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叙利亚在军事作战中为什么一败涂地?

回答


叙利亚在军事作战中遭遇严重挫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内部政治、经济、社会矛盾以及外部势力的复杂干预。以下是对其失败原因的详细分析:



一、内部分裂与政府治理失效
1. 政权脆弱性
阿萨德家族长期掌权(自1970年起),叙利亚政府在军事和政治上高度依赖少数精英阶层,缺乏广泛的民众基础。2011年阿拉伯之春爆发后,政府对示威者的暴力镇压导致局势失控,而阿萨德政府未能有效回应社会诉求,加剧了矛盾。

2. 军队内部腐败与士气低落
叙利亚军队长期存在官僚主义和腐败问题,部队指挥混乱、装备老化。尽管在战争初期有一定战斗力(如2014年收复霍姆斯),但随着战事延长,后勤补给不足、训练缺失导致士兵士气持续低迷。

3. 缺乏统一领导的反对派
反政府武装由多个组织构成(如“自由叙利亚军”、“征服阵线”等),彼此间存在意识形态冲突(如世俗主义者与伊斯兰极端主义者的对立),缺乏统一战略和指挥系统,难以形成有效战斗力。



二、外部势力干预与地缘博弈
1. 俄罗斯的军事支持
2015年俄军大规模介入后,叙利亚政府军获得空中支援、无人机侦察和战术指导。俄方通过空袭重创反对派,同时强化阿萨德政权的地位,使叙利亚陷入“被外部力量主导”的困境。

2. 伊朗与什叶派武装的介入
伊朗通过“真主党”、“人民动员部队”等代理势力支持政府军,提供资金、武器和人员。这使得战争不仅是国内冲突,更演变为地区代理战争(如伊朗vs沙特),加剧了叙利亚局势的复杂性。

3. 美国与西方国家的矛盾干预
美国曾通过空袭打击“伊斯兰国”(IS)并支持库尔德武装,但对反对派的支持有限且策略摇摆。此外,西方国家对阿萨德政权的制裁导致叙利亚经济崩溃,间接削弱了政府军的作战能力。

4. 土耳其与伊朗的地缘博弈
土耳其支持部分反政府武装(如“自由叙利亚军”),而伊朗则通过代理人战争巩固影响力。这种外部势力的争夺使叙利亚成为大国角力场,而非纯粹的国内冲突。



三、经济崩溃与社会危机
1. 战争对经济的摧毁
长期战火导致工业生产瘫痪、农业减产、能源短缺。据联合国统计,叙利亚经济在2015年前后萎缩约60%,货币贬值严重,民众生活困苦。

2. 难民危机与人口流失
战争迫使超过600万叙利亚人流亡海外(其中近500万人逃往邻国),国内人口锐减。大量青壮年外流导致劳动力短缺,进一步削弱国家动员能力。

3. 基础设施损毁
城市被轰炸、道路桥梁破坏、医疗系统崩溃,使政府难以有效管理领土和提供公共服务。



四、恐怖主义与极端组织的破坏
1. 伊斯兰国(IS)的崛起
IS在2014年占领拉卡后建立“哈里发国”,通过暴力手段扩张势力。其极端意识形态和残酷统治使大量民众逃离,同时导致国际社会对叙利亚政府军的信任度下降。

2. 反对派与恐怖组织的混杂
部分反政府武装(如“征服阵线”)与IS存在合作或竞争关系,使得战场形势难以界定“正义与邪恶”,削弱了国际社会的支持。



五、军事战略失误
1. 政府军初期的战略错误
2011年镇压示威时,阿萨德政权试图通过武力恢复控制,但过度暴力引发更大规模反抗。随后的军事行动未能有效应对游击战和城市巷战。

