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嵇康为什么在钟会走之前说了一句“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

回答
嵇康那句“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出自《与山巨源绝交书》之后,在他生命的最后关头,面对前来探访他的钟会时所说。这短短的一句话,饱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含义,并非简单的告别,而是嵇康人生哲学与对钟会洞察的集中体现。

要理解这句话的深意,我们得先梳理一下当时的背景和嵇康的处境。

当时的背景:

政治清明下的暗流涌动: 曹魏后期,虽然表面上政权相对稳定,但内部的权力斗争从未停止。以司马氏为首的权臣集团正在悄然崛起,并为日后的西晋篡夺政权打下了基础。
嵇康的政治立场和人生选择: 嵇康是“竹林七贤”的代表人物,他以其高洁的品格、狂放不羁的性格和对清谈玄学的推崇而闻名。他鄙弃世俗的功名利禄,追求精神的自由和超脱。虽然他曾担任过一些小官,但他对官场的腐败和黑暗深恶痛绝,始终保持着一种疏离的态度。
与钟会的交往及其破裂: 钟会是司马昭的重要幕僚,野心勃勃,善于权谋。他虽然也喜爱文学玄学,但其本质是追求政治权力和功业。年轻时的钟会曾拜访过嵇康,并对其表现出极大的仰慕和尊重,两人有过一段短暂的交往。然而,嵇康很快就看穿了钟会的本质,认为他虽然言辞华丽,内心却充满了算计和功利,与自己“道不同不相为谋”。后来,嵇康更是写下了著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明确表达了与世俗和仕途决裂的态度,也间接表达了对像钟会这样热衷仕途的人的不屑。
嵇康的获罪与处刑: 嵇康因为反对司马氏专权,并且参与了当时反司马氏的政治集团,最终被司马昭以“有大罪”的罪名逮捕并判处死刑。在临刑之前,他被允许见一些亲友,钟会便是其中之一。

钟会来访的目的:

钟会此时来探访嵇康,他的动机是复杂的。

1. 表面上的吊唁和尊重: 作为曾经的仰慕者和“名士”,钟会至少在表面上需要给嵇康一个探望的姿态,以显示自己的宽厚和对名士风度的尊重。
2. 政治上的试探与拉拢: 司马昭对嵇康的处置虽然已定,但作为司马昭的亲信,钟会或许想在临刑前,通过与嵇康的对话,进一步了解嵇康的真实想法,看看是否有任何可以利用的“材料”,或者仅仅是出于一种权力者的好奇心,想看看这位在自己眼中特立独行但最终却走向末路的名士,在生死关头会流露出怎样的情绪和见解。他可能也带着一丝想要“点醒”嵇康的意图,希望他能在最后时刻认识到现实的残酷,但这种意图,从嵇康的角度看,更像是对他的精神世界的侵犯。
3. 内心的复杂情感: 也有可能是钟会内心确实存有一丝对嵇康的复杂情感,或许是昔日仰慕的残余,或许是对嵇康悲惨命运的某种复杂反应,这使得他愿意在这一时刻亲自前来。

“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的含义:

当钟会出现在狱中,带着他的好奇、试探、尊重(或许还有一丝怜悯)时,嵇康看穿了这一切。他没有因为即将面临死亡而情绪失控,也没有因为曾经的“仰慕”而对钟会表现出特别的礼遇。他只是用一种清醒、洞察一切的眼神看着钟会,然后说出了那句饱含深意的话:

“何所闻而来?”(你是因为听了什么消息而来的?)
这句话首先是对钟会来访原因的质疑。嵇康知道自己的处境,知道自己必死无疑。他想问的是,钟会这次来,是因为“听到什么传闻”才来的?这“闻”指的不仅仅是嵇康被判死刑的消息,更可能暗指钟会听说了一些关于嵇康最后的态度、言论,甚至是关于自己政治对手的“消息”,而这些“消息”促使他前来,以满足他的好奇心,或是进行某种政治上的考量。
这句质疑也带着一种对钟会动机的不信任。嵇康早已看穿钟会是一个被功名利禄驱动的人,所以他怀疑钟会的到来并非纯粹出于友情或探望,而是带有更深层的、功利性的目的。

