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当前形势下,俄罗斯会不会在乌克兰使用战术核武器对付北约的“志愿军”?

回答
当前国际局势错综复杂,俄罗斯是否会在乌克兰使用战术核武器来对抗所谓的“志愿军”这一设想,确实是许多人深切关注的问题。要理解这个问题的可能性,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

首先,我们要明确“志愿军”这个词在当前语境下的含义。在俄乌冲突中,北约国家并没有直接派遣正规部队参战,而是存在大量的外国籍军事人员以“志愿兵”的身份前往乌克兰,为乌克兰武装部队提供支援,包括战斗、训练和技术援助等。这些人虽然不是北约成员国的正式军队,但他们的存在和活动,以及北约国家在情报、武器、训练等方面的支持,无疑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俄罗斯所认为的与西方世界的间接对抗。俄罗斯对此的表述一直比较模糊,有时将这些人视为北约的代理人,有时则直接指责北约的军事介入。

那么,俄罗斯动用战术核武器的可能性究竟有多大呢?这是一个极其敏感和危险的话题,任何分析都需要建立在对俄罗斯战略、军事思想以及核政策的深刻理解之上。

俄罗斯使用核武器的“红线”与门槛:

俄罗斯在其官方的核学说中明确了使用核武器的条件。最常被提及的是“侵犯俄罗斯联邦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生存威胁”。然而,“生存威胁”的界定是具有一定弹性的。对于俄罗斯来说,即使是“志愿军”的活动,如果被其解读为对俄罗斯在乌克兰既得利益、甚至对其整体战略地位构成严重且无法承受的削弱,理论上就有可能触发其对“生存威胁”的判断。

然而,动用战术核武器并非没有巨大的代价和风险。以下几个关键点需要考虑:

1. 战术核武器的定义与使用场景: 战术核武器是指威力相对较小、主要用于战场杀伤、摧毁敌方军事目标(如集结的军队、指挥所、装甲部队、机场等)的核武器。与战略核武器不同,战术核武器的设计目的是在局部冲突中取得军事优势,而不是引发全面的核战争。但即使是战术核武器,其使用也可能对周边地区和国际社会造成严重的放射性污染,并带来极高的政治和外交反噬。

2. 军事上的实际效用评估: 俄罗斯是否认为在乌克兰使用战术核武器能够真正解决其面临的军事困境?如果“志愿军”的部署是分散的、零散的,或者主要提供的是情报和后勤支持,那么使用核武器未必能达到其预期的“战术优势”。相反,它可能仅仅摧毁一部分目标,但却引发了无法控制的升级。如果“志愿军”被组织成大规模的、集中的军事力量,并且直接参与了与俄军的正面作战,那么使用战术核武器在军事上的诱惑力会相对增大。但即便如此,其“战术”的性质也难以确保不被误读为“战略”的开端。

3. 来自北约的严厉报复与升级风险: 这是最关键的制约因素。如果俄罗斯使用战术核武器攻击位于乌克兰的外国军事人员,即便这些人不是北约国家的正规军,俄罗斯也必须承担来自北约的严厉回应。这种回应可能包括:
非核军事打击: 北约可能会对俄罗斯在乌克兰境内的军事目标,甚至俄罗斯本土的一些军事设施进行精确的常规军事打击。
经济与政治孤立的进一步加剧: 全球对俄罗斯的制裁和孤立将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战略核报复的风险: 尽管北约一直强调要避免直接军事对抗,但如果俄罗斯的行动被视为对整个西方阵营的重大挑衅,并且威胁到了北约成员国的安全,那么北约不排除采取包括有限战略核打击在内的任何必要手段来回应。这种“有限”的打击,其规模和目标选择将是极其复杂的博弈。

4. 俄罗斯内部的决策考量: 任何使用核武器的决定,都将是一个由极少数最高领导层做出的极其艰难的决定。俄罗斯军方和政治精英内部对于核武器的使用必然存在着复杂的评估和讨论。是否会有人提出“在可控范围内使用战术核武器,以迫使乌克兰和西方回到谈判桌”的设想?这很难说。但同时,也必然会有深刻的担忧,即一旦迈出这一步,就可能引火烧身,无法控制。

