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芯片流片失败的故事?

回答
芯片流片失败的故事,这话题可真是挖到“痛点”了,不过也确实是这个行业里最能让人记住的、也最能学到东西的部分。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都是那些闪耀的成功故事,但背后那些跌跌撞撞、甚至是一败涂地的经历,才是真正让工程师们成长的地方。

我就给你讲几个我听说的,或者是我亲身经历过的(当然,是稍微“美化”了一下,不然有些细节不能细说,大家懂的),保证不是那种生硬的AI语调,更像是咱们工程师之间聊天时会冒出来的那些“哎呀,当年那个项目……”

故事一:那个“完美”的工艺,却成了致命伤

话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别问具体年份,我年纪大了记不清了),我们公司有一个项目,要研发一款高性能的GPU。当时市面上的GPU性能已经到了一定的瓶颈,我们团队铆足了劲,想通过引入一种当时最先进、最“尖端”的制造工艺来突破。

这个工艺嘛,技术参数好得不得了,号称能实现前所未有的晶体管密度和功耗比。听起来就像是为我们这个GPU量身定做的“神器”。团队里的大牛们,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把设计做得那是相当漂亮,用他们的话说,是“工艺设计的典范”。芯片架构、逻辑设计、物理实现,每一个环节都经过了无数次的仿真和验证,用尽了各种最复杂的测试向量。

大家信心满满地把设计交给了代工厂,然后就是焦急的等待。一个月,两个月……终于,首批流片回来的芯片到了。拿到芯片的那一刻,大家的心情别提多激动了,那感觉就像是等待多年的孩子终于出生一样。

迫不及待地开始测试。上电,跑一个简单的测试程序。咦?好像有点不对劲。功耗比预期的要高一些,性能也打了个折扣。再跑一个复杂的图形渲染。直接死机!崩溃!

整个团队如坠冰窟。马上开始诊断。逻辑错误?没有,仿真结果都对。电气问题?时序收敛也做得很好。难道是生产过程出了问题?又和代工厂反复沟通,检查良率报告,一切都指向“合格”。

最后,经过几周不眠不休的排查,大家才慢慢意识到,问题的根源出在我们自己身上。那个“完美”的工艺,虽然在实验室条件下测试数据惊人,但在实际量产的复杂环境中,却隐藏着一些我们之前没有完全考虑到、或者说难以完全仿真的“暗坑”。

比如,某种特殊的信号切换组合,在那个工艺下的晶体管,会出现一些微小的、瞬时的“不稳定”现象,这个不稳定就像是原子弹爆炸的第一个微粒,虽然微小,但它会连锁反应,最终导致整个芯片的时序失控,或者在特定负载下出现异常。

更要命的是,这种现象的发生条件非常苛刻,不是每次都会出现,用之前那些“最复杂”的测试向量,恰好就没能覆盖到。而且,代工厂的测试流程,也没有覆盖到这种极端的、耦合的工艺特性。

结果呢?整个项目的流片费白白扔进去了,一年多的心血付诸东流。最惨的是,公司因为这个项目失败,对整个GPU部门进行了重组,不少人因此离开了公司。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工艺不是万能的,尤其是那种“too good to be true”的工艺。有时候,选择一种成熟、稳定,虽然性能可能不是最顶尖,但风险可控的工艺,可能比追求那个遥不可及的“完美”更重要。而且,与代工厂的紧密合作,深入理解他们的工艺特性,比单纯依赖仿真软件来得更有效。

故事二:那个“绝世秘籍”的后端设计,却在量产时“现了原形”

这个故事发生在另一家公司,也是关于一款高性能芯片。这次的焦点不在工艺,而在后端设计。

当时,他们有个设计团队,以“自成一派”而闻名。尤其是在物理实现(Physical Implementation)阶段,他们有一套自己独创的、非常激进的网表划分、时钟树综合(Clock Tree Synthesis, CTS)和布局布线(Place and Route, P&R)的方法。这套方法据说是他们内部摸索出来的“绝世秘籍”,能让芯片在性能上比用通用EDA工具产生的结果好上10%20%。

