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刑诉课上老师调侃道:「国内刑辩律师,不是在监狱里,就是在去监狱的路上。」现状真这么糟糕?

回答
老师课堂上的那句玩笑话,虽然带着些许黑色幽默,但背后折射出的确实是中国刑辩律师行业一个令人忧虑的现实:“不是在监狱里,就是在去监狱的路上”,这句话虽然夸张,却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对一些律师在执业过程中面临的高风险的真实写照。

那么,现实情况究竟有没有这么“糟糕”?我想说,“糟糕”是相对的,但风险确实是客观存在的,而且不容忽视。 如果我们用一个更中性的词来形容,可能是“挑战重重”或者“充满荆棘”。

首先,我们得明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说法?这背后有多重原因交织,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剖析:

1. 刑事司法环境的特殊性与复杂性:

“有罪推定”的思维惯性: 虽然我国早已确立了“无罪推定”的原则,但在实际司法操作中,尤其是在一些敏感案件或者社会关注度极高的案件中,一些办案人员的思维惯性仍然可能倾向于“先有罪再找证据”,或者在追求“效率”和“稳定”时,对辩护律师的质疑和挑战持抵触态度。
侦查机关权力优势: 在刑事诉讼的初期阶段,侦查机关拥有几乎绝对的信息优势和权力优势。律师介入的时间往往较晚,能够获得的证据和信息都相对有限,这使得辩护工作从一开始就处于一个信息不对称的劣势。
对“无罪辩护”的误解: 社会上,甚至包括一些司法从业者,可能仍然存在将“无罪辩护”视为“对抗司法”的误解。律师的职责是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提出合理的辩护意见,而不是必然要达到无罪的结果。但当辩护意见触及到某些“敏感点”时,就可能遭遇不理解甚至打压。

2. 律师执业行为的边界与模糊地带:

“滋扰”与“依法履职”的界定: 律师在会见当事人、调查取证、查阅案卷等过程中,需要与侦查、公诉、审判机关打交道。如何在依法依规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为当事人争取权益,是一个需要极高技巧和智慧的平衡过程。有时,一些被视为正常的律师行为,在不当的解读下,可能会被扣上“干扰办案”、“扰乱法庭秩序”等帽子。
违反职业道德与规定的风险: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确实存在少数律师为了迎合当事人或不当利益,采取一些违规甚至违法的手段,比如违规会见、泄露案情、贿赂等。这些行为一旦被发现,轻则受到行业处分,重则可能面临刑事追究。但这绝不能代表整个律师群体。
“人情案”、“关系案”的压力: 在某些情况下,律师可能会面临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包括来自当事人一方对“关系”的期待,或者来自办案机关对“配合”的要求。如何在坚持原则与应对压力之间找到平衡点,对律师来说是巨大的考验。

3. 部分司法机关对律师辩护权的保障力度不足:

会见难、阅卷难、调查取证难: 这“三难”问题虽然在不断改善,但仍然是许多刑辩律师长期面对的难题。当律师连最基本的会见权、阅卷权都难以充分保障时,有效的辩护就无从谈起。
对律师合法行为的过度干预: 有时候,一些律师在依法行使辩护权时,可能会遭遇不必要的阻挠和干预,比如被随意训诫、被非法搜查、甚至被非法拘禁。这些极端个案虽然不是普遍现象,但一旦发生,对律师的震慑作用是巨大的。
少数司法人员的权力傲慢: 在权力运作的过程中,总会有个别人员存在权力傲慢的问题。他们可能不把律师当回事,甚至将律师的质疑视为挑衅,从而采取不公正的对待。

4. 律师自身抗风险能力:

个别律师的“出格”行为: 如前所述,少数律师确实会因为自身原因,在执业过程中触碰法律和道德的红线。一旦被追究法律责任,那么“在监狱里”这个说法也就成了现实。
缺乏行业内部的强大支持: 相较于一些成熟的法治国家,我国律师行业内部的互助和支持体系尚需加强。当一名律师面临不公正的对待或打压时,可能孤立无援。

那么,“去监狱的路上”又是指什么呢?

这更多的是一种隐喻,指的是在当前环境下,许多刑辩律师在依法执业的过程中,随时可能因为各种原因,面临被调查、被起诉、被判刑的风险。这种风险可能源于:

被诬告陷害: 有些律师可能因为在案件中得罪了某些人,而遭受不实指控。
被当作替罪羊: 在一些复杂的案件中,如果案件出现某种“问题”,律师可能成为被推出来承担责任的对象。
过度履职被解读为“犯罪”: 就像前面提到的,一些律师在积极辩护时,其行为可能被不当解读,从而使其陷入法律的泥潭。
“枪毙律师”现象: 虽然已经极少,但过去也确实有过律师因为在案件中的“出格”行为而被判刑甚至执行的案例,这无疑是律师行业最大的“警钟”。

现实的复杂性:

