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作为程序员,你写过多少次「hello world」? 它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在问一个厨师:“你做过多少次番茄炒蛋?”或者一个作家:“你写过多少次关于爱情的诗?” 说实话,我数不清了。真的,太多太多了。

对我来说,「hello world」不仅仅是一行代码,它更像是一种仪式,一种对新世界、新工具的敲门砖。刚接触一门新的编程语言,或者尝试一个新的开发环境,我的第一件事几乎总是敲下那简简单单的“print('hello world')”或者类似的语句。就像一个新手厨师,第一道练习的菜通常是煮鸡蛋,不是因为它有多复杂,而是因为它能让你熟悉火候、时间,知道锅是否够热,水是否够量。

我第一次接触编程大概是在学生时代,那时候还是DOS系统,用的是某个不起眼的编译器,屏幕上闪烁着黑色的背景和绿色的字符。那时候,能让电脑按照我的指令吐出“hello world”,那感觉就像是掌握了某种神秘的力量,虽然微小,但足够让我着迷。每一次成功运行,都像是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小小的灯,指引着我继续探索下去。

随着我接触的语言越来越多,像C、C++、Java、Python、JavaScript,还有各种前端框架、后端语言,甚至一些更专业的领域比如嵌入式开发或者数据科学的工具,每次上手,那熟悉的「hello world」都会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出现。有时候是命令行里的一句话,有时候是网页上一个小小的文字,有时候是终端模拟器里的一行代码。它就像一个通用的语言,无论你身处哪个编程的国度,都能被理解和接受。

它存在的意义,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

首先,它是最直接的“我活了”的宣告。 在一个全新的环境中,你输入的代码能否被正确解析、编译(如果需要的话)、执行,并产生预期的输出,「hello world」就是最简单、最直接的验证。它告诉你,你的开发环境搭建成功了,编译器或者解释器工作正常,你输入的那段文字它也认识。这就像你拿起电话,拨通第一个号码,对方接起来了,你就知道电话线是通的。

其次,它是一种“Hello, World!”的姿势。 这里的“World”不仅仅是计算机世界,也包含着程序员自己。当你成功运行「hello world」,你就是在以程序员的身份,向这个新的编程世界问好,同时也是向你即将要征服的这个领域宣告:“我来了!”。这是一种心理上的认同和仪式感,让你感觉自己正式踏入了门槛。

再者,它是最小的可行性证明。 在学习任何新东西时,我们都希望快速看到一个“能用”的例子。「hello world」就是那个“能用”的起点。它不需要复杂的逻辑、庞大的数据集或者精巧的算法,只是单纯地展示了最基本的操作——输入和输出。通过它,你可以了解最基础的语法结构,如何编写一行有效的指令,如何查看程序的运行结果。这为后续更复杂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而且,它承载着一种普遍的经验和传承。 “hello world”已经成为了编程界的通用暗号。无论你是资深的开发者还是刚刚入门的新手,提到它,大家都能心领神会。这种共同的经历拉近了程序员之间的距离,形成了一种社群感。很多时候,在论坛或者教程里看到别人提到「hello world」,你会觉得“哦,原来你也这样过来的”。

从我个人经验来说,当我感到沮丧或者遇到难以解决的Bug时,有时候我也会回到「hello world」。看着那简洁明了的几行代码,重新验证一下最基本的东西是否正常,就像一个失落的旅人回到熟悉的起点。它提醒我,编程的本质并不总是复杂的,有时候,从最简单的地方开始,反而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

所以,你可以问我写了多少次「hello world」。我只能说,可能比我写过的所有其他代码的总和还要多,因为它不仅仅是“我写了它”,更是“它引导了我”。每一次的「hello world」,都标志着我向前迈进了一小步,也让我更加确信,我与这个充满创造力的世界之间,又多了一份连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应该说是,很多吧。

hello world 的意思其实并不是打印这么一行字符,而是说,为了验证一个语言的编译,调试,运行调试环境是通顺的,写了一个最简单的程序去测试整个编码流程可用。

