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编程的第一课通常是输出“Hello, World!”,这已经成为了一种约定俗成的传统,几乎是所有编程语言入门的必修课。但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偏偏是这几个简单的字母?是谁拍板定下了这个规矩?
这事儿还得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说起。当时,一位名叫布莱恩·柯尼汉(Brian Kernighan)的计算机科学家,在编写一本非常有影响力的C语言入门书籍——《C程序设计语言》(The C Programming Language),这本书后来被亲切地称为“K&R”。柯尼汉在书中选择“Hello, World!”作为第一个例子,旨在用最简洁、最直接的方式展示一个完整的程序能够做什么。
为什么选择“Hello, World!”?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巧妙的考量:
展示基本结构: 无论是什么编程语言,“Hello, World!”都能让初学者快速看到一个程序的基本框架。例如,在C语言中,它会涉及到`include `这样的头文件包含,`int main()`这样的主函数定义,以及`printf("Hello, World!
");`这样的输出语句。这些是构成任何稍复杂程序的基础元素。
易于理解和记忆: “Hello, World!”这句话本身非常简单,大家都能明白它的意思。这使得初学者能够专注于学习如何用代码实现这个简单的任务,而不是去理解复杂的逻辑或概念。
快速获得成就感: 编写并成功运行第一个程序,即使只是输出几个字,也能给初学者带来巨大的满足感和自信。这种正反馈能够极大地激励他们继续学习下去。想象一下,你输入一堆看似无意义的符号,按下运行键,屏幕上真的出现了你期望的文字,那种感觉是何等美妙!
调试的起点: “Hello, World!”程序通常是最容易调试的。如果程序无法正常运行,那么问题很可能出在最基础的语法或环境配置上,这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调试基础。你会学会如何识别编译错误、运行时错误等,并尝试解决它们。
文化传承: 随着时间的推移,K&R的那本书成为了无数程序员的启蒙读物。“Hello, World!”的传统也就像一颗种子一样,随着C语言的传播而播撒到几乎所有的编程语言中。后来的编程语言设计者和教学者,为了保持学习的连续性和一致性,也纷纷采纳了这个传统。这就像我们学习某个国家的语言时,老师会先教你如何打招呼一样自然。
所以,并不是某个人拍脑袋硬性规定了这一课,而是通过一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书籍,以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教学智慧,逐渐形成了一种广泛被接受的编程学习范式。它是一个巧妙的设计,让学习的起点变得更加平缓、有趣且高效。
因此,当你第一次打开你的编译器或集成开发环境(IDE),写下那行“Hello, World!”时,请记住,你正在参与一项跨越数十年的编程文化,你正在与无数曾经和你一样踏入编程世界的人们,走在同一条学习的道路上。这是一种传承,更是一种对编程世界最纯粹的问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