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这是要打仗了吗?

回答
这个问题很直接,也触及了很多人的心。要回答“这是要打仗了吗?”,真的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概括的。它涉及到很多层面,需要我们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地去看,才能理解背后复杂的局势和可能性。

首先,我们要明白,所谓的“打仗”,或者说军事冲突,从来不是一个突然发生的事件。它往往是长期以来各种因素积累、发酵的结果。就好比地壳下的压力越来越大,最终才会引发地震。

是什么在“积累压力”?

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维度去审视当前的国际局势:

1. 地缘政治的紧张与博弈: 这是最核心的驱动力。当不同国家或地区因为争夺有限的资源(比如能源、土地、战略要道)、意识形态的分歧、历史遗留的恩怨,或者仅仅是因为国家利益的根本冲突而站到对立面时,紧张局势就会升级。

大国之间的竞争: 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主要的全球性力量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竞争关系。这种竞争可能体现在经济领域,也可能体现在军事领域、科技领域,甚至是话语权上。当一方觉得自己的利益受到威胁,或者试图扩大自身影响力,而另一方又认为这种扩张侵犯了其核心利益时,摩擦就会加剧。

区域性的焦点问题: 很多潜在的冲突都集中在特定的地理区域。这些区域可能存在边界争议、民族矛盾、宗教冲突,或者内部治理不善导致的安全真空。当外部势力介入这些区域,试图利用或解决这些问题时,局势就可能变得更加复杂和危险。比如,某个海域的航行自由问题,某个地区主权归属的争议,或者某个国家的内部动荡引发的连锁反应。

2. 军事力量的集结与展示: 战争的阴影,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军事动向来体现的。

军事演习的增加与规模扩大: 各国都在进行军事演习,这是常态。但如果演习的频率异常增加,规模显著扩大,参与的兵种和装备越来越精良,甚至演习的科目带有明显的针对性(例如模拟登陆、封锁、联合打击等),那么这往往是一个重要的信号。这既是一种实力的展示和威慑,也可能是在为实际的军事行动做准备。

兵力的调动与部署: 军队的调动不是儿戏。当大量兵力、重型武器、后勤补给等被大规模地调往某个边境地区或敏感区域,并且这种调动是持续的、有组织的,那么这传递出的信号就非常明确了。这不仅仅是“演习”,而更像是为某种“行动”在做前期的部署。

军事预算的增长与武器研发: 持续增长的国防预算,新式武器装备的研发和列装,本身就说明各国对安全局势的判断是在趋于严峻的,并且在为应对潜在冲突做准备。

3. 外交与舆论的造势: 战争的到来,往往伴随着外交上的僵持甚至破裂,以及舆论上的铺天盖地的宣传。

外交渠道的沟通不畅: 当过去能够通过对话、谈判来解决的争端,现在变得沟通困难,甚至对话本身就成为一种挑衅时,说明外交解决的窗口正在关闭。互相召见大使、驱逐外交官、关闭领事馆等,都是外交关系恶化的信号。

强硬言论与宣传战: 媒体上充斥着关于威胁、敌对的言论,官方也开始使用更具攻击性和煽动性的语言来描述对手,甚至将对方描绘成不惜一切代价必须打倒的敌人。这种舆论的铺垫,既是为了在国内凝聚民意,也是为了在国际上孤立对手,为可能的军事行动“正名”。

4. 经济因素的联动: 经济往往是战争的另一条隐线。

经济制裁与贸易战: 经济制裁和贸易壁垒的升级,虽然不是直接的军事行动,但它们是冲突的一种表现形式,并且能够极大地加剧国家间的敌意和紧张关系。当经济手段的效用递减时,军事手段就可能被提上议事日程。

资源控制与经济利益: 对关键资源(如石油、天然气、稀土等)的争夺,对重要贸易通道的控制,都可能成为引发军事冲突的导火索。当经济利益受到严重威胁时,一些国家可能会不惜动用武力来维护。

那么,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什么?