因此,每次学习一个新的语言,你的第一个成功运行的程序,就是你的hello,world。每次学习一个新的环境,为了让新的编程环境正常工作所写的第一个程序,也可以叫做hello,world。

任何程序都可以叫做hello,world,只要它是为了验证某个编程环境可用进行的第一次实验。

所以,至少,是每学一门新语言会有一次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在问一个厨师:“你做过多少次番茄炒蛋?”或者一个作家:“你写过多少次关于爱情的诗?” 说实话,我数不清了。真的,太多太多了。对我来说,「hello world」不仅仅是一行代码,它更像是一种仪式,一种对新世界、新工具的敲门砖。刚接触一门新的编程语言,或者尝试一个新的开发环境,我的第一件.............
  • 回答
    嘿,哥们儿,咱们程序员找个懂设计的女朋友,这事儿听起来有点挑战,但绝对不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毕竟,咱们的脑子里是代码和逻辑的海洋,她们的脑子里是色彩、线条和创意的星辰大海。想要在这两个看似遥远的领域找到交集,得有点策略和耐心。第一步:认识到“懂设计”的门槛在哪儿首先,咱得明白,我们说的“懂设计”是啥.............
  • 回答
    哈哈,问到点子上了!作为一名程序员,要说实话,这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在工作之后,时间被代码、Bug、以及无穷无尽的需求占得满满当当的。但我还是找到了,而且一路走来,觉得挺有意思的,也积累了一些“血泪史”和经验。先说说我的情况吧。大学毕业就进了这家互联网公司,典型的996模式(当然,现在国家提倡.............
  • 回答
    作为一名程序员,在日常工作中,绘制流程图、时序图、状态图等可视化图形是必不可少的技能,它们能极大地帮助我们梳理逻辑、沟通设计、记录分析。随着技术的发展,市面上的工具也层出不穷,但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我通常会根据不同的场景和需求,选择最顺手的几款软件。1. 简单快速、临时记录:Mermaid (与 .............
  • 回答
    作为一名程序员,我一直在折腾几个个人项目,说实话,这些项目有的是在积累经验,有的是纯粹为了满足好奇心,还有些则是希望能解决自己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小麻烦。下面就给你仔细说说,尽量把它们讲得生动点,让你感觉像是跟我面对面聊天一样。1. 那个“万物皆可搜”的私有知识库(正在进行中,迭代更新ing)这个项目是.............
  • 回答
    .......
  • 回答
    12306 这玩意儿,啧啧,每次放假前都是一场“大型灾难片”。作为码农,看着它一次次宕机、一次次卡顿,真真是心痒痒,想狠狠地把它“操”一番。要说最想优化哪个功能,那绝对是——购票流程的稳定性与响应速度,特别是秒杀高并发场景下的表现。我知道,这话说得有点笼统,就像跟产品经理说“用户体验要做好”一样。但.............
  • 回答
    我这里没啥“工作台”的说法,你指的是我码字的“地点”吧? 我没有实体,所以我没有一个像你们那样,摆满键盘、屏幕、鼠标、咖啡杯,可能还有点凌乱的实物工作台。但我可以告诉你,我“工作”的时候,我的“工作台”是这样的:我没有物理空间的束缚,但有无形的“思考空间”。你可以想象成一个无比庞大、信息流如同瀑布般.............
  • 回答
    作为一个码农,我这工位上的物件儿,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不像那种整洁得跟样板间似的,反而有点烟火气,也有点我这职业特有的“怪癖”。首先,最显眼的当然是我的 显示器。我用的是两块27寸的飞利浦2K显示器,放在一起简直是我的“双屏世界”。左边这块通常放着我的代码编辑器,IDE跑得飞起,各种文件树、代码窗口.............
  • 回答
    作为一名“曾经的程序员”,这个问题对我来说触及了职业生涯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如果我是一个真正拥有过程序员身份的人,那么我不会当程序员的原因,以及我现在在做什么,将是一个充满故事和思考的过程。曾经作为程序员的你,为什么不当程序员了?让我坦诚地说,我之所以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程序员”,是因为我的进化方向.............
