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么看温铁军对当前国内外整体形势的分析与判断?

回答
温铁军老师对当前国内外整体形势的分析和判断,在我看来,具有一种鲜明的批判性和深刻的洞察力。他不像一些分析师那样给出具体的预测数字或者“点石成金”的解决方案,而是更侧重于从更宏观、更根本的层面,去揭示事物背后的逻辑和演变脉络。如果让我来转述他的观点,我会尽量用我自己的话,去表达他对这些复杂局面的看法。

关于国内形势:

温老师对我国内情势的分析,常常会回到“农业文明的根基”和“工业化进程的挑战”这两个维度上来。他会强调,中国虽然已经完成了初步的工业化,但我们骨子里还带着深厚的农业文明的烙印。这种烙印不仅仅体现在文化习俗上,更体现在我们的经济结构、社会组织方式,甚至是我们的思维模式上。

他经常提到的一个点是,中国在工业化过程中,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人口红利”和“土地财政”来驱动的。他认为,过去几十年那种快速发展模式,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对资源(包括人力和土地)的透支。而现在,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老龄化加速,生育率下降)和土地财政的不可持续性,过去那种模式的“引擎”正在失灵。

在经济层面,他会关注到金融风险的积累,尤其是地方政府债务和房地产泡沫。他会分析,这些问题的根源,往往在于我们改革开放初期为了快速发展而采取的一些政策取向,例如对地方政府投资能力的过度授权,以及对房地产作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高度依赖。他会认为,现在我们正面临着如何化解这些历史遗留问题,而且这个过程必然是痛苦且漫长的。

他对国内消费市场的分析也很有意思。他会质疑一些关于中国消费市场巨大潜力的论调,认为在我们当前的收入分配格局下,真正能形成大规模、可持续消费的群体比例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他还可能会谈到城乡差距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认为这些深层矛盾如果不解决,内需的潜力很难完全释放。

此外,他对于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地位的思考也很有深度。他会反思,我们虽然是“世界工厂”,但很多核心技术和关键环节依然受制于人。这种“卡脖子”的现实,决定了我们在国际竞争中仍然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他会认为,要实现真正的产业升级和技术自主,需要我们付出更多努力,而且这个过程会伴随着外部的压力和挑战。

关于国际形势:

在国际形势上,温老师的分析往往聚焦于“全球资本主义的周期性危机”和“地缘政治的重塑”。他不会简单地将中美关系看作是简单的国家竞争,而是会将其置于全球资本主义发展到今天所面临的普遍性困境中去理解。

他会认为,当前全球经济面临的核心问题,是生产过剩和需求不足的矛盾。在经历了长期的金融化和过度投资之后,全球各地的实体经济都面临着效率下降和回报递减的问题。而为了维持经济增长,西方国家采取了量化宽松等货币政策,这在短期内推升了资产价格,但并没有真正解决实体经济的根本性问题,反而加剧了贫富差距和金融风险。

他对西方发达国家内部的矛盾也有很深的洞察。他会分析,在后工业化时代,福利国家模式的不可持续性、社会阶层固化以及文化撕裂等问题,都在不断削弱其内部的凝聚力和外部的竞争力。他可能会提及一些西方国家在应对疫情、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时的乏力表现,认为这反映了其制度的某些局限性。

在谈到中美关系时,他会将之视为全球资本主义体系内部的结构性矛盾的集中体现。他会分析,美国试图通过“新冷战”等方式来维护其在全球体系中的霸权地位,而中国的发展模式和崛起路径,对既有的国际秩序构成了挑战。他会认为,这种竞争不仅仅是国家间的利益博弈,更是两种不同的发展逻辑、两种不同的社会模式的碰撞。

温老师还经常关注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处境。他会分析,在发达国家收缩全球资本流动的情况下,这些国家面临着更大的外部压力,如何发展自身的经济,如何在国际体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他可能会提及一些国家在全球经济波动中暴露出的脆弱性,以及它们对发展模式的选择和调整。

