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夹一筷子鱼就嗯,欧伊嘻,然后就开始干大米饭了,问题他大米饭也干不了几口,就那一小碟,咱都不说蛋白质不蛋白质,你热量都不够。就他们这鱼我得吃一盆才能尝出来到底欧不欧伊嘻。
你没见过日本人,你总归吃过日式套餐吧。
什么烤青花鱼套餐,那鱼细细长长还没我的丁日雄伟。肉就那么点,剩下的都是什么鸡蛋羹,味增汤,色拉,米饭倒是一大碗。
就这吃鱼量,还不如美国佬吃麦当劳。麦当劳好歹是两块去骨大鱼饼,盖上大奶酪,用面包一夹。
你一定问有啥区别,比丁日细的青花鱼套餐要40块,花这个钱能买两个比奈子大的双层麦香鱼汉堡。
你说为啥日本人长得不壮?
就是因为吃的量少。曹大佐名言:脱离计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你光看日本人吃鱼这种高蛋白食品,你没看他吃多少鱼。我带家人去东京,两大一小基本要点四五道菜吧(根据我们中国人下馆子的习惯),但是我发现旁边那桌日本人,六个人点了六个菜,其中还包括小串串这种量很小的菜,然后一人一杯酒在那干喝。这时候我发现,不是日本物价高,是按照我们中国人的吃法在日本下馆子,费用高,人家日本人不那样吃东西的。
说到底是习惯问题:我们中国城市青年到饭店吃饭,习惯多点一点,特别是请客吃饭,不剩一点简直是对客人不尊重,总担心是不是点少了。如果恰好吃完了,桌上没剩东西,会觉得特别不好意思,是不是招待不周。这样下来,每次其实都是吃的饱饱的。我们在外面这样,在家里也这样;爸妈也觉得菜不剩点,就是不够。我们中国人和日本人比,普遍饭量大。只要量上来了,其他都是细枝末节。
当然,和美国澳大利亚这种吃大肉高热量成性的民族比,我们饭量还差的远。革命尚未成功,吃货仍需努力!
日本文化就擅长这个,自己折腾自己,生怕自己过得好。
日本人自己折腾自己的习惯应该是平安时代流传至今的,当初他们能把统治阶级的寿命折腾到30,主要靠的就是天天喝粥配咸鱼还不管饱,当然铅粉刷牙也有一些贡献。
看现在的日本,在这方面已经很收敛了。
类似的还有满清皇室,好好的武勋贵族愣是把自己折腾成手无缚鸡之力。
你以为的日本人吃鱼:
实际上的日本人吃鱼:
.....................
顺带一提,日本人最喜欢的便当/定食的no.1是这个:
几块炸鸡配饭就能搞一顿了,传统的中国胃根本无法想象,日本人最喜欢这玩意的原因倒不是多好吃,而是这种油炸高热量又廉价的东西至少能吃得饱啊!
更新:养殖业使用激素是肯定的,不仅是生长激素,很多是抑制动物生病的。而饲料(粮食)喂养的动物,就是比吃草放养的牛羊和野生动物,会分泌各种超乎寻常的激素,这些大多沉淀在脂肪里。非有机的动物激素水平高,一部分是投喂/注射,一部分是养殖方式(圈禁/饲料)造成的。日本人食用大量海鲜,肉蛋奶就摄入的少,激素摄入自然就少。
评论区很多傻叉喷,说日本农药用量全球最高,那么如何解释茶叶农药残留,中国的合格指标是日本货的几十倍之高?中国的标准就是定的比他国高出几十倍几百倍的差距,在中国合格的农产品,到了瑞士,都是各指标严重超标的。还是那句话,跟强大非自然激素相比,基因,营养这些的作用以及低到可以忽略不计了。
以下为原答案。
因为日本农业激素的使用量太少太抠门了,海鱼如果是野生的,更是没有激素了。跟激素比起来,基因和营养全都根本不值一提。中国农业使用激素,抗生素剂量大是个不争的事实。
食品激素含量高肯定有害的,但有害的程度,似乎不如身高增长带来的正面效应更大。特别是在青少年发育阶段,多吃激素肉蛋奶,成年后再去吃有机的草饲牛肉吧。我家现在就是这样,给我儿子都尽量买西班牙,德国,南美等地进口的激素肉,我自己吃瑞士本地的有机草饲牛肉,虽然欧洲的激素肉比不上中国的,也比瑞士的强多了。一过德瑞边境,那边的德国佬个个又高又壮,跟一座座肉山似的,而我们这边瑞士人,啥样身材的都有,女的不到160的大有人在,身高远不如我在北京街头看到的青少年。当然你要愣说瑞士人的基因就是没有中国人高,或者瑞士人的营养不如中国人,那我也没办法。
其实我说的这些,但凡你们找个农村的兽医了解一下就明白了,人家的工作就是配药。
这几天在海南旅游,海南人天天吃鱼,结果一米七就算大个。
很多人,尤其是南方人喜欢说自己吃海鲜多,所以蛋白质补充多。
你吃饭,筷子夹那几口鱼,吃那几个螃蟹、贝壳,蛋白质就上来了?
