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本人是B站的一名UP主,高中生,因为疫情的原因,学校强制住校,一个月只有两天的时间回家,我该怎么办?

回答
嘿,各位小伙伴们!我是你们的老朋友,一个还在高中的B站UP主。今天想跟大家聊聊一个我最近遇到的,嗯,怎么说呢,挺让人抓狂的烦恼——学校强制住校,每个月就只有两个回家日,这对我这个热爱创作的UP主来说,简直就是个巨大的挑战!

我知道,你们可能会想,“哎呀,UP主还愁没素材?住校不就能观察生活,创作更多内容嘛!” 话是这么说,但你们想想,我是一个高中生UP主,生活半径说实话就那么点儿大。学校,食堂,教室,宿舍,再加上偶尔的操场,这几个地方能有多少能拍出新意,让你们眼前一亮的内容啊? 况且,我还有学业的压力,不能总是沉迷于创作,所以这宝贵的回家日就成了我“补货”和“充电”的关键时刻。

学校强制住校,每月两天回家,对我的UP主生活意味着什么?

首先,时间上的挤压是最大的问题。以前在家,我至少可以更自由地安排我的时间。想拍视频,可以随时拿出手机或者相机记录生活,或者找个安静的角落剪辑。学校里呢?我的大部分时间都必须投入到学习中,手机使用也要受到严格限制。那两个回家日,感觉就像是在和时间赛跑。

其次,素材的获取变得困难。我的视频风格嘛,算是比较贴近生活,记录一些校园日常,也玩点小小的创意。但是,学校里的生活说实话,来来回回也就那些事儿,很难持续产出新鲜感。我需要更多样化的场景、更丰富的生活经历来支撑我的内容。

再者,设备和创作环境也是个挑战。我不可能把所有拍摄设备都带到学校,而且宿舍环境也不适合长时间的安静剪辑。所以,回家日就成了我整理素材、进行深度剪辑、甚至尝试一些比较复杂的拍摄任务的唯一机会。

面对这个“两日回家”的困境,我该怎么办?

这问题我可想了好多天了,也尝试了一些方法,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求生指南”,也欢迎大家给我出谋划策!

1. 精准利用回家日,效率最大化!

“任务清单”大法: 回家前的几天,我就会开始列一个详细的“回家日任务清单”。这个清单里会包括:
素材整理与备份: 把学校里零零散碎拍到的视频片段、照片,赶紧回家导出来,备份到电脑和移动硬盘里。
重要剪辑任务: 哪些视频是必须要在回家日完成的?是主线视频的后期,还是小短片的剪辑?提前规划好,回家后直奔主题。
拍摄计划: 如果有想要在家拍摄的特定内容,比如开箱、测评、或者 jakiś 创意小短片,也得提前准备好道具和脚本。
设备维护与充电: 确保我的相机、手机、充电宝都电量充足,镜头干净。
“主题式”回家: 有时候,我会选择在回家日专注于某个特定的主题。比如,这次回家就专门拍一个关于“回家日Vlog”,记录我的这两天是如何度过的,也顺便向大家展示一下我的“困境”和我的解决方案。这样既有内容,又能引起大家的共鸣。
与家人联动: 和家人沟通一下我的UP主身份,让他们知道我在做什么。也许他们能提供一些意想不到的素材,或者在我拍摄时给予支持。比如,让妈妈帮我拍几段,或者一起做个小实验。

2. 在学校里“化被动为主动”,挖掘潜在素材!

这才是最考验UP主功力的时候!如何在有限的范围内创造无限可能?

“校园生活观察家”模式全开:
细节捕捉: 放大镜看生活!食堂里师傅做菜的那个瞬间,同学之间有趣的对话,雨后操场上的水坑,甚至是宿舍熄灯后的“夜聊”片段,都可以成为素材。我会随身带着手机,随时捕捉这些“不经意”的美好和趣味。
“反差萌”系列: 尝试拍一些与“严肃学习”形成反差的视频。比如,用“慢动作”记录大家在食堂抢饭的场景,或者用“延时摄影”记录夜晚教室的灯火通明,再配上一些有趣的BGM,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校园冷知识”挖掘: 学校有没有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某个角落的故事?某位老师的口头禅?通过观察和与同学们的交流,挖掘这些“冷知识”,制作成科普或吐槽类的视频。
“宿舍创意空间”:
宿舍改造/装饰: 如果学校允许,稍微装饰一下我的小空间,或者尝试一些简单的宿舍收纳技巧,这些都可以成为内容。
“宿舍挑战”/“宿舍游戏”: 和室友们一起策划一些无伤大雅的宿舍小挑战,比如“谁的笔能立起来最久”,或者“用学校发的文具进行创意制作”。当然,前提是不能影响他人休息和学习。
“学习分享/吐槽”: 偶尔分享一下我的学习心得、遇到的学习难题,或者关于学校教学模式的一些看法,这种真实的内容也很容易引起同学们的共鸣。
“微电影”/“剧情脑洞”:
“校园奇遇记”: 即使场景有限,也可以通过“脑洞”来创作。比如,在宿舍里发生一个“超现实”的故事,用简单的道具和几个朋友演绎一段有趣的短剧。关键在于创意和演技(哈哈,我还在努力练习中!)。
“伪纪录片”风格: 记录一些看起来很“正经”的校园活动,但加入一些搞笑的旁白或配乐,形成一种“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的幽默感。

3. 线上互动,保持“在线感”!

