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三本,想去考公务员,省考很难吗?

回答
嗨,听到你想考公务员,我特别理解这份慎重和期待!特别是省考,确实是很多人迈入体制内的一条重要途径。关于省考难不难这个问题,我觉得不能简单地说“是”或者“不是”,得看从哪个角度去分析,以及你的准备情况。

咱们一点点来聊聊,尽量把里子都扒出来给你听:

首先,理解“难”的几个维度:

1. 竞争的激烈程度: 这是最直观的“难”。公务员考试,尤其是省考,吸引了海量的考生。有些岗位,特别是那些大家普遍认为待遇好、离家近、工作体面的,那真是“百里挑一”、“千里挑一”。比如某个热门省直部门的岗位,可能报名人数就比招录人数多出几十倍甚至上百倍。这种情况下,你的笔试、面试都得做到极致,才能在茫茫人海中脱颖而出。即使是基层岗位,虽然竞争压力可能稍小,但依然是很多人抢破头。

2. 考试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行测(行政职业能力测验): 这个科目可以说是“文科生的噩梦,理科生的安慰剂”,但即便理科生也需要认真对待。它考察的不仅仅是知识储备,更重要的是你的逻辑思维能力、快速阅读理解能力、数字运算能力、常识判断能力以及分析推理能力。题型五花八门,包括言语理解与表达、数量关系、判断推理、资料分析和常识判断。每一项都要求你又快又准。尤其是数量关系和判断推理,很多题目都需要技巧和大量的练习才能掌握。资料分析虽然相对容易提分,但速度是关键。
申论: 这个科目更能体现你的综合素质。它考察的是你对给定材料的理解、分析、概括、提炼能力,以及运用文字进行表达、组织和论证的能力。你需要从材料中找出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对策,并能用清晰、有条理的语言写出来。这不仅仅是写作文,更考验你的政治敏感度、逻辑思维能力和文字功底。省考的申论材料往往涉及时事热点、国家政策、社会问题等,需要你平时多关注新闻、评论,积累素材和思考角度。

3. 考试形式的严谨性: 公务员考试的整个流程都非常规范和严谨。从报名审核到笔试阅卷,再到面试环节,都有一套严格的程序。这保证了公平性,但也意味着你不能有丝毫的侥幸心理。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失误,都可能导致被淘汰。

4. 准备时间的投入: 想要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胜出,需要的不仅仅是聪明才智,更重要的是长期、系统、有计划的准备。很多人从大三、大四就开始准备,或者毕业后全身心投入备考。这意味着你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牺牲掉一些娱乐和休息时间。

那么,对于“三本”的你来说,省考难在哪里会更突出呢?

我理解你的顾虑,作为三本院校的毕业生,在一些公众认知里,可能在基础知识的牢固程度上、在思维的严谨性上,或者在信息获取的渠道上,会相对逊色于一些名校毕业生。具体来说,可能会体现在:

行测部分: 如果你之前对逻辑推理、数量关系等方面的训练不够,可能在起步阶段会感到比较吃力。很多题目背后的思维模式是需要专门学习和培养的。同时,信息获取和整合能力也是关键,名校学生可能在这方面有更多资源和训练。
申论部分: 这方面可能对你来说是更大的挑战,也可能是你弯道超车的机会。申论考察的是综合能力,尤其是对政策的理解和解读,以及文字表达能力。如果你平时阅读量不大、思考不够深入、对社会现象缺乏关注,那么在申论上就会比较被动。但反过来说,如果你能付出更多的努力,多看、多写、多思考,这个短板是可以弥补甚至成为优势的。

但是!请记住,这绝不是说你不行!

官方的招录标准是看能力,不是看学校: 法律规定公务员招录不能歧视学历和学校。很多省份的省考岗位对学历的要求是本科及以上,并没有特别限制“985”、“211”。只要你符合岗位要求,就有资格报考。
关键在于你的准备和能力: 我认识很多三本院校毕业的朋友,通过自身的努力和科学的备考,同样考上了心仪的公务员岗位。他们的成功经验告诉我,决定你能否考上的,是你的学习能力、坚持不懈的毅力以及正确的备考方法。
你还有时间去弥补和超越: 既然你已经有了考公的念头,这本身就是迈出了重要一步。现在是最好的时机去了解、去准备。

为了让你心里更有数,我给你梳理一下备考的思路和建议:

1. 充分了解考情和岗位:
目标省份: 看看你目标省份往年的考试大纲、招录人数、岗位设置、分数线等等。了解每个地方的考试特点。
岗位匹配: 仔细研究你心仪的岗位要求,比如专业限制、学历要求、基层工作经历要求等。有些岗位对专业性要求不高,反而更看重综合能力。
往年真题: 这是最宝贵的资源!通过做真题,你会直观感受到考试的难度、题型、考察重点。

