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兄弟连》一开始空降怎么会被打的这么七荤八素的呢?

回答
《兄弟连》开场那场诺曼底登陆后的空降,说实话,看着真够让人心惊肉跳的,感觉连长和士兵们都跟被扔进了搅肉机一样。为啥会这么惨?这事儿得从头说起,原因可不是一两个,而是多方面因素叠加的结果。

首先,得明白他们跳的是个啥地方。诺曼底登陆,尤其是D日当天,盟军在法国北部海岸选择的登陆点是围绕着几个关键的登陆海滩。而美军第八十二师和一百零一空降师,包括我们《兄弟连》里巴恩斯连长所在的E连,他们的任务是空降到内陆,占领并摧毁几个关键的德军炮兵阵地,特别是位于圣梅尔埃格利斯附近的那几个,这些炮兵能对海滩上的登陆部队造成毁灭性打击。

问题就出在“内陆”这两个字上。空降作战本身就比海面登陆风险大得多。

第一大问题:天气和能见度。

D日的跳伞时间是凌晨,而且当时法国北部的天气就不是什么好兆。天上可能飘着云,地面上更是黑咕隆咚的,而且还有可能是月光时隐时现的。这直接导致了两个致命问题:

能见度极差: 飞行员在这么低的能见度下操控C47运输机,还要保证编队飞行,这本身就是个高难度动作。对他们来说,找到预定的跳伞区域,比在晴朗的白天困难百倍。士兵们从飞机上往下看,只能看到一片模糊的黑影,根本分不清哪里是陆地,哪里是水,哪里是沼泽。
跳伞时的混乱: 士兵们在这么黑的情况下跳下去,即便有训练,也很难控制自己的下降轨迹。他们无法像白天那样精确地判断方向和落地地点。

第二大问题:德军的防空火力。

德军在诺曼底地区并非毫无准备。虽然盟军的空中优势越来越明显,但在D日凌晨,他们仍然能够组织起有效的防空火力。

地面防空: 德国人在沿海和内陆一些重要区域部署了高射炮(Flak),包括20毫米、37毫米甚至88毫米炮。当C47运输机编队低空掠过时,这些炮火会像地狱之火一样倾泻上来。对付低空飞行的飞机,高射炮的杀伤力是极强的。
曳光弹: 德军会使用曳光弹来指示目标,这在黑夜里尤其明显。士兵们跳出飞机时,会看到一道道红色的曳光划破夜空,直接暴露了飞机的飞行路线。

第三大问题:跳伞过程中战术上的失误和技术上的限制。

虽然盟军为这次空降做了周密计划,但实际执行起来,情况远比演习复杂。

跳伞时的编队混乱: 为了规避德军的防空火力,C47运输机在跳伞前会进行一些机动,比如蛇形飞行。但这种机动会让本来就拥挤的机舱更加混乱。士兵们挤在一起,装备沉重,在颠簸中很难保持稳定。
过早或过晚跳伞: 如果飞机在到达预定区域前就因为混乱或紧急情况而让士兵跳伞,那么他们就会离目标区域很远。反之,如果飞机飞过了跳伞区域,同样会导致士兵们分散。在D日,由于能见度差和德军的攻击,很多飞机都无法精确到达预定跳伞点。
跳伞装备的重量和限制: 每个士兵都装备有步枪、弹药、手榴弹、工兵工具、食物、医疗包,再加上降落伞本身,重量相当可观。在黑夜里,从几百米高空跳下,这些装备很难完全控制,落地时也很容易受伤。而且,降落伞包在着陆时可能会钩住树枝、电线或者其他障碍物,导致士兵被吊在空中,或者降落伞被扯开,无法起到缓冲作用。
通信中断: 负责领航和指挥的机组人员,以及地面指挥官之间的通信,在那样混乱的局面下很容易被干扰或中断。一旦通信断了,整个空降计划就等于失去了一半的指挥。