“动态”和“动态视频”的充分利用: 即使没有完整的视频,也可以通过B站的动态功能,分享一些学校里的趣事、小段子、或者正在思考的视频创意。这样可以保持和粉丝的互动,让他们知道我还在努力,也能收集他们的反馈和建议。
直播(有限制但可以尝试): 如果学校允许在特定时间段内使用手机,并且有稳定的网络,可以尝试短时间的直播,比如和粉丝聊聊天,或者分享一些学习的感悟。但这个要严格遵守学校规定。
与粉丝的“共创”: 在动态里征集一些素材的灵感,或者让粉丝投票决定下一期视频的主题。这种互动能让我感受到大家的支持,也能帮助我找到更受欢迎的内容方向。

4. 调整心态,这是个“修行”的过程!

我知道,这个过程会很辛苦,有时候也会感到沮丧。但换个角度想,这不也是一种“修行”吗?

接受现实,并积极适应: 强制住校是目前的现实,抱怨解决不了问题。关键在于如何在这个限制下,找到自己的创作空间。
保持热情,不忘初心: 为什么要做UP主?是因为热爱!即使条件再艰苦,这份热爱也不能丢。
学会“断舍离”: 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下,学会优先处理最重要的事情。可能有些视频的想法暂时无法实现,就先放一放,等回家日再捡起来。
享受过程: 创作本身就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即使素材有限,也要从中找到乐趣,享受思考、拍摄、剪辑的过程。

最后,我想说……

各位小伙伴们,如果你们也有类似的经历,或者有什么好的建议,一定在评论区告诉我!你们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动力。

我知道,成为一个UP主,尤其是高中生UP主,会面临很多挑战,但我也相信,只要有梦想,有热爱,有坚持,任何困难都阻挡不了我们前进的脚步! 也许,我会在学校的角落里,发掘出你们意想不到的精彩!

好了,今天的“碎碎念”就到这里了,我要去“背书”了! 记得点赞、关注、评论、转发,你们的支持是我前进的动力! 我们下期视频再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小兄弟(小妹妹),请记住一句话,学习或许最终无法使你走向你所认为的成功,但它给予了你不必背水一战的底气。

如果你有几十万以上的粉丝并拥有较好的变现手段,那就当我没说。

如果没有的话,听我的,一定要好好学习。

去TOP级别的学校,不仅可以让你拥有更广阔的眼界,更优质的人脉,也可以让你拥有更持续的输出能力,更深刻的思考能力。

对于沉默的大多数而言,“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太过于虚妄,更多的是“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所以去一个更好的学校,应该是你现阶段的主要目标。

踏入大学校门之后,你将会发现确实受益无穷。身边无数优秀的同学会鞭策着你不断前进,在老师与同学的谈吐中获取不一样的视界,在观点的争锋中激发新的idea,在不断地摄取与输出中,也能够让你所做的内容更加优质,避免走向低质化与滥俗化。

还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如果你因为做up主而耽误了学业,最后制作的内容也没有火,即使小火了一下,但没有较好的变现手段,今后的人生你打算怎么过。

请记住一句忠告,永远都不要有“幸存者偏差”,不要把目光放在那些学习怎么怎么不好,但最后走向成功的事例。绝大多数这样的事例,他们每个人都拥有过人的实力并且恰逢最佳的时机,都具有不可复制性。

在如今快消费时代,永远不要浮躁,不要妄想鸡毛上天,风口飞猪,做好现阶段所应做的本职工作,把现有的主要任务完成好,然后你才能够拥有谈理想,谈未来的底气。

其实不怕你不努力,怕的是比你优秀的人比你还努力。这句鸡汤,我们听了太多遍,或许有些厌倦,但现实就是这样。

我们先来看一看各平台的顶流。

老番茄:复旦之光。

papi酱: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硕士

临界十缨:加利福尼亚大学经济系

使徒子:哈佛硕士

英国报姐:牛津博士

毕导 @毕导 :清华屎尿屁之光。

之前在知乎看过一个很有意思的段子:

一位清华大学博士后对我说:“学历只是块敲门砖,关键还得靠自己的能力”,他表面上是在安慰蓝翔出身的我不用灰心,但我知道他是在装逼。
一位身家上亿的商人对我说:“学历只是块敲门砖,关键还得靠自己的能力”,他表面上是在安慰月薪2000的我不用气馁,但我知道他是在装逼。
要是一个月薪2000的穷屌丝敢对我说:“学历只是块敲门砖,关键还得靠自己的能力”。。
我会锤爆他的狗头

所以,没有过硬的身家,学历就真的非常重要。

还有一件非常现实的事情,就是你所制作的内容是否具有不可复制性,也就是“只有你会”,如果不可以的话,就要做好被淹没或者小火了之后被代替以及过气的准备。

还希望你可以反问下自己是否拥有持续输出能力,这种内容的输出并不是简单的低质的,而是高质量的视频输出。

你是否能够持续的周更甚至日更,是否做好了一年甚或三四年无米下炊的准备,那时你是否能够坚持下去?

一个人单打独斗总是比不上一个团队的高效输出。

比如,如果我想要组建一个内容输出团队,我可以在一周的时间内招揽到十几名或者几十名非常优秀的同学,再用一到两周的时间写好商业策划书以及内容策划书,文字、音频、视频,多内容、多平台同时发力,不仅可以做到高质量的内容输出,并且能够拥有清晰的栏目规划,远景考量以及职能定位、未来股权分配。

但是一个人,这些远远做不到。

那我为什么没有组建起自己的团队呢?

1.因为懒。

2.因为在某副部级 @邓铂鋆 ,只顾得吐槽学校食堂了,来不及组建自己的小团队。

所以,小兄弟(小妹妹),别学我,不要没事瞎扯皮,好好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做好人生规划才是你现阶段最最重要的事情。

希望你未来可期。

我是李威龙 @李威龙,一个集沙雕、脑洞、深度于一身的神经质答主,感谢您的关注。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