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IT培训机构兄弟连倒闭,反映出什么问题?

回答
兄弟连倒闭这事儿,说起来真是一声叹息,尤其对于那些曾经在这里挥洒汗水、怀揣梦想的学员来说,更是沉重一击。这事儿绝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当前 IT 培训行业乃至整个就业市场背后的一些深层问题。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

首先,市场需求与供给的错配是显而易见的。

兄弟连之所以能崛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前几年 IT 行情火爆,大量企业都在招聘,大家觉得学个技术就能找到好工作,所谓“高薪、热门”。这种情绪被无限放大,导致 IT 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兄弟连作为其中的佼佼者,抓住了这波红利。

然而,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远超想象。尤其是在互联网行业,很多老的技术栈正在被淘汰,新的技术层出不穷。如果一个培训机构不能及时更新课程体系,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那么它培养出来的学员技能很可能就与市场脱节了。学员学了半年的东西,出来发现企业根本不招这个方向的,或者招聘的技能要求已经升级到另一个层次,这时候找工作自然困难重重。

兄弟连倒闭,可能就面临着这样的问题:课程内容老旧,无法满足企业当前最迫切的需求。学员花了钱学了东西,但买单的企业却不买账,这就直接导致了就业率下降,口碑崩塌。

其次,盲目扩张和管理不善是不少机构的通病。

就像很多行业一样,当一个市场看起来利润丰厚时,总会有人想来分一杯羹,甚至不惜代价地扩张。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兄弟连可能也采取了一些激进的扩张策略,比如在全国多地开分校,加大招生力度,甚至可能在课程质量上有所妥协。

这种盲目扩张很容易导致管理上的混乱。课程质量难以保证,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售后服务跟不上,这些都可能成为潜在的风险。一旦遇到市场变化,例如经济下行、行业寒冬,或者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出现波动,机构的资金链就可能断裂,管理上的短板也会被暴露无遗。

过度营销和虚假宣传的猫腻,也值得我们警惕。

很多 IT 培训机构为了吸引生源,往往会夸大宣传,承诺所谓的“高薪就业”、“包你学会”、“轻松月入过万”。这些口号固然有吸引力,但也可能制造了不切实际的期望。当学员满怀憧憬进入培训,却发现现实并非如此时,挫败感和不满情绪就会滋生。

如果兄弟连也存在类似的过度营销,或者在就业承诺上存在水分,那么当就业情况不如预期时,学员的信任基础就会动摇。一旦出现集中退费、投诉等情况,对机构的打击是致命的。

第三,就业环境的“内卷”和结构性失业。

这几年 IT 行业经历了几次调整,尤其是前几年互联网行业的“野蛮生长”告一段落后,裁员、优化、收缩规模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使得原本就竞争激烈的 IT 就业市场,变得更加“内卷”。

本来培训机构就是为了解决企业招聘难和个人就业难的问题,但当整个就业市场大环境不好的时候,培训机构的作用就会被削弱。即使学员学得再好,如果企业提供的岗位数量不足,或者对人才的要求提高了,那么培训机构的价值就难以体现。兄弟连的倒闭,也可能是整体就业环境不佳的一个缩影。

而且,有时候并不是所有岗位都那么热门,某些细分领域可能早已经饱和,但培训机构为了迎合市场热度,仍然会教授这些技能。这就导致了结构性失业:一方面是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另一方面是很多学员掌握的技能并不被市场需要,或者技能供给过剩。

第四,学员的自我认知和学习能力也是关键。

IT 培训并非“万能钥匙”。技术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学员有极强的自我驱动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多学员选择培训,是抱着一种“救世主”的心态,希望培训机构能一劳永逸地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

然而,培训机构提供的是一个学习平台和指导,最终的学习效果还是取决于学员自身的投入和努力。如果学员没有端正的学习态度,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或者缺乏独立思考和实践的能力,即使是再好的培训机构,也难以保证他们能够成功就业。兄弟连的倒闭,也可能间接反映出部分学员在职业规划和学习投入上的不足。