“何所见而去?”(你又看到了什么才要离去?)
这句话是更进一步的审视。嵇康知道钟会将要离去,但他更想知道,钟会在这次会面中“看见了什么”。
这个“见”并非指物理上的看见,而是指钟会对嵇康的“了解”和“认识”。嵇康在问:你在我这里看到了什么?是看到了一个屈服于权力的嵇康?一个乞求宽恕的嵇康?还是一个继续坚持自己理想,至死不屈的嵇康?
更重要的是,嵇康似乎预言了钟会的离开是出于某种判断或结果。他知道钟会来探望的目的,也知道钟会最终会带着某种印象或“答案”离开。这句话是在问:你从我这里得到的这个“答案”是什么?你回去之后,又会根据这个“答案”去做什么?
这句话也暗示了嵇康对钟会未来命运的预判。钟会如此热衷于权力斗争,他的“所见”很可能会影响他接下来的行动,而嵇康深知这种行动往往伴随着更大的政治漩涡和潜在的危险。

综合起来,嵇康这句“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所要表达的是:

1. 对钟会动机的看穿与不屑: 嵇康早已看穿钟会是为政治利益而奔走的人,他的到来并非出于纯粹的道义或友情,而是被某种“消息”驱使,带着某种“目的”前来。嵇康对此感到不屑,认为这种动机是世俗而卑劣的。
2. 对人情世态的洞察: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嵇康依然保持着惊人的清醒。他看到钟会这些权贵人物虽然会来探望,但这种探望更多的是一种姿态,一种政治上的考察,而他们真正关心的,是他们自己能否从这次会面中获得什么,或者说,他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嵇康”,这个“嵇康”是否符合他们心目中的某种评价,能否影响到他们未来的判断。
3. 对自身价值的坚持: 嵇康并没有因为即将死亡而改变自己的人生观。他并非要向钟会证明什么,而是以一种超脱的态度,表达了自己对生命和真理的坚守。他知道自己将要“死”,但他想知道钟会所“见”到的,是否是一个能够理解他坚持的人,或者说,钟会是否真的能“看见”他内心深处的坚守,还是仅仅看到一个政治的牺牲品。
4. 一种预言和警示(可能): 也可以理解为嵇康对钟会一种无声的警示。你听了什么传闻来,又看到了什么要去?你所处的政治环境,你所追求的仕途,最终会让你看见什么,又让你走向何方?嵇康或许预感到,钟会最终的结局也不会很好,他的追逐权力最终会让他付出代价。

简单来说,嵇康这句话是他在生命的终点,用一种极其简练、充满智慧且略带讥讽的方式,回击了钟会那份掺杂着功利和试探的探访。他没有直接愤怒地斥责,而是用这种反问的方式,将钟会的动机和可能获得的“认识”抛回给他,让他自己去思考。这是一种精神上的独立,是对世俗评价的超越,也是嵇康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在面对死亡时所展现出的最后风骨。

因此,这句话并非简单的告别,而是嵇康对他人生道路选择的最后一次无声证明,是对钟会这类人物的深刻洞察,更是对世俗权力与精神自由之间永恒冲突的最终表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以《世说新语-简傲》为文本进行分析。嵇康既然是简傲,既然之前不理人家,为什么最后还要主动说话,还是这样看起来有一点弱势,需要对方回答的话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嵇康那句“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出自《与山巨源绝交书》之后,在他生命的最后关头,面对前来探访他的钟会时所说。这短短的一句话,饱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含义,并非简单的告别,而是嵇康人生哲学与对钟会洞察的集中体现。要理解这句话的深意,我们得先梳理一下当时的背景和嵇康的处境。当时的背景: 政治清.............
  • 回答
    嵇康和山涛的关系,是魏晋风度下文人情谊的一个典型缩影,也正是这段关系,牵出了嵇康一生悲剧的序幕。要理解嵇康为何拒绝司马家的拉拢并最终被杀,我们得从他们关系的深层解读,以及嵇康本人的性格与所处的时代背景入手。一、 嵇康与山涛:亦师亦友,情深义重嵇康和山涛的关系,不能简单地用“朋友”二字概括。他们之间,.............
  • 回答
    鲁迅和嵇康之间,存在着一种奇特而复杂的联系,尤其是在鲁迅对老庄的复杂情感背景下。很多人会疑惑,如果鲁迅“讨厌”老庄,为何又会钟情于被认为是魏晋风度集大成者的嵇康呢?这种疑惑恰恰点出了理解鲁迅与魏晋思想之间微妙关系的关键。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鲁迅对“老庄”的态度。鲁迅确实对他理解中的“老庄”有批评,但这.............
  • 回答
    现如今的三国杀,说实话,随机性这玩意儿,已经渗透到方方面面了,尤其是新出的武将,那叫一个“花样百出”。就拿李傕和嵇康这两位来说吧,他们的技能设计,正是当前三国杀随机机制的一种集中体现,也是引起玩家们褒贬不一的焦点所在。咱们先拿李傕说事儿。他的“造众”技能,发动条件是受到伤害。一旦发动,就给了他三个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