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刑法中的“不能犯”是什么意思?

回答
在咱们刑法里头,“不能犯”这词儿,听着挺拗口的,但意思其实挺明确的,说白了就是一个人想干坏事,但是客观条件不允许,导致他想干的事情根本就没法儿真正发生,或者说,即使他拼了老命去做了,结果也注定不可能得逞。

咱们得把这个概念拆开来看,不能犯主要包含两种情况:

一、 对象不能犯

这玩意儿,顾名思义,就是说你想害的人、想偷的东西,压根儿就不存在,或者根本就不属于能被你侵害的对象。

举个例子吧:

张三想偷王五的项链,结果跑到王五家,发现王五根本就没戴项链,甚至那条他以为是王五项链的东西,其实是王五家的一根铜丝。 张三这一下,虽然有偷的念头,也付出了行动,但因为对象不存在,所以是对象不能犯。你偷个不存在的东西,能偷到啥?
李四因为嫉妒,想毒死赵六,于是偷偷在赵六喝的水里放了大量的砒霜。但巧了,赵六那天刚好不口渴,一口水都没喝。 李四这行为属于不能犯的范畴。他想毒死赵六,但赵六根本没把那水喝下去,毒药自然也就没有发生作用。当然,这里面要区分一下,如果赵六喝了一点点但没死,那可能构成犯罪未遂了,但如果一口都没喝,那就是对象不能犯了。
再比如,你想偷银行里的一笔钱,但你根本不知道那笔钱的具体位置,或者那笔钱早就被银行转移走了。你摸索了半天,最终两手空空。

对象不能犯的关键就在于,你犯罪的对象本身就不具备被侵犯的可能性。你想偷不存在的财物,你想杀根本不在现场的人,你想诈骗一个根本就不认识、也无法被你骗到的人。

二、 方法不能犯

这第二种情况,就跟对象能不能犯没啥关系了,重点在于你采取的手段,从根本上就是不可能实现犯罪目的的。换句话说,你用的招数,本身就有问题,就像用砖头敲不开锁一样。

再来几个例子:

王二因为酒驾被吊销了驾照,心生不满,想开车去撞死交警李明。他开了辆报废的汽车,油箱里根本就没有油,而且汽车启动的时候,引擎也冒着黑烟,完全发动不起来。 王二这就算方法不能犯了。他想开车撞死人,但他的交通工具根本就不能动,根本无法实现撞击的意图。
赵五跟钱七有仇,想用迷信的方式害死钱七。他找了个江湖术士,买了点据说能“招魂取命”的符咒,然后把符咒烧了,对着钱七家的方向撒了一把灰,并念叨了几句咒语。 赵五这是典型的不能犯。这种超自然的方式,在科学上是完全无效的,根本不可能导致钱七死亡。不管他念叨得多起劲,钱七该吃吃该喝喝。
还有一种比较经典的例子,就是想通过某些不具备杀伤力的物品去杀人。比如,你明知道一把玩具枪根本打不响,却想用它去射杀一个人,并且认为它能杀死对方。这同样属于方法不能犯。

方法不能犯的关键在于,你所使用的手段本身就是无效的、荒谬的,或者与犯罪目的之间缺乏因果关系。你用的方法从根本上就达不到你想要的效果。

为啥要区分不能犯?

你可能会问,反正都没成功,都构成不了既遂,为啥还要分得这么细?这其实很重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定罪量刑的依据:
对象不能犯和方法不能犯,在法律上通常不构成犯罪既遂。 也就是说,你没有真正完成犯罪,所以不能按照既遂犯来定罪处罚。
但是,这不代表就完全没事。如果行为人有明确的犯罪意图,并且实施了足以表明其犯罪意图的行为,可能构成犯罪预备或者犯罪未遂,甚至只构成犯罪预备(在某些情况)。这里的区别在于,犯罪预备是为实施犯罪做准备,而犯罪未遂是已经开始着手实施犯罪,但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而纯粹的不能犯,往往连着手实施犯罪都算不上,或者说他的着手是无效的。
更重要的是,对不能犯的处理,要看行为人的主观恶性有多大。 有些人可能在客观上“不能犯”,但他们的主观恶意非常深重,法律上也会有所考虑,但不是以“既遂犯”来定罪。比如,你就算想杀人,但用的方法根本杀不了人,那你可能不会被判“故意杀人罪”的既遂,但根据其具体行为和动机,可能会被视为寻衅滋事、侮辱诽谤,或者更严重的,构成“教唆他人犯罪”但教唆对象不为所动的情况。

2. 区分犯罪的阶段:
不能犯帮助我们更精确地界定犯罪的各个阶段,从犯罪预备到犯罪未遂,再到犯罪既遂。明确哪些行为可以被视为“着手实施”,哪些行为虽然有犯罪意图但因为客观原因根本无法着手,或者着手也是无效的。