2. 反对派缺乏持久作战能力
反政府武装多依赖轻武器和游击战术,难以攻占重兵把守的城市(如阿勒颇)。同时,其资源有限且组织松散,无法长期维持攻势。

3. 国际制裁的双重影响
西方国家对叙利亚实施经济制裁,导致政府军缺乏现代装备和后勤补给。然而,俄罗斯等国的军事援助又使战争陷入僵局,形成“消耗战”。



六、地缘政治与大国博弈
1. 伊朗沙特代理战争
叙利亚成为伊朗(支持什叶派政府)与沙特(支持逊尼派反对派)争夺地区霸权的战场,导致冲突长期化。

2. 俄罗斯的“反恐”叙事
俄方以打击IS为名介入叙利亚,但实际目标是巩固阿萨德政权。这种双重角色使战争失去正义性,削弱了国际社会对叙利亚的支持。

3. 美国的战略摇摆
美国在叙利亚问题上缺乏统一立场:既反对阿萨德政权,又担心激化冲突(如2016年空袭导致平民伤亡)。这种不确定性导致政策反复。



七、长期战争的“困局效应”
1. 资源枯竭与代际贫困
持续战争使叙利亚青年一代失去教育机会,缺乏重建国家的能力。同时,国内粮食和药品依赖进口,经济脆弱性加剧。

2. 国际社会的冷漠与干预矛盾
虽然联合国多次呼吁停火,但大国博弈导致决议难以执行。西方国家对阿萨德政权的敌视(如美国要求其下台)与俄罗斯等国的支持形成对立,使局势陷入僵局。



总结:多重因素交织的“失败”
叙利亚军事作战的“一败涂地”并非单一原因导致,而是内部分裂、外部干预、经济崩溃、恐怖主义渗透和战略失误共同作用的结果。战争不仅摧毁了国家机构,还使社会结构瓦解,形成恶性循环。即便在2021年政府军收复大部分领土后,叙利亚仍面临重建困难、人权问题和地缘政治阴影的持续威胁。

(注:以上分析基于公开资料与历史事件,需注意不同势力对事实的叙述可能存在争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其实很多人都思考过:为什么在二战后,包括叙利亚在内的所有阿拉伯国家在对外战争(对以色列、西方、伊朗、库尔德人、etc)中的表现都不好?就比如叙利亚发挥稳定地输掉了全部五场中东战争。

美国中情局出身的中东军事专家Kenneth M. Pollack对此写过一本《战争中的阿拉伯人:军事效能1948-1991》(Arabs at War: Military Effectiveness 1948-1991),分析了从第一次中东战争到海湾战争期间的中东各国的军事作战效能,其分析与总结如下。

自1948年以来,阿拉伯人虽然都是在输掉战争,但不同国家(以及不同时期)的战斗力显然是不一样的。这从宏观上大概能分两档:埃及、叙利亚、伊拉克、约旦为第一档,利比亚、沙特和其他中东国家可列为第二档。在第一档次的军队中,部队凝聚力相对较好,士兵勇敢、尽职而拼命,高级指挥层也发挥比较正常。至于第二档次的军队,部队凝聚力松散,士兵作战意愿也不强,高层也比较瞎搞。

第二档次的军队输掉战争是很正常的(更有自知之明的第二档军队会选择不去打仗;人菜瘾大的反例也有,比如卡扎菲利比亚)。但假设不看这些王爷军,就看一档阿拉伯军,以叙利亚为例,他们为什么也总是在打败仗?在这之中,叙利亚在第三次、第四次中东战争中的表现,又可以说是主要参战国(以色列、埃及、约旦、叙利亚)中最差的。

传统迷思中对此有一些解释,认为阿拉伯士兵贪生怕死、部队凝聚力差、将军愚蠢无能、武器装备落后,都被作者一一反驳:事实上的情况和这相反。阿拉伯军队中确有这样的情况,但都属于个例;与其相反的状况反而更为常见。阿拉伯士兵是很坚强的;部队虽然偶有溃散,但整体坚强;阿拉伯军队的将军们通常做出正确的判断;武器装备质量通常不落后于以色列,数量往往远高于以色列。

那么,阿拉伯军队究竟做错了什么?

一般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但阿拉伯军队(比如埃及、叙利亚、伊拉克军)正好相反——将军们水平一般还可以,但就是“这届兵不行”。确切的说,阿拉伯军队的关键短板在基层部队和分队(旅、营、连)指挥员的低素质上,而这表现在:

  1. 基层指挥员毫无创造力和想象力,不会随机应变,不会适应条件,行事特别死板教条。几乎不会迂回,也不会应对迂回。
  2. 基层指挥员特别保守,从不主动行事,一切听从上级命令。只要没有命令,就不会采取任何措施。没有精确的作战计划就不会打仗。
  3. 多兵种合同能力基本相当于没有。
  4. 友邻部队之间不会相互支援和掩护。
  5. 战场情报意识差。从不主动侦察,通常无法有效地派出前卫、侧卫和后卫。
  6. 为了不担责任,经常欺上瞒下,谎报军情。