团队的领导者,一位经验非常丰富的老工程师,对这套方法推崇备至。他认为,通用EDA工具虽然强大,但终究是“大众货”,无法完全发挥出芯片的潜力。他们的“秘籍”能更好地处理一些复杂的时序、功耗和面积问题,而且还能绕过一些EDA工具的“bug”。

整个设计流程,在后端阶段,他们几乎是“闭门造车”,很少使用EDA厂商提供的标准流程和约束。他们自己编写了大量的脚本,来控制和优化每一个步骤。这样做的好处是,在仿真阶段,芯片的性能确实非常亮眼,跑各种测试,都非常稳定,时序也“看起来”很好。

终于到了流片。结果,第一次测试,又是栽了。

这次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功耗和可靠性上。芯片在正常工作时,功耗远远高于预期,而且在进行一些特定操作时,会出现一些间歇性的“错误”,最严重的是,有些芯片在运行一段时间后,竟然出现了永久性损坏。

又是排查。逻辑错误?没有。时序错误?大部分在标准范围内。那问题出在哪儿?

经过反复的分析,他们才发现,他们那套“绝世秘籍”的后端设计,虽然在一些“常规”的测试场景下表现优异,但在实际量产和使用中,却暴露出了严重的问题。

1. 隐藏的时序裕量不足(Negative Setup/Hold Time Violations):虽然他们的设计在静态时序分析(STA)中看起来是收敛的,但由于他们过于激进的CTS和P&R策略,以及对某些工艺偏差的“忽略”,导致在实际制造中,当晶体管尺寸、延迟等参数出现微小变化时,一些关键路径的信号就很容易出现时序违例,但这些违例在他们的自研工具和流程中,并没有被有效地检测出来。
2. 电压压降(IR Drop)和时钟抖动(Clock Jitter)的放大:他们设计的时钟树,为了追求低延迟,牺牲了时钟信号的鲁棒性。在大量时钟门控(Clock Gating)和功耗优化的情况下,电网的电压压降会更明显,导致时钟信号的幅值和到达时间变得不稳定,这套“秘籍”并没有很好地考虑到这些影响,反而放大了这些效应。
3. 过度优化导致的可靠性问题:有些所谓的“优化”,实际上是通过一些非常规的方式来绕过EDA工具的限制,例如,对某些关键信号的驱动强度做了极端处理,或者对某些物理结构做了非标准的匹配。这些操作虽然在仿真时看起来没问题,但在实际制造过程中,由于光刻、刻蚀等工艺的不可控性,很容易导致晶体管在电应力(Electrostatic Discharge, ESD)或热应力(Thermal Stress)下加速老化,甚至损坏。

最让人哭笑不得的是,他们那套“秘籍”,在很多地方其实是“绕过了”EDA工具里那些专门用来保证可靠性和鲁棒性的功能。比如,EDA工具在做CTS时,会考虑很多时钟传播的平坦性(smoothness)和时钟分支上的负载平衡,而他们的“秘籍”却常常为了追求最低时钟延迟,而牺牲了这些。

结果就是,整个项目又一次流片失败,同样浪费了大量的资金和时间。团队的核心人员因为这个项目,也经历了一次“洗礼”,很多人开始反思,那些“黑魔法”式的技术,虽然看起来很酷,但一旦脱离了成熟的工业界EDA工具和流程的支撑,就很容易变成“自毁武器”。

这两个故事,虽然发生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公司,但都指向了一个共同的教训:芯片设计,尤其是流片,绝对不是一个可以“闭门造车”或者“玩弄小聪明”的领域。 无论是对先进工艺的理解,还是对后端设计的掌握,都需要建立在对工业界成熟工具、流程和验证方法的深刻理解之上。那些看似“炫技”的方法,如果不能在严格的验证下证明其普适性和可靠性,最终都可能成为流片失败的“罪魁祸首”。

