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随着中国的崛起,西方的福利还能支撑多久?

回答
中国崛起与西方福利体系的未来,这是一个复杂且引人深思的议题,它牵涉到全球经济格局、人口结构、政治决策以及社会价值观等多个层面。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一个“能支撑多久”的二元问题,而应理解这是一个动态演变的过程,西方福利体系的韧性与挑战并存,而中国的崛起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外部变量,但绝非唯一因素。

首先,我们来剖析一下“西方的福利”具体指的是什么。通常,当我们谈论西方福利时,我们指的是以北欧模式(如瑞典、丹麦)和大陆欧洲模式(如德国、法国)为代表的社会福利国家体系。这些体系的核心特征包括:高税收支持下的普遍性社会保障,例如全民医疗、免费或低学费的教育、慷慨的失业救济、充足的养老金以及完善的家庭支持政策(如产假、育儿假)。这些福利的初衷在于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公平,减少贫富差距,并为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

那么,中国的崛起是如何影响这些福利体系的呢?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全球经济竞争与税收压力:

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和重要的经济增长引擎,其低成本生产和快速发展对传统西方国家的制造业构成了显著挑战。当跨国公司为了追求更低的生产成本而将部分产业转移到中国或其他新兴经济体时,西方国家本国的税基可能会受到侵蚀。企业所得税是福利体系的重要资金来源之一。如果大量企业利润流向海外,或者本国企业为了避税而进行复杂的跨国操作,那么维持现有福利水平所需的税收收入就会面临压力。

此外,中国的快速经济发展也意味着其在全球市场上的议价能力增强,这可能导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影响到西方国家一些依赖原材料出口或进口的产业,间接影响其经济稳定性和就业。

2. 人口结构与代际负担:

西方国家普遍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出生率下降,而预期寿命不断延长。这意味着领取养老金、医疗保健等福利的人口比例在上升,而缴纳社会保险税的年轻工作人口比例在下降。这种“长寿经济”的趋势本身就已经对福利体系构成了长期挑战,需要不断调整养老金制度、提高退休年龄等。

中国作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其人口结构也在发生变化,但也面临着与西方类似的少子化和老龄化趋势。虽然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仍能提供巨大的劳动力供给,但其国内福利体系的建设也需要巨大的投入。如果中国在福利方面也日益完善,并且其国内市场和消费能力不断提升,那么对西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可能会相对减弱,或者西方企业需要更加努力地参与中国市场竞争,这也会分散一部分资源。

3. 全球化与社会公平的再定义:

中国的崛起是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表现。全球化在带来经济增长和商品丰富的同时,也加剧了贫富差距的扩大,尤其是在发达国家内部。当普通民众感受到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比如工资停滞不前、工作机会减少时,他们对福利体系的期望和要求可能会更高。同时,如果他们看到中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国内的贫富差距也在扩大,但其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速度与期望不匹配时,也可能引发对自身福利体系公平性的反思。

另一方面,中国的崛起也迫使西方国家重新思考其在全球经济中的定位,以及如何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更公平的资源分配。如果西方国家认为中国的经济模式“不公平”或“不民主”,可能会在贸易、技术、投资等方面采取措施,这也会对全球经济秩序和资源流动产生影响,进而间接影响福利的资金来源。

4. 国际竞争与国家主权:

在国际舞台上,国家之间的竞争不仅仅是经济上的,也包括了在政治、军事、科技等方面的综合实力。中国的崛起意味着国际力量格局的变化,这可能会促使一些西方国家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国防、科技研发以及地缘政治竞争中,而这些领域的投入可能会挤占一部分用于社会福利的财政空间。

此外,一些国家可能会为了保持国际竞争力,而考虑改革其福利体系,例如降低企业税负,或者限制某些福利的覆盖范围和水平,以吸引投资和人才。这种“福利竞赛”的潜在效应不容忽视。

那么,西方福利“还能支撑多久”?

