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吃鱼胆为什么会中毒?鱼胆中毒后能治好么?野生动物吃了整条鱼呢?

回答
老百姓口中的“鱼胆”,通常指的是鱼的胆囊。很多人认为鱼胆有清热解毒、明目等功效,所以会生吞或者用酒泡制后服用。然而,这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健康风险。

为什么吃鱼胆会中毒?

鱼胆中毒,主要是因为鱼胆中含有胆汁酸、氢氰酸、生物碱等有毒物质。这些物质对人体来说是有毒性的,尤其是未经处理的鱼胆,其毒性成分含量可能很高。

胆汁酸: 胆汁酸是肝脏分泌的一种物质,主要帮助消化脂肪。虽然是人体自身需要的,但当直接大量摄入时,会刺激消化道黏膜,引起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更严重的是,过量的胆汁酸可能会影响肝脏和肾脏的功能。
氢氰酸: 某些鱼类,特别是河豚鱼,其鱼胆和卵巢中含有河豚毒素(Tetrodotoxin, TTX),这是一种剧毒物质,即使含量极低,也可能致命。氢氰酸本身也是一种剧毒物质,会抑制细胞呼吸,导致组织缺氧。
生物碱: 一些鱼类也可能在其胆汁中含有不同种类的生物碱,这些生物碱的毒性各异,有些可能引起神经系统症状,如头晕、麻木、抽搐等。

不同鱼类的毒性差异:

需要强调的是,并非所有鱼的鱼胆都有剧毒。一些鱼的胆汁毒性很弱,但人们往往无法区分,盲目尝试。然而,一些我们熟悉的鱼类,如鲤鱼、鲫鱼,其鱼胆的毒性相对较低,但也不宜生食。而像河豚鱼,其鱼胆绝对是致命的毒药。

鱼胆中毒后能治好么?

鱼胆中毒能否治好,取决于中毒的种类、摄入的剂量、中毒者的体质以及是否及时得到有效的医疗救治。

轻微中毒: 如果是摄入量小,且中毒物质毒性不强,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经过洗胃、导泻、补液等对症治疗,病情可能会缓解。
严重中毒: 如果摄入的是剧毒鱼胆(如河豚鱼胆),或者中毒剂量很大,情况则非常凶险。河豚毒素是一种神经毒素,会迅速麻痹呼吸肌,导致呼吸衰竭,从而死亡。一旦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心跳骤停等症状,即使送到医院,治愈的可能性也极低。

治疗的关键在于:

1. 立即就医: 一旦出现疑似鱼胆中毒的症状,务必第一时间前往医院,并告知医生食用的具体鱼类和鱼胆。
2. 对症支持治疗: 目前,针对鱼胆中毒并没有特效解毒剂。医生会根据中毒的症状进行对症治疗,例如:
催吐、洗胃: 尽早清除胃内残留的毒物。
导泻: 帮助排出肠道内的毒物。
输液: 补充体液和电解质,维持生命体征。
呼吸支持: 如果出现呼吸困难,需要给予吸氧、甚至呼吸机辅助呼吸。
维持生命器官功能: 监测并支持肝脏、肾脏等器官的功能。

总而言之,鱼胆中毒的治疗是困难的,尤其是剧毒鱼胆中毒,存活率非常低。预防是最好的方法,切勿轻信偏方,生食鱼胆。

野生动物吃了整条鱼呢?

野生动物吃了整条鱼,情况就比较复杂了,不能一概而论。这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1. 动物的消化和代谢能力:
不同动物的生理结构不同: 很多野生动物(如一些水鸟、爬行动物)本身就是鱼类的天敌,它们的消化系统对鱼类有一定的适应性。它们的胃酸可能比人类更强,能够分解一部分有毒物质。
酶的差异: 动物体内含有的酶系统也不同,某些酶可能可以帮助分解鱼胆中的有毒成分。
个体差异: 即使是同一种野生动物,不同个体的身体状况、年龄、性别等都会影响其对毒素的耐受程度。

2. 鱼的种类和毒性:
无毒鱼: 如果动物吃的是无毒的鱼,自然不会中毒。
弱毒鱼: 如果是鱼胆毒性较弱的鱼,一些耐受性强的野生动物可能只出现轻微不适,或者能够通过自身代谢清除毒素。
剧毒鱼(如河豚): 如果动物吃了剧毒的河豚鱼,并且恰好摄入了含有高浓度毒素的部位(如鱼胆、卵巢),那么即使是野生动物,也可能中毒死亡。许多事例表明,一些捕食河豚的动物也会因此丧命。

3. 摄入部位和剂量:
吃掉整个鱼: 如果动物能将整条鱼都吃掉,那么它同时也摄入了鱼肉、鱼骨、鱼皮等大部分无毒成分,这些成分可以稀释鱼胆中的毒素,降低其相对浓度。
是否会特意寻找并吃掉鱼胆: 大多数野生动物在捕食时,更关注的是鱼肉的营养价值,它们可能不会刻意去寻找并吞食鱼胆。如果鱼胆在被吞食过程中破裂,毒素会分散到整个鱼体中,相对而言毒性会降低。