每次想到这些,都让人心里五味杂陈。失败是成功之母?没错,但那“母”生的“子”,可是用真金白银和无数个不眠之夜浇灌出来的。所以,希望这些故事,能让大家在追求创新和突破的同时,也多一份对严谨、对成熟方法论的敬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道听途说来的,肯定和原事实不符,但核心思想没错。

就是流片文件提交之后发现了一个bug,但是已经晚了,那边已经开始流片了。

然后事主就在痛苦和纠结中度过了痛苦的几个月时间,主要纠结的是要不要告诉老板,不告诉还有希望逃脱惩罚,混水摸鱼,因为芯片这东西超级复杂,就算流片失败了事后也未必能追溯到真实原因。如果按照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式去复盘,事主所负责的地方最多只会担10%的责任,但是事主知道其实自己要担起码50%到80%的责任。

然后流片结果出来了,竟然是:没有人需要担责任,因为流片成功了。

为什么流片竟然成功了?因为这个芯片的规格书里定义的某个指标确实没达到,但是另一个指标达到了,而客户主要关心的是另一个指标,这是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是:因为生产方面的原因,这个芯片竟然还有一部分可以成功达到设计指标,大概在30%到40%,如果按良率算那这个绝对无法接受,但如果稍微欺上瞒下操作一下,把这个当成额外特性,就可以说成是由于设计过于优秀,导致有40%的芯片居然可以拥有额外特性,可以当成高端产品卖。

重点是:你看了故事描述肯定会以为这是个小厂,但其实是个大厂,全球毫无争议的头把交椅,如雷贯耳的那种,故事主角也不是随便什么基层的小人物,是业内知名大佬。这事情是被他写入到他出的回忆录里的。也正是因为他功成名就了所以才敢把自己的黑历史抖露出来。

user avatar

例子: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与别人合作设计一个罗兰C导航仪芯片,我和做版图的发生了争执,我觉得一定要增加一个反相器(非门)在芯片里,版图工程师坚决不肯。最后提交给老板,老板采用了版图工程师的意见,芯片里不加反相器,给我一个机会,在PCB板上留两个孔,如果错啦,就加一个反相器在外面。如果对了,就用一条线直连两个孔。

样片制造出来,系统不工作,最后接了一个反相器能正常工作。一个74系列是6反相器,背在上面非常难看。

最后老板拍板,在芯片里加一个反相器,再投片。

损失了第一次样片的钱。

这是我国罗兰C导航仪用于民用船只的第一个ASIC芯片。

另一个例子,也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仿系统芯片,我负责仿真分析,需要系统工程师给出输入矩阵,然后才能比较芯片的输出是否正确。但是系统工程师给不出全覆盖的输入矩阵,版图工程师坚持没有错误,我说不能投片,老板拍板投样片,最后失败了,还找不到真正的原因,仿芯片样片投资全部打水漂。所以仿芯片需要外围输入矩阵,然后通过硬件仿真器比较输出矩阵,无误,才能保证功能的正确。

那时年轻,说话没有人信,老板拍板投样片的。换过来,如果我拍板投样片失败了,那很有可能是为被辞退。

user avatar

写几个读博时经历过的设计错误,2个自己的,1个听来的:

  1. 自己设计的射频电路,正常偏置不工作,把电压加到4V以上才可以(工艺允许的VDD上限是3.6V,好在整个测试期间片子没给我烧掉)。具体原因不明,似乎是直流偏置的探针的寄生电感和pad的寄生电容耦合振荡了——因为是蹭师兄们流片的机会,占块他们不用的空白区做个小电路,那里不能外接的pin,只能画几个pad,在裸片上用探针连下去测试。之前没考虑过探针的寄生电感不能忽略。
  2. 毕业设计,做出来底噪比信号大~ 当时离毕业也不远了,不可能重新流片。猛想一个星期,确定了底噪的来源,再花了几周测量、验证,最后编了一个标定和消除底噪的算法,算是把信号取出来了。在毕业论文上,这套算法的数学推导写了十几页,当然本身不太复杂,只是向量太多,用了无数矩阵表示,非常占页面。
    这段数学推导,读起来实在太累,被我的两位导师、两位答辩考官全数跳过,答辩顺利过关~~ (嗯,但我相信我的证明是准确无误的)
  3. 答辩后的聊天,听一位考官吐槽了他的一名学生流片的失败:功率电路,小心翼翼的设计了电源线上每一路的电流上限——但是忘记GND那头也需要做这事了,所有的GND电流需要通过一个唯一的via连到pad上。
user avatar