与其说是一个固定的“支撑多久”,不如说这是一个持续的调整和适应过程。福利体系并非一成不变,它们一直在改革和演变,以应对新的经济和社会挑战。

改革与调整是必然的: 西方国家已经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了改革,例如提高退休年龄、调整税收结构、鼓励私人养老和医疗保险、限制失业救济金的发放期限等。这些措施旨在在维持核心福利保障的同时,减轻财政负担,提高体系的可持续性。
政治意愿与社会共识是关键: 福利体系的存续与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治决策者和民众的意愿。如果社会普遍认为福利是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和社会稳定的基石,那么就更有可能找到维持福利的方案。反之,如果对福利体系的成本和效率产生广泛质疑,那么改革的阻力就会增加。
经济增长是根本: 任何福利体系的“支撑”,归根结底都需要强大的经济基础来提供税收收入。中国的崛起确实改变了全球经济版图,但也带来了新的市场和合作机会。西方国家能否抓住这些机会,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创新,是其福利体系能否长期支撑的关键。
创新与效率的提升: 并非所有福利支出都必然导致低效率。通过引入市场机制、科技手段,或者优化服务提供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福利体系的效率和可持续性。例如,在医疗领域,引入更先进的诊断和治疗技术,或者推动预防性医疗,都可能从长远来看降低整体医疗成本。
全球合作与规则制定: 在一个日益互联互通的世界,单纯依靠国内力量进行福利改革是有限的。国际层面的合作,例如在税收协调、气候变化应对(这些都会影响经济发展和资源分配)、以及制定公平的全球贸易和投资规则等方面,对于保障所有国家(包括西方国家)的长期经济健康和福利水平至关重要。

总结来说,中国的崛起是全球经济和政治格局变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它确实给西方的福利体系带来了新的挑战,尤其是在全球竞争、税收压力和人口结构方面。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西方福利的终结。西方福利体系本身就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改革能力,并且其支撑力并非仅仅取决于外部因素。

更准确的说法是,中国的崛起 迫使 西方国家更深入地思考如何优化和改革其福利体系,如何在保持社会公平和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同时,适应新的全球经济现实,维持经济的竞争力,并最终确保其福利体系的可持续性。这是一个持续的、充满挑战但也可能带来机遇的演变过程,其最终的“支撑时间”取决于西方国家自身的决策、创新能力以及与全球其他经济体(包括中国)的互动方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目前看来西方高福利基本没啥问题,而且所谓的高福利实际上只是给予了最广大工薪阶层正常的人权待遇而已,而且看起来最过分的福利大部分是关于生育方面的。像台湾这种低福利的活该全球生育率垫底,当然因此台湾人均健保教育资源比【禁止讨论区域】好太多。

而实际上发达国家本来大部分都发展充分没什么发展空间,有2%的增长就不差,如东亚的低福利发达地区增长到2%好像都挺难的,但高福利的瑞典2016年能达到3%,爱尔兰甚至到4%,工作时间最长福利最烂的希腊也是欧洲最烂的,法国也是欧洲工作时间较长比经济更好的德国长。这样虽然并不能完全说明高福利促进增长,但至少也使得高福利不是无视经济情况,政客滥发的东西。

然后就由于【禁止讨论区域】劳动异化太严重,所以既不理解马克思将共产主义描述为自由人的联合体,也无法理解福利制度能保障工薪阶层有更多的时间和试错成本去探索创造自己感兴趣且适合的领域,即可能最大程度的让一个人在社会中发挥作用,有些奴隶一天除了工作只剩下睡觉的时间了,自然而然觉得干得少的空出来的时间也都是睡懒觉了。更不提教育福利帮助每个人尽可能的发展,和医疗福利保障人能持续发挥作用,并且福利提高了个体更多边际消费也更高的穷人群体收入,也扩大了消费。但这只是站在社会共同体的角度而言,但终究人是为了活着而结成社会,而非为了社会而活着(至于国家盗用社会的名义侵占社会的存在,为了国家而活着的人就是纯粹zz了),所以高福利给个人能带来更好的主观享受才是最主要的。