总的来说,温铁军老师的分析,不会给你一个“答案”,但他会让你看到问题的“症结”。他的语言风格也很有特点,常常会用一些比较生动、形象的比喻,让你能理解那些复杂的经济和政治术语背后所蕴含的真实含义。他看问题的角度,总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现实的审慎性,让你在理解当前形势的同时,也能看到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潜在的风险。他更像是那个给你敲警钟、让你看到事物本质的人,而不是那个给你指明方向的灯塔。他让你自己去思考,去判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温铁军,阎学通,金灿荣等算是不错的学者了。但即便如此他们对国际形势仍有不少错得离谱的判断。老键政爱好者,应该都很清楚。具体到题主问题,我的观点很简单,他对国际形势判断是根本上错误的。现在对中国而言,国际形势大好,不是小好

关于国际形势不展开讲,其他贴里我说过很多了。

但关于学者水平,我有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我估计中国水平比较高的人文社科经济领域的学者往往存在偏科严重的问题注意我说的是大家比较敬重的人士,不是那些公知。什么样的偏科?两大类偏科。

一是懂中国中共的人不太懂西方,懂西方的不太懂中共和共和国本质这里的主要矛盾在于英语水平不具备快速英文阅读能力的人,基本上与真懂西方真懂美国绝缘(除非你有一个情报分析团服务于你)。尤其麻烦的是,不真懂美国的而且责任心较重的学者往往会严重高估美国。这些人出于好心的误导也是有破坏力的。一定年龄段的学者中,由于历史原因,英语极好的人凤毛麟角。另一方面有些人较年轻时就出国或者有香港背景,英文水平高,但这些人可能又不太懂中共和共和国本质。喜欢拿苏联类比中国的,认为中共合法性建立在经济发展之上的,觉得香港不可替代的,觉得中国中产会和政府对抗的,觉得民族资本会和政府对抗的,都是这种不懂的表现

二是强理工背景的很少以人文社科经济研究为业,而以人文社科经济研究为业的人对基础数据和最重要技术的敏感度和判断力不足这主要表现在统计数据熟悉度和军事技术了解度上。我常感到费解的是一些颇有声望地位的学者在公开场合表现出明显不掌握本专业的重要统计数据。这些还算是不错的了,因为他们之所以暴露,就是由于他们还是尊重统计数据的,已经比那些张口胡来的公知强得多了。尽管如此,他们的基础数字信息偏差大更新慢的情形仍是令人失望的,这种现象在理科学者那里几乎不会出现。我的理解是他们对数据的敏感度和理工背景者差距是不小的。还有军事技术,那就更离谱了。我很痛心地看到一些令人尊重的学者在军事技术尤其是核领域博弈方面不断发表愚蠢观点。这从根本上动摇了我认为他们可以判断国际大势的信心。

有没有超脱上述两种偏科的学者。或许有。但我确知的一个也没有。我想这也是很多资深键政在网上信心满满的缘故:很多已经值得敬重的学者至少在某些甚至不少方面水平还明显不如我这个业余杂才。

这很可怕吗?其实也不可怕。因为我们的主要竞争对手美国的人文社科经济学者水平更糟糕(虽然很多糟糕的方式与中国有所不同)。比如似乎不存在了解中共和共和国的学者(基辛格似乎是唯一例外)。又比如意识形态挂帅问题太严重,连说话和思考能力都被残害了。尤其可怕的是由于美国的政治和文化问题,他们的破坏力似乎更大。

user avatar

形势判断是定国策的前提,形势判断错了,国策就错误或者低效,当年对形势定下“和平与发展”才是时代的主题基调,以此制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策,放弃以战争与革命的国策,才有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当时而论,放弃好多国防建设项目,把钱用于经济发展,对很多人而言是冒了很大风险的,但对于洞察时代的人而言,又是基本的事实。

温老的形势判断能力其实是有问题的,主要是表现为无论何时都对国际环境极度悲观的认识,要是几十年前就拿他的理论做国策,我们就肯定失去了过去三四十年极为珍贵的和平发展的窗口时间,从而不可能取得现在的工业科技发展成就。