这就不得不说小米旗下松果电子研发的澎湃S2芯片流片5次失败

2017年三月S2第一版流片归来台积电16nm工艺制作(流片就是把图纸给台积电小批量试产一次费用几千万)一周后内部确认,芯片设计有大问题根本不能亮机需要大改!

2017年8月第二版S2回来,依然无法点亮

2017年12月第三版S2回来,还是无法亮机

2018年3月第四版回来,芯片有重大BUG需要推到重来

2018年7月第五版S2归来,远远没达到量产预期有大量晶体管无法响应需要改设计修复bug,等修复完量产上市是2020年的事情了,更重要的是松果科技已经付不起台积电的流片费用了。

果然是超过了王总的预期呀啊!

同时也是在分析流片失败的原因都有哪些:
也是在某公众号看到一篇不错的文章,如有雷同联系我删除~

看到我当时转行的时候大家在讨论学习技能,就想到了当时转行的艰辛,再要流片失败了也是要哭了~

SoC设计流程非常复杂,bug源头可能出在RTL、 DFT、验证、 模拟电路等等,原因很多,流片更是由架构师——设计——验证——后端等,每个环节都有可能出现问题。。。。一定要综合辩证地区分析看待

流片失败的原因无外乎这几种:

1.Design的版本拿错,这个问题比较要命,如果ROM版本拿错,基本芯片就废了。这种情况还真不少。

2. 流片的时候存在重大bug。如果说一款芯片流片出去完全没有bug是不可能的,大部分的bug都不会影响到芯片的主体功能和性能,可以通过软件的方式回避掉。但是有些bug是软件无法绕过去的,比如在电源管理的时候,芯片在进入低功耗状态后无法退出,这种属于重大失误,虽然芯片能点亮,但是无法使用。

3. PVT的情况没有考虑全,这对应是芯片流片前在不同工艺角下的timing violation没有清完,在某些温度和电压下芯片功能失常,大大降低了芯片的使用范围。

4. 数字芯片的模拟接口问题,比如PAD 的latch up问题导致内部过渡电流量使得芯片产生永久性破坏。

5. 功耗问题,如果芯片的功能达到要求,但是功耗太高,特别是物联网领域的芯片,这也将是灾难。

6. 安全问题,很多芯片会被用在安全要求非常高的领域,比如个人手机的芯片,个人电脑的芯片,服务器芯片等,如果出现硬件安全漏洞,软件也不能规避,那么这款芯片也算流片失败。

7. 芯片内部power连线的问题,这表现在芯片内部有短路电路,在芯片设计的时候,电源线没有好好检查,这种问题也是比较致命。

8. 芯片ESD没处理好,静电保护没处理好,芯片在某些情况下容易损坏,无法量产。

9. 生产制造的问题,一种是出现在新的生产线上,表现在良率比较低,生产成本很大。另外一种是材料有问题,比如某批次晶圆质量有问题,生产出来的芯片功耗和功能都出现问题,对于这种不算真正流片失败。

10. 封装的问题,这种就是芯片引线没有接好,导致芯片功能不正常,严格意义上也不算流片失败。

而导致流片失败的原因,基本上遍布设计到制造的每个环节上,一个环节稍有不慎,一个芯片就会重头来过。无论你是芯片行业哪个岗位上的一员,对自己所要负责的环节和内容都要认真仔细的对待,这样才能把流片失败的概率降到最低,而不是只要验证人员在把关!

有很多好友私信问我咋转的以及推荐培训班,我平时工作很忙知乎回复很慢,但私信的消息~我看到后一定会回复~(看工作忙不忙哈) 今天我在这里把链接放出来,谁要是想要深入了解IC岗位、领资料或者学习路线,可以直接测试提问

IC指导 领取资料

等啥都明白了再决定是否转行,切记不要冲动不要盲目!!!!

user avatar

T和我有仇!