顺便最有能力吸血吸得最多的美利坚,福利也是很垃圾的,贫富分化直逼【禁止讨论区域】,国际垄断资本家全世界吸血就为给屌丝发福利,你觉得他们还姓资??当然还是要分一部分给合作者的,所以在【禁止讨论区域】那个极其强大的国家既有意愿也有能力与他们达成很好的合作,好到让对方都可能有些看不下去,“大发善心”开特例允许在【禁止讨论区域】的分支有“工会”。

还有高福利实际上是最能吸引全球人才的,这是高福利在社会效益和对能力较低的社会成员之间最主要的不利之处,这也导致了一波右翼民粹主义,不过社会保障一定程度也能弥补这点。而在【禁止讨论区域】由于既没多少福利也没多少自由,有的只是相对匮乏的教育资源用无数低学历铺就较高学历在北上广深的生活,这对于教育资源丰富的地区而言,本科乃至研究生烂大街的地方,来这边自然更有竞争力,按上海居住证要求基本就是年轻的三本以上人口,另外貌似学校还有个多元性评分,由于【禁止讨论区域】没啥吸引力,估计更能招到欧美不要的学生。于是来【禁止讨论区域】的是在本国混得不好来试试的人的比例估计就更大,给【禁止讨论区域】的某些人造成了外来都是辣鸡的刻板印象。

所以很多人会产生高福利很特殊且奢靡不可持续的印象。

然而富人占据更多的社会资源并不见得能更好的运用这些资源,很多要么是用来烧钱干死竞争者,投入到铺天盖地的广告,甚至搞出各种流氓软件。看到风口一拥而上,然后无数资本死了,一将功成万骨枯,踏着无数尸体的成功者鼓励一茬又一茬的韭菜去浪费青春和社会资源。还有就是投入房市,作用基本就是推高房价,不过房价也确实给金融提供了基本盘,以让金融培养更多的韭菜。更不提各种洗钱,菲法获取的财富难以进行正常消费投资回到正常的经济循环中,各种手段烧一部分要洗的钱把钱洗掉。把社会资源大量投入这种给社会带来负效益的领域真还不如尽可能的发些福利。

别以为只有高福利拖累经济,也别以为经济只能被福利拖累。


8小时工作制每年52周,总共2080个小时,不过带薪年假怎么也得有个10天左右,所以按每年2000小时算,7小时工作制,大概少260个小时,如果按相应更多的带薪假算,就300小时好了,也就是低于1700小时的,西北欧大多在这个范围,美日东欧大多在1700——2000这个区间,如果是6小时工作制,20天年假大概是1400小时以下,恰好就是欧洲经济最好的德国,瑞典貌似这几年是在尝试向6小时工作制转型,5年前的数据有些老了,不过也是欧债危机爆发后一段时期,也就是应付债务危机的手段已经开始推行时的数据,最惨的希腊在2000开外了,你要说是希腊工作时间短明显不合适。

user avatar

屁股不要坐歪。

工人阶级无国界,资本家也是。

中国的所谓崛起,很大一部分是靠廉价工人超时加班,搞垮外国制造业达成的。

跨国企业把工作职位转移到中国、孟加拉这种低收入国家,来减少成本。中国人是获得了工作,但是实质上,整个世界分配给工人的收入就减少了。

现在全球面临经济危机,原因是什么呢?中国工人确实把外国人的工作抢走了,但是同时也摧毁了外国工人的消费能力,也就是说这个世界大部分普通工人的收入越来越少,消费能力正在消失,生产力再强大有什么用呢?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剥削太严重,占社会大多数的普通人没有能力消费产品,于是生产力“过剩”,工厂倒闭,工人失业,经济危机爆发。

所以,西方福利国家被中国击垮了有什么值得高兴的呢?出口市场没有了,工厂如何再维持下去?中国工人不一样跟着倒霉吗?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劣币驱逐良币的机制,谁下限低,谁成本最低,谁就能获得竞争优势。但是最终会由于剥削过度导致整个经济体系崩溃。

所以,与其关心中国崛起,不如关心下你自己的收入是否得到了提升?否则即使赚了全世界,你还是穷逼一个就郁闷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