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和题主经历很类似的外企人,我同样是「毕业后一直在外企,换了三份工作」,我的经历或许会有些帮助。
我33岁那会儿,也是一个矛盾体:
一面是外企体面工作的自豪和舒适,另一面充斥着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焦虑。
2016年,33岁,我当时在我的第三家外企,人力资源咨询行业内top1公司,Mercer,公司给的title是高级副总监。
年薪加上年终奖的话,接近税前40万,到手30万+,如果不考虑买房,这笔收入在上海还是能够实现「车厘子自由」的。
那个时候,朝九晚六,除了工作之外,我学习了大量Mercer的在线课程(外企,尤其是顶级咨询公司对于员工的培训,可谓是尽心尽力,我当时学的在线课程都是哈佛商学院的),每周还有1-2天去健身。
CEO算是我的恩师,很看重我的能力,给了我诸多主导项目的机会。32岁的时候接到了一个互联网创业公司的offer,CEO亲自下场挽留我,让我很感动。
当时的生活,岁月静好,除了没有豪车之外,像是活在小红书里。
市场趋势:外企在走下坡路;2016年恰恰是川普上台,开始反全球化,英国脱欧,对于欧美外企来说,也是非常负面的信号。
行业趋势:咨询行业在走下坡路,详见:
人才趋势:优秀的顾问都在跳槽互联网,当然也有在互联网待不了多久,又从杭州跑回上海的外企人,外企的文化、福利和工作时长太和谐,让不少外企人无法面对激烈的文化冲突。
外企痼疾:体系的力量太强大,亚太总部多在新加坡、澳大利亚和香港,特别喜欢手伸到中国来。外企中国分部想做点事情,总部的第一反应是「有没有风险」,基本上只有做原有业务,想要做点新的事情的同事,往往要把很大的精力放在和总部沟通上。
我有时候会想,我是不是一辈子就只能在咨询行业和外企做了,互联网那么有趣的事情是不是轮不到我了。
我也很想过转型互联网,但是和题主面临一样的问题:
写下这个回答的时间是2020年6月。
我37岁,脱离外企圈子2年了,有过一段失败的创业体验,经历过几晚睡不着觉的焦虑,也经历过产品怎么推都推不动的着急上火。
都经历完之后,感觉越来越平静。
人:过去两年认识了一波聪明而且有远见的朋友和同事,包括刚刚毕业不久的年轻人;
事:在做一个有趣而且很有希望成功的项目,有点小激动;工作外,在北大就业发展中心的一个项目上授课,帮助年轻人找准自己的发展方向;
钱:如今的收入结构更多元化,比之前更能承受短期风险。
不敢说现在的自己过得一切都好,但确实有三个小经验可以分享给题主:
我曾经写过一篇回答,是关于职业发展的两条路:管理岗和专家岗。
以企业金字塔式的结构,真正能走上去的是极少数;角力过程的失败者,最好的生存方式就是作为专家。而且专家的路更自由更灵活,尤其是咨询公司的顾问们,如今很多是独立的高管教练,比高管还牛还自在。
正如你自己的描述:「总监不如普通员工好找工作」。
传统意义上,管理岗和专家岗是两条独立的发展路线。
但事实上,外企HR在招聘经理/总监的时候,特别喜欢用一个词:
hands-on。
翻译过来,不但有理论支持,也要能实践出活。
也就是说,公司对你的期待是:高管会议上能长袖善舞,回到一线撸起袖子也能干活。
如今的企业对于招聘成本看得越来越重,希望人才能够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多,纯粹的管理者很不讨巧,手下但凡有一点问题,活就没人干了。
我之前一个前端朋友,做了几年管理岗,但出去面试的时候,竞争力居然不如自己的下属,时不时还会被面试官怼:
这个你都不懂?那个你也不熟悉吗?你应该是专家啊……
可是他不敲代码好多几年了,和天天敲代码的一线程序员相比,的确会手生。
一个总监在面试时被怼不能自己挽起袖子干活,心情可想而知。他自己抓紧时间,恶补了一阵子,才拿到了靠谱的offer。