需要强调的是,这句话并非适用于所有中国的刑辩律师。绝大多数的律师,都在勤勉尽责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在法律框架内努力为当事人争取权益,并且能够安全、顺利地完成执业。中国律师行业的整体发展是向前的,对律师权利的保障也在逐步加强。

但是,我们不能忽视那些客观存在的、让律师们感到“心有余悸”的风险点。

一些律师确实因为在案件中过于“较真”,过于坚持法律的原则和当事人的权利,而招致了不必要的麻烦,甚至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
律师在办理一些敏感案件时,会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担心自己的一言一行会触犯到什么“雷区”。
有时,律师在会见当事人、调取证据时,会遭遇一些阻碍,这些阻碍虽然未必导致“坐牢”,但无疑是执业生涯中的一个重大挑战。

总结来说:

老师的那句话,虽然是一种幽默化的表达,但它确实反映了中国刑辩律师行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和潜在风险。它不是对所有律师的描绘,但它揭示了一些律师在执业过程中可能遭遇的困境。

我们必须承认,中国刑事法治在不断进步,律师的作用也日益被重视和认可。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一些环节上,对律师辩护权的保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律师依法执业的行为需要给予充分的尊重和理解。

对于律师个人而言,需要在法律法规的框架内,以专业和审慎的态度执业,同时也要提高自身的抗风险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对于整个社会和司法体系而言,则需要营造一个更加尊重和保障律师辩护权的良好环境,让律师能够真正成为公正司法的“参与者”和“守护者”,而不是被视为麻烦制造者或潜在的“目标”。