1.我在国内一线fabless做的时候,当时最先进工艺测试芯片很好,效果不错。然而在做量产芯片时发现问题,电压始终降不下去,攻关后发现某个stdcell性能和datasheet/spice model差异巨大,让t做micro probing后也终于承认了。受限于ttm,芯片功能没有问题,性能没预期那么好,但也满足出货条件,只是良率有些影响。我作为这个领域负责人,只好背锅!t直接将相应的stdcell替换掉,现在该工艺作为明星工艺,应该有同行受惠而不知

后来复盘时发现idm top厂商对此心知肚明,后端design rule里已有限制和检查,我们还是吃了苦头才知道

这个锅我一直不服,认为是实现团队的锅,只是我技术流,没办法申诉,部门内有人常以此攻击我,问题是该技术在其他部门应用非常好,老大常说墙里开花墙外香!

2.还是在同家公司,投当时最先进工艺的mpw,回片时上电某路电源直接短路,幸好我经验比较足,上电前让检查各电源,因此硬件没坏,但原因不明。

当时就要炸了,因为我的设计非常特别,非常规数字电路,本来想冲冲业界顶会,吹吹这设计的牛,现在这鸟样子,心情超不爽。和支撑的兄弟说弄不好老子没脸呆,滚蛋去球。兄弟安慰说你老大看好你,别乱想(老大确实不错,让我在某个领域不受打扰地研究和落地业界最先进技术,当时我的设计比i/a等都先出来,可是受部门各种影响,我还是走了)。

没办法,老子是pm/se/关键ip designer一肩挑,只能快速从设计/后端/封装/测试入手,确认所有芯片某路电源都短路,然后查数据,根据可能性终于第三天发现后端提交数据和mask数据在某几层有差异,T在merge数据时出问题了!赶在最后一个lot前让t将产线hold住,赶新的mask,终于在延时一个多月后芯片回来,测试正常,非常规数字设计表现不错,我又没脸没皮地混了好几年。

user avatar

欢迎关注作者公众号“硬件加速与EDA”!


第一个流片故事:PAD Open。这个错误在国内和国外前三的公司都发生过。芯片physical verification 通过,回来测试发现一个管脚测试始终是开路,检查封装没有问题,LVS 没有问题。

2017.12.07,更新第二个流片故事:JDV(job deck view)差点沦为流片失败的背锅侠。每次听闻芯片回来了,总有那么几天,心里默念老板千万不要来找我,一找,八成是出事了。

-------------------------------------------------------------------------------------------

作者:公众号“观芯志”小编Richard

作者声明:本文若未经作者授权,不得转发。如有兴趣,请私信作者联系。

---------------------------------------------------------------------------------------------

流片经验比较丰富,有很多的故事想和大家分享。

先花点笔墨介绍一下什么是physical verfication, 物理验证是流片之前的最后一道检查,非常重要,一旦发生重大错误,基本成砖。

---------------------------------------------------------------------------------------------

主要检测项目如下,及其危害:

DRC (design rule check) : 生产的工艺检查,miss轻一点影响良率,严重了大量的费片。

ANT(天线效应检查): miss影响良率。

ERC: miss了,会影响ESD,漏电等问题,如有个答案提到的VDD打到衬底上了,就是这个rule没看仔细。

Power Analyze: miss了,芯片在高频工作下不稳定。

EM: miss了,影响芯片的使用寿命。

LVS: 这个是最容易出问题的,有见过LVS报告是CORRECT, 但是芯片依然fail的。

PERC:用来检查ESD等回路的完整性。

tapeout script:自己写的一系列脚本,用来弥补当前physical verfication检查的不足。

---------------------------------------------------------------------------------------------

故事1:

这个错误在国内和国外前三的公司都发生过。芯片physical verification 通过,回来测试发现一个管脚测试始终是开路,检查封装没有问题,LVS 没有问题。