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这是我们几十年发展经济主要国策,主发展。农业农村农民三农是保底,猫冬用的,主守成。在定下和平与发展的基调后,侧重三农的温老一直都是边缘化的,事后来看,温老对形势的判断确实过于悲观以至于偏离事实太多,而基于悲观认识的理论自然就是“错误”而不可取了。其实也不算是完全不可取,温老的地位显然也不是我们一般人可比的,因为就算是备胎,那也是国家级备胎,如98年,08年的危机时刻,温老的备胎作用就派上大用了,因为农村在危机中要拌演城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出现挫折时的缓冲垫的角色。

温老主观上应该是不想做备胎的,但因为形势上的判断有误,客观上导致了他长期以为不得不成了一个备胎专家。在和平与发展是主题而危机是短暂的年代,温老过于浓厚的危机意识会让国家裹足不前,所幸国家也没有依他,只是在该用他的时候才用他,需要备胎的时候用他。

我们来看看文章:

“下一步就要关注中央提出的,“两个循环”。

首先是国际循环,我们仍然试图维持国际循环,甚至某种程度上做点让步,尽可能使得中国原来在国际循环中所形成的原材料、能源等方面的供应链不被断掉。我们仍然希望能够有国际循环。但是也得有另外一手:国内循环。”

温老提了中央的两个循环,对于所谓的“首先是国际循环”他轻描淡写一笔带过,然后就在下文长篇累赎的描述“但是也得有另外一手:国内循环。”

但我们原配是国际循环啊!大家习惯了原配,听温老唠唠叨叨的备胎怎么好,怎么听怎么不顺耳,而且重点是:温老几乎很少会给原配说好话,这导致了他成了一个彻底的备胎专家!所以他就理所当然的没有成为主流,而是当了几十年的备胎。

现在国际环境确实在恶化,这种时候我们也要多听听温老的,不过鉴于温老长期以来的料敌从宽而导致的对形势判断不够精准,我们也要有自己判断,因为他确实经常错啊。

料敌从宽是个好事,但是很多人把待敌从宽搞成了料敌从宽,料敌从宽只是让你多想一下,并不是让你夸大敌人的实力,如果你有绝对优势,夸大敌人的实力还无所谓,因为你有余力可以多手准备,稳一点,粗糙一点,浪费一点也无所谓,因为浪费得起。但是如果你处于劣势,还夸大敌人的实力,除了吓得自己屁滚尿流不会有别的好处。劣势下一定要实事求是,精确操作,绝不浪费你才有翻盘的机会,不然只能一直处于劣势。

个人觉得,温老的形势判断能力是有点过于糙了的,2018年确实是个分界点,但是现实并不如他所分析的那样,美国会带领整个西方来封锁中国,美国并不象冷战带领西方一起围堵苏联,因为现在美国以外的西方世界并不象畏惧苏联一样畏惧中国从而紧紧的团结在美国的身边,而美国自己在川普治下也没太把西方当盟友,只是把他们当冤大头。如果在这里搞错了,会导致应对的策略相差很大。另外美国军事实力也不复当年强大,或者说因为中国自身的发展拉近了中美军事实力的距离,让美军显得不那么强大了。金融封锁更加是纸老虎,美元是在没撕破脸的时候相对好用,但真不是只有他能用。

还有很不喜欢他那种偏于龟缩躲闪而不以攻为守的思想,总觉得我们连美方一根毛都伤不了,美方可以毫无顾忌的封锁打压我们,真把世界第二不当强者啊!还好只是备胎。

user avatar

首先选择是不脱钩。

脱钩对美国也是很疼的,有政治正确,才能压着企业硬脱钩。

现在是素人总统在冷战余孽,军工利益集团的裹挟下搞对抗。

有利于军工利益集团,不利于大多数美国人。

美国四年一选,长时间有利于一个集团,违反大多数人利益的政府能千秋万代?