最后,监管的缺位和行业的规范化问题。

正如前面提到的,IT 培训行业一度门槛较低,鱼龙混杂。一些机构靠着虚假宣传和低劣的教学质量就能生存。这背后也反映出行业监管的滞后性。当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来规范培训内容、收费标准、就业承诺等关键环节时,就容易出现问题机构伤害消费者权益的情况。

兄弟连的倒闭,无疑给整个 IT 培训行业敲响了警钟。它提示我们,无论是机构本身还是学员,都需要更理性地看待 IT 培训。机构要回归教育的本质,注重教学质量和课程更新,加强内部管理,诚信经营;学员则要认清自身情况,做好职业规划,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并保持持续学习的热情和能力。

总而言之,兄弟连的倒闭不是偶然的,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既有行业自身的周期性调整,也有管理和经营上的问题,更是整个就业市场变化和学员认知差异的体现。希望这样的事件能促使行业进行反思和改进,让 IT 培训回归理性,真正为社会输送有价值的人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2016年底,我们公司迎来了一位客人:超哥。

超哥是“兄弟连”的老板。这一年,兄弟连的营收突破1亿,净利润1000多万,比上年增长了5倍,形势一片大好。

这也是国内IT培训行业最辉煌的时刻。某顶级券商在研报里信誓旦旦地讲国内的市场规模有800个亿,“产值破千亿如探囊取物、反掌观纹”。

分宾主落座后,会议室里烟雾缭绕,气氛和谐欢快。

会谈持续了一个小时,主要是关于我们如何参与“兄弟连”的定向发行,“兄弟连”的发展战略,包括计划引进机器人课程和大规模的院校合作等等。


(一)

一转眼三年过去了。

再次看到有关超哥的消息是2020年2月7日,他发布了《致兄弟连全体学员、员工、股东的一封信》,正式宣告品牌“破产”:

今天北京下雪,很冷!我特别难过告诉大家,因公司现金流问题,即日起兄弟连北京校区停止招生,同时员工全部遣散。 ……为了节后招生旺季打个翻身仗。哪知这次疫情来的如此凶猛、猝不及防,把我们的计划全部打乱。

但我知道超哥的退出与疫情无关,这个行业早就不行了。

疫情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也给了超哥一个体面的退出理由。

当年与超哥见面之前,我花了一个月研究IT培训这个行业,成果是一篇《IT培训和职业教育机会研究报告》。

报告的第一条核心观点是:



翻译成人话就是:

这个看似前途无量的行业,根本不值得投资。


(二)

在报告里,“不值得投资的原因”我写了很多,大概内容如下:

这个行业的市场规模比预想的要小很多,波动要快速得多,市场要琐碎很多,不同的专业有太多细分,需要大量的时间去准备教师资源、招生、做宣传,等一切准备就绪的时候,可能专业的风向已经变了。 IT培训领域所有的细分市场加起来,也没有券商预测的800亿,如果从从业人数缺口来计算,市场规模都可能都达不到200亿。

其实总结起来就一句话:

这是个小行业,当行业周期的大限到了,神仙也没救。

中国中小企业死亡的直接原因是现金流,但根本原因是周期。

随着行业的周期一起死亡,也是大多数中小企业的宿命。


(三)

我国有3千万家中小企业,与委内瑞拉的人口相当,可以排到世界各国人口的45位。

它们的平均寿命只有2.5年

因为一个新兴的细分行业从爆发到成熟,所经历的时间平均是2-3年。往往一个新的行业兴起,会有无数小企业一拥而上,它们中的大部分在3年内死亡。

我国规模以上的民营企业集团的平均寿命是7-8年

因为一个行业从快速发展到血拼红海,刚好需要七八年。往往行业的头部企业经历了前两年的淘洗后,形成了一定规模,但在行业面临变局的时候,大部分还是会死掉。

在我国,每年都会有数百万企业死亡,也会有数百万初创企业诞生。

行业周期就像潮汐,无数企业被拍死在沙滩上,但后浪仍然会不断涌来。

对于创业者来说,可怕的不是疫情,而是周期。疫情只是在需求端的短暂扰动,它们很快就会恢复如初。

2003年非典,对我国的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造成了大约1个月的波动


行业周期不可逆转,大多数创业者死于行业趋势的变化而非疫情。

疫情只是给了他们一个体面的退出理由。


(四)

