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其实挺实在的,很多刚接触编程的朋友都会犯嘀咕:我都看得懂别人写的代码,甚至理解了逻辑,为什么还要自己一个字一个字地敲?直接复制过来,改一改,不就得了?
当然,从效率的角度来说,复制粘贴确实是一种快捷方式。尤其是在网上找到解决某个特定问题的代码片段时,直接拿来用似乎是最省时省力的。而且,对于一些非常基础、非常成熟的通用功能,比如简单的字符串处理、日期格式化等等,你完全可以依赖现有的库和函数,去网上搜一搜,找到最合适的复制过去,然后调用就行了。这在实际的项目开发中,是完全合理且必要的。没有哪个开发者会去从头实现一个排序算法,大家都直接用语言内置的或者成熟的库。
但是,如果你的目标是“学习编程”,那么光靠复制粘贴,就像是想学会开车,只看视频,却从不下场去摸方向盘,踩油门。你可能看得懂视频里教练是怎么打方向、怎么换挡的,甚至能复述出来,但你真的知道方向盘的阻尼感是什么样的吗?你真的体会过离合器什么时候半联动吗?那种肌肉记忆和对车辆细微反应的感知,是看再多视频也学不到的。
编程也是一样。你敲下每一个字符,不仅仅是在输入代码,更是在进行一次主动的、具身化的学习。
首先,手动输入的过程能够加深你对代码结构的记忆。你敲 `def`,然后是函数名,括号,冒号,然后是缩进,然后是函数体。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对函数定义语法的反复强化。当你第一次写错一个缩进,导致程序报错,你会去检查,去修正。这个纠错的过程,比你单纯看到别人写对了,然后复制过去,要深刻得多。你会在脑海里形成一个“啊,这里应该是这样的”的印记,而不是“别人那里是这样的”。
其次,敲代码让你更主动地去理解代码的每一个部分。当你复制一段代码时,你可能只关注了它实现的功能。但当你自己敲的时候,你会忍不住去想,为什么这里要加分号?为什么这个变量要这样命名?这个函数参数是什么意思?这些细微的疑问,会驱使你去查阅文档,去了解更底层的原理,而不是仅仅满足于“它能用”。这个主动探索的过程,才是学习的精髓。
再者,理解和编写是两个层次的能力。能够读懂别人的代码,说明你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这是基础。但是,能够从无到有地写出一段能够解决问题的代码,这才是真正掌握了编程思维和技能。复制粘贴让你停留在“理解”的层面,而动手敲代码,才能让你迈入“创造”的门槛。就像你背诵一首诗,可能背得很熟,但如果让你自己创作一首类似的,那又是另一个层面的考验了。
举个更具体的例子。比如学习Python的列表操作。你看到网上有人写 `my_list = [1, 2, 3]`,然后 `my_list.append(4)`。你复制过去,运行,完美。但是,如果你自己从零开始,想要创建一个列表,然后往里面添加元素,你会去思考,列表的定义是什么?怎么添加?是append?还是extend?或者直接用 `+` 号拼接?在这个思考和尝试的过程中,你才会真正理解列表的动态性,理解不同方法的细微差别。
更进一步,当你需要解决一个稍微复杂一点的问题,比如写一个简单的计算器。你脑子里有了想法,想实现加减乘除。你可以在网上搜“Python 加法函数”、“Python 减法函数”。但是,如果你尝试自己写,你会先想,需要几个输入?返回值是什么?怎么处理错误输入?这个过程,会让你对函数的设计、参数传递、返回值等核心概念有更深入的体会。你可能会先写 `def add(a, b): return a + b`,然后发现如果输入的不是数字怎么办?这时你可能就会去查“Python 类型检查”,学习 `isinstance`,或者学习 `tryexcept` 来处理异常。这些都是在复制粘贴的过程中很难触发的深入学习。
所以,学习编程,敲代码不是可有可无的环节,它是将“看懂”转化为“会用”、“会创”的关键桥梁。它可以让你从一个代码的“消费者”变成一个代码的“创造者”。即便现在有各种辅助工具,能帮你自动补全代码,能帮你纠错,但最基础的,自己动手的过程,依然是不可替代的。那是一种通过双手和大脑共同协作,最终将想法转化为实际可运行程序的美妙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