长期、充足补充蛋白质,还得靠【肉、蛋、奶】废话不说,直接干一盘大肘子
中国青少年饮食就应该“东北化”:酱骨头、大排骨、大锅炖肉 。。。。。便利熟食就是:大香肠、肚、签子。。。。。青菜就是:蒜苔炒肉、豆角炖肉、大辣椒炒肉、黄瓜炒肉、大葱炒鸡蛋、猪头肉拌黄瓜、炸肉馅茄盒。。。。。
矮黑人基因太多,到头了。
饮食上也不见得多优秀,米饭这种纯碳水摄入量太高,肉蛋奶的比重还是不够,动物脂肪太少可以忽略不计。鱼最大的问题是作为白肉没啥脂肪,北欧人最喜欢的是鲸鱼,英格兰人即便住在海岛上也不是很爱吃鱼。
然后日本人吃饭,腌制食品太多,什么都放酱和酱油,盐分摄入太高了,对身高很不利。。
中国的人均身高太有潜力了。我见过一个1993年的男性,身高只有1.68米,来自张家口。按理说是比较出高个子的地方,但是他小时候家在农村,营养很差,所以个子矮。这种情况在北方农村很普遍,东北农村地区都有很多身高不高的。而来自湖南湖北大城市里的女生身高一个个也是1.70米往上,就是因为营养好,这里面不光是基因或者食肉量的问题,营养学知识也很重要!我们的城市化率在2020年才打到63%,过去20年增长了20%多!城市化就是最好的身高促进剂!因为进入城市务工的农民,别管他挣多少,起码能从城市得到营养方面的知识,而农民工挣得不多但花销也少,只要是寻常人家,都能比留在农村的人给孩子更好的营养。
所以,未来10年-20年才是我国身高真正开始突破的时代。大量农村人口进城了,城市化率越来越高,城市信息向乡村传递越来越方便,城市生活习惯也更多向乡村普及。而且随着村村通公路村村通电通电信这些,农村生活水平也大幅度提高。无论是城市化人口还是留在乡村的人口,营养水平和营养知识都是几何级往上走的。90后里有大量因为生在农村而被耽误身高的人,还有很多生在小城市没有达到上限的人,他们的子女以及00后的子女,将是中国基本完成城市化后的第一代孩子,那时候我们才能看到中华民族的身高上限是多少。
我个人猜测,华北地区随着经济发展,20岁男性平均身高往1.80米窜,甚至突破1.80米都有可能。华中地区大概到1.78米,个别地区也可能接近1.80,而华南地区大概在1.76-1.77米之间。
鱼肉这些只能横着长,长高主要靠牛奶,补钙。长得壮,日本人一般吃得比较少。
身高=65%先天因素(基因)+35%后天因素(营养、睡眠、运动)。自古以来,日本人就被称为倭,什么是倭?倭就是矮子的意思。日本人是东亚的意大利人,日本人一直就很矮。在工业化之前,日本人虽然身处东亚,但日本人的身高和东南亚人或者南亚人一个水平。
只不过在清末,日本人率先实现了工业化,昭和中期更是成为全世界最富有的国家,生活水平优越,他们能把那35%的后天因素给拉满,达到他们的身高极限。而中国在近百年内一直享受全世界最差的生活水平,决定中国人身高的那35%的后天因素是空值,中国人空有基因优势,却没有营养条件(大饥荒和文革时期长大的中国人,在身高上都没有道光同治时期长大的中国人要高),这才短暂出现了这几十年里,中国人和日本人差不多高的情况。
但只要中国的生活水平一上去,中国人的基因优势马上就凸显出来了。比如我本人,我初中的学校有将棋课(兴趣课),当时也有日本神户的同届生来和我们一起交流,我就发现,日本神户的初一学生在个头上明显不如我们中国上海的初一学生,至少平均矮半个头。而且2004~2007年间,中国体育总会与日本体协合作研究了中日两国的居民体质,年龄覆盖了6-74岁学生、成年人及老年人。中国取样点在上海,日本取样点在东京。当时峰值年龄段16-24岁(上海和东京的80后)的对比,上海男174.4,东京男171.1;上海女162.1,日本女158.3。上海人比东京人高出3-4cm。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各地营养摄入量也大幅度上升,大约10年后的《2014年上海学生体质调研》,上海90后男性的人均身高已经达到175.8cm,接近176cm。可日本呢?日本早就达到了他们的身高极限,自从1980年代之后,日本的人均身高再也没有怎么增加过。