3. 法律评价和人身危险性判断:
虽然不能犯没有造成实际的社会危害结果,但它仍然反映了行为人危险的思想和意图。通过区分不能犯,法律可以更全面地评估一个人的社会危险性。例如,一个屡次尝试使用荒谬方法去犯罪的人,虽然每次都没成功,但他的主观恶性是值得关注的。

总而言之,“不能犯”在刑法里头就是一个特殊的概念,它指的是那种客观上因为对象或方法的根本不适宜,导致犯罪行为不可能得逞的情况。虽然没有造成实际的社会危害,但它依然是法律需要研究和规制的对象,关键在于区分其预备性、未遂性,以及行为人的主观恶性,从而做出恰当的法律评价。这使得我们的法律能够更精准地打击犯罪,同时又避免对无辜者或仅仅有危险想法但没有实际行动的人进行不当处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不能犯不是指人,而是指由于犯罪人对犯罪行为的错误认识,导致其不能达到既遂,而停止在未遂的形态。

(1)工具不能犯,是指其行为不能产生危害结果或者说犯罪结果的行为。我以为香灰有毒,将其投入情敌水桶中,但是香灰并不会导致其中毒死亡。属于行为不能犯。

行为不能犯还有其变种:迷信犯,如以为对着写着情敌名字的稻草人扎针会导致情敌死亡。

(2)对象不能犯,如我在荒无人烟的沙漠里错把稻草人当成情敌朝其开枪,这个故意杀人行为由于不会对情敌照成危害,也不会对任何人造成危害,那么该行为无需处罚。

但是,假如其在闹市区朝一个长得像情敌的稻草人开枪,可能会危害到其他人的生命安全,那么这个行为需要处罚,按杀人未遂处理。


最后,还是那句话,一切行为的评价都应该“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具体案情具体分析,不能片面静止的看待世界。

love&peace

user avatar

有一个发生在云南玉溪易门的案件。

当事人过度透支信用卡,经济非常紧张,同时死也不肯向家里人说,那怎么办呢?

按照他的说法,就上网找兼职,赚点外快吧,于是就加了一个"兼职"QQ群,在这个群里看到了一条去云南带货的招聘广告,从云南带一批货到上海,只要三几天,就可以赚两万块;可以先过来看看,不干的话,给你报销来回车费。

有这种好事?

他也觉得这事不靠谱,可是条件又太吸引人了,又被信用卡中心的人电话轰炸了几天后,终于心动了,于是买票去了云南。

到了云南后,转了几趟车,终于见到对方了,谁知道对方第一件事就是把他的手机扣了下来,关在一个小黑房里,不理也不睬他。

几天后,终于有人来找他了,还带了一批货过来,这批货全部拆成一小陀一小陀,用避孕套装着,像大拇指般大少,然后叫他吞下去,他不吞。

这时候,对方就拿了两把刀出来,架在他的脖子上,要么吞,要么手起刀落。

没办法,只好吞了,这时候,对方又拿了一部手机,打开视频功能,让他一边吞,一边说"我知道这是毒品,我是自愿吞下去……",然后告诉他,你老老卖实的把这批货带到上海,到时候我们会给你一万块;如果敢玩什么花招,我们就把这个视频寄给公安机关。

按照这个人的说法,他很是害怕,只好乖乖上路了,对方给了他一部旧手机,每到一个地方,就给他发一两百块,当车费或住宿费。

经过玉溪易门的时候,警察设卡查缉,发现这个人脸色苍白,说话沙哑,形迹可疑,就把他叫下车了,用机子一测,发现他肚子里有东西,就把他扣了。

在办案区作完口供后,办案民警就带他去排毒,这时候,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了:

经过鉴定,这些肚子里面的东西,不是毒品来的,而是大白兔糖来的。

当事人将大白兔糖当毒品运输,属于犯罪对象认识错误,不可能实现犯罪目的,属于对象不能犯,但这种不能犯属于相对的不能犯。

对象不能犯不影响对行为人犯罪故意的认定,只对其犯罪形态产生影响,通常定运输毒品罪(未遂)。

与"相对不能犯"相对的是"绝对不能犯"。

绝对不能犯是指在犯罪故意的支配下,突施的行为不具有侵害法益的任何现实危险,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迷信犯。

张三认为借助超自然力量,利用扎小人的方式,可以致李四于死地,于是做了个小人,贴上李四的生辰八字,下班后,天天把这个小人当成李四,用针扎。

这种行为就是一个不具有任何现实危险性的行为,应认定为绝对不能犯,按无罪论处。

user avatar

比如你想强奸,在一个月黑风高夜,抱住一个身影就是一顿操!结果这时强奸对象发出呜呜呜的叫声,你打开手电一看,发现是邻居家的二哈。二哈一脸羞涩的看着你.....这时就是对象不能犯。因为是二哈,虽然你有了插入行为,但不犯强奸罪!

