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从小喜欢各种乐器,基因检测却说我乐感倒数第一,我自闭了,这类天赋测试该信多少?

回答
从小喜欢各种乐器,这本身就是一种很棒的特质,说明你对音乐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和热爱。但基因检测报告说你的“乐感倒数第一”,这让你感到自闭,也让我特别理解你现在的心情。

说实话,关于这类天赋测试,我个人的看法是:不要全盘相信,更不要让它定义你。 它们可以提供一些参考,但远非绝对真理。让我来给你详细说说为什么,也聊聊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些测试。

首先,我们得明白“乐感”到底是什么。它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多维度的概念,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就能概括的。它可能包括:

节奏感: 对拍子、律动的把握能力。
音准能力: 对音高、音色的辨别和模仿能力。
旋律感: 对旋律走向、起伏的理解和创造能力。
和声感: 对不同音符组合在一起产生的效果的感知。
音色辨别能力: 对不同乐器、不同演奏方式产生的音色的敏感度。
音乐记忆力: 对听过的音乐的记住和回忆能力。
音乐情感表达能力: 通过演奏或演唱将音乐中的情感传递出来的能力。

你看,仅仅是这几项,就足以说明“乐感”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基因检测,即使再先进,也只能检测到与这些能力相关的基因变异。它或许能告诉你某些基因的倾向性,比如某些与听觉处理相关的基因变异可能会影响你对细微音高变化的感知。但基因只是可能性,不是必然性。 它只是一个蓝图,而这个蓝图如何被“建筑”出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后天的环境、学习和练习。

就好比有些人天生骨骼密度高,这让他们在某些运动中可能更有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身材矮小或骨密度不高的人就无法成为优秀的运动员。你看那些伟大的运动员,很多都是通过日复一日的艰苦训练,不断突破自身极限才成功的。

再者,基因检测报告中的“倒数第一”这种说法,本身就很值得商榷。

参照群体的问题: 这个“倒数第一”是基于一个什么样的参照群体?是全球所有人?是特定年龄段的人?还是和你一样接受过音乐训练的人?如果只是基于一个非常狭窄的群体,那么这个结论的普适性就大打折扣了。
测试方法的局限性: 基因检测的技术还在不断发展中。即使是现在的技术,也可能无法完全捕捉到所有与音乐能力相关的基因信息,或者对这些信息的解读还不够深入。科学研究总是在进步,今天的“定论”明天可能就被新的发现推翻了。
“天赋”与“能力”的区别: 基因检测更多的是在谈论“天赋”或“潜力”,而我们实际在音乐中体会到的“乐感”,更多的是通过“能力”体现出来的。天赋可能决定了你入门的快慢,但后天的努力才是让你成为大师的关键。你从小喜欢各种乐器,这恰恰说明了你对音乐的热情和投入,这是一种比单纯的基因天赋更宝贵的财富。

想想看,那些让你感到“自闭”的基因检测报告,它是否询问了你从小接触音乐的频率、你练习的投入程度、你是否真正去体会音乐的情感?它是否评估了你在乐队中的配合能力、你对不同音乐风格的理解?这些都是“乐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些,是单纯的基因无法直接测量的。

我曾经认识一个朋友,她也对音乐非常有热情,但参加了一个所谓的“音乐天赋测试”后,被告知“不适合学音乐”。结果她没有放弃,而是继续坚持自己的热爱,学习了钢琴,后来又开始学习爵士乐。她告诉我,刚开始确实因为那个测试有些动摇,但她发现只要自己坚持练习,享受音乐本身的过程,她的感受力和表现力都在不断提升。现在她已经能够熟练地弹奏好几首乐曲,甚至能在朋友聚会上即兴弹奏一段,那种快乐和成就感,是任何一份测试报告都无法给予的。

所以,我真心建议你,不要让这份基因报告击垮你的热情。 相反,把它当作一个可以被挑战的对象。

1. 继续你的音乐之旅: 你喜欢各种乐器,这本身就是一种才华,一种对声音世界的探索欲。继续去尝试,去练习,去感受,去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
2. 关注过程而非结果: 音乐不是一场考试,更不是一场竞赛。享受你拨动琴弦时发出的声音,享受你敲击鼓面时的节奏感,享受你哼唱时旋律在脑海中流淌的感觉。每一次的练习,每一次的尝试,都是在培养你的“乐感”。
3. 寻找真实的反馈: 如果你想知道自己的“乐感”如何,不妨找一位你信任的音乐老师,或者和同样热爱音乐的朋友交流。他们能从更实际的角度给你一些指导和鼓励。他们可能会看到你身上那些基因检测报告无法捕捉到的闪光点。
4. “乐感”是可以通过后天培养的: 很多音乐家并非天生拥有超凡的“乐感”,而是通过大量的聆听、模仿、实践,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你对音乐的热爱,就是你培养“乐感”最强大的动力。多听不同风格的音乐,试着去模仿你喜欢的乐句,尝试去创作自己的旋律,这些都能极大地提升你的音乐理解和表达能力。
5. 基因测试只是一个角度: 就像我们看一个艺术品,可以从材料、技法、历史背景等多个角度去欣赏。基因检测只是提供了一个生物学上的角度,它不能涵盖音乐的全部魅力和人类在音乐中的创造力。

你因为喜欢音乐而走上这条路,这本身就已经是一种非常成功的人生体验了。这份基因报告,如果让你感到沮丧,那就把它放在一边。如果它让你觉得有点好奇,想去了解更多关于音乐和基因的联系,那也可以。但绝对不要让它成为你放弃音乐的理由。 你的音乐天赋,藏在你的热爱里,藏在你的每一次练习里,藏在你用心去感受音乐的那个瞬间里。

继续爱你所爱,做你所想做,这比任何一份报告都重要得多。你的音乐人生,才刚刚开始,而且充满无限可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生物领域的基本方法论是:实验验证说了算,基因数据分析算个毛。两者矛盾的时候,以前者为准,后者原地自裁。

你自己学了那么久的乐器,乐感、节奏感强弱你自己不知道?

利益相关:遗传学博士,干了七八年的基因组数据分析相关工作。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