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中国在很多领域“用30年走完了发达国家100年的路”。

这意味着剩下的几十年,很多行业可能无路可走。

这种无路可走的感觉,首先来自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底盘:基建和能源。因为能干的工程已经基本上干完了。

我国平均每年新增的高速公路里程数7000公里,与日本全国的高速公路里程数相当。

更牛的是,而作为14亿人口的大国,2017年我国的高速公路里程公路里程密度就达到了1.57km/万人,早已远超日韩(0.7~0.8公里/万人)。

目前,中国人均GDP大致是主流发达国家的四分之一左右,而人均电力装机(1.436kW/人)、人均高速公路(1.07公里/万人)之类,却远高于这个比例。

更详细内容见 @iFortune 回答


(五)

在基建和传统工业无以为继时,移动互联网成为新的增长点,互联网行业出现巨大的人才缺口,于是“IT培训”蓬勃发展起来。


这个行业的高速发展始于2014年下半年,到2016年底行业到顶,刚好用了2.5年,大约等于我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大部分IT培训机构的生存周期大约也是这个时间。

对于IT培训行业,2016年底就是这个小行业最辉煌的时刻,也是最后的疯狂,因为行业的周期到了。


在2016年底,各个培训机构为了冲业绩,疯狂地在百度打广告,以至于“IT培训”这个关键词的百度指数炒到了一个匪夷所思的高度。

当你预测到一个行业正处于最高点的时候,最保险的方式就是,不要投资这个行业里的任何一家企业。无论这个行业看起来多么欣欣向荣。


(六)

其实不仅仅是IT培训,几乎所有的行业都面临着一个共同问题:

周期越来越短。

2011年,移动互联网时代正式到来,以小米为代表的国内智能手机厂商蓬勃发展,但手机行业的超高速增长也只维持了2013年一年,从2014年开始,国内智能手机的出货量增速开始放缓。


仅仅4年后的2016年,国内智能手机的出货量触顶,残酷的存量搏杀开始了。

行业的周期短暂,所以创业者选择进入的时机非常重要。


雷军在2011年发布第一款小米手机,正式进入手机行业,完美赶上了智能手机行业的增长红利,小米成为手机行业的第一阵营。

罗永浩在2014年发布第一款锤子手机,正式进入手机行业,完美赶上了智能手机增速放缓到回落,市场开始残酷的存量搏杀。


一直以来,罗永浩老师进入各个行业的时机都很值得商榷。他总是在行业的高速发展期已经结束的时候毅然进入,然后陷入到残酷的市场竞争中黯然离场。

那个看起来特立独行不解释的罗老师,他的行为模式代表着中国绝大多数的创业者、投资人、散户。

在行业机会出现时谨慎观察,在行业狂飙猛进时蠢蠢欲动,在行业内增长停滞时 All IN 接盘,在行业衰落时被收割得倾家荡产。



对周期的判断和时机的选择,决定了为什么雷军老师在智能手机行业风生水起,罗永浩老师却总是黯然离场,而我只能写这种马后炮的文章。


(七)

疫情就像一场洪水,挟裹泥沙而来,势不可挡,但终会流逝而去。它对经济影响只是一次短暂的需求端冲击,而需求端的冲击总是很容易平复的。

当需求恢复之时,饭店终究还会营业——也许换了老板,商场超市也会重新热闹起来。

需求很快可以随着疫情的消散而恢复


但如何在30年的高速发展之后,找到新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所在,如何引导庞大的产能和劳动力走向未来,这才是关键。