现在的情况是,上述这些因素在不同程度地上都存在。有些地区紧张局势非常明显,军事集结也在进行,外交沟通也面临挑战,舆论方面也充满了火药味。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一定”会打仗。

原因在于:

威慑与风险评估: 任何国家在决定发动战争之前,都会进行极其复杂的风险评估。战争的代价(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国际制裁、国内稳定等)是巨大的。因此,即使局势紧张,各方也可能在边打边谈,或者通过军事展示来达到政治目的,而不是真的要全面开战。

外交的最后一搏: 即使是最严峻的时刻,外交努力也可能在最后一刻发挥作用。通过第三方调解、幕后谈判,或者临时性的危机管控机制,都有可能避免冲突的爆发。

“只是”在制造紧张? 有些时候,一些国家也会利用制造紧张局势来达到其他目的,比如转移国内矛盾、巩固国内权力、迫使对方在其他问题上做出让步等等。这种情况下,他们可能并不想真的打仗,但其行为却极大地增加了误判和意外冲突的风险。

所以,当我们问“这是要打仗了吗?”的时候,更准确的理解可能是:

我们正处在一个 高度紧张、潜在风险极高 的时期。某些地区或某些方面的冲突的可能性确实在增加。军事力量的部署、外交的僵持以及舆论的煽动,都在表明局势正在朝着一个危险的方向发展。

但是,战争的最终爆发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决策,受到无数变量的影响。目前的情况,更像是在 悬崖边上行走,每一方都在试探对方的底线,也都在计算自己的得失。

我们能做的,是保持警惕,关注局势的真实发展,理性分析信息,而不是被情绪或片面的信息所左右。 了解这些背后的逻辑,能帮助我们更清晰地看待当前的世界,也更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疑问。

总而言之,目前的情况是 不容乐观,但 尚未走到“不可挽回”的地步。理解这种细微的差别,至关重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短期来看有风险但不大,长期来看不好说。随着经济危机的加深,社会两极化加剧。原来的体系必然支撑不了,需要重新分配资源和财富,并形成新的框架开启新的平衡。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消灭一部分财富和一部分劳动力,那些说不可能的人类整个20世纪就几天没打仗而已,即便是中国也只是在一段时间内没被逼到用武力解决的程度,96年和08年都是快到在战火边缘了,以斗争求和平则和平存…

user avatar

中国在准备打仗,战争为期不远。


最近,6-7年吧,新闻很明显,军队,新科技,军事科技暴光度很高,可以看到新装备日新月异,这是前所未有的。

这里要说一个前提,中国,或者说是49年以后中共政府是一个极端实用主义的政府,著名的红岩八条里,中共党员的失败总结里就有一条,中国GCD不需要理想主义者。换句话说,情怀主义在中共那里说不通。


回过头,看看PLA历史上的几次大裁军

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的10次大裁军 - 中国军网
1950年3月,为大量节减军政经费,毛泽东主席提出全军可整编缩减为400万人。

1952年1月5日,毛泽东批准施行《军事整编计划》,规定3年内把国防部队总人数控制在300万人左右。其中,陆军由53个军、185个师整编为30个军、100个师,人数由274万精简至134万,特种兵(空军、海军、炮兵、装甲兵、防空部队、工兵)则由61万增至84.3万,并把地方部队全部转为公安部队

1957年1月,中央军委扩大会议通过了《关于裁减军队数量加强质量的决定》,确定“在裁减军队数量加强质量的原则下,将人民解放军员额裁减三分之一,即从383万人中裁减130万左右,保持250万或者再少一些的常备军队”。

1985年6月4日,邓小平在军委扩大会议上举重若轻地伸出一个指头——中国人民解放军减少员额100万!