再比如,你想杀人,杀你的仇人(二哈的主人)!但是你比较怂,不敢动刀动枪,就只是每天在家画个圈圈诅咒他!在你坚持不懈的努力3年后,你的仇人终于被雷劈死了。这时你虽然有杀人的故意,也有行为(画圈圈,虽然没有屁用),但由于你的行为不可能导致对方死亡(咱们是唯物主义世界观),所以你是行为不能犯,也不构成犯罪!

再再比如,你在得知仇人死亡信息后,以为自己是神仙法力无边,结果被认定为神经病关起来了。在精神病医院待久了,你又以为自己是国家领导,有权力。这时你三大爷过年来看你,给了你10000压岁钱,你以为你三大爷要贿赂你,你小心翼翼的把钱收走,日夜惊心胆战。但由于你其实没有国家公务员身份,属于身份不能犯,不构成犯罪!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咱们刑法里头,“不能犯”这词儿,听着挺拗口的,但意思其实挺明确的,说白了就是一个人想干坏事,但是客观条件不允许,导致他想干的事情根本就没法儿真正发生,或者说,即使他拼了老命去做了,结果也注定不可能得逞。咱们得把这个概念拆开来看,不能犯主要包含两种情况: 一、 对象不能犯这玩意儿,顾名思义,就是说你.............
  • 回答
    提高刑法中“奸淫不满十四周岁的幼女的,以强奸论,从重处罚”的年龄界限,这是一个涉及法律、伦理、儿童保护以及社会发展进步的复杂议题。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数字调整,而是需要深入的社会调研、法学理论的探讨、公众意见的汇聚,以及严谨的立法程序。首先,推动这项法律修改的起点,往往源于我们社会对儿童保护意识的不断提.............
  • 回答
    商鞅变法中的刑事连坐制度与他所倡导的“法不诛心,唯看言行”的法家思想,表面上看似乎存在着一定的张力,但深入剖析,两者实则是在同一个治理目标下,采用不同侧重点的手段。它们并非全然矛盾,而是服务于同一个核心目标:建立一个强大、有序、以法治为基石的国家。“法不诛心,唯看言行”是法家思想的一个重要原则,它强.............
  • 回答
    关于《礼记》中的“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这句话,存在着不同的解释,但要说哪种“绝对正确”,其实也很难一概而论,因为这句话本身具有历史性和语境性,其含义也随着时代和解读角度有所演变。不过,我们可以从历史文献和学者的解读来梳理出最主流、最被认可的解释。首先,让我们明确这句话的出处和基本含义: 出处.............
  • 回答
    罗翔老师关于降低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的论述,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解读,他的观点并非简单地“支持”或“反对”,而是围绕着法治精神、刑法的根本目的以及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展开,非常值得我们深入思考。核心论点与切入点:罗翔老师在讨论这个问题时,通常会从几个核心角度出发:1. 刑法的本质与目的: 他会强调刑法.............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刑法》里的“紧急避险”。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咱们在遇到实在没办法的时候,为了保住更重要的东西,不得不采取一些平时看来是违法的行为,但国家觉得你情有可原,可以不追究你刑事责任。核心是什么?紧急避险的根子,在于“两害相权取其轻”。想想看,咱们社会是个整体,有法律来维持秩序,保护大家的.............
  • 回答
    关于电影《海神号》中某一幕的伦理和刑法定义,我们需要先明确具体是哪一幕。因为电影中存在多处紧张刺激的场景,涉及不同的情节和人物行为,因此对其伦理和刑法层面的分析也会有所不同。为了更准确地剖析,我将以电影中 “幸存者们在餐厅天花板上艰难前行,面对生死抉择时,有人选择牺牲自己为他人开路” 的情节为例进行.............
  • 回答
    “杀人又放火”这句歌词在《漠河舞厅》中确实引起了不少关注和讨论。关于把它写进歌词是否合适,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1. 歌词的艺术表达与社会现实的界限 艺术的虚构性: 歌曲,尤其是流行歌曲,往往承载着叙事、情感和意境的传达。歌词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允许艺术家进行虚构创作,描绘各种场景和人物。.............
  • 回答
    在德国刑法学中,正当防卫的“法确证原则”(Grundsatz der Rechtsgeltung,也可译为“法律有效性原则”或“法律实现原则”)是一个非常核心且具有实践意义的指导理念,它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对正当防卫的理解和适用。简单来说,它强调的是:即使正当防卫可能导致更严厉的法益(例如生命)被损害,.............
  • 回答