我理解你心理上一定很难接受,之前做的总监,指挥着几十号,甚至上百人,现在一转眼啥都没了,应聘岗位,还得撸起袖子自己干活。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你在33岁时的高度已经超过了不少人(肯定比我33岁强),你完全可以稍微蹲下来一点,在一个经理或者专家岗位上积蓄力量,为未来跳得更高做好准备。
题主说:「因疫情,导致我所处的整条线被裁。」
实话实话,我不太信服。
为什么是这条业务线?是因为这是边缘业务吗?还是因为盈利成疑?还是收益率挡不住的下滑?一定有一个原因。
我相信题主一定在之前的某个时间点也感受到了自己业务线是存在一些挑战和危机的,但可能是外企的日子比较舒坦,所以没有激发题主的危机感。
我个人有一个好习惯:
找优秀的人聊天,听他们说他们成功的故事——不是为了复制他们的路径,而是为了发现市场的趋势。
去年,Oracle裁员的时候,一部分员工举着牌子在公司楼下抗议。
我很不理解,且不说Oracle赔了N+6的补偿金,已经远超法律标准。再说,裁员前大半年,Oracle老板在电视访谈中直接表示要遏制中国,抨击中国制度,这已经是一个很不友好的信号了。
我之前遇到了一位想拉我入伙创业的同龄人,天使投资人ready,第一代产品ready,第一个客户ready。聊着聊着,我发现他刚刚被IBM裁员。
我问他:你动作很快啊。
他也很坦诚:外企裁员,工作量降下来了,大家都就看出苗头了。而他自己立马开始寻找市场机遇,于是一边谈投资,一边搭建团队,一边和老东家谈裁员赔偿。
啥都没耽搁。
张泉灵在一次分享中抛出了一句耸人听闻的金句:
当时代抛弃你时,连一声再见都不会跟你说。
我不喜欢这句话。
事实上,太多事实告诉我们,时代这个老司机是很人性的,在它不得不抛弃我们之前,它给过提示,给过警告,甚至可以说是拼命拉我们上车。
如果我们依然只关注眼前的工作,而忽视了市场的趋势,那肯定是容易被社会毒打的。
我不太喜欢高赞回答的「去B站割韭菜」的建议,但是把自己的个人品牌在互联网上打出来,在我看来,肯定是一个性价比很高的方法。
我在去年年底时分享了我自己的十年历程:
我如今避开外企的焦虑感,并取得一点成绩,主要是因为社交媒体的崛起。而其中,最让我感谢的,肯定是知乎。
题主很厉害,33岁做到总监,要说你没有核心能力,我是绝对不相信的。
那么全国像你这样优秀的人才有多少呢?
我想,没有几万个,也至少有几千个吧。
那么,为什么在几千人的竞争中,你怎么做能让自己被一些成长的优秀企业发现并看中?
光靠猎头肯定是不行的。
很多优秀的职场人遇到的困境不是自己不过出色,而是别人不知道ta有多出色。我们不仅要优秀,还要让更多人知道我们具体优秀在哪里。
你需要你有自己的个人品牌。
但很多时候,和我们有着相似标签的同仁太多了,财务专家,IT专家,招聘专家,我们如何脱颖而出?
市场上的好机会稍纵即逝,我们自己努力去找,不过是大海捞针,我们如何吸引企业、投资人的青睐?
有了个人品牌,你就变身成为一块磁铁,能够在市场上吸引好机会。
我之前在领英做过一场关于个人品牌的分享(时间久远找不到课程的线上地址了),截取一张当时的PPT,或许对你有帮助
再给知乎打个广告:对于职场白领一族来说,知乎是最大的白领个人品牌宣传阵地,没有之一。
我赶上了好机会,在知乎分享了几年,成为了一个小的KOL,心理上得到了极大满足(能帮到别人+虚荣心),同时也收获了事业上的进步。
写了好多,也夹带了自己的私货(这些年的感悟),希望对题主有些帮助。看了一下题主是匿名提问,也欢迎私信交流,中年人都需要抱团取暖。
我的公众号是:瞎说职场,欢迎关注
我的职场live:
你这个经历完全可以在B站成为一个疯狂割韭菜的大UP主。
我给你一个策划方案。
制作以「我一个外企总监为什么放弃百万年薪毅然决然加入中国企业?」为标题的视频,视频内容要怒斥外企效率低下、歧视中国员工、不正当竞争、打压中国企业,再引申到本次疫情国外一片水深火热,这也反映了西方国家如何走下坡路,如何漠视人民的生命,西方自古以来的不正义与劣根性,再联系到中国企业被美国制裁的举步维艰,然后有中国企业挖你,但是一直给不出匹配的薪水,但是你依然毅然决然放弃高薪,降薪加入中国企业,希望帮助中国企业渡过难关等等等。
