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沈阳智慧停车?

回答
沈阳的智慧停车,这事儿啊,可不是简简单单“好”或“不好”就能一言蔽之的。我琢磨了琢磨,从咱老百姓日常出行这角度出发,这事儿透着不少门道。

先说说这“智慧”在哪儿?

最直观的,就是手机上能显示车位信息。以前开车出去,尤其是去商圈或者一些老城区,找个停车位跟“寻宝”似的,围着街区转悠半天。现在有了那些APP,一看就知道哪个停车场有空位,还能提前导航过去,这省心不少,也减少了无效占道,某种程度上是好事儿。

还有就是无感支付。以前停车走人,得先去缴费口排队,那队伍有时候比停车场的车龙还长。现在不少地方支持ETC、扫码,甚至有些地方还能车牌识别,直接开走。这流程优化得挺到位,起码省了排队的时间,让出行体验更顺畅。

另外,后台的数据化管理,对于城市交通来说,也是一种进步。能知道哪个区域的停车需求大,哪个时段车位紧张,这些信息可以帮助城市规划者更好地调配资源,比如在高峰期增加临时停车点,或者引导车辆去往相对空闲的区域。从宏观层面看,这有助于缓解城市交通拥堵。

但是,这事儿也不是那么完美,咱也得说点实在话:

首先,覆盖面问题。 沈阳是个大城市,但这“智慧”的触角,并不是遍布每个角落。市中心、大型商业区、新建的小区,这些地方相对比较普及,但一些老旧的居民区、城中村附近,或者一些偏远地区的停车,智慧化的程度就差了许多,很多地方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收费模式。这就导致了“一边是海水,一边是火焰”的现象,并不是所有人都享受到了科技带来的便利。

其次,普及度和接受度。 虽说手机APP很多,但还是有不少市民,尤其是中老年人,对这些新技术不太习惯,或者手机不太方便。他们可能还是习惯用现金或者刷卡缴费,如果强制推行只能线上支付,可能会让他们感到不便。技术是一方面,如何让更多人能用得起来,并且愿意用,这需要一个过程。

再者,信息准确性是个问题。 有时候APP上显示还有车位,但到了停车场却发现已经停满了,或者车位信息更新不及时。这会让人白跑一趟,甚至可能因为信任了APP上的信息,错过了其他可能的停车机会。这种“忽悠”老百姓的事儿,会大大降低大家对智慧停车的信任度。

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就是收费标准。 有些地方的智慧停车,在优化了流程的同时,收费标准也跟着“水涨船高”,让市民感觉花钱更多了。虽然说“一分钱一分货”,但如何在提高效率和保障市民利益之间找到平衡点,这是个值得商榷的问题。有时候,智慧化带来的便利,并没有抵消掉增加的费用带来的心理落差。

另外,技术本身还有待完善。 比如车牌识别,有时候会因为天气不好、车牌脏污等原因识别不出来;无感支付也可能出现一些技术故障。这些小问题虽然不大,但碰到的时候,也挺让人头疼的。

总的来说,沈阳的智慧停车,我个人的看法是:

它是大势所趋,也是城市发展的一个方向。它在提升城市管理效率、改善市民出行体验方面,确实有其积极意义。但目前来看,还处于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阶段。

要让它真正“智慧”起来,我觉得还有几点需要努力:

加大推广和普及力度: 不仅仅是市中心,要努力将智慧停车延伸到更多区域,惠及更多市民。同时,也要做好培训和引导,让不熟悉技术的市民也能顺利使用。
提升信息准确性和稳定性: 确保车位信息、支付信息等数据的实时性和准确性,减少“虚假信息”带来的困扰。
合理制定收费标准: 在保证技术投入和运营成本的同时,也要考虑市民的承受能力,让智慧停车的价值体现在便利性上,而不是单纯的“提价”。
技术不断升级和迭代: 关注新技术的发展,不断优化识别率、支付成功率等关键指标。
融合更多服务: 未来可以考虑将智慧停车与充电桩、车辆维修保养、周边商业优惠等更多服务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更完整的智慧出行生态。