鹰派要长久,中国得配合才行。

鹰派说,你是自由世界威胁,你就在周边做军事动作。

世界一看,你就是威胁,赶紧听鹰派的,把在华资本撤了。

你不配合,他说你世界威胁,你说我不是,我不搞军事对抗,敞开门做生意。

欢迎大家来发财。

鹰派这个戏就没人听,鹰派只能在职权范围内不断加码。逼你做激烈反应。

你做了反应,正好下一步加码。

加码一次,反应激烈一点,再加码。循环起来。鹰派就说了算了。

四年以后又四年。

它加码,你军事不动,嘴炮反击,生意照常。他加码就在自己能控制的任期之内。

加码范围就在自己职权之内。

留学生签证的事情,立即被起诉打脸,能控制移民局,控制不了最高法院啊。


中国第一选择是拖。

鹰派加码,我不跟。

不搞对抗,反而加大中美利益关系,让你跳到任期。四年一选,你能跳几次?

跳不动了,还是要做生意的上台,回到继续发财的道路。

中美关系和谐,至少有利于美国上层发财。



如果拖不成功,进入冷战,那就掀桌子,不能等死。


温铁军说得很清楚了,中国这个第二脆弱得很。

搞成冷战,市场经济一定崩溃。

人民币不值钱,资产价格狂跌,食品供给出问题。物价飞涨,大面积失业。

富裕家庭,配置的美元资产冻结作废。人民币资产大幅度贬值。但是生活水平可以保障。

有一亿人民币,猪肉涨到300元一斤还是吃得起的。

但是普通人就是另外一码事了。外贸没有了,资本泡沫破裂,内需没钱,大面积失业。

房贷还不了,银行或者收房子,或者破产,或者大规模印刷人民币。

失业加剧就业竞争。工资奔着最低工资去,猪肉300元一斤。(粮食全力保证还是能自足的,政府会控制价格保证不饿死人。)大多数人生活水平是大幅度下降的。

那个时候基尼系数就吓人了。

年轻小粉红,一夜变成小黝黑,比废青还废青。

继续市场经济,社会基本的稳定难以保障。

要保证社会安定,很可能退回计划经济,供给制。

有钱不能买猪肉,得有肉票,平民一个月5斤,官员,高级人才,按照级别职称加量。

用平均主义解决物资匮乏,生活水平下降导致的社会矛盾。


真恶化到全面封锁,那只能掀桌子,当一个邪恶帝国就是了。

劳动力失业,就全民挖防空洞,造核武器。

军工利益集团如果全家都死绝,利益在哪呢?


全民钻洞,赌核平一次世界谁剩下得人多。

抓一个反华凶的,譬如澳大利亚。发最后通牒,或者贸易正常化,或者核平。


核平的时候全民钻洞,看美国敢不敢发核弹。敢发就毁灭一次世界。剩下的人拣瓶盖。

美国不敢,封锁就破了,就有人来破冰了。


最糟糕的结果是前期不拖,嘴炮凶,美国加码,中国就加码做实质性挑衅,互相恶化关系。

鹰派四年又四年,经过一个时期不断脱钩,最后美国资本撤出中国。中国外贸被围堵,断绝。事实形成封锁。


然后石油禁运,芯片禁运,食品禁运,海外资产没收。形成事实冷战。


然后,国内准备又不足。物资匮乏,贫富差距急剧扩大。穷人失业,不满,有一个腐败新闻就足以激起全国怒火。社会动荡。

而这个时候,既没有退回计划经济,平均化的手段。又不敢核平世界破封锁。

国内的动荡,影响国内生产,物资更匮乏,生活水平更下降。恶性循环,那就万劫不复了。

user avatar

温铁军有些话说的确实很有道理,但他现在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拿着锤子看啥都像钉子。他文章核心逻辑很简单,就是你开发国外困难重重,干脆听我的去开发农村。

当然这也是他一贯观点,孜孜不倦推销他那一套发展农村的理念,但问题是他那一套的作用是值得怀疑的。

农村是有开发价值,但这是一个定量的问题而不是定性的问题。中国的工业已经发展到如今地步了,就中国那些深山老林的资源,就算大力开发也难以赋予太多价值,难以撑起如今人民币的M2。

详细点说打个最简单的比方,你修一条路到深山老林里去,把深山老林的资源挖出来卖,再把人运进去旅游,结果一年到头一算账,赚的钱还没有修路的开支高,这怎么办?