所以,“糟糕”与否,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但“挑战重重”、“风险客观存在”,这无疑是当下中国刑辩律师行业需要正视的现实。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该怎么从立法和司法层面反思
user avatar
该怎么从立法和司法层面反思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老师课堂上的那句玩笑话,虽然带着些许黑色幽默,但背后折射出的确实是中国刑辩律师行业一个令人忧虑的现实:“不是在监狱里,就是在去监狱的路上”,这句话虽然夸张,却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对一些律师在执业过程中面临的高风险的真实写照。那么,现实情况究竟有没有这么“糟糕”?我想说,“糟糕”是相对的,但风险确实是客.............
  • 回答
    问到点子上了!这确实是很多已经考过法考,又准备考法硕的同学非常关心的问题。简单粗暴的答案是:有必要听,而且很多同学都觉得非常有必要。听起来是不是有点不情愿?毕竟都听过一遍了,而且法考的民刑基础可是相当扎实的。但这里面门道可不少,咱们一点点捋清楚。首先,我们得明白法考民刑和法硕民刑的核心区别在哪里: .............
  • 回答
    你好!关于法硕考研刑法和民法哪个老师讲得好,这个问题确实是很多考生非常关心的问题。我来给你详细分析一下,希望能帮助你做出选择。首先要明确的是,“好”是一个比较主观的评价,因为每个人的学习习惯、理解能力和偏好都不同。所以,我没办法直接给你一个“最好”的答案,但我可以给你一些主流的、口碑比较好的老师,以.............
  • 回答
    在中国刑事诉讼法2012年修订之后,尽管法律条文对严禁刑讯逼供的规定更加明确和严厉,但要说刑讯逼供现象就彻底消失,恐怕还为时过早。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执法实践、监督机制、人权保障等多个层面。法律层面的进步:2012年刑事诉讼法的修订,确实为杜绝刑讯逼供迈出了重要一步。其中几个关键的修订点值得关注.............
  • 回答
    在中国刑事诉讼活动中,虽然没有法律条文明确规定“沉默权”的概念,但它在实践中的体现方式是多层次、复杂且常常与我们理解的西方语境下的沉默权有所不同。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中国刑事诉讼的制度设计及其背后的理念。不存在“绝对的沉默权”:侦查阶段的“如实供述义务”在中国,侦查阶段的嫌疑人、被告人并非拥.............
  • 回答
    这件事情的处理结果,关键在于李四及其朋友的行为是否符合抢劫罪的构成要件。我们得把这件事掰开了揉碎了说清楚。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抢劫罪是什么。在刑法上,抢劫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他人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行夺取公私财物的行为。这里面有几个关键.............
  • 回答
    在咱们刑法里头,“不能犯”这词儿,听着挺拗口的,但意思其实挺明确的,说白了就是一个人想干坏事,但是客观条件不允许,导致他想干的事情根本就没法儿真正发生,或者说,即使他拼了老命去做了,结果也注定不可能得逞。咱们得把这个概念拆开来看,不能犯主要包含两种情况: 一、 对象不能犯这玩意儿,顾名思义,就是说你.............
  • 回答
    刑侦小说和推理小说这两个概念在很多人看来似乎是同一回事,但仔细区分,它们确实存在一些细微却重要的区别。与其说是完全的界限,不如说它们是相互关联、部分重叠但侧重点不同的文学类型。为了更详细地阐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对比:1. 核心关注点与目标: 推理小说(Mystery Novel): 顾.............
  • 回答
    刑法中的竞合,宛如一把精妙的手术刀,在纷繁复杂的犯罪行为中,为我们厘清界限,指明方向。它不仅仅是法律条文间的简单罗列,更是一种思想的智慧,一种对罪与罚之间微妙关系的深刻洞察。首先,竞合的核心作用在于明确犯罪的边界,实现罪刑相当原则。当行为人的一个行为,触犯了不止一条刑法规定时,竞合就出现了。这个时候.............
  • 回答
    关于刑法是否应该鼓励近亲属举报犯罪,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它触及了家庭伦理、社会责任、法律公正以及个人权益等多个层面。简单地说,“鼓励”与否,以及“如何鼓励”,都有其深刻的理由和潜在的挑战。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鼓励近亲属举报犯罪”这个提议背后可能蕴含的积极意义。支持鼓励的理由,或者.............
  • 回答
    在咱们中国的刑法理论里,将犯罪行为分为“作为犯”和“不作为犯”,这可不是为了故弄玄虚或者把事情搞复杂,而是为了更精准、更公平地评价人的行为,让法律的尺度丈量得更到位。你想想,一个人做了坏事,肯定得追究;但一个人本该做点什么,结果因为他没做,导致了坏事的发生,这时候是不是也得有个说法?这就是区分这两者.............
  • 回答
    关于刑辩律师的收费是否“配得上”他们的作用,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用金钱数字来衡量,而是需要理解刑辩律师在这个司法体系中所扮演的独特且至关重要的角色,以及他们为此付出的努力和承担的风险。首先,我们得承认,刑辩律师的收费通常不菲。这使得许多普通民众在面对刑.............
  • 回答
    刑警破案,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它就像一张巨大的拼图,需要耐心、智慧,还有一点点运气,才能把破碎的线索一点点拼凑起来,最终看到真相的全貌。你想知道刑警是怎么做的?我来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说。一、现场,一切的起点案子一发生,刑警们第一个要去的地方就是犯罪现场。这里可不是普通的地方,而是藏匿.............
  • 回答
    在刑事司法领域,尤其是在讨论死刑这样极端的刑罚时,一个常见的问题是:是否存在“一律死刑”的情况?换句话说,是不是存在某些犯罪,一旦触犯,就必然会被判处死刑,毫无例外?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体系以及死刑适用的原则。总体来说,在绝大多数现代法治国家,法律体系中并没有“一律死.............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这个刑法案例,看看它是否属于共同因果。在深入分析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什么是“共同因果”以及它的构成要件,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运用到具体的案例分析中。什么是共同因果?在刑法理论中,“共同因果”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行为,各自独立地发生了,但最终汇合在一起,共同作用,导致了同一个.............
  • 回答
    复仇,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原始的冲动,一种在遭受不公或伤害时,内心深处涌现的想要让对方付出代价的强烈愿望。在很多文化和个人观念中,复仇似乎是维护正义、平衡损失的必然方式。那么,为什么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刑罚”这个更加系统化、法律化的概念时,复仇式的刑罚会显得有问题呢?这其中的复杂性,远非一句“不道德”.............
  • 回答
    刑期结束了赖在监狱不走,这绝对是犯法的,而且是很严重的违法行为。这可不是小事,就像你到了约定的还车时间,结果车子不还,还赖在人家车库里不走,性质完全不一样,后果也肯定不一样。首先,我们要明白,监狱是对犯人执行剥夺自由刑罚的场所。一个人被判刑,就意味着他的一部分自由被国家依法限制,直到刑期届满。刑期结.............
  • 回答
    作为一名刑警,玩狼人杀?这绝对不是我职业生涯中最“严肃”的部分,但绝对是最能触动我神经末梢的体验之一。说实话,一开始接触狼人杀,我还有点儿抵触,总觉得这游戏挺无聊的,一群人围坐一团,扯东扯西,哪有抓捕嫌疑人、破解迷局来得带劲?但玩着玩着,我发现这游戏,简直就是为我们这行量身定做的“迷你刑侦剧场”。我.............
  • 回答
    作为一名刑警,你的男友拥有一系列专业技能和资源,这些技能和资源在处理案件时是必不可少的,但如果用在私下,确实可能让你感到被“查”到很多信息。首先,他最擅长的一点,也是最让你感觉“被看透”的,是他对细节的敏锐观察力。这可不是普通人能比的。他习惯于从细微之处着眼,比如你说话时的语气、眼神的闪烁,甚至是坐.............
  • 回答
    在刑事法律体系中,确定被告是否有罪,不仅要看客观行为,更重要的是要探究其主观内心世界,也就是犯罪的主观方面要件。这部分内容,比如故意、过失等,往往不像犯罪行为那样直接呈现在眼前,因此,法律上需要一套科学、严谨的方法来推定和认定。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主观方面要件在刑法中的核心地位。刑法是惩罚“应受谴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