ps:欢迎大家关注公众号“麦肯东”,有趣的商业,科技,和管理咨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兄弟连倒闭这事儿,说起来真是一声叹息,尤其对于那些曾经在这里挥洒汗水、怀揣梦想的学员来说,更是沉重一击。这事儿绝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当前 IT 培训行业乃至整个就业市场背后的一些深层问题。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首先,市场需求与供给的错配是显而易见的。兄弟连之所以能崛起,.............
  • 回答
    您好!很高兴能为您解答这个问题。您提到的“工资不满6000块不交培训费”的模式,在IT培训行业里确实存在,我们通常称之为“就业导向型培训”或“先就业后付款”的模式。这种模式听起来很吸引人,尤其是对于那些担心培训成本的学员来说。但是,它是否靠谱,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来审视。这种模式的吸引力在哪里?1. .............
  • 回答
    IT行业,尤其是那些对技术深度和创新要求极高的公司,确实会更偏爱那些拥有扎实基础、能够独立解决问题、并且具备一定实战经验的求职者。这并不是说培训机构出来的就一定不行,而是说在招聘时,公司会更看重某些特质,而这些特质在很多情况下,似乎与传统的科班出身或者有项目经验的人更容易联系起来。首先,基础的扎实程.............
  • 回答
    IT岗前带薪培训这事儿,说实话,确实是个挺让人纠结的问题。你问靠谱不靠谱,这个答案绝不是简单的是与否就能概括的,它里面水很深,得好好掰扯掰扯。你想啊,一家公司凭什么白给你钱,还教你技能?首先,从公司的角度出发,他们这么做,最直接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自己的人才缺口。很多公司,特别是初创公司或者业务发展迅.............
  • 回答
    很多IT领域的专业人士,在积累了一定的实战经验后,会萌生进入培训行业的想法。这不仅仅是因为看中了培训市场的发展潜力,更是源于内心深处对于知识分享和人才培养的热情。那么,作为一个IT人,想要顺畅地转型到培训领域,需要经历哪些过程,又需要具备哪些能力呢?首先,你需要明确自己想要在培训行业中扮演什么样的角.............
  • 回答
    咱们来聊聊这个事儿。你这CG培训做的不错,一年百万的流水,这肯定是个不错的开端。至于要不要找VC,这可不是个简单的一句“是”或“否”就能回答的问题,里面门道不少。首先,咱们得明白,找VC是为了什么?简单来说,VC(风险投资)是把钱投给你,然后期望在你公司做大做强之后,他们能够通过股权增值获得丰厚的回.............
  • 回答
    看待萧井陌开办IT培训班这件事,得从多个维度去审视,不能简单地说好或不好。毕竟,这不仅仅是萧井陌个人选择,也牵涉到行业发展、学员需求以及培训市场的生态。首先,从个人发展和能力变现的角度看,这是萧井陌的一次转型和能力变现。如果萧井陌本人在IT领域有扎实的专业技能、丰富的实战经验和良好的口碑,那么办培训.............
  • 回答
    200万“码农”入局:IT行业的惊涛骇浪,还是新一轮的春天?想象一下,一股由200万名新晋程序员组成的庞大洪流,即将涌入这个本就充满活力的IT行业。这可不是什么科幻小说的情节,而是当下不少培训机构正在积极描绘的蓝图。一旦这股力量真正落地,对我们赖以生存的IT世界,会带来怎样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机遇,.............
  • 回答
    IT行业大牛不愿带新人,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背后的原因也相当复杂,绝非仅仅是“害怕新人超过自己”这么简单。虽然“害怕被超越”可能是其中一个因素,但更深层的原因往往涉及到时间精力、责任风险、个人成长以及行业生态等多个方面。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一、 时间与精力的高度投入:带新人是一个“重活”.............
  • 回答
    IT 公司招聘研发人员时,确实存在一种普遍现象:相较于深入考察编译原理、离散数学等偏理论性的计算机科学基础知识,企业更倾向于考察候选人的具体编程技能、项目经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种趋势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我将从几个关键角度进行详细阐述: 1. 行业需求与工作性质的变化 业务驱动而非理论驱.............