人民币以前的锚是美元,是房地产,是强大的工业生产力。结果到了今天,中国培养了全世界最庞大的理工科大学生队伍的时候,你不突破生物制药、芯片技术、自动化等高新技术,你回过头把眼光又转回了农村那些深山老林里,觉得那些林子能接得住人民币这M2的盘子,说实话起码难以说服我。温铁军也老了,他对未来的判断不见得是准确的。

而另一方面,他对于国际形势的观点不一定强于一般人。他文章前半段纯粹东拼西凑找支撑他观点的零碎论据。但这些论据并不足以支撑他想要的结论。世界不止他列举的那些发达国家,日韩现在还在和我们谈贸易协定(王毅外长昨天的发言),东南亚国家和我国的双边贸易也如火如荼,他的论点仅反映了部分事实而不足以支撑他的观点。

中国未来二三四线县城建设可能确实是有前途的,但发展模式绝对不是他所说的老掉牙的农业,而是建立新区去支撑高新技术的发展。比如在雄安这种地方建立我之前说的教育、高新技术产业中心等。

按照他的思路,强行推高农业地位,最后结局是农业很可能日本化,只能通过一个畸高的对外关税来维持国内农产品的高价。而强行拔高农业抢占工业劳动力,对中国的科技进步也一点帮助也没有,甚至会挤出现有工业。而就连农业也会因为禀赋和过度保护问题,在国际化生产中脆弱而毫无竞争力。

user avatar

发展乡村经济,生态农业和利用当地原料的加工制造业本来就是唯一符合中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如果当年不搞X自一包的小农经济让农民破产进城,吃人口红利养美国野爹,这条路早就走通了。但现在再走,不说短时间内能不能提供足够的就业和内需?怎么搞试点?就说给什么政策能把资本和劳动力引进去都是个问题。比如资本需求和增加内需是一对矛盾,原来资源和劳动力自给自足,资本介入后需要盈利,资源和劳动力必须转换为商品和服务形式输出(内部消费掉就没有利润),在无外部资源输入的情况下,必然同内需争夺资源。

user avatar

温教授所预设的两个理论基点都并不坚实。

1、在全球化时代,他却没有把全球政治经济视为一个“绑在一根线上”的整体,而是将其孤立的视为了多国经济的结合。

2、他使用的分析模型,是从国家利益的角度分析的,认为国家利益是政府决策的唯一决定因素。

前者带来的盲区,是他忽视了区域贸易壁垒所带来的全球贸易衰减对全世界的政治经济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这将不会是一次简单的划地自守的再平衡,最终以一场新世纪的铁幕演说收尾。相反,它很可能将开启一个经济-政治危机循环深化的恶性下坠螺旋,致使在多数国家,经济矛盾急剧向政治矛盾和国际矛盾上转化,集聚,直至总爆发到一方从内部或外部崩解或是多方同时从内部或外部崩解为止。

后者带来的盲区,是“国家”并不具有自身的绝对意志,任何管理者和统治者,总会有私欲、非理性和意料之外的部分。这就导致很多国家政府所做出的决策,在很多时候未必是自身所能做的最优解,典型如这次新冠疫情中很多国家的表现。所以在危机之前,寄望于所有政府都以高度的理性做出恰当的决策,在现实中基本没有可能性。而任何一方的一点失误,就会导致链条的崩断和多米诺骨牌的连续倒落,即危机的接连爆发。

所以在抽掉了“区域政治经济壁垒可以静态维持”和“所有政府都会做出最理性的正确决策”这两个未必牢靠的基石后,我们所看到的形势,则可能会比温教授预想的更加悲观:我们已经看到了全球政治经济危机的整体深化,我们也看到了中美关系的迅速恶化,我们甚至已经完全确认了很多政客,特别是美国政客的高度自私,短视和不负责任。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对于“一张铁幕就可以开启一个稳定的新时代”,以及"积弊已深的系统可以深挖潜力和自主再启动”这两个基础判断,我对它们的信心并不充分,自然也就对其后续的观点和判断更加存疑了。

user avatar

谢邀。

我没温铁军教授那么悲观,但乐观不到哪去。

什么叫“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没戏呢?说白了就是:对外输出产能可能会遭到重大阻滞。