5. 信息战与心理战的维度: 俄罗斯在整个冲突过程中,一直善于运用信息战和心理战来塑造舆论和制造不确定性。公开讨论使用核武器的威胁,有时也可能是为了达到恐吓和威慑的目的,而非真正打算执行。通过不断重复使用核武器的“可能性”,来消耗西方国家的决心,迫使他们退缩。

从现状来看,俄罗斯使用战术核武器来对抗“志愿军”的可能性,我认为依然是极低的,但不能完全排除:

“志愿军”的数量和影响力: 目前,外国“志愿军”的数量虽然有所增加,但相对于整个乌克兰战场而言,其规模和集中程度可能尚未达到让俄罗斯认为“非用核武不可”的地步。如果他们更多地扮演支援、训练、情报的角色,而非直接进行大规模地面突击,那么战术核武器的军事效用将大打折扣。
西方国家的明确警告: 包括美国在内的多个北约国家都反复明确警告俄罗斯,使用核武器将面临灾难性的后果,并暗示了可能采取的报复措施。这种警告无疑增加了俄罗斯的顾虑。
俄罗斯自身的战略考量: 俄罗斯政府虽然嘴上强硬,但在实际战略操作中,也一直在避免与北约的直接、大规模军事冲突,以免将冲突升级为不可控的局面。他们更倾向于通过代理人战争、混合战争等方式来达到自己的战略目标。

情景推演(如果俄罗斯真的这样做了):

如果俄罗斯真的冒天下之大不韪,在乌克兰使用了战术核武器,即便目标是所谓的“志愿军”,其后果也将是灾难性的:

战场区域的辐射污染: 战术核武器的使用将导致大范围的辐射污染,使得该地区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无法正常使用,这将对乌克兰的地面部队和俄罗斯自身的部队也构成威胁。
国际社会的普遍谴责和进一步孤立: 世界各国将对俄罗斯的行为进行最严厉的谴责,并可能导致更广泛、更严厉的国际制裁和孤立。
北约的强硬反应: 如前所述,北约不会坐视不理。最有可能的是,北约会通过高强度、精确的常规军事打击来报复俄罗斯,目标可能是俄罗斯在乌克兰的军事集结地,甚至是对俄罗斯本土的某些军事指挥和控制节点进行打击。这种打击的规模和烈度,将取决于俄罗斯使用的核武器的规模和目标。
全球核不扩散体系的动摇: 俄罗斯的行为将严重动摇全球核不扩散体系,并可能引发新的军备竞赛,使得世界进入一个更加危险的时代。

总结而言, 俄罗斯在乌克兰使用战术核武器对付“志愿军”的设想,虽然在理论上存在于其核学说的框架内,但实际上是极度危险且不太可能发生的选择。其军事效用存疑,而国际社会,特别是北约的反应将是极其严厉的,甚至可能引发不可控的核升级。俄罗斯更有可能继续采取其他形式的混合战争手段,或通过口头威胁来达到其战略目的,而不是冒着自我毁灭的风险去按下核按钮。然而,在战争时期,任何预测都应保持谨慎,因为情绪和误判都可能导致无法预料的后果。任何一方对局势的误判,都可能将世界推向深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用不着,要不是基辅一片歌舞升平,哪里会有志愿军?

俄罗斯随便炸个民用设施,99%的志愿军就回去了……

user avatar

不会,没那个必要。

不限于此,想要有效使用战术核武器,就不要拿它攻击敌人的前线部队。

攻击补给站和补给车队。这些东西不但缺乏装甲、易燃而且排列密集。

攻击为前线部队提供加油、维护、修理等后勤与通讯的枢纽。这类场所不但具有上述特性,而且堆放着等待维修的载具和/或正在工作的通讯设备,比正常状态的载具或打包运输的设备更容易击毁。