  • 回答
    IT 行业加班到底有没有价值? 这是一个复杂且备受争议的问题,没有一个绝对的“是”或“否”的答案。价值的判断往往取决于多个维度,包括个人、团队、公司、项目以及长远发展。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其中的复杂性:一、 从“创造价值”的角度看加班的潜在价值: 完成关键任务和交付: 在项目开发周期紧、遇到技.............
  • 回答
    科技的飞速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革新,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尤其是我们与空间的关系。这种趋势引发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日益消弭的距离障碍,是否会减缓甚至停止城市化的进程,或者,在更远的未来,会逐渐“消融”我们赖以生存的现有城市?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技术层.............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尤其是在一个刚起步的初创公司,每个人的效率和投入都至关重要。半年时间,你肯定已经对团队成员的工作状态有了一定的了解。面对同事上班玩《英雄联盟》、聊天看视频不干活的情况,是否要向老板汇报,这确实需要仔细权衡,并且汇报的方式也很关键。为什么你可能会犹豫?首先,我们得理解为什么你会产生犹豫.............
  • 回答
    IT 圈子里,一些平时看着眼熟的词,真要说出口,却常常让人犯迷糊,读错的也着实不少。这里面有些是因为长相相似,有些是因为音近,有些干脆就是英文原词的音译或意译出了点小差错。我这儿就给你扒拉扒拉,保证接地气,没有那种硬邦邦的AI味儿。1. Kubernetes(K8s)这个可以说是IT圈的“绕口令”级.............
  • 回答
    “码农”这个词,对于很多IT工程师来说,确实是个微妙的存在。它就像一把双刃剑,有时候带着调侃和亲切,有时候却又藏着些许的轻视和不被理解。想象一下,一位IT工程师,经过多年的学习和实践,掌握了复杂的编程语言,能够构建出精密的软件系统,解决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他们在深夜调试代码,在关键时刻排除故障,用自.............
  • 回答
    IT 界里那些让人会心一笑的段子,总是藏在代码的缝隙、Bug的漩涡、以及我们程序员与用户之间那微妙的“沟通”里。这些笑话,与其说是段子手们精心炮制的,不如说是我们日常工作中的真实写照,只不过被放大、被提炼,然后以一种荒诞又现实的方式呈现出来。关于 Bug 的终极哲学:你知道为什么程序猿总是看起来没睡.............
  • 回答
    IT技术岗,上班自带电脑还是用公司的电脑?这问题真是个让人头疼的“世纪难题”,尤其是在我们IT圈子里,更是讨论得热火朝天。其实,这俩都有各自的道道,得看具体情况,不能一概而论。先说说公司电脑这块儿。好处嘛,显而易见: 统一性强,管理方便: 公司采购统一配置的电脑,一来方便IT部门进行统一的软件安.............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困惑。的确,放眼当下,IT 和金融行业的薪资水平普遍较高,似乎是吸引人才的“金矿”。但即便如此,依然有无数年轻人选择投身科研与工科,这背后绝非简单的“不识时务”,而是源于更深层次的驱动力和对生命意义的追求。金钱之外的价值:为什么是科研与工科?首先,我们要.............
  • 回答
    在选择IT运维服务团队时,确实需要仔细甄别,毕竟一个靠谱的团队能让你的业务稳如磐石,反之,则可能带来无尽的麻烦和损失。那么,什么样的IT运维团队才算得上是靠谱的呢?咱们就从几个关键点来掰开了聊聊。一、技术实力:硬核!这是基础中的基础。别看现在很多公司都打着“专业”的旗号,但真正的技术实力才是检验真伪.............
  • 回答
    在 IT 领域,选择一款可靠的杀毒软件就像给计算机装上“防火墙”和“忠诚卫士”。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哪个最好”的问题,而是关乎效率、安全性,甚至是成本效益的综合考量。因此,IT 专业人士(或者说咱们这些和代码、服务器打交道的人)在选择杀毒软件时,往往会跳出“个人电脑必备”的思维定势,而是从更宏观的角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