4. 环境因素:
水源污染: 如果动物饮用的水源被污染,或者它们捕食的鱼本身生活在受污染的水域,可能已经对某些毒素有所适应,或者中毒程度会叠加。

总的来说,野生动物吃了整条鱼,中毒的几率相对小于人类直接生食鱼胆。 这是因为它们可能拥有更强大的消化和代谢能力,并且在吞食过程中,毒素会被稀释。但是,如果捕食的是剧毒鱼类(如河豚),并且恰好摄入了高浓度的毒素,野生动物同样会面临中毒甚至死亡的风险。 观察自然界,有时也会发现误食有毒生物而死亡的野生动物的尸体,这恰恰说明了它们也并非“百毒不侵”。

所以,与其说野生动物吃了整条鱼“没事”,不如说它们的生存环境和生理机制赋予了它们更强的风险承受能力,但这种能力并非无限的。最安全的方式,依然是远离有毒物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说题主关心的问题吧,大部分鱼胆中毒患者的血液透析治疗不会终生进行的,多数患者在2-4周肾功能可以缓慢恢复至脱离透析。有些身体素质好、鱼胆吃的少、就医及时的患者这个时间还可以缩短。密切注意患者的尿量情况,如果尿量增加,说明肾脏开始恢复。


下面大致说一下鱼胆中毒的一些问题。

1、常见的导致鱼胆中毒的鱼。

主要是鲤鱼,草鱼,青鱼这些常见的淡水鱼,养殖的和野生的都可以。其他鱼类的不常见,海鱼鱼胆中毒的几乎没出现过。

2、鱼胆中毒的发生原因。

几乎所有的鱼胆中毒患者都有明确的服用鱼胆经历,也就是说,大部分患者都知道他们吃的是鱼胆或明确表示是故意吃的鱼胆,目的是为了治疗身体的某种不适或症状。食用方法多见于生吞和泡酒吞服。很少见做鱼时清理不净导致误服鱼胆中毒的,因为做鱼时如果碰破鱼胆的话,导致鱼肉的味道会很苦,一般人吃不下去。

3、鱼胆中毒的机制。

鱼胆里的胆汁还有一种有毒的毒素叫做鲤醇硫酸酯钠,这种毒素可以进入细胞,导致细胞坏死,破裂,从而引起组织损伤。在患者吞服鱼胆后,毒素首先作用于消化道上皮细胞,因为消化道上皮细胞损伤,出现恶心呕吐,腹泻或腹胀等消化道症状。然后毒素被消化道吸收入血,随血液循环经门静脉首先进入肝脏,肝脏本身就肩负着分解代谢食物中的毒素的任务,所以大量的肝细胞会去主动分解这种毒素,结果就是导致这些肝细胞坏死破裂,大量的细胞内的转氨酶释放,引起血转氨酶升高。造成肝脏损伤,通过肝脏后,这些毒素最终会经肾脏排出体外,在通过肾小管时,由于肾小管上皮细胞也具有吸收作用,所以大量毒素又会被吸收到肾小管上皮细胞内,引起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脱落,堵塞肾小管,引起少尿,肌酐升高,肾功能衰竭。肝脏、肾脏功能的损伤和衰竭会进一步导致全身脏器的功能异常,引起心功能衰竭,导致死亡。

4、鱼胆中毒的治疗和结局。

总体来说,鱼胆中毒的结局与吃的量,患者的体质和治疗是否及时密切相关。严重的会致死,大部分患者会在1-2天内出现肝功能损伤,2-3天内出现急性肾小管坏死,需要血液透析治疗。肝功能损伤的情况在药物保肝治疗的情况下可以比较快的恢复,急性肾小管坏死比较麻烦,一般开始会出现明显少尿或无尿,持续1-2周后尿量会突然增加,有时候甚至可以达到5000ml/天,之后会逐渐减少到正常水平。血液透析可以在多尿期开始后逐渐减少透析次数和时间,观察肌酐水平降低情况,逐步停止透析。整个过程大约会持续1个月左右,肾脏完全恢复一般要半年。

整个治疗过程中,不用给患者进补,尽量不要胡吃比较好,尿量较少时要注意尽量少喝水,出院后注意按时检查肌酐情况直至正常就好了。

user avatar

谢邀。

首先同情你表弟和家人,然后深表遗憾为什么现在还有人为了“明目”“支气管炎”“咽炎”等原因去吃鱼胆。

既然你们已经住进了大医院,在做透析了,请相信医生、配合医生!透析一方面能清除毒素和炎症介质,另一方面能做肾脏替代治疗维持机体水、电解质、内环境稳定,已经是最好的方案了。

要知道,鱼胆没有特异性的解毒药,在以前,误食鱼胆后肝损、肾衰竭、心肌损伤、多器官功能衰竭致死的比例非常高,但在有了透析等手段以后,鱼胆的致死率已经大幅度降低了,及时送医、及时洗胃、及时激素、及时透析,大多数患者还是能痊愈的。


在此提醒几句

1.不要把鱼胆当蛇胆;

2.任何淡水鱼的胆,包括常吃的草鱼、青鱼、鲢鱼、鲫鱼、鲤鱼等的胆,都不能吃;

3.生吞、熟食、酒送服都不行;

4.服食鱼胆的量与毒性成正比;

5.发现误服鱼胆的情况请立即送医!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