重点来了:有些人不要说什么「中国人和日本人都属于黄种人,在地缘上接近,长相接近,所以身高上也不会差太多啊。」,任何一位对人类族群史稍有了解的人,都说不出这种放肆的反科学言论来。意大利和南斯拉夫是接壤的,也都是白人,但是意大利人和南斯拉夫人的身高差距接近8cm。
黄种人(蒙古人种)其下有不同的亚种分支,这些亚种之间的体质基因非常巨大。其实白种人(高加索人种)和黑种人(尼格罗人种)也是一样的。像黑人,西非黑人(美国黑人祖籍地)和中非黑人高大,但南非黑人,东非黑人就矮。像白人,阿拉伯人和拉丁人矮小,日耳曼人就高。世界上最高大的族群就是黄种人中的巴塔哥尼亚(靠近南极圈)的黄种人,但黄种人中也有类似于老挝人或者马来人,这样矮小的族群。
不同的黄种人族群,在体质基因上差距巨大。
一份美国亚太裔(这个群体被美国社会统称为亚太人,共1200万人口。并非全部黄种人,不包含北亚人和北美印第安人。其来源多数来自于冷战时期的亲美亚太国家,一半为东南亚人,一半为东亚人,而且其中的东亚组成部分也主要来自靠近东南亚地区的东亚人,在1990年后也开始有来自中国大陆的移民)的身高数据。
注意:这批调查样本都是在北美长大的美国亚太裔二代,在营养摄入比较全面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看一下大家都能长到多高。我们可以发现最高的是华北人,平均身高达到178.8cm,接近179cm,放到欧洲,几乎和德国人(180.1cm)的身高不分伯仲。而日本人呢?只有172.8cm,甚至比不过越南人(173.1cm)。
列岛民族的基因库就是比大陆民族缺乏,没有交流和融合,就会逐步的劣等和矮化,降低消耗,适应物资匮乏的岛屿。
别说中国,苦难行军状态下的朝鲜人的身高也不输日本人。
日本还有毛病就是吃的太少,印度那些终身食素的婆罗门,只要吃饱了,身体一样比日本人高的多。
西西里出土过一种古代大象化石,高度只有一米左右,体重不超过180公斤。科学家研究他们的基因,发现他们的祖先 其实就是正常的大象,但在海岛上 不到一千年的时间里 就演化成了侏儒象。
印尼的弗洛雷斯岛上 出土过一种古人类化石,弗洛雷斯人,平均身高一米一,体重二十来公斤。
类似的微缩物种还有巴里虎、桑给巴尔豹、日本狼……等等,
他们的共同点是,都生活在岛上……
日本狼 肩高不到40厘米,腿长只有20厘米,和特么柯基似的……
狼都长不高,
相比来说,日本人身高 才比中国人矮这么一点,
没直接缩缩成一米一,
这基因 已经很良心了……
日本人吃鱼很偏,基本只吃海鱼。海鱼基本是要靠捕捞,人工养殖比较难。
而中国人普遍吃河鱼,可以人工养殖,理论上没有上限,所以从吃鱼这个角度来说日本人吃鱼未必有中国人多。
而且身高体重的区别不光是进食影响,还有遗传,环境,并有明显的城乡差别和地理地区差别。同时还和日照也有密切关系。
倒是和吃鱼没啥太大关系。
知乎老传统,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日本身高超过中国是多少年前的新闻了,我们来看看最新一代。
