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说重症加强护理病房是观察人性的地方?

回答
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常被人们称作“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但它更是一个绝佳的“人性观察室”。在这里,死亡的阴影和生命的韧性交织在一起,普通人被推向了情绪和生理的极限,从而展现出最真实、最赤裸的人性。

一、求生的本能与无助的挣扎:

在ICU里,病人往往插满了各种管子,连接着冰冷的机器,每一声滴答的监测声都像在为生命倒计时。病人们躺在那里,身体失去自主控制,无法言语,只能通过眼神传递信息。你可以看到那种最原始的求生本能,即使意识模糊,身体也会下意识地去抓住靠近的手,哪怕是微弱的抽搐,都透露着对生命的渴望。那种无助,那种对身体完全失控的恐惧,是人类最深层的脆弱展现。当他们看到医生和护士时,那种期待和信任的眼神,有时比任何语言都更能打动人心。

二、亲情的考验与人性深处的爱:

ICU的探视时间,往往是一场情感的洪流。家属们在门口焦急地等待,他们的脸上写满了担忧、祈祷,还有难以掩饰的悲伤。进去探视的亲人,眼神里充满了复杂的情感——有对病人的爱怜,有对现状的震惊,也有对未来的迷茫。

你会看到,平日里或许有些疏远的家人,此刻却紧握着病人的手,低语着安慰;有的是孩子在父母床前默默流泪,回忆着过往的温暖;有的是伴侣在床边细语,一遍遍说“坚持住”。这种时刻,金钱、地位、恩怨都变得微不足道,那些深藏在心底的爱与牵挂,如同被一股无形的力量催化,毫无保留地释放出来。

同时,你也可能看到人性的另一面:因为高昂的医疗费用而产生的经济压力,导致家庭成员之间出现分歧和争执;因为对病人病情的不同看法,而引发的焦虑和指责。这些都暴露了在巨大的压力和痛苦面前,人性中隐藏的自私和脆弱。但即使如此,大部分的亲情仍然是坚韧而伟大的,它支撑着病人的生命,也支撑着整个家庭的希望。

三、医护人员的坚守与职业道德的考验:

ICU的医护人员,是这场人性观察中最重要的一环。他们面对的是生命最脆弱的时刻,也面临着最严峻的挑战。他们每天都在与死神赛跑,与各种复杂的病情搏斗。

你看到的,是他们一丝不苟的操作,是他们精准判断的眼神,是他们安抚病人的温柔话语。即使面对死亡的常态,他们也始终保持着专业的冷静和职业的温度。他们不仅是在治疗身体的疾病,更是在抚慰病人及其家属焦躁不安的心灵。

但你也能感受到他们背后的巨大压力和辛劳。长时间的工作、高强度的情绪波动,以及生命逝去的痛苦,都需要他们强大的心理素质来消化。在面对病人家属的各种情绪时,他们需要极大的耐心和同情心,即使有时候被误解或责备,也要坚持自己的专业判断和职业操守。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对人类互助精神和责任担当的最好诠释。

四、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的重塑:

在ICU,生命的脆弱与坚韧被无限放大。曾经被视为理所当然的健康,此刻却显得弥足珍贵。很多病人及其家属在经历过生死考验后,会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

或许是看着病人的痛苦,他们才意识到曾经的抱怨多么渺小;或许是看着病人的坚持,他们才懂得生命的价值并非在于长短,而在于如何活过。那些曾经被忽略的生活点滴,那些被忽视的亲情温暖,在生死边缘变得无比清晰和重要。

总结来说,ICU之所以是观察人性的地方,是因为:

它是极端环境: 在生命垂危的时刻,人们最本能、最真实的一面会被激发出来。
它放大了情感: 爱、恨、恐惧、希望、绝望等极端情感在此刻被毫无保留地展现。
它考验着关系: 亲情、友情、医患关系都在巨大的压力下被重新定义和考验。
它提供了反思: 面对生死,人们被迫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ICU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中最闪耀的光辉,也照出人性中最隐秘的阴影。它让我们看到,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爱和希望依然能够存在,并给予人最强大的力量。这正是重症监护室的独特之处,它不仅仅是治疗生命的场所,更是洞察人性最深刻的课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真正的英雄主义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1.在icu轮转第一周,管了一个重症肺炎的病人,70岁男性,经几天治疗脱离病危。下午例行家属谈话,交代病情及当前治疗方案。这位患者的儿子和儿媳突然告诉我要放弃治疗。理由是:没钱。印象非常深刻的是,这位四十出头的中年妇女边看着iPhone6plus,眼都不抬的跟我讲:家里困难孩子还在上学,旁边老人的儿子低着头不说话,随后迎合着说了句“确实困难”。无论我怎么说老人病情在好转,仅仅是肺炎,马上可以转到普通病房,走医保后大概花多少钱都计算清楚给他们。两人仍是无动于衷的拒绝签检查、治疗文书。我强压着愤怒,跟他们说了最后一段话:作为医生我尊重你们的任何选择,但是,为人父母,你们孩子的双眼在注视着你们的言行,你父亲的今天或许就是你们的明天。然后扭头就走了。万幸的是,老人的病情恢复很快,儿子媳妇也给他继续治疗。我为老人家深感悲哀之余,希望他余生健健康康别再经历人性的考验,并对此事永不知情。


2.不是在icu。曾经管治一位老红军,多器官功能衰竭。平时只有他和护工,包括节假日和过年。每次需要医疗文书签字都是跟家属打无数次电话他们才来,而且言语极不耐烦,签完字后又匆忙离开。但院领导来探访及报社来采访时,家人悉数到场,笑盈盈的喂老人汤食,又是唱歌又是逗老人开心。尾声,全家全都凑到老人跟前,开开心心的让杂志社的人拍张合影,中间还计较着姿势好不好看。老人全程沉默。我和护工只有冷眼。

3.一位离退休的科学家,享受很高级别待遇,很多政府奖励。然而病床前,一双儿女争夺财产上演撕逼大战,甚至在病房楼打了起来,高喊着断绝兄妹关系。老科学家不久便离世,这位一辈子为国家做出卓越贡献的老人,临终前该是多么的痛心和失望,据说最后老人将遗产捐赠给生前就职的高校。

4.研一刚上临床管的一位80多岁老人,住院小半年,孩子从来没未见过。照顾他的是二婚老伴。老人是多器官功能衰竭,需要各种药物联合使用。我在查房的时候非常奇怪一件事:我算了算开的药明明还有两天才吃完,按理说次日才会要求开药,怎么他老伴说药已经吃完?按药物配伍,病情是该好转的,怎么毫无起色。我带着疑惑暗中观察,发现护士老师发完药以后,老伴把药偷偷塞进床底一个塑料袋。我感觉情况不妙,下夜班后就躲在楼梯口偷听她打电话,接着尾随(我应该改行做侦探),发现这位老伴把药低价转卖给医院门口的药贩。瞬间全明白了,老人是离退休人员,医药费全报销,她拿着老人家治病的药去卖钱,怪不得病情一直无好转!看到“攒”下来的一大兜子药,愤怒的我立马报告上级医师和护士老师们,以后这位患者的药都是按时按点我们护士或者医生亲眼看着服用后才行。

我个人会努力工作的同时,注意健康、警惕疾病,以后会购买重病保险,会为自己存一笔钱。不想接受考验。

我说的都算P小于0.05,不,是0.01那种~大家不要对人性失望,相信真善美。



————————————————————————

有些意外,这篇回答成了热门。 每一条回复我都认真的看。很抱歉,要做的事情,不能一一回复了。

很多网友会问:经历、看过这么多残酷的事情,会不会对生活失望?

