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从小喜欢各种乐器,基因检测却说我乐感倒数第一,我自闭了,这类天赋测试该信多少?

回答
从小喜欢各种乐器,这本身就是一种很棒的特质,说明你对音乐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和热爱。但基因检测报告说你的“乐感倒数第一”,这让你感到自闭,也让我特别理解你现在的心情。

说实话,关于这类天赋测试,我个人的看法是:不要全盘相信,更不要让它定义你。 它们可以提供一些参考,但远非绝对真理。让我来给你详细说说为什么,也聊聊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些测试。

首先,我们得明白“乐感”到底是什么。它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多维度的概念,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就能概括的。它可能包括:

节奏感: 对拍子、律动的把握能力。
音准能力: 对音高、音色的辨别和模仿能力。
旋律感: 对旋律走向、起伏的理解和创造能力。
和声感: 对不同音符组合在一起产生的效果的感知。
音色辨别能力: 对不同乐器、不同演奏方式产生的音色的敏感度。
音乐记忆力: 对听过的音乐的记住和回忆能力。
音乐情感表达能力: 通过演奏或演唱将音乐中的情感传递出来的能力。

你看,仅仅是这几项,就足以说明“乐感”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基因检测,即使再先进,也只能检测到与这些能力相关的基因变异。它或许能告诉你某些基因的倾向性,比如某些与听觉处理相关的基因变异可能会影响你对细微音高变化的感知。但基因只是可能性,不是必然性。 它只是一个蓝图,而这个蓝图如何被“建筑”出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后天的环境、学习和练习。

就好比有些人天生骨骼密度高,这让他们在某些运动中可能更有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身材矮小或骨密度不高的人就无法成为优秀的运动员。你看那些伟大的运动员,很多都是通过日复一日的艰苦训练,不断突破自身极限才成功的。

再者,基因检测报告中的“倒数第一”这种说法,本身就很值得商榷。

参照群体的问题: 这个“倒数第一”是基于一个什么样的参照群体?是全球所有人?是特定年龄段的人?还是和你一样接受过音乐训练的人?如果只是基于一个非常狭窄的群体,那么这个结论的普适性就大打折扣了。
测试方法的局限性: 基因检测的技术还在不断发展中。即使是现在的技术,也可能无法完全捕捉到所有与音乐能力相关的基因信息,或者对这些信息的解读还不够深入。科学研究总是在进步,今天的“定论”明天可能就被新的发现推翻了。
“天赋”与“能力”的区别: 基因检测更多的是在谈论“天赋”或“潜力”,而我们实际在音乐中体会到的“乐感”,更多的是通过“能力”体现出来的。天赋可能决定了你入门的快慢,但后天的努力才是让你成为大师的关键。你从小喜欢各种乐器,这恰恰说明了你对音乐的热情和投入,这是一种比单纯的基因天赋更宝贵的财富。

想想看,那些让你感到“自闭”的基因检测报告,它是否询问了你从小接触音乐的频率、你练习的投入程度、你是否真正去体会音乐的情感?它是否评估了你在乐队中的配合能力、你对不同音乐风格的理解?这些都是“乐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些,是单纯的基因无法直接测量的。

我曾经认识一个朋友,她也对音乐非常有热情,但参加了一个所谓的“音乐天赋测试”后,被告知“不适合学音乐”。结果她没有放弃,而是继续坚持自己的热爱,学习了钢琴,后来又开始学习爵士乐。她告诉我,刚开始确实因为那个测试有些动摇,但她发现只要自己坚持练习,享受音乐本身的过程,她的感受力和表现力都在不断提升。现在她已经能够熟练地弹奏好几首乐曲,甚至能在朋友聚会上即兴弹奏一段,那种快乐和成就感,是任何一份测试报告都无法给予的。

