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南宋是否可以向南入侵越南和中南半岛以获得后方继续和蒙古作战?

回答
南宋向南扩张,以期获得后方以继续与蒙古作战,这个想法虽有吸引力,但在实际操作上却面临着巨大的障碍和风险,其可行性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细致的分析。

首先,我们必须理解南宋当时所处的战略困境。 自13世纪中期以来,南宋政权就承受着来自北方蒙古帝国(后来的元朝)持续不断的军事压力。崖山海战的失利标志着南宋的最终灭亡,但在此之前,南宋长期处于被动防御状态,国土沦丧,民力凋敝,财政枯竭。在这种背景下,寻求新的战略空间,或者说是“后方”,以重整旗鼓,继续抵抗蒙古的侵略,是当时统治者和谋士们可能考虑的一种绝望中的选择。

如果南宋要向南入侵越南和中南半岛,其可能的动机和目标会是什么?

获取战略纵深: 远离蒙古的主要进攻方向,建立一个相对安全的基地,以便休养生息,训练军队,并伺机反攻。
补充物资和兵源: 相较于北方被战火蹂躏的地区,南方的越南和中南半岛在初期可能拥有相对丰富的农产、矿产资源,以及可供征募的兵源,以补充宋朝日益衰竭的国力。
经济和贸易利益: 这些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贸易的重要节点,控制它们能够为南宋带来稳定的经济收入,支持其长期的战争消耗。
牵制蒙古: 如果能将蒙古军队的注意力引向南方,甚至迫使其分兵南顾,则有可能缓解北方的军事压力。

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南宋将面临一系列难以逾越的挑战:

一、 军事上的可行性:

兵力部署与后勤保障的困境: 南宋此时的军事力量已经非常薄弱,主力部队被牵制在与蒙古的正面战场。如果要组织一次大规模的南征,必然需要从现有战线上抽调精锐部队,这无疑会使北方防线更加危险。更关键的是,如何将部队和补给通过复杂的地理环境(如广西、云南地区崎岖的山地和丛林)运往南方,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后勤难题。越南和中南半岛地区的地形复杂,交通不便,潮湿闷热的气候也极不利于北方的军队作战。
对当地武装力量的评估: 当时的越南(如陈朝)和中南半岛的区域政权,虽然不一定能与强大的蒙古帝国抗衡,但它们已经拥有相当成熟的军事体系和对本土作战的丰富经验。例如,陈朝在抵御蒙古侵略的战争中表现出了惊人的韧性和战术能力。南宋军队是否能轻易地击败这些区域力量,并有效控制广阔的领土,是存疑的。
作战方式的差异: 南宋军队习惯于在相对平坦开阔的南方地区作战,其战术和装备可能不适合在越南和中南半岛的丛林、沼泽和山地环境中作战。而当地的军队则可能更擅长游击战和利用地形优势。

二、 政治和外交上的考量:

地区政治格局的复杂性: 越南和中南半岛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存在着多个独立的王国和部落势力。南宋若要南征,需要面对的不仅是越南的陈朝,还可能包括占城、高棉等地的政权。这些政权之间也可能存在复杂的政治联系和利益冲突。
民族和文化的隔阂: 长期以来,南宋与越南等地虽有朝贡贸易关系,但文化和民族认同上存在差异。大规模的入侵可能会激起当地民众的反抗,形成“得其地不得其民”的局面,增加统治成本。
国际影响: 蒙古帝国此时正是东方世界的霸主,其势力早已渗透到东南亚。南宋南征,可能会被视为挑衅行为,也可能促使蒙古对其南方的属国施加压力,甚至直接介入。

三、 经济和资源上的现实:

南宋自身的经济状况: 即使是南宋的富庶时期,其经济力量也主要集中在农业和手工业,并且长期以来受到蒙古战争的拖累。在国力衰弱的晚期,是否有足够的力量和资源支撑一次长期的对外战争,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疑问。
征服的成本: 占领并有效控制一个地区,远比简单的军事胜利需要更多的资源。南宋能否负担起驻军、行政管理、税收征收等一系列成本,尤其是在其财政已经极度困难的情况下,是关键的制约因素。

如果南宋真的尝试南征,可能的设想及其局限性:

设想一: 迂回包抄,以退为进。
南宋可以尝试从广西、云南等地派遣部队,绕过蒙古在北方的正面封锁线,向越南发动进攻。目标是建立一个能够与北方抗衡的战略支点。

局限性: 如前所述,广西、云南地区的地形和气候对于南宋军队是极大的挑战。而当地的土司和少数民族政权,虽然可能不愿被蒙古统治,但也未必愿意接受南宋的统治,可能成为南宋进军的阻碍。