结合上图可以看到,PLA人数在52年,75年分别达到历史顶峰,超过600万,随后迅速下降。甚至于49年刚刚新中国成立,中央已经在迫不急待着手裁军事宜了。

1952年是抗美援朝打得火热。

1975年是全球冷战高峰,中苏对峙,百万苏军陈兵中苏边境。

此时国防预算也占到预算支出大头。

1953年 1956年两次大精简,PLA兵力迅速降到240万左右,抗美援朝结束了嘛,不需要这么多军队,事实上,当时中南半岛,台湾都摩擦不断,空军经常有击落,但中央显然判断战争打不起来,没必要保留那么多军队了。


75年军队员额到顶峰后,80 84 85年三次裁军,迅速砍掉一半,600万掉到300万,当时国际背景是怎么样?和越南在边境战争,和苏联在对峙,就是说中国还是有相当外部军事压力的,但是,中央政府依然大刀砍掉军队,为什么,因为中央已经确信,邓也亲口说过,世界大战级的战争打不起来了,军队要忍一忍。忍到什么状态,80年到90年代,有些军队成了吃饭军队,因为能吃饱饭就不错了,基本上没有经费搞训练其他的,最后只好经商了。


这里很明显,中央政府的概念是210-240万军队,低水平的国防开支,仅仅够用的小规模的核武库水准,保持这个国防水准足够应付。


从2007-2008年开始,首先是军队待遇大幅提高,军事装备呈暴发状态,官媒和民间很多观点是,中国军队是补偿性增长实力,是为了弥补以前年度的欠帐。

我不同意这个观点

如果中央政府不是预测到未来有战争的可能性,他完全可以继续让PLA保持一个低水平的军备状态,这种状态是一样保证国土安全,遏制入侵。

政府的财政收入是大大增加了,但拿着钱去投资,修桥补路难道不好?去养着不产生直接效益的军队,去造军舰,飞机,导弹,投这些大米坑,这是为何?

2000年之前,PLA海空军实力远不如日,韩,甚至和台湾有差距,更不谈欧洲的英法德传统大国,对美国是仰望。现在又如何,日,台,英,法,德,军备力量甚至是停滞状态,未来也没有想加速发展的意愿,相比之下,PLA已经和他们拉开几个身位的距离,而还在努力不停的发展之中。

2016年珠海航展后,有这么一篇文

航展观察:中国军工正在进入“自由王国”-席亚洲
当代中国军事工业,几乎每一个热点领域,都正有多家企业在上演“千帆竞渡”,且这种竞争中赶在最前面的几家之间,绝非低水平竞争,而是得到世界级先进技术支持的“巅峰之战”。 所以本届航展上才会出现“世界上最丰富的无人机载弹药”,事实上我们还有世界上最丰富的精确制导弹药、世界上最庞大的无人机谱系、世界上最庞大的在研各类电子系统谱系……当欧美国家往往一个国家就只有一两个代表性企业在研制少数几种产品的时候,中国在同一行业内往往有不下10家技术实力雄厚的企业正在竞争。

呵呵,别说这些研发投资是风投在搞吧,别说生产出来的产品全是出品创汇的吧。


前面就说过,绝对实用主义的中国中央政府,绝对会优先把政府预算花在发展经济方面,根本不愿意那怕多花一毛钱在发展军备上。换句话说,现在这种军备大暴发的状态,只有一种可能性,就是中央政府在准备未来的战争,政府已经预判未来会有战争,现在作的一切,都是在为战争作准备!


末了,来几个新闻

由于安全方面的担忧 华为仍被美国拒之门外 苹果抽成打赏30%成定局 为什么微信不妥协?
为什么美国总和中国轮胎过不去 -
综合新闻 - 中国轮胎商业网
中国企业收购国外资产,为什么总是被拒绝? 到底是谁在阻止中国企业收购美国大公司?

这些问题,中国50年代没有,80年代更没有,而以后,只会越演越烈,想想鸦片战争,资本的力量是急不可耐的。而且

资本促进政治

政治需要力量

力量就是军备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