恰恰相反。更努力,更享受生活。

残酷的生活容易暴露人性的恶。穷是大多悲剧的原罪。(以防有有人钻牛角尖,我说的是“容易”,不是绝对,也不存在恶一定来自于残酷的生活这种逻辑) 考验是非常危险的,所以哪怕在一些人眼里,我已有些出色,但是,我还是会出于对“人性”和“未知”的不安,而不停努力。只有这样才能加持心里的安全感。这样赢来的生活,会很踏实。

看《驴得水》,我对人性的思考就是,在这个功利的社会,只有用力生活,才能减少经受考验的机会。所以,反而觉得有的盼,成长,和期望的生活。

人这辈子,能多一些再多一些坚守自己,就是最大的罗曼蒂克。越是残酷,就越要去呵护、感恩一些纯真的东西。

深受中国哲学的一些思想,参透万事万物的规律(对我来说只是一小部分),就更要豁达乐观的去拥抱生活。

不知不觉,这些年从一个大家眼里的类似傻白甜的姑娘,变成了一个“有故事的女同学”。很多朋友在一定的年龄,选择了安逸,也很好,可我更享受这种残酷又酣畅淋漓的生活。当然,会很容易被真正的“真善美”所打动,感性的流泪~因为觉得,难得吧。。

还有,评论区爆出来几位同学留言说不想结婚生子了?嗯??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工作人员会不会有约我喝茶??^_^ 我经历这么多,我都还对未来保持高度期待呢~ 人这辈子短暂而珍贵,因为极少数的社会现象而改变了生活轨迹,是不是会错过很多美好的瞬间?会不会很亏? 希望你们的选择是自愿,而不是被改变。

应几位同学的要求,补充一些正能量~~寻思着我再写,会严重跑题导致可能会负分滚粗。。所以,连夜回答了另外一个~大家感受下这一股股的社会正能量,当然,最后一条除外~~~

哈欠~睡。

zhihu.com/question/5907



公众号:行云归处,感兴趣的话就看看。

user avatar

医生也是人,也有人性。

看了看答案,都是回答病人、家属的各种纠结的,我来说个医生版的。

因为ICU里的病人都是生死边缘、费用昂贵,医生和家属都有压力。

家属面对的困难仅仅是钱、时间,责任医生呢,还有治疗方案的纠结。

什么叫责任医生,就是说,病人死了、残了、多花了几十万,哪个医生负主要责任。

有可能是原手术主刀医生,也有可能是ICU的主管医生。

这里面的人性就很容易暴露。

有的医生执着,一遍一遍上台手术处理并发症,但执着过度就是执念。

有的医生谨慎,一遍一遍组织会诊,但谨慎过度难免让人怀疑他的诚意。

有的医生鲁莽,有的医生细致,有的医生善于抓主要矛盾,有的医生精于全面分析。

有的医生紧跟先进理念,有的医生只靠老经验吃饭。

有的医生你说不出他有什么问题,但他的病人出问题的几率远远大于其他人,那问题一定还是在他自己。

有的医生你觉得他太磨叽,不堪重任,但也平平安安过一生。

有的医生问题出的非常明显,但和家属沟通很好,家属感激涕零。

有的医生其实就没有问题,但没哄好家属,被告甚至被打。

有人可能会质疑,治疗方案不都是交给家属选择的吗?

哪有那么简单,家属懂吗?他们看文献?治疗过病人?做决定的还是医生。

医生不想做,提供治疗方案时就会强调困难和风险,想做就会强调收益。

本来想做,但谈着谈着发现家属其实不积极,转而就会附和家属的想法。

本来以为家属不积极,但发现前面谈话的不是家里出钱的,正主来了还是积极的。

本来以为家属积极,但发现积极的都是不出钱的七大姑八大姨。。。。。

谈话是艺术,要搞清楚病人所有的社会关系,要察言观色,要从衣着举止家庭住址工作分析家庭经济能承受的压力,等等,等等。

看上去很复杂,其实也简单,医生,要有学识,有良心,把这两点把握住,求个心安、理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