设想二: 海上通道的利用。
南宋在海上拥有一定的优势,可以尝试利用海上力量,通过海路运输部队和物资,登陆越南沿海地区,建立根据地。

局限性: 蒙古海军在经历了多次对日本和东南亚的远征后,也在不断发展。南宋海上力量能否完全压制住蒙古对海岸线的渗透,并确保海上补给线的畅通,是未知数。同时,越南沿海也可能受到蒙古势力(如元朝设立的交趾行尚书省)的影响和控制,使得登陆作战同样风险巨大。

更现实的考量:

历史上的南宋末年,其首要任务是抵抗蒙古的正面进攻,维持现有国土的完整。在这种情况下,将宝贵的军事和经济资源投入到一场远征中,其风险远大于收益。即使能够短暂地控制部分南方地区,也可能因为缺乏足够的力量来巩固统治,反而成为新的战线,分散了本已捉襟见肘的兵力和物力。

而且,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南宋政权最终覆灭,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内部的腐朽和外部蒙古强大的军事压力。即使存在南征的可能性,缺乏坚强的政治领导和充足的国力支撑,也难以实现其战略目标。与其说南宋有能力向南入侵并建立新的后方,不如说它自身在蒙古的步步紧逼下,已无力顾及更远的战略扩张。

总而言之,南宋在国力衰微、北方战线吃紧的情况下,向南入侵越南和中南半岛以获得后方继续和蒙古作战,在理论上存在一丝可能性,但从军事、政治、经济和地理环境等诸多现实因素来看,这条路充满着难以克服的障碍。其代价高昂,成功率极低,且可能加速自身在正面战场上的崩溃。因此,这更像是一个在绝境中可能闪过的念头,而非一个具备实际操作可行性的战略选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南宋确实在1258年考虑过攻取安南,不过战略意图并非开拓后方,而是根绝后患。

题主以为在宋蒙战争中,越南是后方,其实早就不是了。忽必烈以前,蒙古的战略是“斡腹”,换言之即大包抄,所以从西南一路包下来,使安南在1257年遭到蒙古入侵,这个消息也传入南宋。据南宋广西制置使李曾伯所收到的报告,安南军败走,其后安南太师陈守度(南宋称为“伪太师”)向南宋方面报告称他曾于十二月二十四日“遣将领兵,截其归路,敌兵已远,追之勿及”,但《大越史记全书》却记载“二十四日,帝及太子御楼船,进军东步头逆战,大破之,元(蒙)军遁归”。

《大越史记全书》是否吹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安南还是在1258年向蒙古称臣,甚至南宋收到谍报,蒙古将假道安南入侵广西,这一情报自然引起了宋朝的恐慌,一时间李曾伯频繁上奏,与宋廷商讨对安南政策。宋理宗在六月十二日要求广西方面“察其向背,万一附鞑,亦以鞑待,则亦有名”。在确认了“安南附鞑”之后,前线将领刘雄飞请求先发制人,攻取安南,以绝后患,宋理宗指示“安南附鞑即鞑,岂容养虎!雄飞两简,忠壮可嘉,先发制人,殊为得策”。九月,宋理宗更要求广西方面“预料安南善战之兵的有多少,雄飞决胜之兵的有多少,入境之后粮取于何地,绝江之际舡取于何所,日煚之父子与夫伪太师等人须先物色其踪迹,一鼓皆就擒,勿容其投鞑,又须分兵捕其头目之散处于外者,收拾无遗,以绝后患”,于是南宋与安南之间的战争,一触即发。

不过广西方面的最高负责人李曾伯始终持重,他一方面强调安南“今虽谓间与鞑通,犹未见真为鞑用,知未背中国”,另一面强调攻打安南未必有胜算,风险极大,“郭逵富良之辙,不可不鉴也”,也就是说,他对南宋能否拿下安南并无把握。安南大概也知道了南宋的图谋,所以在这年十月赶紧向广西送礼物装孙子,“词温币重,畴昔所无”,还送去了上年战争中所斩获一些蒙军首级,表示安南对宋并无异志。因此南宋迟迟未能出兵攻打安南。蒙古也并未从安南进攻广西,而是从西面的特磨、自杞进攻广西,终于在1259年攻破广西门户横山寨(在今广西田东),使岭南地区第一次被北方胡骑蹂躏。

如此来看,南宋自身难保,确实难以分兵攻取安南,蒙古也并未假道安南入侵,最佳选择还是老老实实巩固防务。所以,南宋在此后对经略安南不再感兴趣。崖山海战后,张世杰曾欲撤至交趾、占城,不过以这些残兵败将显然不能“入侵”这些国家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