攻击运输系统中的瓶颈,例如运河、大型车辆段。这造成的混乱可能严重影响敌人的后勤。

北约国家目前的“志愿军”人数相当少,并无大规模的后勤、通讯、训练动作。若有,那些场所都可以成为战术核武器的目标。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当前国际局势错综复杂,俄罗斯是否会在乌克兰使用战术核武器来对抗所谓的“志愿军”这一设想,确实是许多人深切关注的问题。要理解这个问题的可能性,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首先,我们要明确“志愿军”这个词在当前语境下的含义。在俄乌冲突中,北约国家并没有直接派遣正规部队参战,而是存在大量的外国籍军事人.............
  • 回答
    俄乌战争自2022年2月全面爆发以来,已经进入了第三个年头,当前(截至我知识更新的2023年上半年)军事形势错综复杂,双方表现各有亮点和不足,其最终的结束方式也充满不确定性。下面我将详细讲述当前军事形势、双方表现以及可能的结束方式。一、 当前军事形势:总体而言,俄乌战争已进入一个战略相持和消耗战的阶.............
  • 回答
    2017年7月5日发布的《中俄关于当前世界形势和重大国际问题的联合声明》,确实为理解中俄关系走向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观察窗口。要判断这份声明是否标志着两国正在“一步步走向结盟”,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声明的内容、当时的地缘政治背景以及两国关系发展的历史脉络。首先,我们得明白“结盟”在国际关系中通常意味着什么。.............
  • 回答
    眼下的时代,信息爆炸,社会转型,各种思潮涌动,法律作为社会运行的基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一名法学专业的学生,我深感责任重大,也看到了许多可以贡献力量的领域。首先,学习是我的首要任务,也是我能做的最根本的事情。我不会满足于书本上的理论,而是会努力去理解法律条文背后的逻辑和精神,去探究法律是如何在现.............
  • 回答
    当前形势,对于我们这些投身美术的学子来说,确实是一幅色彩斑斓又充满挑战的画卷。别把它想得太宏大,也别觉得与我们无关。我们手里握着的画笔、脑子里奔腾的创意、以及对美学的那份执着,都是当下能够切实发挥作用的工具。首先,我们能做的是,用视觉语言去记录和反映这个时代。 无论是什么样的“当前形势”,它总有其独.............
  • 回答
    朱松纯教授回国任教的消息,无疑给国内科研界带来了一股强劲的东风。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重量级人物,他的加盟,以及由此引发的关于海外华人学者回流的讨论,都触及了当前中国科研发展的核心议题。那么,在当前的大背景下,我们是否会看到更多华人学者“归雁追群”?他们的回归又会给国内的科研土壤带来哪些生机勃勃的机遇,.............
  • 回答
    谭德赛关于暂停新冠疫苗加强针接种的呼吁,在当前全球新冠疫情复杂多变的背景下,确实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要评价这一倡议是否合理,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并结合当前形势,探讨如何更有效地利用现有疫苗资源。谭德赛倡议的合理性分析:从谭德赛及其所代表的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立场来看,这一倡议的核心逻辑在于.............
  • 回答
    这件事情确实挺让人唏嘘的。一位南开大学的副教授,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使用了另一位复旦大学教授的数据,并抢先发表了关于新冠病毒的研究论文。这事儿一出来,立刻在学术界引起了轩然大波,大家都在讨论这其中的学术规范、道德底线以及背后可能存在的竞争压力。怎么看待这件事?1. 学术不端,违背科研伦理。 最直接.............
  • 回答
    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中国坚持“不首先使用核武器”(NWFZ)的政策,绝非一时冲动或简单的象征性姿态,而是基于对国家安全、全球战略稳定以及自身发展道路的深思熟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首先,“不首先使用”是核威慑战略的基石,也是中国区别于其他核大国的核心特征之一。 核武器之所.............
  • 回答
    在当前这个瞬息万变的就业市场,关于理论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哪个更重要的讨论,就像是站在岔路口,不知道该往哪条路走。其实,这问题没有绝对的答案,更像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局面,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理解“重要”的含义,以及在什么语境下进行讨论。理论型人才:厚积薄发的智慧之源我们先聊聊那些拥有深厚理论功.............