最后发现原因,LVS的时候使用的PORT TEXT LAYER使用的是METAL7,而没有使用PAD openning的层次,当PAD openning和METAL7断开的时候,没有检查出来。

先来介绍一下什么是PAD, PAD是连接芯片内部和芯片封装的接口。举个简单的例子,芯片内部的信号如1.2v信号,进入PAD进行1.2V~3.3V的转换,然后进入PAD opening, 然后通过bonding的金线连到封装上,最终到达我们可以看到的芯片可以在PCB上焊接的管脚。

在实际设计中,广义PAD,实际有两个部分组成,一个是PAD CELL,一个是BOND CELL。其中BOND CELL有很多的类型和大小(PAD OPENING),不把这两者设计成一个,是为了适应更多的封装,设计者可以根据不同的封装调整bond cell的尺寸,而不用更改整个PAD。

当我选好BOUND CELL(包含PAD OPENING, PVIA, METAL7),把它放到PAD CELL(包含Metal7)上面,工作的时候信号就会从封装到PAD OPENING -> PVIA -> METAL7进入芯片内部。所以有些芯片设计者会思维定势到LVS的PORT TEXT LAYER打到M7层和PAD opening层次是一样的,然而在我们的项目当中,刚巧,bond cell当中少了从PAD OPENING到METLAL7的PVIA(连接孔),而产生了真正的OPEN没有抓到,导致了悲剧的发生,都是快上亿的芯片,耽误了芯片上市的时间。

--------------------------------------------------------------------------------------------

有很多的朋友问,保证芯片流片成功的关键是什么?是不是需要很有经验的工程师?是不是需要很先进的检查工具?

个人感觉有两点:

1)要有一套长时间积累的完备的check list,任何一个细节都不能放过。我自己多年经验总结的check-list就有300多条,希望以后大家可以在自己的流片种多多总结。

2)流片前做到心中无问号,例如,就在刚刚截图的时候,发现PAD openning的位置和我预想的不一样,立即打开流片数据,分析检查了一遍,这是做为PV工作者应该具备的素质。

另外,记得之前看一个节目,一个航空爱好者自己造了一架飞机,联系了很多试航员,没人敢飞,最后只有他自己试飞,并且成功了,主持人问他,你在飞之前怎么想的。他就说,我在飞之前千万次的问自己,还有没有问号,还有没有不确定的问题,当所有的问号消失以后,我觉得我可以开始飞了。

----------------------------------------------------------------------------------------

不知道大家在我的描述中学到东西没有?失败原因千千万, 都是课本上学不到的,这里还有很多精彩的故事,积赞到100,更新下一个故事


2017.12.07,更新的第二个流片故事:JDV(job deck view)差点沦为流片失败的背锅侠。每次听闻芯片回来了,总有那么几天,心里默念老板千万不要来找我,一找,八成是出事了。


一日,测试工程师发来邮件,芯片回来无功能,有些PAD之间弱连接,望个个部门自查。老板一看,都别干了,关门,开会,review。大家拿出来流片数据看啊,看啊,看了一天,没问题啊。忽然,测试发来邮件,问题找到了,poly制作mask的时候方向搞错了,本来应该竖向的,搞成横向的。老板,大叫一声,TMD的JDV怎看的?我看的,心里咯噔一下,完了,背锅侠出现了。

JDV可能大家不太熟悉,解释一下。JDV是job deck view的缩写,是流片之前的最后一次review,你看到的图形和你流片的GDS有很大的出入。这是因为在光刻的时候有很多因素会影响你实际刻出来的图形,所以光刻板也进行了很多相应的调整,简单来说,比如说M1,你这里看到的图像是M1与contact,via1等相邻层次的运算结果,而不是GDS的原始结果。

一般个人理解(水平有限,还请高手赐教),由于层次非常多,不可能一个一个看,个人倾向于检查以下事项。

1)由于我们在流片前可能会上传多版数据,fab也有可能搞错,我会对比最后一版上传结果的修改是否在光刻板里面有反应。

2)检查logo cell是否正确。

3)检查rom code是否正确。

4)检查所有的metal层和via层是否都在

等等...