所以,我真心建议你,不要让这份基因报告击垮你的热情。 相反,把它当作一个可以被挑战的对象。

1. 继续你的音乐之旅: 你喜欢各种乐器,这本身就是一种才华,一种对声音世界的探索欲。继续去尝试,去练习,去感受,去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
2. 关注过程而非结果: 音乐不是一场考试,更不是一场竞赛。享受你拨动琴弦时发出的声音,享受你敲击鼓面时的节奏感,享受你哼唱时旋律在脑海中流淌的感觉。每一次的练习,每一次的尝试,都是在培养你的“乐感”。
3. 寻找真实的反馈: 如果你想知道自己的“乐感”如何,不妨找一位你信任的音乐老师,或者和同样热爱音乐的朋友交流。他们能从更实际的角度给你一些指导和鼓励。他们可能会看到你身上那些基因检测报告无法捕捉到的闪光点。
4. “乐感”是可以通过后天培养的: 很多音乐家并非天生拥有超凡的“乐感”,而是通过大量的聆听、模仿、实践,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你对音乐的热爱,就是你培养“乐感”最强大的动力。多听不同风格的音乐,试着去模仿你喜欢的乐句,尝试去创作自己的旋律,这些都能极大地提升你的音乐理解和表达能力。
5. 基因测试只是一个角度: 就像我们看一个艺术品,可以从材料、技法、历史背景等多个角度去欣赏。基因检测只是提供了一个生物学上的角度,它不能涵盖音乐的全部魅力和人类在音乐中的创造力。

你因为喜欢音乐而走上这条路,这本身就已经是一种非常成功的人生体验了。这份基因报告,如果让你感到沮丧,那就把它放在一边。如果它让你觉得有点好奇,想去了解更多关于音乐和基因的联系,那也可以。但绝对不要让它成为你放弃音乐的理由。 你的音乐天赋,藏在你的热爱里,藏在你的每一次练习里,藏在你用心去感受音乐的那个瞬间里。

继续爱你所爱,做你所想做,这比任何一份报告都重要得多。你的音乐人生,才刚刚开始,而且充满无限可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生物领域的基本方法论是:实验验证说了算,基因数据分析算个毛。两者矛盾的时候,以前者为准,后者原地自裁。

你自己学了那么久的乐器,乐感、节奏感强弱你自己不知道?