总的思想就是,以自己外企总监的身份,通过公司的一系列行为,得出西方崩溃论,然后爆出你降薪助力中国企业的感人事迹,最后来一段情绪激昂的BGM,疯狂上价值,诸如我国如何努力奋斗、中国公司如何激昂向上、我们迟早把西方按在屁股底下等等等,此时公屏会被以下几类弹幕刷屏「中国NB」「此生无悔入华夏,来生还在种花家」「泪目」「我爱祖国」,此时各种情绪被带到高潮,弹幕数据爆炸、完播率爆炸、三联率爆炸,最后B站推送机制会把你送上热门。
B站用户普遍反感前浪,但又非常喜欢接地气的前浪,尤其是死心塌地地追随看上去一直为他们好的前浪。
大佬人设:保证真人出镜,把自己的海外经历、收入、行业地位有意无意的秀出来,然后添油加醋讲一下自己的经历,比如跟某某行业大佬谈话(可能就是某会议上跟你随便聊了几句)、跟某大公司的高层谈笑风生等等,公屏上会出现一片「大佬」的弹幕。
专业人设:再把时不时秀一些专业知识,再用大白话解释一下,此时公屏上会出现一大片「专业」的弹幕
朋友人设:偶尔开个小直播,一定要疯狂强调「不用给我刷礼物,大家挣钱都不容易,尤其是刚入职场的和学生,现在经济环境不好,把钱握在自己手里」,越是这样说,大家越觉得你真大佬,真把我们粉丝当朋友
真实人设:当你有了流量之后,肯定会接广告,甚至是软文植入,但是被发现之后的反驳就很无力了,一定要在接广告之前就开始立一个真实人设,直截了当告诉受众「我做视频当然是为了赚钱的,我不会像一些up主说自己是为了兴趣,我是一个职场打拼了十年的人,非常清楚兴趣远没有钱靠谱,balabala」,此时公屏上满屏的「真实」,然后把恰软文合理化,然后承诺每个月发个抽奖、红包之类的,此后当有人质疑你的时候,你的受众会帮你说话「xx本来就说了,做视频为了赚钱,合法赚钱怎么了?」「xx虽然是赚钱,但是人家真是也不在乎多少钱,你看每个月发这么多红包,那个up主有他这么大方?」。
放弃B站受众会听你分析行业、分析时事的幻想,他们只想娱乐和满足情绪宣泄,但是又不想跟抖音一样那么无脑,最好的视频内容就是看上去视频有干货,实际上90%都是引导情绪和娱乐顽梗的内容。
内容以以下几个大方向为主:
总之,一定要把资本、西方、职场全部极端化、人格化、扭曲化,然后你在以一个过来人、成功者、韭菜保护神的形象出现,这个时候受众真是对你死心塌地,被各种把玩。
「未完待续。。。」
废话就不说了,先来个灵魂三问。
曾经的风光,到底是你风光还是公司风光?
你这个director,直接能拍板的实权其实有多少?
“因疫情”,真的是仅仅因疫情么?
兄弟也在外企差不多职级混过一圈,真实答案你我都知道。
你在职业生涯的一个阶段选择了最优解,但是你没有在这个最优解开始变质的时候及时跳槽,而是留恋舒适圈,直到“因疫情”加速了被迫脱壳的进程。无可无不可,这都没有错。
重点是,这个阶段已经结束了。你现在已经没有壳了,你正在危险的大海边缘裸奔随时可能被后浪拍死,你这只曾经快乐的寄居蟹。
还总监?总个桃,失业中年。听清没有,我说大声点:
你是 失 业 中 年 !
千万别拿头衔太当回事。我当总监时管7个人,其中还有两个半不是我的人。老子小学当小组长时还管8个呢!这个吉布提总监不就是低配版小组长嘛。反正你现在失业没事,花几千块注册个公司,名片上印董事长都是名至实归。有意义么?值几顿饭?不服下楼去便利店问问伙计,本人前总监现董事长,以此身份赊贵店菜包一个可不可以?
一个月不短了,赶紧找份工先。
比开公司的要好多了。
今年疫情来了之后,周围有十几家家公司先后都倒闭了,去年还活的好好的,人去楼空,地上一片狼藉。
跟往年不一样的是,以前一家公司关门了,后面就会立马有人补上来,重新装修门面,新店开起来。今年到现在,都2个多月了,关了门的公司再也没有开起来,门锁上的灰尘都厚了许多。
去年有个朋友搞扩张,借朋友钱贷了款,今年疫情这么一来,直接就挂了,公司开不下去,还要欠钱,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还完。
今年整体形势不容乐观,即使被裁掉了,调整好还心态,降低下预期,生存下来没问题,比开公司倒闭欠钱要好的多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