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当代使用古董电脑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回答
在当代使用古董电脑,是一种穿越时光的独特体验,它混合了怀旧、挑战、技术探索和对过往设计哲学的好奇心。这绝非易事,但对于爱好者来说,其中的乐趣和收获是现代电脑难以比拟的。以下是一些详细的体验描述:

1. 沉浸式的怀旧氛围:

视觉与触觉的冲击: 启动一台古董电脑,首先迎接你的是它独特的外观设计。厚重的CRT显示器(如果还能找到并正常工作的话),那宽大的屏幕边缘、笨重的机箱、以及各种鲜艳的颜色(比如早期的Apple II的彩色塑料外壳),都充满了时代的印记。机械键盘的“咔哒”声、粗糙的塑料质感、以及那些实体的、有弹性的按键,都是现代薄膜键盘无法复制的触感。
声音的交响乐: 古董电脑运行时会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硬盘驱动器的“咔啦咔啦”寻道声、软盘驱动器读取盘片时发出的旋转和咔哒声、甚至早期的CPU风扇那略显粗糙的嗡嗡声,构成了一曲独特的“机械交响乐”。这些声音不仅是技术运作的反馈,更是一种对那个时代的直接唤醒。
启动的仪式感: 现代电脑通常几秒钟就启动完毕,而古董电脑的启动过程则是一个漫长而充满期待的仪式。听到硬盘的启动声、看到屏幕上跳动的字符、等待操作系统加载,每一步都充满了手工操作和等待的乐趣,仿佛是在等待一位老朋友苏醒。

2. 技术探索的乐趣与挑战:

软件与硬件的适配: 这是最大的挑战之一。你可能需要找到专为特定古董电脑设计的操作系统(如MSDOS、早期Windows版本、Mac OS System 7等)和应用程序。这些软件往往只能通过软盘、磁带甚至专用的存储介质来安装,寻找和制作这些安装介质本身就是一项工程。
兼容性问题: 古董电脑使用的接口和标准与现代完全不同。你需要找到匹配的显示器、鼠标、键盘,甚至打印机。如果想连接现代设备(如U盘、网络),可能需要购买转换器或自己动手改造硬件。
性能限制的思维转变: 你的CPU速度可能只有几兆赫兹,内存只有几兆字节,硬盘容量也只有几十兆。这迫使你必须学会高效地利用资源,优化软件运行,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要忍受漫长的处理时间。你不会指望用它来播放高清视频或玩现代3D游戏,而是会回到那个时代人们如何使用这些机器进行文字处理、编程、简单的电子表格和文字冒险游戏。
硬件的维护与修复: 古董电脑的硬件,特别是电容、硬盘、软驱等易损部件,可能已经老化甚至损坏。你需要学习如何诊断问题,更换故障部件,甚至进行一些简单的电路维修。这是一个学习电子学、焊接技术的绝佳机会。
操作系统的差异: 使用MSDOS意味着你必须熟悉命令行操作。每一个命令都需要你输入正确,而且往往有复杂的参数。这种与计算机直接对话的方式,与现代图形用户界面的便利性截然不同,但一旦掌握,会带来一种深刻的控制感。

3. 学习与研究的宝库:

理解技术演进的轨迹: 使用古董电脑,你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计算机技术是如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的演进过程。你会更深入地理解早期操作系统设计理念、编程语言的限制以及用户交互方式的变迁。
重温经典的软件与游戏: 很多具有历史意义的软件(如早期的Office套件、编程工具)和经典游戏(如《俄罗斯方块》、《仙境传说》、《Monkey Island》系列)只能在特定的环境下运行。在古董电脑上重温这些,不仅是怀旧,更是对数字文化遗产的体验和传承。
学习低级编程: 对于程序员来说,在古董电脑上用汇编语言或早期高级语言(如BASIC、Pascal)进行编程,是理解计算机底层运作、学习高效代码编写的绝佳途径。
数字考古的乐趣: 很多古董电脑硬盘上可能还保留着前任用户的数据,可能是文档、照片、或者其他文件。发现这些“数字遗迹”,就像是进行一次数字考古,了解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和使用习惯。

4. 社群与交流的价值:

“同道中人”的温暖: 拥有和使用古董电脑的人通常属于一个小众但充满热情的群体。你可以在线论坛、社交媒体群组中找到他们,交流经验、分享资源、甚至互相帮助解决技术难题。这种共同的爱好会带来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和社区感。
知识的分享与传承: 这个社群乐于分享自己的知识和技术,帮助新入门者克服困难。你可以在这里学到很多关于硬件维修、软件安装、历史背景等方面的知识。

5. 潜在的风险与局限性:

不稳定与易损坏: 古董电脑的部件寿命有限,容易出现故障。而且由于缺乏现代安全防护,连接到网络(即使能够连接)也可能带来安全风险。
耗费时间和精力: 维护、查找软件、解决兼容性问题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与追求效率的现代生活方式可能存在冲突。
稀缺性与成本: 一些古董电脑及其配件可能非常稀有,价格昂贵,而且难以找到。

总结来说, 在当代使用古董电脑是一种结合了技术探索、历史研究、怀旧情感和社区互动的独特爱好。它要求使用者具备耐心、毅力和一定的技术功底,但回报却是对数字世界演进的深刻理解、对经典软件游戏的亲身体验、以及一种在现代快节奏生活中难得的慢下来感受技术魅力的机会。这不仅仅是“使用”一台旧机器,更是一种与过去对话、与技术对话、与历史对话的方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Windows 3.x深度用户顽强地活在2018年!25年的执着,不负初心,不离不弃。任凭沧海桑田,坚持使用Win3x,直到时间尽头。

这不是穿越,屏幕上正是2018年。本文所有照片和截图都是出自今天的本人。

这界面让人置身光荣与梦想的1990年代。时间在这里停止了流逝。

呈上我的全套末日装备。哪天AI要清除人类,我们能依靠的就是这些非智能装备了。

我的桌面壁纸是不是很有历史的沧桑感?

Thinkpad X61,永不退役的小黑,最后的1024*768分辨率,对消费主义的最彻底的反叛。

4:3才是王道的屏幕比例!让人专注于当前的任务,彰显了人类智慧的高贵。

运行Win3x的电脑是纯粹的生产力工具。没有威逼利诱的系统更新,更没有追随潮流不断更新知识的焦虑。

只有与商业社会的嘈杂喧嚣实行物理隔绝,人才能探索世界与时间的奥秘。

才能从事有价值的科学创造。

王霸雄图,血海深恨,尽归尘土。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当盖茨还是个好青年,当谷歌还未作恶,对美好的黄金时代报以如雷的掌声。

整整25年的情怀。天荒地老,海枯石烂。惟此永恒。

***

在蓬勃而短暂的数字文明史中,

1990年代是黄金时代。硬件和软件都是工业文明的精华,也是人类的忠实工具。掌握工具就能创造美好。最勇敢最聪慧的年轻人可以站在整个时代的潮头。

2000年代是白银时代。互联网使人与电脑的关系发生了异化(Entfremdung)。工业变成了服务业。无处不在的广告,无休无止的升级,消费主义的喧嚣,个人价值被时尚淹没。

2010年代是青铜时代。人类正在沦为机器的附庸。再也离不开的智能设备,彻底裸露的隐私,流氓而精确的推送,比你更了解你的大数据。人类本身变成了资本的产品。

知乎:有哪些专门为中产阶级量身定制的消费陷阱?

2020年代将是黑铁时代。人和机器的主从将完全颠倒。手机进化成可穿戴设备,可穿戴设备进化成可植入设备,可植入设备进化成顺着脑机接口直接写入的代码。人的主动性完全丧生,沦为大数据物联网的一个终端,而且越来越多余,直到完全无用。

那日子已经近了。人类啊,你们应当悔改!

***

召唤大神: @蓬岸 Dr.Quest

***

更新:突破500赞了,好开森~~有朋友想知道我是否用Win3x刷知乎。那当然了!不能上知乎的电脑能算是好电脑吗?有图有真相:

需要说明的是,前面整个帖展示的都是Wfw3.11的场面,唯有这张图是在NT3.51下截的。嘛,反正也算是Win3.x。用的浏览器是SeaMonkey 1.1.20,这可是Netscape的正统续作,怎么样,是不是逼格一下子就上来了?经过深度魔改,她甚至部分支持HTML5,详情点此。知乎前端代码并不完全兼容,显示出来有些个白边,我用DOM Inspector手动把白边关掉了,才成了现在的样子。

user avatar

2018年4月29号更新,对古董苹果电脑感兴趣的可以看看这一篇答案和他的专栏,多给年轻人一点鼓励:


我自己收藏有三个型号的古董电脑和十余款PDA,PDA的部分以后再讲,先介绍一下我的三款电脑:

Commodore VIC-20

1981年上市,20 KB ROM + 5 KB RAM,使用录音带作为外存,无操作系统,内置BASIC解释器。在我的专栏中带你逛西雅图活电脑博物馆(二) - 古董电脑室 - 知乎专栏 一文中有提到。

开机之后,只有3.5KB的内存可供用户操作,外置的磁带驱动器是Commodore 1530型

使用车载磁带转换器可以利用现代的手机、MP3等回放程序磁带录音,实现程序加载,照片里的VIC-20正在运行一个快速绘制文字动画的Demo程序。时至今日,古董电脑上的Demoscene创作在欧洲仍然活跃,无论是芬兰的Assembly大会还是德国的Revision大会都保留了oldskool(Old-School) demo的比赛。