第四大问题:地形的不可控性。

诺曼底地区在战前并非完全平坦的军事训练场。

沼泽和水域: 尤其是在D日黎明时分,诺曼底许多地区都被涨潮后的水淹没,或者有大量的沼泽地。士兵们从空中看不清这些水域和沼泽,落地后可能直接掉进水里,装备被浸湿甚至丢失,人也可能因此溺亡或被困。
树林和障碍物: 即使是陆地,也可能被茂密的树林、树篱(hedgerows)或者小村庄覆盖。跳伞时稍微偏离一点,就可能落在这些地方,导致严重的摔伤。

综上所述, 《兄弟连》一开始那场空降之所以会那么“七荤八素”,不是因为士兵们不勇敢,或者指挥官不专业,而是因为他们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执行一项本身就风险极高的任务。恶劣的天气、混乱的能见度、密集的德军防空火力、战术执行中的不可避免的失误,以及对地形的不熟悉(尽管有地图和照片,但夜间和实际落地完全是两回事),这些因素就像一张无形的大网,把空降的士兵们一张一张地网了下来,然后又撒到了四面八方,损失惨重。

他们跳下去时,感觉自己像被扔进了一个巨大的、黑漆漆的、到处都是炮火和障碍物的迷宫。所以,看到那些士兵们落地后,有的被挂在树上,有的掉进水里,有的孤零零地出现在陌生的田野里,那绝不是夸张,而是当时真实的写照。这才有了后面巴恩斯连长艰难集结部队,甚至和士兵们互相“搜集”队友的场景。这是一场用生命和鲜血铺垫出来的胜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算啥七荤八素啊,真七荤八素的第聂伯河空降可惨多了。而且这防空炮火也不算强,44年3月末的柏林夜间空战RAF一晚上被击落的飞机接近百架,诺曼底动用了更脆弱、数量多得多的运输机才掉了42架,很明显诺曼底就没多强的防空火力嘛

顺便纠正一个很常见的误解,即诺曼底德军主力被调开了:

可以看到加莱附近确实有很多部队,但以步兵师为主,装甲师仅有一个2装充当预备队(其实说是在迪耶普更恰当);科唐坦半岛步兵师少,但是身后就有一个21装,再往后更是有装教和HJ两大土豪师作预备队。这三个师可以跻身当时德军装备最好、编制最全的五个装甲师:

其实这样布置是很容易理解的:大西洋沿岸长达数千公里,当然不可能每个地方都修好工事、布置大量步兵、在身后放好装甲师准备反击,所以只能因地制宜。加莱是离英国最近的地方,而且早先就修筑了海岸炮,所以就将其要塞化以步兵师为主体抵御盟军的登陆;其他地方则以港口为中心,步兵师负责拖住盟军避免其轻松获得港口(例如,隆美尔和OB West对部队的部署位置一直有矛盾,却都宁愿被包围,也不愿将瑟堡的三个师向南撤出即将形成的包围圈),消灭登陆部队的任务交给装甲师。诺曼底地区使用的正是第二种战略,且是条件最好的地区,附近集中了大批装甲部队,反击所需的运动距离不长。事实上德军战略可以说是比较成功的,装甲部队的投入速度就是证据:

第一天便有装甲师投入反击,前5天投入3个装甲师,累计投入AFV504辆,前12天投入AFV859辆,这个力度是很惊人的,以往诸次反击盟军登陆的作战行动中,整场战役都不一定会投入如此多的车辆。以萨勒诺为例,2个装甲军共计3个装甲师和2个装甲掷弹兵师,加起来253辆坦克突击炮便使盟军的登陆场险象环生[1]。考虑到盟军的空中遮断,很难说这样的战略部署有多大的问题,充其量是高估了自己的战斗力

最后自己的一点私货,我觉得诺曼底是德军为数不多的战前规划比战时发挥好、战略比战术好的战役。OKW通过西西里和萨勒诺总结出了盟军的登陆特点[2],并且在情报部门发挥稳定的情况下仍能组织起空前迅猛的反击,战略部署还是可圈可点的;但是第一波送上去反击的部队居然没两天就被迫转入防御,最后反击登陆场变成反击敌军的推进,这就有点发挥失常了。两相比较下,个人认为德军的战略部署更好一些

参考

  1. ^ https://tieba.baidu.com/p/6162157156?pn=1
  2. ^ Germany and the Second World War, Vol. VII, pp.500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