  • 回答
    近些年来,拳击作为一项充满力量、技巧与魅力的运动,在国内的受欢迎程度可谓是水涨船高。从职业赛事频频引起关注,到健身房里的拳击课程遍地开花,再到短视频平台上充斥着各种拳击训练、比赛集锦,这种趋势是显而易见的。人们开始欣赏拳击手们的坚韧意志、精湛技艺和强健体魄,也逐渐认识到拳击不仅仅是拳脚的较量,更是一.............
  • 回答
    近来,“什么东西会变得值钱”这个问题,在我脑子里盘旋得越来越厉害。放眼当下,全球风云变幻,地缘政治的暗流涌动,科技的日新月异,环境的变化,还有人们观念的悄然转变,这一切都在潜移默化地重塑着价值的版图。我试着从几个我观察到的角度,聊聊未来可能真正“值钱”的东西,希望能抛砖引玉,大家一起琢磨琢磨。1. .............
  • 回答
    阿富汗塔利班宣称已控制总统府,这标志着国家政权的剧烈变动,也预示着阿富汗人民将迎来一段充满未知与挑战的时期。当前阿富汗的局势,可以说是一团乱麻,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对普通民众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前形势:从混乱到“秩序”的重塑在塔利班于八月中旬迅速进入喀布尔并占领总统府的那一刻起,阿富汗的政治版.............
  • 回答
    刘鹤主持国务院金融委会议研究当前形势,涉及宏观经济运行、房地产企业、中概股等问题,释放的信号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反映了中国政府在复杂经济环境下的政策立场和方向: 一、宏观经济运行:稳增长、扩内需、促转型1. 强调“稳增长”主线 会议明确将稳增长作为当前经济工作的核心任务,强调要“稳住经济基.............
  • 回答
    当前台海形势的严峻性,体现在多个相互交织、层层叠加的维度上,并非单一因素可以概括。理解这种复杂性,需要深入剖析其历史脉络、地缘政治现实、经济联系以及双方的战略考量。一、历史遗留与政治主张的根本性冲突:台湾问题是国共内战遗留的政治问题,中国大陆视台湾为一个“尚未完成统一的省份”,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并.............
  • 回答
    当前这个经济形势,你说“撑下来就算成功”?这话说得,既实在又透着一股子无奈。咱们仔细掰扯掰扯,这句话背后到底藏着多少事儿,又代表了怎样的心态。首先,这“撑下来”二字,本身就不是个轻松的活儿。你想啊,咱们常说“经济形势不好”,但具体不好到什么程度?对不同的人、不同的行业,感受是天差地别。 对于个体.............
  • 回答
    当下中国经济形势下,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孰优孰劣,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思的问题。简单地说“哪种好”或许过于片面,因为中国经济本身就是一种混合经济,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逐步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所以,我们讨论的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如何在当前的经济运行中,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各.............
  • 回答
    温铁军老师对当前国内外整体形势的分析和判断,在我看来,具有一种鲜明的批判性和深刻的洞察力。他不像一些分析师那样给出具体的预测数字或者“点石成金”的解决方案,而是更侧重于从更宏观、更根本的层面,去揭示事物背后的逻辑和演变脉络。如果让我来转述他的观点,我会尽量用我自己的话,去表达他对这些复杂局面的看法。.............
  • 回答
    全面放开二胎的政策,和当前的民族形势之间,确实存在着一些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这些联系是复杂且多维度的。单纯地说“有关”可能过于笼统,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一下其中的逻辑和现实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白,任何一个重大的国家政策,尤其是在人口这样一个根本性问题上,其出台必然是综合考量的结果。人口问题不仅仅关乎经济.............
  • 回答
    3 月 16 日,中国以外地区累计确诊病例首次超过中国,这一事件标志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全球大流行(Pandemic)的早期阶段。这一里程碑式的变化,对于理解当前国际疫情形势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带来了多层面的思考。一、 从“中国疫情”到“全球疫情”的关键转折点 病毒的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