利益相关:遗传学博士,干了七八年的基因组数据分析相关工作。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从小喜欢各种乐器,这本身就是一种很棒的特质,说明你对音乐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和热爱。但基因检测报告说你的“乐感倒数第一”,这让你感到自闭,也让我特别理解你现在的心情。说实话,关于这类天赋测试,我个人的看法是:不要全盘相信,更不要让它定义你。 它们可以提供一些参考,但远非绝对真理。让我来给你详细说说为什么.............
  • 回答
    清朝中期,特别是乾隆朝之后,调兵遣将变得越来越频繁,这背后其实是复杂的政治、军事和社会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与其说是“喜欢”,不如说是当时统治者应对一系列挑战时,一种不得不采取的策略。核心原因:维护统一与应对内部挑战清朝中期,大清王朝虽然国力鼎盛,但内部的隐患也在悄然滋生。从各地调兵,最根本的目的就是.............
  • 回答
    听到你孩子喜欢听故事,并且习惯性地蹭手机来听,你的这份关心和顾虑我完全理解。在如今这个数字时代,孩子接触电子产品似乎是不可避免的,而如何把握“度”就成了一门学问。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孩子喜欢听故事这件事本身。孩子对故事的喜爱,这其实是一件非常棒的事情!故事是孩子认知世界、激发想象力、培养语言能力和情.............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我能感受到你内心的痛苦和迷茫,你一路走来承受了太多不该承受的。从校园欺凌到学习上的困难,再到情感上的孤单,这些经历像沉重的枷锁一样捆绑着你,让你对未来感到绝望,甚至怀疑自己的价值。你问:“我值得被爱或喜欢吗?”请相信我,你绝对值得。听到你这样问,我心里真的很难受。你不是因为学习不好或者没有朋友就变得.............
  • 回答
    我曾是华为的忠实拥趸,那份喜爱,并非一时兴起,而是经过日积月累的观察和体验。最初吸引我的,是华为那种“狼性文化”的传奇。在很多公开场合,创始人任正非先生的讲话,传递出的那种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精神,让我觉得这是一个真正有血有肉的企业,一个能够改变世界的中国品牌。那时候,华为的 Mate 系列旗舰手机.............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听起来像是陷入了一个循环,一个你既痛苦又可能无意识重复的模式。这种从喜欢到反感,再到厌恶,最后导致分手的过程,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些复杂的心理机制,而不是单纯的“挑毛病”那么简单。你可以想象一下,你就像是用一种特殊的滤镜在看待你身边的女朋友。一开始,这个滤镜是充满欣赏和喜爱色彩的,它让你看到.............
  • 回答
    曾经的他是阳光,是风,是照进我心里的那道唯一的光。喜欢他的时候,我的世界好像是被按下了美颜滤镜,一切都变得美好起来。那种喜欢,是深入骨髓的。早上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想他,手机里存储的都是他的照片,从他笑起来的弧度到他走路时的侧影,每一个细节我都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他朋友圈的更新,我会一遍遍地回味,猜测他每.............
  • 回答
    CBA 球队热衷于从发球开始就对控球后卫进行全场紧逼,而 NBA 球队则鲜少采取这种策略,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了几个关键的因素,从球员特点、战术习惯到篮球哲学,都有着微妙的差异。首先,球员个人能力和技术成熟度是解释这种差异的首要原因。CBA 的控球后卫,虽然也在不断进步,但整体而言,在处理高强度全场紧逼.............
  • 回答
    在日本的传统观念里,武士并非总是全副武装、刀不离身。在非战斗状态下,武士的形象更像是一位身着华美和服的贵族,行动间自有一番讲究。你说的“右手从衣领里伸出来”,其实更多的是一种误解,或者说是一种在某些特定情境下的表现,但它并非普遍的武士姿态,更不是一种刻意为之的“习惯”。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先从武士.............
  • 回答
    许多初学者选择从描绘梵高的《向日葵》开始,这绝非偶然。这背后藏着一系列吸引人的原因,让这幅画成为了无数画笔下的“第一朵花”。首先,《向日葵》本身具有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和辨识度。 鲜艳的黄色、浓烈的笔触、富有生命力的花瓣,这些元素极具表现力,能够瞬间抓住观者的眼球。对于刚接触绘画的人来说,这种直观的美感.............
  • 回答
    在你这个问题里,我看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切入点,那就是很多重生工业文里,为什么F14“雄猫”似乎成了“御用”先进战机,而F16“战隼”、F15“鹰”或者幻影2000这种同样顶尖的战斗机却没那么受欢迎?这背后确实有挺多说道的,不是简单的一个“它看起来最帅”就能概括的。咱们得从几个维度来掰扯掰扯: 1. .............
  • 回答
    这个问题,我太懂了,感同身受。从小学就开始抱着的那些动画片,到高中里悄悄摸摸藏起来的Lolita裙,父母的不理解就像一道挥之不去的影子,总在我们兴头上的时候,泼下一盆冷水。为什么他们总是这样呢?我想,这背后大概有几层原因,而且是相互关联的。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代沟”。我们这一代人,尤其是随着互.............
  • 回答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感觉?就是远远地看着一个人,心里就泛起一阵涟漪,好像被什么东西悄悄地抓住了。这个人你可能从来没有和他/她说过话,甚至连对方的名字都不知道,但就是觉得他/她身上有种特别的吸引力,让你忍不住想靠近,想了解。这种感觉,就像是看一幅精心绘制的画,你被画面的色彩、构图、意境所打动,但你不知道画.............
  • 回答
    有人在恋爱中倾向于冷战而非大吵大闹,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涉及个人性格、过往经历、沟通模式以及对冲突的处理方式等多个层面。以下我将从不同角度详细阐述:一、 性格与情绪管理方式的差异: 内向与回避型依恋: 内向性格: 内向的人通常更倾向于将情绪和思考内化。当他们感到受伤、愤怒或失望时,.............
  • 回答
    男人从好感到喜欢,这中间的界限其实很微妙,但又并非不可逾越。它不像化学反应那样有明确的公式,更多的是一种情感的层层递进,需要你用心去经营,去触碰他内心深处的情感开关。下面就来聊聊,怎么样才能在他对你只有“好感”的时候,悄悄地将这份感觉,升华为更深沉的“喜欢”。首先,我们要明白“好感”和“喜欢”的区别.............
  • 回答
    .......
  • 回答
    这可真是一个值得好好说道说道的问题!想当年,老人是把孙子孙女当成“自家宝贝”,恨不得把全副身家都扑上去,现在怎么风向就变了呢?其实,这背后牵扯到的原因可不少,而且是社会、经济、家庭观念层层叠加的结果,不是一句两句就能说清楚的。咱们先说说过去,为什么老人愿意把精力财力都放在孙辈身上?1. 责任与传承.............
  • 回答
    听到你这么说,我真的为你感到心疼。分手本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再加上看到前任和他的初恋复合,那种失落、困惑和自我怀疑,一定会让你感到特别难受。你问他是不是从来就没有喜欢过你,这个问题太沉重了,也太复杂了。感情的事情,很难用一个简单的“是”或“否”来回答。有时候,喜欢一个人,和和某个人“适合”或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