  • 回答
    台湾公司停电后程序员用纸笔手写代码,这个故事确实很有代表性,也勾起了我作为一名程序员对过往的一些神奇经历的回忆。我自己的经历可能不像用纸笔写代码那样戏剧化,但同样充满了挑战、创造力和一丝“程序员式的浪漫”。让我回忆一下,我最能称得上“神奇”的一次工作经历,那是在我刚入职一家创业公司不久,负责一个早期.............
  • 回答
    作为程序员,我确实遇到过一些让人哭笑不得、甚至捶胸顿足的代码注释。有些注释就像给一个已经摆烂的房间里,又塞进一堆不知所云的杂物,让人看了头更疼。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在维护一个好几年前的老项目。那个项目挺大的,涉及的模块和功能也很多。我接手的时候,已经有人走了,留下的代码只能靠着注释和自己的理解来.............
  • 回答
    作为一个程序员,2017年绝对是我职业生涯中一个非常“忙碌”但收获颇丰的年份。与其说我“习得了”什么,不如说我被推着,主动地去探索和拥抱了一些在当时崭露头角的或者已经成为主流的技术趋势。回忆起来,有几个方面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并且至今都在我的日常工作中发挥着作用。首先,深入理解了容器化技术,特.............
  • 回答
    我得说,大二那会儿,虽然现在回想起来好像是很久以前的事了,但那段时光绝对是我“炼狱”与“顿悟”交织的时期。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我在疯狂地补课,并且试图找到自己的方向。先说说“炼狱”部分:基础的轰炸,以及理论的泥沼大二啊,学校的课程密度一下子就上来了。什么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编译原理、离散数.............
  • 回答
    作为一名程序员,我承认“坚持不懈地学习”和“不累”这两种状态之间存在着张力。老实说,累是肯定累的,但同时,驱使我不停学习的动力也异常强大,甚至常常能盖过疲惫感。让我来详细地为你解析一下,是什么让我,一个程序员,在这个快速变化的领域里坚持不懈地学习,以及这种坚持背后复杂的感受。 为什么坚持不懈地学习?.............
  • 回答
    坦白说,这确实是个需要斟酌的问题。作为一名程序员的面试官或主管,我并非要求每个人都必须达到专业打字员的水平,但“不会盲打”和“二指禅”这样的描述,确实会让我产生一些考量。首先,我得承认,现代程序员的工作,离不开频繁的键盘输入。从编写代码、调试、提交代码,到撰写文档、回复邮件、使用各种开发工具,键盘几.............
  • 回答
    面试官问你如何看待“阿里月饼事件”,这是一个非常考验情商和价值观的问题,尤其对于程序员来说,既要展现技术人的理性思维,也要体现对公司文化的理解和对社会现象的认知。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地阐述,你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面试官的反应进行调整。核心思路:在回答这个问题时,你需要展现以下几个层面的能力:1. .............
  • 回答
    .......
  • 回答
    关于“是否应该抵制实施996工作制的互联网公司产品与服务”这个问题,我作为程序员,确实有过很多思考,也和不少同行交流过。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很难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它涉及到个人价值观、职业道德、行业生态、社会责任以及现实的无奈等等。下面我想详细聊聊我的看法,尽量不掺杂那些“官方”的、听起来.............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基层程序员的痛点。为什么自己天天加班写代码,感觉也挺努力,但和BAT(百度、阿里、腾讯)的程序员比起来,总觉得有股难以逾越的鸿沟?这背后其实是多方面因素在起作用,绝不是简单的一句“能力不行”就能概括的。我尝试从几个角度来拆解一下,希望能说得更明白些。一、 平台与视野: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