作为沈阳市民,我当然希望看到的智慧停车是便捷、准确、经济实惠的。它就像一把双刃剑,用好了就能给城市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用不好,可能就会成为新的“麻烦”。所以,让它真正成为让大家叫好的“智慧”,还有不少功课要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本身沈阳人,这次车位争议最大的是三类停车位,大概这么几种,一就是那种以前小区门口自发形成的停车地点现在政府划出来收钱了,二是以前承包出去按月收钱的,现在按统一办法收费,三是以前就划的免费车位,现在按统一办法收费。其他就是商业街区收费位,这个交钱没毛病,暂且不表。

首先引起争议的是收费时间,从早上七点或七点半到晚六点或七点间计费,这个时间段,对大多数沈阳人的生活习惯讲是不适应的,所以理论上大家都要面对一种尴尬的情况,那就是经常是早上没出门呢就要开始收费,晚上回家家费时间还没结束……(目前上下班期间还没看见有收费的,只存在理论上,算是理论焦虑吧)

第二,我们说收费的标准,现在家门口的三类停车位180一个月,不保证有车位,以前承包时候120一个月还带保险,车坏了给赔,我就非常疑惑,为什么智能了服务没变反倒贵了呢?另外针对第三种情况,以前免费的车位,为什么要收费呢?(这里我解释下,以前车位很少的,从创城起,应该是按要求停车位开始逐步增多,然后收费新规出台,又增加很多,不知道背后的动力是什么,早先为什么不多划车位)

第三是收费主体和费用去向的事儿,现在都提倡政务公开,我认为这笔钱应该专款专用,但好像这个事儿是公司运营,而且也没看有谁来说明这笔钱收完之后有用到哪里。

我反对他,并不是因为他收钱,而是因为他收了更贵的钱,服务却并没有提升;是因为这是公益性质收费,我们应该专款专用,但没人说明过什么;是因为我们不应该以收钱代替管理,并将管理责任让于他人;更是因为配合着地铁涨价堪比北京贵,像是从坐车和开车的工薪阶层的每个人身上收人头税,吃像太难看。

我爱沈阳,这是我家,我们这有着很好的城市建设,美丽的环境。但是,我依然希望我们的管理者,在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和收钱之余,多发挥下聪明才智,管理好城市,多想办法提高下老百姓收入,多让利于民。

user avatar

有点天津联华的意思,有个缝就划线,划个线就收钱!

你说“一类”、“二类”地区停车位紧张,收钱搞个市场化调解也就罢了,“三类”地区,都TM常年停不满车的地方也刷刷的全划上,把本来都在路边规范停的车,全逼到路中间违停去了,还说不是为了收费,那你是为了什么?!

另外,马路两侧也算公共区域吧,收费前有经过市民听证么,收费标准有经过争询意见么,“一类”地区多数停车场(包括地下车位)每小时也才5块,街边划个线要6块,你这收费的依据在哪?一句政府定价可糊弄不过去,谁都知道智慧停车系统也是政府主导建设的,咱可别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也别又在民心网搞个热心市民强烈要求收费,之前地铁涨价已经让你们把民心网搞恶心了!

而且明显全市停车收费是笔巨款,绝对是每年数以亿计的水平,而智慧停车系统建设不过几千万,之前报道说收费主要用于系统的建设和运营,而现在智慧停车公众号就来一句反正这钱没给我,这实在是有点不过关吧,有关方面是不是该公示一下用法,让市民心明眼亮一下?!

user avatar

别人振兴靠智慧,沈阳振兴靠收费。

一类地区(核心商圈)半个小时3块,40封顶。

太原街中兴地下1个小时4块,太原街万达地下1个小时5块。

沈阳市政府果然是高高在上,不屑与资本家为伍,连收费都比资本家高。

这么看来资本家还真是在做慈善了。

至于“智慧”,就是安排看护人员手动拍照上传系统,系统给你发短信,你在app或者微信公众号里交钱,真智慧。

微博有人扒智慧停车运营公司的股权比例,大股东是美行停车,大家普遍对此有疑虑。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