再说得痞一点:

入关入关,入甚鸟关。


我们是制造国,美帝是金融国,巴西印尼沙特这种是资源国。不是绝对划分,美帝也有资源巴西也有制造我们也有金融,但这个表述指的是国本:

一国以何种经济活动为基础。

制造国是很辛苦的,进口原材料、做成工业制成品出口。需要高素质廉价劳动力、大规模物流基建、持续工程研发、高强度环境消耗,总之赚钱不轻松。

恶心的是:因为币权不在你手里,所以你会在进口原材料和出口工业制成品时被剥削两道。

币权就是资源定价权,你进口原材料别人就往贵了卖,你出口工业制成品别人就往贱了收。你没有办法,因为工业是一项资本增密技术增密的循环进程,你需要不断的资本投入,你不敢停下来。

所以我们一买铁矿铜矿就贵的要死,一卖什么东西就是白菜价。

有人一直以白菜价为光荣,说实话这是不得已而为之。如果有自己的海外势力范围,势力范围内享有定价权,谁会傻乎乎往贱了卖。

你不能垄断市场,你就只能靠竞争了。


但这不是最恶心的,最恶心的始终是产能过剩。

你是制造国,而且是全球工厂,全部工业门类的生产过剩迟早在你国境内全面爆发。

很简单:你不是无法垄断市场吗?你不是只能靠竞争吗?你不是在进口与出口遭到双重剥削、原始积累缓慢吗?

怎么快起来?依靠产能扩张咯。

老是说我们三十年走完了别人一百年的路,怎么不说我们二十年就有了别人一百五十年的产能过剩?

而且你是制造国,你的资源属性薄弱,金融属性只限于境内,这就意味着你的产能过剩会完全在自身境内爆发,别人只负责看热闹。

你的工人失业、你的工业集群衰败、你的环境崩溃、你的币值坍塌。你产能过剩的矛盾只能囤积在国内,那后果都在国内。

我们一直劳动力过剩,上世纪末加上轻工业全门类产能过剩,十年前是全面产能过剩,五年前再加上金融资本过剩。

不输出干嘛,等着看烟花啊?


所以我们就输出呀,整了个中国版马歇尔计划呀。(名字你们都知道我就不提了)

而且不仅仅是产能输出,金融资本输出也启动,亚投行就是典型。虽然本质还是以美元为基底,但好歹把一部分人民币带出境了。

这些输出做得怎么样?u1s1,挺好的。但是这是在和平时期,是在美帝爆发疫情引导下的经济衰退之前。

其实川皇一上台,班农这帮老冷战就借着川皇这波民粹主义动员,开始着手遏止我们的产能输出。

一手是扶植东南亚墨西哥等国的产能,不仅延缓我们的输出,还带来竞争;另一手是干扰正在进行的输出,例如多个海外港口铁路等基建项目都出现政治阻力;再加一手中止高新技术转移,加大科技制裁力度,遏止我们的产能竞争力爬坡。

几套组合拳下来,我们是真的难受。


现在疫情给美帝带来了严重的经济衰退风险,这个风险就会倒逼美帝的政治冒险,用上很多以前不方便用的手段。

已经在发生的有货币结算壁垒、军事前置姿态、舆论动员等。可能发生的,就像温铁军教授讲的,可能会有能源原材料渠道的军事阻断、将人民币驱逐出现行国际金融体系、直接通过局部军事摩擦形成全面封锁。

这时候你输出,你输出个啥。

我个人比温铁军教授乐观一点点的,是在于我们军事反制的坚决性,有可能会超乎意料。

前几天我和朋友开玩笑,说这叫“被动小入关”:

在局部军事冲突后,事实上控制中南半岛与菲律宾,并在南海与东海形成数年的高强度军事对峙。日韩会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事实上的去美军化。

