性的负面影响。理解了背后的“为什么”,你才能更好地进行实际操作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