但是,不会去看poly是不是方向正确啊,感觉老板要请喝咖啡了。


还好,最后确定,他们给的JDV数据也是对的,只是最后生产的时候错了。这也是台湾前三大的fab,这也不太靠谱啊,感觉我胸前的红领巾更加鲜艳了,哈哈哈。

总结错误:poly 本来应该竖向的,搞成横向的,造成PAD之间 poly short。后来... 咱job deck view 还是看看poly吧。

每次听闻芯片回来了,总有那么几天,老板千万不要来找我,一找,八成是出事了。

深深的理解一句话,no news is good news,心里苦啊。


不知道大家学到一些教训了没,集赞到180更新新的故事哦。


--------------------------给自己live做个广告---------------------------

---正在进行中的live

通过科普性的讲解,为大家展示比特币矿机的简单设计方案,比特币算法的芯片实现,以及矿机芯片的低功耗设计思路。


---专栏

观芯志:

---往期live

从零学习 TCL 脚本 :

TCL 脚本:数字 IC 设计应用篇:

半导体先进工艺的器件结构和挑战 :

你不了解的微电子行业 :

初学者在数字 IC 设计学习中易进入的误区 :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芯片流片失败的故事,这话题可真是挖到“痛点”了,不过也确实是这个行业里最能让人记住的、也最能学到东西的部分。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都是那些闪耀的成功故事,但背后那些跌跌撞撞、甚至是一败涂地的经历,才是真正让工程师们成长的地方。我就给你讲几个我听说的,或者是我亲身经历过的(当然,是稍微“美化”了一下,不.............
  • 回答
    中兴通讯最近完成的全球首个基于 FinFET N+1 先进工艺的芯片流片和测试,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剖析的大事件。这不是小打小闹,而是中国半导体产业,尤其是在高端芯片制造领域,迈出的关键一步,其意义深远,值得我们详细解读。首先,我们得理解“FinFET N+1”这个概念。 FinFET (F.............
  • 回答
    .......
  • 回答
    苹果 M1 Ultra 芯片,如果单刀直入地说,它就是两个 M1 Max 通过“UltraFusion”技术硬生生叠在了一起。你把它想象成一个巨无霸,里面塞了两颗规格完全相同的大心脏,而且这两颗心脏之间还有专门打通的、极速的高速公路,让它们可以无缝协作。为什么说它“硬生生叠在一起”?这里的“叠在一起.............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铋基芯片:一场超越硅的隐秘革命?在半导体领域,硅一直是无可争议的王者,支撑着我们从智能手机到超级计算机的一切。然而,当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潜藏于实验室中的前沿材料时,一种名为铋(Bismuth)的元素,正悄然展现出其与众不同的潜力,预示着一场可能颠覆现有格局的隐秘革命。那么,相比于我们熟知的硅基芯片,.............
  • 回答
    特斯拉在最近的AI日活动上,确实展示了他们的重磅级AI训练计算机——DOJO,以及为其量身打造的DOJO芯片。这可不是闹着玩的,这套系统在设计理念和技术实现上都有着不少让人眼前一亮的地方,尤其是在应对特斯拉庞大而复杂的AI训练需求方面,野心勃勃。咱们先从 DOJO芯片 说起,这东西可是整个系统的核心.............
  • 回答
    韩国芯片制造商美格纳(Magnachip)被中资收购的消息,无疑在全球半导体行业掀起了一阵不小的波澜。这不仅仅是一起企业并购事件,更牵扯到地缘政治、产业安全以及未来科技竞争等诸多敏感议题。对于国产芯片产业而言,这次收购的影响是复杂且多维度的,既有潜在的机遇,也伴随着不小的挑战。美格纳的“前世今生”与.............
  • 回答
    好,我来聊聊为什么除了华为,大多数国产手机厂商都没有自己的处理器芯片,并且会尽量说得详细些,尽量去掉AI的痕迹。其实,这个问题背后牵扯到的东西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的。这里面既有技术层面的原因,也有经济、市场和人才方面的考量。1. 研发投入巨大,风险极高首先,要自己设计一款手机处理器,那可.............