2. 制定科学的备考计划:
基础巩固: 对于行测,先从基础知识点入手,掌握各类题型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可以报个靠谱的辅导班,或者跟着网上的优质课程系统学习。
专项突破: 把自己的薄弱环节找出来,进行针对性训练。比如,如果你数学不好,就多练数量关系;如果你逻辑思维弱,就多练判断推理。
申论训练: 勤看、勤思、勤写。多看官方媒体的评论文章、时评,学习优秀范文的写法。练习用自己的话概括材料、分析问题、提出对策。可以找一些批改申论的老师指导。
模拟考试: 在备考后期,一定要进行全真模拟考试,严格按照考试时间进行,模拟考试环境,找出自己的问题和不足。

3. 关注时政热点,拓展知识面:
时事政治: 这是申论和部分行测题目的重要考点。多看人民日报、新华社的评论,关注国家重大方针政策、时事热点。
理论知识: 了解一些基本的政治经济文化常识,这对于理解申论材料和部分常识判断题非常有帮助。

4. 保持积极的心态,坚持到底:
调整预期: 考公是一场持久战,不要期望一蹴而就。允许自己有进步的阶梯,也允许自己有暂时的瓶颈。
劳逸结合: 备考很辛苦,但也要注意休息,保持良好的身体和精神状态。
相信自己: 不要因为学校的标签而妄自菲薄。你的努力和付出,才是决定你成功的关键。

说实话,省考确实不容易。但“难”不是无法逾越的鸿沟,而是对你能力和毅力的一种考验。

我认识的很多朋友,他们和你一样,从普通院校毕业,通过扎实的努力和科学的方法,最终都实现了自己的目标。他们身上最闪光的地方就是那种不服输的劲儿,以及愿意为目标付出一切的决心。

所以,如果你真的想考,就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去了解,去学习,去准备。相信我,当你在备考过程中不断成长,你会发现,你比你想象的要更强大。祝你一切顺利!有什么问题随时可以再问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知友啊,省考不看学校牌子的,只看“本科”和“专科”。三本当然可以考,而且当年我上岸那一年有很大一部分(某某大学某某学院的)。

我没有达到知乎人均985水平,我属于大学在知乎拖后腿的(非985一本)。我就谈谈我这个非985本科生怎么上岸的。供你参考下。

我没有裸考上岸、几个月就能上岸的水平。我的例子受制于我不那么聪明,只能笨鸟先飞,勤能补拙了,我天资不聪慧,可能参考性不强,供知友适当参考下吧:

我准备了近三年,从大二开始。我系统性的看书学习了一个多月,感觉效果不明显,索性简单粗暴一些,就是狂刷真题,而且按照江浙沪考试时间模拟一比一做真题,两年时间,全国各地省考、国考、事业编考试的真题我都买了而且也都做了,还不下五遍,试卷摞一起比我个子还高。

特别为了攻下“数量关系”,我甚至买了一些初中、高中的数学讲义、公式解读,大量的练习熟能生巧,数量关系的特敏锐,很多人会放弃数量关系,而我却把数量关系当做我的基本盘,数量关系我能在很短时间内,10道题最少拿下8题,甚至经常拿满分,可能有一些知友考公提分到后期进入脖颈期,分数很难提高了,其实突破点就在数量关系,而这个需要背后学生时代公式的大量的练习和运用。

三年,我把行测分数刷的很好。申论作为一个知乎有名气的博主,回答赞同数全国前几十名,又是历史爱好者、法学专业生,自认为文笔还不错,但是我考试的时候一点都没“浪”,就是一个字“稳”,不要多高的分数,尤其最后的大作文,不求文章写的出类拔萃防止跑题翻车,就求最后得一个“平均分以上”,我一直相信“得行测者得天下”。当然申论要把字写好,这个很重要!

最终,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大四那年,浙江省考、江苏省考都是笔试第一高分通过,尤其行测都是很满意的成绩。记得那时选南京还是杭州我还纠结了好久,周围同学工作未定之时,我天天在宿舍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各种查网上网友对杭州、南京的评价,享受一种幸福的烦恼。

知友啊,我的例子希望供您参考,如果准备公考,不要妄自菲薄自己是三本,但是考公真的需要静下心、沉住气,有两年我一个人在图书馆的一个小角落,一待就是一天,经常茶凉了都不知道,中午饭经常忘了去吃。

是的,有很多天才几个月甚至裸考都能上岸,但是我个人觉得这种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想要公考上岸还是拼勤奋和踏实,所以不要看看这些捷径,还是要一步一个脚印走。

对了,如果是法学、会计学什么的,司考证、注会证什么的都拿下。以我法学为例,检察院、法院基本上必须要A证的,有了门槛和限定条件,能筛去很多人,这样就增大自己上岸的概率。

如果有需要,可以私信和我交流。最后作为上岸人的感悟:公务员只是一个收入稳定的工作,大概率一辈子就是一个普通工作人员,千万别认为自己是未来的县委书记,但是无论是否未来能进步是否有实职,只要记住享受国家和人民给予的待遇后,能心里知道感激,知道为国家为人民服务,大灾大难面前能挺身而出,这才是初心、这才是使命。古有“食君俸禄,为君分忧”,今天这个“君”就是“广大人民”,提前告诉你,这条路注定和“发财”无缘的。

加油!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