在士兵方面,虽然阿拉伯士兵普遍勇敢而热忱(特别是和以色列作战的埃及和叙利亚军队),但士兵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在大部分时期中,埃及、叙利亚军队被国家视为解决低教育水平青年就业问题的“国家职业”,大学生被排除在征兵范围之外;约旦和沙特则因为忠诚度原因偏爱受教育程度很低的贝都因人当兵),无力操作高技术兵器,装备妥善率低下,飞机永远炸不准,炮兵永远打不准,坦克永远也瞄不准,甚至连步兵射击的精度都很差。在埃及军队内的美国顾问曾感叹,说在埃及军队中,士兵“只有能力执行涉及步枪和小锹的任务”,初级军官“做着西方军队中列兵做的事情”,而旅长和团长们“做着中尉和中士做的事情”。

在叙利亚,还有几个进一步恶化军队战斗力的特殊情况:

  1. 叙利亚在1970年前政治始终处于动荡中,三五年就要政变一次;而每次一个新政权通过政变上台,为了确保自身统治都要大量清洗旧军官。在这一过程中排挤、清洗了大量有能力的军官,对叙军军官队伍造成了很大的打击。
  2. 以哈菲兹·阿萨德为代表的复兴社会党青年军官(1963年革命后复兴党军人集团掌权,阿萨德本人自1970年起独揽大权)普遍出身于阿拉维派、伊斯玛仪派等少数宗教派系,对叙国内占人口主流的逊尼派(70%左右人口)构成了少数对多数的统治。这就导致忠于政权的高级军人(阿拉维派、伊斯玛仪派、德鲁兹教派为主)和数量占多数的基层军人(逊尼派为主)互不信任。
  3. 哈菲兹·阿萨德为了自身政权的稳定,不愿意过多投入最精锐、也是最忠于自己的部队(特种部队、阿萨德警卫队)到和以色列的战争中。
  4. 阿萨德也不信任苏联人,处处排挤苏联顾问,不让苏联顾问参与作战计划的制定和决策。

这就导致,虽然采取英式(约旦)、苏式(叙利亚)或美式(1973年后的埃及)的作战体系,阿拉伯军队成功地把这些体系全都学走了样。苏式体系要求基层指挥员在战斗中要特别机敏灵活,可叙利亚军队的战术表现和这正好相反,只能靠作战计划打仗;美式体系要求良好的信息掌握、分析、判断和强大的参谋作业能力,优秀的战场保障能力,可阿拉伯军队也完全做不到这些。

最糟糕的是,阿拉伯军队(特别是埃及和叙利亚)面对的是基层指挥员能力极强、主动性极强、战术想象力世出无双的以色列军,结果被刷零蛋也是意料之中。

在中东战争中每每出现这种情景:阿拉伯军队排成密集的战斗甚至临战队形,一边胡乱开炮,一边向前开进,向以军阵地发起正面冲击;以军少量坦克依托有利地形,机动迂回到阿军侧翼射击;然而阿军根本不管态势和伤亡,维持正面冲击态势,直到战损超过60%部队崩溃为止。以军伤亡通常不及阿军十分之一。在去年HBO的(后半段崩坏的)以色列战争剧《泪之谷》的第一集里,就表现了这样的一个场景:一个叙利亚旅排成连纵队(甚至可能是营纵队)大摇大摆地冲向以军掩护阵地,被以军一个“百夫长”排敲掉40多辆。听起来很魔幻,然而这就是一个真实案例(叙第15机械化旅主力vs以色列第7装甲旅的7辆坦克)。这样的情况就是一次又一次发生在叙利亚(当然也包括埃及、伊拉克、etc)军队头上。

当然,阿拉伯军队也无一例外地发现了自身的这个问题。不少阿拉伯军队采取了各式各样的措施,企图改善本国军队的战斗力。而每个国家企图解决问题的方式都是很不一样的:

  1. 叙利亚和埃及军队的最高统帅部为部队制定了事无巨细的作战计划,对部队的行动进行一次又一次的预演,企图通过精确的计划弥补基层部队不能应变的问题。
  2. 伊拉克军队选出精英分子编组为共和国卫队,按照西方战术原则重新训练,试图让共和国卫队成为伊拉克的“新模范军”。
  3. 沙特阿拉伯大量引入外籍军人(极盛时期在沙特军内沙特军人只占半数,其余为来自巴基斯坦、美国等国家的受雇人员;沙特甚至同时雇佣来自解放军和台军的军人在其军队中服役)来解决沙特军队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主要是技术问题)。

这些措施,分别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从长远来看,都未能解决问题。

叙利亚军队和埃及军队变得甚至比改革前更为死板和教条化,更为依赖一成不变的计划。只要稍微超出作战计划,作战立刻会变得一团乱。最后叙军和埃军指挥员已经完全放弃治疗,干脆拒绝任何偏离作战计划的行为。

1991年,2个埃及师(第3机械化师、第4装甲师)参加了针对伊拉克的“沙漠军刀”行动。他们被编入多国作战指挥部-北方(JFC-N),位于美国第七军右翼,美国第1海军陆战远征军左翼。原计划2月24日第1陆战远征军和美十八空降军发起进攻,25日美国第七军再进攻。然而由于进攻行动过于顺利,担心伊军提前撤退的第七军要求提前转入进攻。多国部队总司令诺曼·施瓦茨科夫命令JFC-N也提前转入进攻,掩护美七军侧翼。结果埃及师长坚决反对。施瓦茨科夫对埃及师长进行了劝说、解释、争论乃至威胁,埃及师长仍然拒绝对行动计划作出任何变动。最终,施瓦茨科夫联系了埃及总统穆巴拉克,让他发手令让埃及师长提前发起进攻。埃及师长这才接受了命令,这导致美七军的进攻被耽搁了数个小时。当然,也不要期待埃及军队的推进速度——他们面对士兵已经逃散半数的伊拉克第26步兵师,到战争结束都没完成美军给他规定的第一天作战任务。

两天后,多国部队已经逼近科威特城郊。根据礼节,美军希望让阿拉伯军队首先进入科威特,要求埃及抽出一个营去科威特入城。埃及师长再次坚决反对,顶住美军将领[他的合法上级]的各种威逼利诱,死活也不干。施瓦茨科夫不得不再次联系了埃及总统穆巴拉克,让他发手令让埃及师长派一个营去科威特城。埃及师长这才接受了命令。

[在国军迷因中,顶多是 蒋公打电话给机枪阵地,要求机枪挪动三米;而在现实的埃及军队中,是机枪阵地打电话给“ 蒋公”,请求总裁手令让自己移动!]

伊拉克共和国卫队虽然在和伊朗的作战中取得了显著进步,但很快碰上了各方面全面碾压的美军及其领导的多国部队,而充当沙包的陆军步兵师不堪一击,未能起到牵制多国部队的作用,共和国卫队在多国部队的全力重击下也迅速遭到粉碎。

至于其他阿拉伯军队之间的战斗,往往是这样的:

[1991年1月30日,海夫吉战斗第二天]“……刚遭到微弱火力攻击,负责支援的卡塔尔坦克营便停止前进;失去了坦克协同的沙特国民卫队旅仍然盲目前进,像没头苍蝇一样冲向伊军防御;这遭到了伊军[陆军第5机械化师的一个加强营]以猛烈火力进行的迎头痛击。虽然这些火力非常不精准,只打死了一个沙特人(伤4人),但仍然造成了沙特军队的溃败……”

user avatar

严格来说,叙利亚在第三和第五次中东战争中才算是真的大输特输。第三次丢掉了至关重要的戈兰高地,让大马士革就如女人一般袒露了胸膛。第五次几乎败光了重金打造的空军和防空部队,彻底失去了战略进攻的能力。

两次战争态势其实都不在于叙军怎么败,而在于以军如何胜。两次战争都是用高对手近乎一代的战略战术和技术优势来取得胜利的。在中东巴勒斯坦周边那种几无战略纵深又无国力储存的地区,以点破面、以快打慢永远是致胜关键,绝无反复拉锯的可能。

在以军取得前期胜利后,无论是叙军还是埃军其自身的所有缺点就会被无限放大以至于到极致。这样的情况下,其实仗都不需要打了。当然以军也没有好到哪里去,第四次战争如果不是美帝拼了老命护犊子,那么阿拉伯联军实现战略战术目标的可能性其实是无限大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