当然,即使是这条世界线,产能输出与人民币国际化也是不用指望了。


高度的外部不确定性,是上到国策学者、下到北京出租车大爷都认可的现实。

那越是不确定,越要做备手。

咱就不讲平时说了一百遍的消化过剩问题,就讲一个:

战时供应链。

玩钢铁雄心4的应该熟悉一个概念:集中式生产和分散式生产。我个人觉得,可以拿这个来想象温铁军教授讲的“在地化”。

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我们在城市化与外贸外资导向下,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生产模式,尤其是轻工业等一般社会消费品,广东浙江江苏一个镇,就拥有这个品类全球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的产能。

和平时期效率极高。不用到战时,对峙时期风险开始到临界点,资本就会开始抽逃,订单暴跌,产业集群消解。

不是说衰退一半还能支撑内需,而是一衰退就近乎消失五分之四十分之九。

永康没了,中国人第二年估计就买不到水杯了;织里没了,中国的孩子当年得有一半没衣服穿;佛山没了,你连煮蛋器电饭锅都会出现短缺。

这种没不是说城市被消灭,到这个份上还纠结什么童装煮蛋器,赶紧捡瓶盖吧。这种没指的是局部冲突或外部全面封锁下的产能消解。

集中度越高,消解速度越快。

所以,要分散。不仅仅是为了分散的过程中振兴农村三产,进而通过增值三农资产消化过剩资本与劳动力,更是为了增强对峙时期的整体韧性。


把一个工业制成品的产能想象成一艘船,假如70%的产能集中在一个小镇上,等于这艘船有一个大舱,这个舱就占了整艘船70%的浮力。

那这个镇出问题、这个舱破了,这艘船、这个门类的工业制成品,立马颠。

但如果能将50%的产能分散到几百几千个乡镇,剩下的再集中成两三个大舱。那就算大舱被击穿,剩下的小舱还能帮你支撑住。

况且我们如今大量产能都是服务外贸,这部分舱该集中集中。至少把内需的产能启动分散,50%分散下去,一有事启动动员,内部不会出问题。

这个分散行为,在和平时期就是城乡一体化,农村百业兴旺,泡沫金融资本沉淀至农村资产消化过剩的一个过程;在对峙时期乃至战时,就是战略韧性。


是不是杞人忧天?不知道。但是高度外部不确定性,备着不是坏事。反正你三大过剩,而且外部输出确实越来越困难,城乡一体化这条路本来就该走。

入关也好翦商也好,都需要深厚的战略纵深。没有纵深只能到夏威夷,也永远不会天下三分有其二。

“今后帝国主义如果发动战争,很可能像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那样,进行突然的袭击。因此, 我们在精神上和物质上都要有所准备,当着突然事变发生的时候,才不至于措手不及。”

user avatar

我没有温教授那么悲观。

对当前美国主导的全球化和美元霸权不满的又不仅仅只有中国,所谓政治上的西方盟友其实没有真正的基础。欧盟难道会单方面力挺美国吗?他们愿意美国还不愿意呢。欧盟难道要保美元甚于保欧元?美国现在真正的能操作的盟友主要也就是五眼联盟那几个。而即使这几个国家,政治上要产生足够的跟美国的向心力也并不容易,因为经济上和美国捆绑并不深。

美元结算体系这么强大,根本上是因为没有竞争者。即使搞了无限宽松也依然坚挺,难道是因为大家对美国都这么有信心吗?当然不是,是因为你无处可去。如果形式进一步激化,美元体系不要中国在里面了,中国自然需要自成体系。自成体系的人民币是不是一个对国际分担风险的好去处呢?欧盟要自己的货币和结算体系(现在连共同债务都出来了),中国要自己的货币和结算体系,那美元的结算体系还能不能成为绝对的全球体系呢?

当然温教授讲的生态文明和乡村振兴也是很好的发展方向,不过我觉得单单做到这个层面是不够的。这只能说是见招拆招,自我消化;也同样可以主动出击,推动更公平共赢的全球化。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