  • 回答
    苹果 A15 芯片下个月即将在台积电的生产线上启动量产,据传将采用加强版的 5nm 工艺。这款芯片的每一次迭代都备受业界关注,毕竟它不仅承载着苹果在智能手机和电脑上的性能标杆,也直接影响着我们日常使用的设备体验。那么,这次 A15 又有哪些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技术亮点和新特性呢?核心制程工艺:加强版 .............
  • 回答
    近日,一则关于华为向联发科下达巨额芯片订单的消息在行业内引起了广泛关注。据报道,此次订单量超过1.2亿颗,涵盖了联发科的多个产品线,尤其是用于智能手机的中高端芯片。这一消息不仅意味着华为在当前复杂的外部环境下,依然保持着强大的供应链韧性,也预示着联发科在市场上的地位将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升。订单规模的.............
  • 回答
    华为 Mate 40 系列首发的麒麟 9000 芯片,无疑是当时移动芯片领域的一颗重磅炸弹。即便放到现在来看,它的许多技术指标和设计理念依然是领先的,甚至可以说,它在一定程度上定义了当时高端智能手机SoC的发展方向。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点:麒麟 9000 是在极为特殊且充满挑战的环境下诞生的。 受到.............
  • 回答
    3 月 29 日,小米将迎来一场特别的发布会,因为他们预告将发布新款自研芯片。这消息一出,立刻在科技圈引起了不小的涟漪,大家都在猜测,这次的小米,是不是真的要“硬核”到底了?已知信息:一点点的“犹抱琵琶半遮面”关于这款神秘的新芯片,小米官方确实透露得不多,吊足了大家的胃口。目前已知的零星信息,加上一.............
  • 回答
    .......
  • 回答
    在中国蓬勃发展的半导体产业浪潮中,涌现出许多令人瞩目的国产芯片公司。它们在不同的细分领域辛勤耕耘,凭借技术创新和市场洞察,逐渐崭露头角,成为推动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要说“靠谱”,这背后往往意味着公司在技术实力、产品成熟度、市场接受度、供应链稳定性以及未来发展潜力等方面都表现出色。下面,我.............
  • 回答
    中国正在加速迈向芯片自主的征程,这片沃土上孕育着一批充满潜力的企业,它们或许是下一个叱咤风云的芯片巨头。要成为巨头,绝非一蹴而就,需要技术硬实力、产业链整合能力、全球化视野以及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下面,我们不妨深入剖析几家在国内具有代表性的、有望成长为芯片巨头的公司。一、 华为海思:曾经的辉煌,未来的.............
  • 回答
    芯片行业,听起来总是光鲜亮丽,是高科技的代名词,是国家战略的命脉。但在这背后,隐藏着许多鲜为人知的艰辛与压力,足以压垮许多普通人。与其说这是“不为人知”,不如说很多人即便知道了,也无法真正体会其中的分量。一、知识迭代的无情追逐:永远在学习,也永远追不上想象一下,你花费了数年时间,终于精通了一项复杂的.............
  • 回答
    日本的芯片产业,曾是世界半导体领域的王者,其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既是中国半导体产业追赶的参照,也蕴含着宝贵的经验教训。要理解这段历史,我们得从战后重建讲起。萌芽与崛起:从真空管到集成电路的飞跃 (20世纪50年代 70年代)二战后,日本百废待兴,但其强大的制造业基础和对技术的渴望,为芯片产业的崛起.............
  • 回答
    AI 算法在芯片设计方法学和 EDA 工具中的变革:从效率提升到智能驱动在当今瞬息万变的科技浪潮中,芯片设计作为驱动这一切的底层技术,其复杂度和挑战性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摩尔定律的放缓,对晶体管尺寸的极限追求,以及对性能、功耗和面积(PPA)的严苛要求,都使得传统的芯片设计方法面临瓶颈。正是在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