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黄金大米」是不是重水浇灌的?如果是,使用重水的目的是什么?

回答
听到“黄金大米”这个词,你可能脑海中会浮现出那金黄诱人的色泽,以及它背后蕴含的解决维生素A缺乏症的宏大愿景。但你有没有想过,这金黄的颜色,以及它在生长过程中,是否有什么特殊的“浇灌”秘诀?比如,有没有可能和“重水”扯上关系?

“黄金大米”和重水,这两者之间,真的有联系吗?

简单来说,“黄金大米”并非是使用重水浇灌的。 它们之间,并没有你想象中的那种直接关联。

我得先跟你解释一下,什么是“重水”。我们平时喝的水,也就是我们生活中的“普通水”,化学式是H₂O。这里的“H”指的是氢原子。但氢原子其实有好几种“亲戚”,我们称之为“同位素”。最常见的氢原子,它的原子核里只有一个质子,没有中子。而“重氢”,它的原子核里除了一个质子,还有一个中子。当两个重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结合时,就形成了“重水”,它的化学式是D₂O,D就是重氢的符号。

重水和普通水在物理性质上有一些微小的差别,比如密度更大一些。在科学研究中,重水有时会被用作标记物,来追踪水分子的代谢过程,或者作为核反应堆的减速剂。

那么,为什么会有人觉得“黄金大米”可能和重水有关呢?

这可能源于对“黄金大米”的某些误解,或者将它的一些特殊之处与其他科学概念混淆了。

“黄金大米”的“黄金”是怎么来的?
“黄金大米”之所以呈现金黄色,是因为它被基因工程改造了,在体内能够合成β胡萝卜素。β胡萝卜素是我们常说的维生素A的前体,它可以被身体吸收后转化为维生素A。而β胡萝卜素本身就是一种黄色的色素,就像胡萝卜里一样。这个过程,是生物体内正常的生化反应,跟浇灌用水的种类,也就是是否是重水,没有任何关系。科学家们通过导入基因,让水稻能够自主合成β胡萝卜素,从而解决长期以来困扰很多发展中国家的维生素A缺乏症。

关于“重水浇灌”的科学依据?
从科学原理上讲,用重水浇灌水稻,并不能直接赋予水稻某种特殊的“黄金”属性,更不会改变其基因表达,使其合成β胡萝卜素。植物吸收水分是它们生存的基础,它们吸收的是水分子,而不是特定同位素的水分子。即使重水的水分子结构和普通水有些许不同,但它依然是水,只是可能在一些微观的化学反应中表现出不同的速率。但这种差别,远远不足以影响到植物的遗传物质,更不会触发像“黄金大米”这样由基因决定的性状。

重水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如果使用的话)

就算退一万步来说,如果有人真的尝试用重水来浇灌植物,目的是什么呢?

1. 科学研究与示踪: 如前所述,在实验室研究中,科学家可能会用重水作为一种“示踪剂”。他们可以给植物灌溉含有重水的溶液,然后通过检测植物体内的水分子中重氢的含量,来追踪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吸收和代谢过程。这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植物生理学,比如水分是如何被根部吸收,又是如何通过茎叶蒸腾的。但这完全是为了研究目的,与“黄金大米”的“黄金”色泽和营养功能无关。

2. 一些坊间传闻或误解: 有时,一些关于“高科技”农业的讨论,可能会涉及各种特殊的栽培方法,其中一些可能听起来很玄乎。但对于“黄金大米”的基因工程改造来说,这是一种分子生物学上的改变,是通过改变植物的DNA来实现的,而不是通过改变它喝的水来完成的。

总结一下

“黄金大米”的出现,是一项了不起的基因工程成就,它的目标是改善人类健康。而它的“黄金”色泽,是其体内合成β胡萝卜素的结果,这是一种生物化学的特性。重水,虽然在某些科学领域有其独特的用途,但它和“黄金大米”的诞生过程,以及它所拥有的特殊营养功能,都没有任何直接的联系。你可以把它们想象成两个来自不同领域,但都很有趣的科学概念,它们只是被一些巧合的想象联系在了一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觉得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反映出知乎现在的风气。上一次是“柴静雾霾纪录片十大谣言”那个满是科学名词和公式的胡扯帖子被顶到7000赞以后才被原作者删掉。大家好像觉得有了立场以后,就自动获得了专业知识。这事之后所有人都应该好好反思一下。

首先原博不是崔永元发的。我觉得可以把原博拆成三个问题:

1.黄金大米实验作物是不是用重水浇灌的?

看见这个问题后,我的第一反应是直接去查原始论文。(微信朋友圈里的人是只顾着嘲笑了,基本讨论规范都忘光。)

答案是:对。它确实是用重水(准确地说是有高比例重水的混合物)浇灌的。

对。包括浇灌。

这是一个事实,下面那帮答案和贴吧上每天对着蠢得不行的文章敲2333333333的那帮人有啥区别?

目的是同位素标记。

2.有没有毒?(原博提到重水有毒)

这些应该看专业人士回答。@大肠杆菌 和果壳网都写得很清楚了。剂量上限符合国家标准。

如果对此有异议,应当拿出证据。(重水毒理的准确科普应该由相关专业的医学人士来做,生物学者不需要了解重水的毒理,他们要做到的就是让实验品中的含量符合国家标准,即可。因为相关国家标准是了解重水毒理的专家们制定的。)

原博的质问方式并不科学(是不是给复旦的大中小学实验吃和是否有毒没有逻辑关联)。科学方面的质疑要有证据有规范。你不能随便指个什么东西无证据地说这吃了有毒,然后让别人回应。我指着一堆某某大米说吃这个连续五年就会导致不孕不育,你能拿出证据反对吗?谁也拿不出来,除非做五年实验(你不可能因为路人随口一个质疑去做五年实验而且也拿不到经费对吧?)。所以专业方面的质疑要有规矩。

如果怀疑所含同位素超出了应有的安全剂量,那么需要拿出证据(包括大米内的氘含量和国家标准)。

如果怀疑国家制定标准有误,那么需要拿出推翻它的实验和通过同行评议的结果。

3.实验者是不是应当知情?

在儿童实验之前,和家长们解释——重水用于标记,本身有毒,但实验的大米里剂量未到可伤害人体的地步,所以可以放心实验。

这个步骤是否应当?还是说缺省也符合伦理?

欢迎大家回复。

对没有科学概念的家长们解释这一堆很难对吧?要是对方接受不了(这几乎是肯定的),这实验还做不做了?

但如果不解释,导致包括支持者们在内都不知道,然后反转人士过来告诉这些家长们,用了重水,重水有毒。大家觉得这会有什么影响?

原博的意义是什么?我觉得,它说明了对专业议题,除了正在做这行的前沿研究者,大家无论立场,实质上都是无知的,不管你觉得自己科学素养有多高,是本科还是硕士还是博士。微博上吼得最响的,不管挺还是反,科学素养往往都是高中水平以下的人。

科普原本是为了获得知识,充实自己,现在成了最无知的人嘲笑知道一点的人的武器。

需要思考的是:在专业议题上,你应该怎样取信一个观点?以及你怎样让一个观点被别人取信?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