Commodore的家用电脑有着独特的PETSCII字符集(键盘中字母下方的图形方块就是PETSCII字符),可以实现比ASCII Art表现力更强的PETSCII Art,而当年的许多游戏,都是通过杂志或图书发表,由用户手工输入来玩的。

这本出版于1982年的Computer Battle-Games是由英国出版商Usborne Publishing发行的,是具有代表性的程序代码图书之一。在Archive.org上可以下载到完整的电子版。

archive.org/details/Com

值得注意的是,BASIC语言作为高级语言,是可以跨平台的,所以这本书中的代码可以在ZX Spectrum,ZX-81,BBC Micro,TRS-80,VIC-20,Commodore PET上运行,不过要注意不同平台的代码会略有差别,所以书中代码旁边的不同图形,就是用来区别所适用的不同平台的。

IBM PS/2 Model 30

IBM PS/2是Personal System/2的简称,跟索尼的Playstation并无关系(细心的朋友可以看到我还有PlayStation一代),IBM PS/2系列首发于1987年四月,Model 30是首发的四款机型之一(首发机型有30、50、60、80四款),CPU是8Mhz的8086,内存640K,720KB 3.5寸小软驱和20MB ESDI硬盘。

熟悉DOS的朋友一定知道640KB内存的意义,它不仅是PC内存所遇到的第一道门槛(8088内存上限,DOS基本内存上限),也是传说中“足够所有人使用的”内存容量(640K ought to be enough for anybody.)。而3.5寸小软驱和PS/2接口也成为后来PC机的标配。

上面这张图展示了Windows操作系统强大的向后兼容性,在1987年的IBM PS/2 Model 30上,运行着1990年发布的Windows 3.0,2008年的ThinkPad X301,运行着2009年的Windows 7,上面跑着的却是从Windows 1.0就支持的游戏Reversi。720KB小软盘仍然可以在新老电脑之间交换数据。

1989年的DOS游戏,波斯王子。显示器的型号是IBM 8512,1989年产,640x480@60Hz,PS/2 Model 30的显卡是集成在主板上的MCGA显卡,所以在Windows 3.0下只能使用黑白模式,但游戏中却支持CGA的彩色模式。

Macintosh SE

这台电脑与上面的IBM PS/2都发布与1987年,可以算作是当年苹果和IBM阵营的代表性作品,Macintosh SE使用了8Mhz的摩托罗拉MC68000处理器,标配1MB内存和20MB SCSI硬盘,配置略高于上面那台PS/2(8530-021),价格也更高一些(PS/2:$3,495,Mac SE $3,900)。

因为Mac SE使用的是800KB的小软驱,无法与现代电脑的软驱兼容,而进入新千年之后的苹果电脑也都不再标配软驱,让数据交换变得颇为困难,好在机器背后的SCSI接口让Zip 100派上了用场,100MB的容量已经是机器内置硬盘的5倍了。

这台机器的内存被它的原主人升级到4MB,不过也导致了部分驱动程序无法正常工作,在找到Zip-100软驱之前,所有让它复活的努力都失败了。

在Zip软驱的帮助下,这台电脑有幸成为仍在运行中文版System 6的Macintosh电脑之一。

文化和社区

在北美,许多人都收藏有古董电脑,但这些古董电脑却并非像楼主那样用作”上网、编辑文档“等日常工作,因为Retrocomputing爱好者往往会有多台PC,而对于这些日常用途,任何人都会觉得现代电脑更好用,而古董电脑除了用作娱乐,用以运行古老的游戏、Demoscene之外,也被用于一些艺术创作和表演中。

下面这张照片拍摄于温哥华第一次芯片音乐聚会Overflow 000的现场,两台Commodore 64C (1987年)电脑用于现场VJ

facebook.com/events/923


实际上,在温哥华有一个小规模的Retrocomputing/Retrogaming社区,详情可以看这篇文章:带你逛温哥华古董游戏展 - 古董电脑室 - 知乎专栏

一起看Kickstarter众筹杂志8-Bit Magazine《Reset》:64位时代的Commodore 64杂志 介绍了世界上其他地方的古董电脑爱好者所编辑的出版物。

作为说中文的古董电脑爱好者,最大的感受就是孤独,由于电脑在中国普及的时间比较晚,所以Retrocomputing社区几乎没有,大多数人手中的古董电脑都是IBM PC兼容机,外加少数的旧款苹果和NEC PC-98,而欧美主流的Commodore 64/Amiga/Atari 800/ST等等都因为历史的原因未能进入中国,以至于无论从技术深度还是对大众文化的影响上,中国的Retrocomputing社区都有较大的差距,而我的古董电脑室 - 知乎专栏,则更像是我一个人在声嘶力竭的呐喊,而观众却都在低头玩手机,这种距离感实际上要比我当初开设这个专栏时所预想的更加强烈。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