近日,一项发表在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的最新研究发现,从1985年到2019年,中国和韩国成为了5至19岁儿童及青少年平均身高增长最快的国家。
研究显示, 中国19岁男女的平均身高(男性175.7厘米/女性163.5厘米)均超过韩国(男性175.5厘米/女性163.2厘米),位列东亚第一。
过去35年里,中国19岁男性的平均身高增加了8厘米,达到175.7厘米,增幅在200个国家地区中位列第一,相应的世界排名从1985年的第150名提升到了2019年的第65名。
中国19岁女性的平均身高增加了6厘米,达到163.5厘米,增量全球第三,平均身高全球排名从第129名上升到第54名。
研究显示, 中国19岁男女的平均身高均超过韩国(男性175.5厘米/女性163.2厘米),位列东亚第一。
在全球范围内,中国的平均身高追平还超过了南欧的葡萄牙、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国家。
来感受一下这个“蹭蹭蹭”的增幅。
我今年39岁,
我爸身高1.65,我妈1.62,他们的童年和少年时代,不饿死就是幸福无比了。
我身高1.81,小时候能吃饱,但肉蛋奶还是属于奢侈品,一个星期能吃顿好的。
我老婆1.64,儿子今年12岁,身高已经1.79并且还在猛蹿...
这家伙是肉食动物,每天都会摄入动物蛋白和牛奶。
可以看出,身高是与食物好坏密切相关的,00后出生的一代,身高已经不逊于欧美。
顺便说一句,我爷爷身高也很高,村里人都称x大个子,说明家族基因并不矮,我爸个子矮完全就是饿的。
京都很热门的现烤鳗鱼饭,肉量十足,一份1500日元,在日元下跌前要100rmb
广东很热门的猪脚饭,肉量十足,约15rmb,
美国很流行的炸鸡,曾经只要1美元,约6.5rmb
身体强壮程度和食物价格正相关,其他的少扯
你以为的日本人吃鱼:
实际上的日本人吃鱼:
(红圈里的那一小块就是鱼肉,图源网,侵删)
其实就我看的很多日剧、日漫的经验来看,日本人貌似正餐更爱吃汉堡肉、炸猪排,而不是烤鱼或者寿司,所以他们平时摄入的肉类和我们几乎没什么区别。
而且别忘了,日本人的胃口很小…我猜这和他们国家自古资源贫瘠有关,日本人的食量和餐量通常都不会大的出奇,所以日本同时也是世界上肥胖率最低的国家。
所以,中日的人均营养摄入存在一定的差距。
而且,两国的审美也导致了身高差异的出现。
日本人的审美是偏纤细、精巧的,这点体现在男人身上就是“美男子”,美男子的身高虽然不能过矮,但过高自然也是不能被允许,所以日本男星很多都在170左右;而我国的男子审美文化则更倾向于“玉树临风”这种印象,身材修长是必需品,很多男星动辄180+是很正常的事。
(日本男星妻夫木聪,171)
而女人就更不用说了,日本女性的审美就是“卡哇伊”、是“温柔”,这种印象导致了日本的女性审美偏向于“萝莉化”,身高只有150+,甚至只有150左右的日本女星并不少见;而我国的女性审美则偏向高挑、知性,是“御姐型”的,至少也得是“少女型”,所以女明星更多的也是160+,甚至170+。
(刘亦菲,170)
这种扎根于大众的审美观自然也促使了人们往这方向努力“变美”,在这种要求“纤巧”外表的前提下日本人的“胃”又被进一步地压缩了。
而且我国的经济近年来也已经跟上,很少会再出现吃不饱的情况…年轻人身高超越日本,自然也是理所应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