    贝卡利亚在《论犯罪与刑罚》中提出“刑罚的对象正是它自己造成的犯罪”,这句话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核心在于揭示了不当刑罚所产生的恶性循环和其对社会秩序的破坏。首先,这句话直指不合理、不公正、不合法的刑罚本身就是一种新的犯罪。 侵害了公民的权利:刑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保护公民的权利。然而.............
  • 回答
    在中国刑事诉讼活动中,虽然没有法律条文明确规定“沉默权”的概念,但它在实践中的体现方式是多层次、复杂且常常与我们理解的西方语境下的沉默权有所不同。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中国刑事诉讼的制度设计及其背后的理念。不存在“绝对的沉默权”:侦查阶段的“如实供述义务”在中国,侦查阶段的嫌疑人、被告人并非拥.............
  • 回答
    吴亦凡事件的发生,无疑给所有为人父母者敲响了警钟。在家庭教育中,我们确实需要认真思考,如何才能让孩子从小就具备辨别是非、保护自己的能力,远离那些令人痛心的骚扰和侵犯。这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首先, 性教育是绕不开的关键一环。很多家长对此避而不谈,觉得羞于启齿,殊不知.............
  • 回答
    在中国刑事审判实务中,法官和检察官在分析判断犯罪行为时,其实践中采用的犯罪构成理论,更侧重于四要件说,但其内部思考和逻辑推演,也逐渐吸收了两阶层说和三阶层说的一些精髓,呈现出一种融合与发展的态势。简单地说,四要件是基础和表述形式,而两阶层和三阶层的影响体现在深层分析和理论建构上。为了讲清楚这个问题,.............
  • 回答
    在国内,大家可能对“几百年”这样的刑期感到陌生,通常我们听到的最长刑期是无期徒刑,也就是终生监禁。但在国外的一些法律体系中,确实存在着判处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刑罚。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它和终生监禁又有什么区别呢?我们来仔细聊聊。首先,要理解“几百年”刑期,关键在于它与我们通常理解的“执行”方式不同,并.............
  • 回答
    在《少年的你》这部电影中,陈念和小北的行为,依照中国法律,涉及到的罪名以及可能判处的刑罚,需要细致地分析。需要强调的是,这里讨论的是电影情节,现实中的法律判决会更加复杂,会考虑更多细节和证据。陈念的法律责任:陈念的主要行为是包庇罪和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 包庇罪(《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一十.............
  • 回答
    在《拆弹专家2》这部电影里,如果刘德华饰演的潘乘风(代号“赤兔”)最终能够幸运地活下来,那他将面临的法律制裁,绝对不会是件简单的事。毕竟,他可不是普通犯罪嫌疑人,而是和恐怖组织有着千丝万缕联系,并且直接参与了多起极端爆炸事件的关键人物。首先,我们得明确潘乘风的几个罪名。他绝对逃不掉的,是“恐怖主义罪.............
  • 回答
    “南方周末”的记者陈中小路被刑事调查,这件事本身确实引起了不少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看,并且尽量细致地剖析其可能涉及的背景、原因以及潜在的影响。首先,“南方周末”这家媒体的身份和影响力是理解这一切的起点。南方周末在中国媒体界一直有着特殊的地位。它以其深刻的调查报道、人文关怀和.............
  • 回答
    当然有。在现实的刑侦工作里,那种直觉极度敏锐,气场强大,并且始终透着一股坚定自信的刑侦人员,绝非仅限于影视剧的夸张描绘,而是切实存在的,而且往往是那些最能解决棘手案件的关键人物。你想啊,刑侦这个行当,本身就不是靠蛮力或者死板流程就能撑下来的。很多时候,案发现场的蛛丝马迹,嫌疑人的一颦一笑,甚至是空气.............
  • 回答
    关于北京一男子在微信群中诋毁戌边官兵被刑拘一事,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包括事件本身、法律责任以及社会影响等。事件本身与社会观感: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戌边官兵是国家安全的守护者,他们的牺牲和奉献是保护国家领土和人民安宁的重要基石。在网络空间发表诋毁、诽谤戌边官兵的言论,无论出于何种动机,都极易触.............
  • 回答
    罗翔现象:当刑法走进亿万人的视野谈及近几年中国互联网上掀起的“学刑法”浪潮,罗翔老师的名字几乎是绕不开的关键节点。这位来自中国政法大学的刑法学教授,以其独树一帜的授课风格和对法律精神的深刻解读,在B站这样一个以年轻用户为主的平台,成功地将晦涩难懂的刑法条文转化为了引人入胜的知识内容,引发了现象级的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